范景軍
(葫蘆島市建昌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遼寧葫蘆島 125300)
甘薯是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主要作物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1]。隨著食品加工工業(yè)的發(fā)展和人們膳食觀念的轉變,甘薯的價值在不斷提升。甘薯可以鮮食、發(fā)展保健食品、適度發(fā)展功能食品,還可以制造燃料乙醇[2-4]。遼寧地區(qū)甘薯種植面積在5.5萬hm2左右[5],葫蘆島市隨著食品加工工業(yè)的發(fā)展,甘薯品種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農民種植甘薯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由于目前生產上種植的甘薯品種比較單一,產量不高,因此制約了甘薯生產的發(fā)展。葫蘆島市建昌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于2013—2014年從遼寧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所引進“遼薯26”品種進行試驗示范,結果表明,該品種早熟、高產、商品率高、抗病性強。經(jīng)過兩年的試驗示范,掌握了該品種的特征特性,并將遼薯26在葫蘆島地區(qū)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措施進行總結。
“遼薯26”是遼寧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所以遼薯73為母本,魯薯1號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于2003年育成。2008年通過遼寧省種子管理局備案。該品種生育期125 d,蔓長3~4 m,平均分枝9.6個,頂葉綠色,葉心圓形,葉脈綠色,莖綠色;生長勢強;薯塊膨大快,結薯整齊集中,平均單株結薯3.1塊,大、中薯率高,薯塊長紡錘形,薯皮紅色,光滑,薯肉白色,食味較好,烘干率29%;萌芽性好,出苗快、多,薯苗健壯,采苗量大。田間接種結果,抗根腐病、黑疤病,輕感黑痣病,耐早性較強。一般單產34 500 kg/hm2,比對照徐薯18增產13.9%。
甘薯抗旱耐瘠,吸肥力強,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土壤肥沃的地塊,以持續(xù)供給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促進地上部和地下部協(xié)調生長。整地可有效改善土壤條件,深翻在秋天進行效果較好,深度一般在20~25 cm為宜;春旱嚴重地區(qū),翻地耙壓同時進行,最終使土壤達到深、松、平、凈的要求,具體應做到平整無墑溝,土碎無坷垃,干凈無石塊,無茬子,無雜物,墑情好;春雨多、土壤濕度大的地區(qū),深翻耙壓的同時還要起壟,便于散墑和提高土壤溫度。
由于甘薯生長勢強,因此對氮肥比較敏感。在起壟前撒施有機肥,集中條施化肥,應注意N、P、K配方施肥,一般施優(yōu)質有機肥 45~75 m3/hm2,N、P、K 三料復合肥750 kg/hm2,硫酸鉀300 kg/hm2。
2.3.1 育苗時間及方式。排種育苗時間應在當?shù)卦圆暹m期前35~40 d進行,遼西地區(qū)一般在4月5日左右??刹捎没鹂挥?、釀熱物溫床育苗和電熱溫床育苗方式,經(jīng)過試驗示范看,采用電熱溫床育苗方式溫度均勻、調控方便、效果較好。
2.3.2 排種密度。甘薯萌芽性較好,一般排種量在30 kg/hm2為宜。甘薯萌芽頂部最多,尾部最少,因此,在排種時要注意分清頭尾,切忌倒排。保持上齊下不齊的排種方法,大塊入土深些,小塊入土淺些,使薯塊上面盡量處于同一個水平。種薯采用斜排式排放,后一排薯頂部壓前一排種薯的1/4,充分利用苗床面積,保證薯塊出苗量。
2.3.3 苗床溫度管理。種薯排放前,床溫控制在30~33℃,種薯排放后,床溫控制在35~37℃,持續(xù)3~4 d,然后降至32~35℃,可起到催芽防病的作用。從薯苗出齊至采苗前3~4 d,適當降低溫度,前階段的溫度控制在30℃以內,逐漸降到25℃左右。在大田栽苗前3~4 d,把床溫調節(jié)到接近大氣溫度,提高薯苗在自然氣溫條件下的適應能力,促進薯苗健壯。
