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國,張 瑜
(重慶市豐都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408200)
腔隙性腦梗死是一種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的腦血管疾病,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腦小血管病變與微出血病變癥狀有關[1],且對此的診斷離不開腦血管造影的診斷觀察技術[2]。因此,對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腦血管造影結果及臨床特點進行研究探討,對提高該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及預防腦梗死病變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3-4]。本研究觀察了本院收治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旨在探討該疾病患者腦血管造影結果及臨床特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96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均確診為腦供血動脈狹窄腔隙性腦梗死,其中男80例,女16例,年齡21~74歲,平均(48.25±15.31)歲。所有患者的患病史主要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以及腦梗死等,其中擁有高血壓病患病史的患者最多,為62.50%。所有患者的腦梗死病發(fā)時間均在1個月以上。排除標準:擁有精神類疾病、顱內壓出血、惡性高血壓以及心源性腦栓塞等疾病史。納入標準:(1)接受全腦血管造影檢查者;(2)接受頭顱CT或磁共振檢查者;(3)經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等檢查后,確診存在腦供血動脈狹窄者;(4)首次診斷者。
1.2 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腦血管造影儀器為Philips Allura血管造影機,Siemens 16排螺旋CT和GE磁共振成像儀。用Seldinger血管穿刺技術,穿刺患者的股動脈成功后,用5F豬尾導管與5F椎動脈導管,分別選擇主動脈弓與左右頸總動脈、左右鎖骨下動脈,必要時超選至椎動脈、頸內動脈或者頸外動脈處,隨后進行顱內血管正側位造影,造影速度控制為每秒2幀,進行圖像采集直至靜脈竇部位處顯影。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 觀察顱外和顱內病變血管累及部位及狹窄程度[5],記錄狹窄程度大于50%的患者例數(shù)、累及前循環(huán)和后循環(huán)血管數(shù)目。其中,病變血管狹窄程度[6]=(1-狹窄處血管直徑)/遠端正常血管直徑×100%;顱內血管狹窄程度=(1-狹窄處血管直徑)/狹窄處估計原來血管直徑×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采用Excel表格錄入,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梗死部位與狹窄程度分布 本次腦血管造影均成功完成,狹窄程度小于或等于50%的患者有20例(20.83%),狹窄程度為50%~70%的患者有24例(25.00%),狹窄程度為71%~99%的患者有24例(25.00%),完全閉塞(狹窄程度100%)的患者有28例(29.17%)。其中,右半卵圓中心部位發(fā)生梗死的例數(shù)最多(11例),其次為右側枕葉部位(8例),見表1。
表1 梗死部位與狹窄程度分布(n)
2.2 前后循環(huán)血管累及數(shù)量對比情況 累及前循環(huán)血管的比例為77.08%,顯著高于累及后循環(huán)血管的比例(22.92%)(P<0.05)。其中,在前循環(huán)血管中,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與頸內動脈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1.25%、25.00%與20.83%;而后循環(huán)血管中,椎動脈、基底動脈與大腦后動脈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1.46%、5.21%與6.25%。見表2。
表2 前后循環(huán)血管累及數(shù)量對比表
近年來,臨床上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出現(xiàn)腦微出血病變癥狀與血壓變異的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7-8],但是該疾病患者微出血病變癥狀往往沒有征兆[9],因此采用血管造影技術對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及時診斷,能夠有效地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信息,為腔隙性腦梗死與微出血病變等相關癥狀的相關性研究提供有效信息[10-11]。臨床上腦血管造影技術已經逐漸成為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癥狀的金標準之一[12],采用腦血管造影技術不僅可清楚地顯示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側支循環(huán)等情況[13],而且能在整體上詳細地掌握患者動脈狹窄的位置、程度[14]。此外,采用腦血管造影技術還能掌握到患者顱內外腦血流代償情況方面的信息[15]。在進行腦血管造影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患者具體病變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分別在患者的左右鎖骨下動脈、頸內動脈、左右頸總動脈以及頸外動脈等處行顱內血管正側位造影;同時,需要控制好造影速度,本次造影速度控制為每秒2幀,這有利于圖像采集直至靜脈竇部位處顯影等操作過程。
本研究結果表明,腦血管造影的應用性較強,成功率較高。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均成功完成診斷,其中,狹窄程度小于或等于50%的患者20例(20.83%),狹窄程度為51%~70%患者24例(25.00%),狹 窄 程 度 為71%~99%患 者24例(25.00%),完全閉塞患者28例(29.17%),表明狹窄程度為完全閉塞的患者的較多,需要強藥物治療,以緩解腦供血異常癥狀;而累及前循環(huán)血管所占比例顯著高于累及后循環(huán)血管所占比例(P<0.05),說明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梗死病變更容易累及前循環(huán)血管,需要加強對累及前循環(huán)血管的觀察與分析,為臨床進一步治療提供更準確的反饋信息,同時亦需要對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管輕度狹窄與循環(huán)血管累及情況進行相關性研究,這一點,由于資料數(shù)據的局限性,有待作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對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進行腦血管造影診斷,可有效掌握患者發(fā)生梗死病變的相關信息,為觀察患者側支代償建立情況以及進一步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周麗紅,來錦,王嗣欣,等.腦白質區(qū)域非腔隙性梗死灶與顱內外血管狹窄關系的探討[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7,20(4):256-258.
[2]李金賢,徐新娟,唐琪,等.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與腔隙性腦梗死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9(8):538-540.
[3][3]Wardlaw JM.What causes lacunar stroke?[J].J NeurolNeurosurg Psychiatry,2005,76(5):617-619.
[4]趙德強,潘速躍,陳建輝,等.磁敏感加權成像在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臨床應用[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0(4):881-883.
[5]王本國,林棉,楊楠,等.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合并腦微出血的臨床特征研究[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1,10(3):284-288.
[6]吉鳳,王世民,于蘭.老年腦梗死患者伴腦微出血的臨床觀察[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11-13.
[7]Roquer J,Segura T,Dysfunction SE.Endothelial dysfunction,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the ARTICO study[J].Cerebrovasc Dis,2009,27 Suppl 1:S25-37.
[8]張榮偉,張惠敏,王慕一.老年腦出血患者的腦微出血與相關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8,48(4):33-34.
[9]Dabbah S,Hammerman H,Markiewicz W,et al.Relationbetween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clinical outcomes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2010,105(3):312-317.
[10]黃慶松,朱武生,陳茂剛,等.小血管閉塞性卒中患者認知功能與腦微出血的相關性[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1,19(11):801-805.
[11]劉鳴,張?zhí)K明,郝子龍.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2010版的制定及解讀[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44(6):369-374.
[12]Farooq MU,Majid A,Reeves MJ,et al.The epidemiologyof stroke in Pakistan:past,present,and future[J].Int JStroke,2009,4(5):381-389.
[13]Ovbiagele B.Microalbuminuria:risk factor and potentialtherapeutic target for stroke[J].J Neurol Sci,2008,271(1/2):21-28.
[14]吳勤花,張斌,顧春江,等.青年腦梗死患者134例TOAST病因分型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2,41(32):3385-3386,3388.
[15]劉會玲,宋立剛,白雪,等.頸內動脈系統(tǒng)血管狹窄或閉塞與影像學腦梗死模式的關系[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7,17(14):1753-1755,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