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芳清,陸錦貴,倪衛(wèi)兵
(江蘇省南通市中醫(yī)院,江蘇南通226000)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越來越高,而且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三早”是治療乳腺癌的關鍵[1]。對于無明顯腫塊的乳腺癌,X線診斷較難,往往誤漏診率較高。為了進一步提高此類乳腺癌的X線診斷水平,筆者分析了2004年12月—2013年4月在我院經手術切除、病理診斷證實為乳腺癌,而X線攝片未見明顯腫塊的41例患者資料,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1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6~66歲,平均43.4歲;其中26~40歲28例,>40~50歲10例,>50歲3例。22例能觸及大小不等腫塊,13例表現為腺體增厚,18例患乳有脹痛,4例溢血,體檢發(fā)現2例。
1.2 方法 常規(guī)攝雙側頭尾位(CC位)、內外斜位(MLO位)。有8例行局部放大攝影。采用美國GE DMR+2000數字化乳腺鉬銠雙靶機,FUJI高分辨IP成像板,在FCR XG1CRIR346CL系統(tǒng)工作站進行閱讀后處理、打印。
1.3 X線分析 根據影像所見分為單純微小鈣化、結構紊亂、非對稱性密度增高、星芒征4組。另外根據美國放射學院2003年第4版乳腺X線影像報告系統(tǒng)的乳腺分類:1型,纖維腺體成分很少,<25%;2型,纖維腺體成分僅散在,25% ~50%;3型,纖維腺體成分較多,51% ~75%;4型,幾乎全是纖維腺體成分,>75%。本研究將1型、2型定義為少腺體型,3型、4型定義為腺體豐富型。所有病例由2名有經驗的影像科醫(yī)師采用雙盲法判定,若意見不同則通過討論取得共識,做出分類及診斷。
2.1 發(fā)病部位及病理診斷 41例乳腺癌患者中,左乳18例,右乳23例。浸潤性導管癌34例,黏液腺癌2例,浸潤性小葉癌1例,導管內癌3例,小葉原位癌1例。
2.2 乳腺X線表現 ①單純微小鈣化(5例):指呈桿狀、叉狀、泥沙樣、簇狀分布,不伴有腫塊、結構扭曲、局限性致密等改變的鈣化。②結構紊亂(20例):表現為腺體局限性結構扭曲變形,纖維小梁增粗、變直或紊亂,界限不清,局部未見具體腫塊;另2例病灶內見微小桿狀、叉狀鈣化。③非對稱性密度增高(14例):與對側比較,患乳內見局限性邊緣模糊的小片狀密度增高陰影,其中間密度最高,向外逐漸變淡,與周圍正常組織無明顯界。④星芒征(2例):為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的多條粗細較均勻線狀陰影,腫塊形態(tài)不明顯,但中心部位往往有米粒至綠豆大小星核,1例內伴少許泥沙狀鈣化。乳頭內陷1例,皮膚增厚1例,患側淋巴結腫大2例。
2.3 乳腺腺體類型 41例患者中少腺體型8例,其中單純微小鈣化2例,結構紊亂3例,非對稱性密度增高2例,星芒征1例;多腺體型33例,其中單純微小鈣化3例,結構紊亂17例,非對稱性密度增高12例,星芒征1例。
2.4 X線診斷 41例中X線肯定診斷10例,其中單純微小鈣化4例(4/5),星芒征2例(2/2),結構紊亂2例(2/20),非對稱密度高2例(2/14)。可疑診斷14例,其中單純微小鈣化1例(1/5),結構紊亂7例(7/20),非對稱密度高6例(6/14)。誤診14例,其中結構紊亂9例(9/20),非對稱密度高5例(5/14)。漏診3例,其中結構紊亂2例(2/20),非對稱密度高1例(1/14)。誤漏診共17例,占42%。
腫塊是診斷乳腺癌最直接、最主要的X線征象,但部分乳腺癌可能由于腫瘤的生長方式及所處的時期不同,缺乏典型腫塊。對于非腫塊型乳腺癌,X線表現為單純微小鈣化、結構紊亂、非對稱性局限性密度增高、星芒征,這些征象即可單獨亦可混合出現。
3.1 乳腺類型 筆者根據纖維腺體的多少,將乳腺分為少腺體型和腺體豐富型。乳腺是一個缺乏天然對比的軟組織器官,乳腺癌X線診斷準確性較大程度地依賴于乳腺腺體的多少。有研究表明,乳腺纖維腺體組織密度不僅對病灶的顯示有一定的遮掩效應,使X線對于腺體豐富型乳腺內病灶的檢出率僅30%;而且腺體密度與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之間的確存在一定關系,可作為乳腺癌發(fā)生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在同年齡段的患者中,腺體豐富型乳腺發(fā)生乳腺癌的危險性是少腺體型乳腺的3倍[2-3]。本組少腺體型8例,腺體豐富型33例,豐富的腺體遮掩了病灶的顯示,這也是本組患者誤漏診率高的原因之一。