2.3.4 苗床水分管理。排種后澆透水再蓋土,出苗前根據(jù)土壤墑情適量澆水。隨著薯苗增長進行通風曬苗,逐漸增加澆水量,齊苗后澆一次透水,采過一茬苗后馬上澆水。煉苗期在采苗前2~3 d一般以晾曬為主,不需澆水。掌握高溫環(huán)境水不缺,低溫煉苗時水不多,經(jīng)常保持床面土壤干干濕濕或上干下濕。
2.3.5 通風、晾曬、菜苗。幼苗全部出齊,新葉開始展開以后,在晴暖天氣10:00—15:00適當通風,剪苗前3~4 d,采用白天晾曬,晚上覆蓋的方法,達到通風、透光、煉苗之目的。薯苗株高25 cm時,通過剪苗和拔苗兩種方式及時采苗,栽到大田或苗圃。
終霜后5~10 cm地溫穩(wěn)定通過17℃時及時移栽,栽插時用辛硫磷毒土防治地下害蟲。拔苗時要將頂部對齊,秧苗從頂心向下留20 cm,多余部分剪掉。帶水插秧,呈船底型,水干封垵,留兩葉一心。栽插時垵施呋喃丹15 kg/hm2防治地下害蟲。
“遼薯26”莖葉生長繁茂,應根據(jù)肥地宜稀,薄地宜密的總原則進行,一般肥地密度控制在9萬株/hm2左右,山區(qū)薄地在10.5萬株/hm2。
2.6.1 查田補苗。薯苗是人工操作,不可能做到規(guī)格完全一樣,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小苗和缺株現(xiàn)象,因此,為保正苗全、苗壯,必須及時查苗補苗。一般在移栽后2~3 d隨查隨補。補苗過晚苗株生長不一致,大苗欺小苗,起不到保苗作用。補苗應當選用一級壯苗,補一棵,活一棵。
2.6.2 中耕及化學除草。在生長前期進行中耕,第一次中耕需結合培土。甘薯生產中基本上都采用育苗移栽,在移栽前2~3 d噴施土壤封閉性除草劑。用50%乙草胺乳油2 250~3 000 mL/hm2或72%異丙甲草胺乳油2 625~3 750 mL/hm2對水600 kg均勻噴施。苗后處理可選用2%拿捕凈乳油1 200~1 800 mL/hm2、12.5%蓋草能乳油 750~900 mL/hm2、5%精禾草克乳油750~900 mL/hm2,對水600 kg,于雜草3~5葉期莖葉噴施。
2.6.3 植株調控。由于甘薯地上部生長旺盛,分枝多而壯,容易徒長,因此,生長前期要注意打頂,摳斷薯拐周圍根系,防止徒長。還可以采用化學控制徒長措施,試驗表明,用15%多效唑1 200 g/hm2,對水450 kg,在團棵期、封壟期分別噴施1次,控制莖葉徒長效果很好。
遼西地區(qū)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初進行收獲。如果留種用,為避免霜凍,應在9月30日前收獲。收獲時做到輕刨、輕運、輕入窖,防霜凍、防雨淋、防過夜、防碰傷、防病害。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是貯藏好甘薯的關鍵。剛入窖時,應打開全部門窗散熱,降溫要快,1~2 d內使窖溫降至15℃左右,然后進入常溫管理。適宜溫度11~13℃,適宜濕度85%~90%。濕度和細菌繁殖對保持薯塊品質有直接關系,如果濕度大,病菌繁殖迅速,病害蔓延快;如果濕度小,薯塊水分會過多喪失,影響薯塊品質,同時還發(fā)芽能力。
[1]馬代夫.我國甘薯產業(yè)發(fā)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業(yè)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2013(11):21-24.
[2]劉連成,蔡秀萍.紫甘薯保健鮮啤酒的開發(fā)與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3,34(21):53-55.
[3]王建玲,劉學慶,林祖軍,等.特用甘薯的研究進展及綜合開發(fā)利用[J].雜糧作物,2000,20(3):43-49.
[4]楊顯斌.葉菜行甘薯莖尖的主要營養(yǎng)及其生理保健功能[J].農業(yè)科學,2010,33:137-138.
[5]范玉萍.遼寧省甘薯機械化收獲現(xiàn)狀及作業(yè)規(guī)范[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3,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