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通秀
【摘 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可以說語文教學就是以文學作品的閱讀與理解為基礎的。在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開發(fā)智力,還可以陶冶情操、塑造品格。文學作品反映了生活的豐富性、廣泛性和深刻性,可以提高學生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因此,我們應重視文學作品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學作品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38
學生提高語文水平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生活,二是閱讀。但是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親身的體驗和經(jīng)歷。所以閱讀就成為提高語文能力的關鍵。每部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世界的認識和感悟,學生通過閱讀作品,可以廣泛地獲取知識,深刻地理解生活。并且,閱讀能力與作文水平也息息相關,讀得多,看得多,在作文里才有東西可寫,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看法。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作文寫的好的一般都是那些閱讀能力強的學生。
一、什么是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長久以來得到重視。新的《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能力的目標做出了新的界定,即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強調讓學生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什么是閱讀能力,或者說,閱讀能力包括哪幾個方面呢?
總的來說,閱讀能力是指完成對文章的閱讀所應該具備的本領,包括對撼文章感知、理解、鑒賞的具體閱讀活動,以及順利完成閱讀所必需的正常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個性。具體要素包括:一是認讀能力。這是閱讀能力的基礎,是以識字量為基礎的,一般是指對文字及符號的感識與辨識能力,還包括認讀準確性以及認讀速度。例如,文學作品的閱讀包括文言文閱讀和現(xiàn)代文閱讀,認讀能力具體體現(xiàn)在文言文中,就是對字詞、古今異義、活用現(xiàn)象和特殊句式的識記。二是理解鑒賞能力。閱讀理解和鑒賞是閱讀能力的重要指標,這與學生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有關系。包括對文章大意、思想內容和觀點的把握,對重點語句的透徹理解,以及對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甚至“言外之意”的理解。例如,陶淵明的《飲酒》,表面上是寫了自然景物的美麗,從這些景物中尋找樂趣的閑適心情。但是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不難理解這首詩的深層內蘊,即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和對山林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三是閱讀技巧和活用能力。這是文學作品的最終目的。閱讀技巧包括朗讀技能、默讀技能、速讀技能、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學以致用才能提高閱讀水平,注重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把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
二、怎樣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行為,是人類文化財富、獲得知識、認識世界的基本途徑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依靠大量的閱讀實踐。當然短短三年時間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在以后的語文學習甚至其他學科的學習中起基礎作用,要打好這個基礎,就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要多讀書、讀好書。俗話說:“勤讀多背必有益”,勤勉是學習的根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才能有神。韓愈曾教導弟子云:“業(yè)精于勤,荒于僖;形成于思,毀于隨”,但是我們要明白,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古語云:“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勤于讀書,勤于讀好書。在正確選用閱讀教材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多閱讀,鼓勵學生運用有限的時間盡可能提高閱讀量,對此,教師可以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每天在課堂上設置半小時的閱讀及交流時間,及時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同時,在勤于閱讀的過程中還要注重閱讀效果。不能以讀得多為目的,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佳文佳作進行識記和背誦。年輕時代的記憶背誦,不僅對語文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并且一生都受益匪淺。
其次,在閱讀過程中養(yǎng)成動筆的習慣。泛泛地讀書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綜合長期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許多學生的閱讀質量不高的原因就是不能把讀和寫結合起來。因此,教師就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寫的習慣。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很有道理的。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督促,每閱讀一篇文章,應該有意識地對文章大意、思想內容進行總結,閱讀后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如:這篇文章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從中學到了什么,并且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二)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
所謂閱讀,就是對文章的理解和鑒賞,文學鑒賞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tǒng)一的精神活動。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于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于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文學鑒賞也是一個需要日積月累的過程,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有以下幾個要素: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審美情感,要清楚的知道,文學鑒賞是一種審美認識活動,是客觀符合于主觀,并能為主體帶來審美愉悅的活動。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chǎn)物,是作家對現(xiàn)實生活的獨特感受和把握,是情志統(tǒng)一的結果。因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善于把握作者的情感。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插入作者的時代和生活背景介紹。孟子曾說過“知人論世”,意思就是,先了解一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了解他的品行和生活的時代背景,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例如,了解魯迅先生生活在近代中國受辱的時代背景下以及他的個人經(jīng)歷,就不難理解先生的作品文風犀利,并且文章里面充滿批判、痛心和諷刺等情感,就不難理解魯迅先生以筆作槍的彷徨與吶喊。
其次,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一個常見的模式就是,教師向學生傳達文章的結構、思想內容等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習慣,看見一篇文章,不會主動地,有意識地去進行理解和總結。但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同一篇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情況,鼓勵學生進行獨立閱讀,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閱歷生活感受去理解作品的內蘊,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擺脫依賴性和盲從性,真正形成自己的閱讀模式。
提高閱讀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之一,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應該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不能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把握上,而是能從審美層次上閱讀欣賞,獲得審美愉悅。這不僅是提高語文水平的關鍵,也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力和感悟力,形成正確審美觀、世界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