3.2 單純微小鈣化 單純微小鈣化X線上表現為簇狀分布,密度、大小不一的叉狀、桿狀、泥沙狀,不伴有腫塊、結構扭曲、局限性致密等改變的鈣化[4]。患者常無任何癥狀,亦無包塊觸及,是臨床醫(yī)生和患者最易忽視的類型。本組有單純鈣化5例,2例為體檢發(fā)現,其中浸潤性導管癌2例,導管內癌3例,X線診斷準確率80%(4/5),誤漏診率0。由于單純微小鈣化簇狀、沿導管發(fā)布的影像表現對診斷乳腺癌具有較高的特征性,所以只要認真觀察,一般不會誤漏診。
3.3 結構紊亂 結構紊亂是診斷乳腺癌的重要間接征象之一[5-6]。本組結構紊亂者占所有病例的49%,其中少腺體型3例,多腺體型17例。肯定診斷2例,1例患乳腋下見腫大淋巴結,另1例病灶內見微小鈣化灶;可疑診斷8例;誤診為小葉增生9例,漏診2例,X線診斷準確率10%(2/20),誤漏診率55%(11/20),是本文誤漏診的主要類型。回顧分析,漏診一方面患者正常的豐富腺體遮掩病變的顯示,另一方面是主觀上對乳腺局部結構紊亂認識不充分,沒有認真地兩側對照比較;而中年輕患者、臨床有明顯乳房脹痛是誤診為小葉增生的誘因。但臨床上部分患者能觸及大小不等質地較硬、境界不清的腫塊,所以對臨床觸及腫塊而X線未見明顯腫塊的患者要提高警惕,注意兩側對照比較,必要時結合超聲、MRI及穿刺活檢。另外,還需與局部纖維化、慢性炎癥、手術后瘢痕產生的扭曲進行區(qū)別,結合臨床病史,一般不難鑒別。
3.4 非對稱性局限性密度增高 當乳腺癌浸潤性生長又不形成明顯境界清楚的腫塊時,表現為與周圍正常組織無明顯界限的片狀密度增高影。本組非對稱性局限性密度增高14例,其中少腺體型2例,多腺體型12例??隙ㄔ\斷2例,1例患乳腋下淋巴結腫大,1例伴乳頭內陷;可疑診斷6例;誤診為小葉增生5例,漏診1例,X線診斷準確率14%(2/14),誤漏診率43%(6/14)?;仡櫡治?,此型誤漏診的原因與結構紊亂相同,尤其當病灶較小,位于腺體豐富型乳腺內時,較難區(qū)分,容易造成漏診、誤診。但乳腺小葉增生是局部正常腺體的增生,其內部結構規(guī)則,密度均勻,病變無糾集感。而乳腺癌是癌細胞的堆積、浸潤,表現為中央密度較高向外逐漸變淡的非對稱片狀影,病變可有糾集感、皮膚增厚、乳頭回縮、異常血管等間接征象。
3.5 星芒征 此征可見于乳腺癌、乳房手術后瘢痕、脂肪壞死、乳腺膿腫等。乳腺癌星芒征的形成一方面是腫瘤細胞浸潤性生長,另一方面是由于瘤周結締組織放射性反應增生,瘤體結締組織的向心性收縮、牽引所致[7]。本組有2例此種表現,其中1例星核中央見微小鈣化,術前影像診斷均明確。在診斷中需與其他良性病變相鑒別,乳腺癌此征雖腫塊形態(tài)不明顯,但在中心部位往往有米粒至綠豆大小星核及“白星征”;而良性病變一般都有相應的病史,X線上病變中心無星核,在放射性條索或網狀結構影中心僅有圓形或卵圓形低密度透亮區(qū)[8],即“黑星征”。
本研究發(fā)現,非腫塊型乳腺癌X線診斷誤漏診率高。若表現為結構紊亂及非對稱局限性密度增高時,誤漏診更高。提醒在工作中,要提高對結構紊亂及非對稱局限性密度增高的認識,對于臨床觸及腫塊而X線未見明顯腫塊的患者,要加強警惕,注意兩側對照比較及間接征象觀察,輔以放大攝影,結合超聲、MRI及穿刺活檢等其他檢查。
[1]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 atlas[M].4th ed.Reston.VA: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2003
[2]馬捷,楊忠,朱進,等.MRI在致密型乳腺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現代腫瘤醫(yī)學,2008,16(6):978-981
[3]Kerlikowske K.The mammogram that cried wolfe[J].N Engl J Med,2007,356:297 -300
[4]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M].3th ed.Reston:Am College Radiol,1998:1 -90
[5]馬捷,趙弘,彭東紅,等.乳腺癌的不典型X線表現[J].放射學實踐,2003,18(2):102 -104
[6]顧雅佳,張廷璆.提高對乳腺浸潤性小葉癌X線表現的認識[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19(10):871 -874
[7]謝坪,何遠智,付凱,等.乳腺癌X線表現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22(3):346 -348
[8]Franquet T,Miguel C,Decozcolluela R,et al.Spiculated lesions of the bread:mammograph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1993,13(4):841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