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英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哲學視域下的隱士品閱
舒 英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隱士”是胸懷世道大略的高端哲思主體,隱士文化更是中國歷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作為“隱士”,首先在于“隱”,而后才是“士”,不僅具備“隱”的特質(zhì),同時也一脈相承“士”的精神內(nèi)涵。隱士作為知識分子中的一個獨特群體,是生活在主體之外、與其所處時代的官方的或者說主流的價值體系不能相契合,且顯示出了超人才能的“士人”。文章從“隱”的邏輯生成入手,探究了“隱”與“士”的本質(zhì)內(nèi)涵和精神特質(zhì),在考察“隱士”歷史源流的基礎上,準確地闡釋了“隱士”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特質(zhì)。
隱士;隱士文化;隱士哲學;傳統(tǒng)文化
隱士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備受關(guān)注的特殊群體,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朽的精神主題。飄逸、清雅、淡泊、高潔,是歷代隱士所寄寓的形象。中國的歷朝歷代不論政治是否清明,都能列舉出數(shù)量可觀的隱士。自堯舜直至民國期間,按照蔣星煜的統(tǒng)計,各種文獻中有記載的隱士不下萬余人[1]。稽諸正史,旁及筆記文集,研讀今人著述,筆者發(fā)現(xiàn)學術(shù)界對隱士甄別的標準不明晰,“品目參差,稱謂非一”(《宋書·隱逸傳》)。因此,要深入探討“隱士”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特質(zhì),必須準確把握“隱”與“士”的內(nèi)涵與特質(zhì)。
中國歷史上的隱士何其多,縱觀林林總總的這些“隱士”,由于“隱”的范圍和方式等方面表現(xiàn)得紛繁雜陳、千姿百態(tài),進而使得“隱”的本身面目變得撲朔迷離,最終學術(shù)界在對“隱”的界定上顯得迷糊不清、模棱兩可,在評判的標準上更是莫衷一是、各持一端。以致于在“何為隱士”的認知及其判定中有眾多的分歧,甚至還有對立的一面。筆者認為,所謂“隱士”,顯然首先應該是以“隱”作為最為典型的標識來劃分的。那么,如何界定“隱”呢?
縱觀隱士的歷史記載,最初的“隱”都被理解為“隱居”,并且以隱居與德才兼?zhèn)渥鳛楹饬渴欠駷椤罢骐[”的標準。如《漢書》中說的“逸民”,顏師古注釋說:“逸民,有德而隱居者也”,就是這個意思。“隱”,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蔽也”,段玉裁注釋:“蔽茀,小兒也。小則不可見,故隱之訓曰蔽”,[2]734《爾雅·釋詁》中則說“微也”。無論蔽還是微,都具有不顯山露水,與外界隔絕、封閉的意味。由此,很多學者認為,“隱”就是隱蔽的意思,隱居不仕即為“隱士”。[1]顯然這種解釋并不科學。
從現(xiàn)有歷史有所記載的“隱士”來解讀,便可得知,很多隱士并非是藏行斂跡的遁世之人,反而是位居高官、出入帝庭官府的知名人士,諸如“朝隱”的東方朔,自稱“中隱”的白居易。而根據(jù)可查的資料文獻,關(guān)乎隱士“隱”的行跡表現(xiàn)千變?nèi)f化,“隱”的理論說明也是歧見紛呈,各持一端??梢?,“隱”存在多重理解,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其中也包含了太多的道德情感與價值判斷等無法衡量的因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讀“隱”。
首先,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隱”是一個符號,也就是指一種潛在的身份。從歷史上有所記載的史傳來看,所有的隱士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人生履歷的軌跡幾乎都相似,看了一個,另一個似曾相識。而且,所有記載隱士的傳記也都是一個模式,套路都遵循著既定的范式。而且在不同時代所撰寫的隱士傳記文本,也存在著某種類似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雖然隱士形象有著不同的流動或是變異,但是隱士共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卻是恒定不變的因素。比如德行,孝悌敏慧、恭謙禮讓等??梢姡半[”只是個人的潛在身份,并沒有絕對的優(yōu)劣高下之別。
另外,從本質(zhì)內(nèi)涵來說,“隱”是針對“顯”來說的,也就是主流對面的在當時不為眾人所認可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訴求,主要是指其內(nèi)在的知識涵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比如道者的“逍遙自由”、“特立獨行”、“卓爾不群”等理念,在當時的社會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但是它仍然以獨特的魅力永存歷史的史冊,并為世人所傳誦。同時也為人類在幾千年精神文化的創(chuàng)造實踐中,造就了“向死而生”的精神品格以及面對生存厄運,有責任、也有能力重新找回并堅固自己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其前提即為全面審視、并重新確立人性本體意義上的生存價值觀,同時建立對生命存在與發(fā)展的歷史責任感。因為生命存在和發(fā)展的需要復雜而又多變,永遠向前才是生命向力的最高理性,它是一種動力,不僅推動著生命的成長與發(fā)展,也推動著人類文明與進步。可以說,“隱”涵蓋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氣質(zhì)上的許多特點:安貧樂道、卓爾不群、淡泊高雅等,喜好讀書、傾心著述,以追求悠閑雅致的人生境界為終極目標。
總之,“隱”從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來看,是一種實踐行為;“隱”從本質(zhì)上來說,卻表現(xiàn)為一種價值訴求。也就是說,實踐行為是直觀考量“隱”的現(xiàn)實依據(jù),而行為由思想意識支配,價值訴求是一種思想理念,于是,“隱”的本質(zhì)內(nèi)涵,即由思想理念所反襯的價值訴求才是“隱”實踐行為的積極推動力。因而,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式各樣的隱士及其種種思想觀念與價值訴求,共同匯聚成中國傳統(tǒng)社會蔚為大觀的隱士文化。
從隱士的稱謂來看,單憑一個“隱”字是無法回答“隱士是什么”,因而,不少學者在探究隱士的同時,都會把隱士的“士”作為參照,以此來揭示隱士的特質(zhì)??梢姡笆俊蔽幕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以致于近代以來的眾多學者對“士”的歷史源流、內(nèi)涵特質(zhì)等的研究枚不勝舉,可謂紛繁雜陳。難怪余英時也感概說:“令人無所適從?!盵3]
在中國古代,“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群體,也是一個具有不斷變化的概念。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士,事也?!倍斡癫米⑨屨f:“凡能事其事者稱士?!盵2]20把士界定為有素質(zhì)、有責任感的人?!栋谆⑼x》中則說:“通古今,辨然否,謂之士?!盵4]也就是說,能任事且擁有知識技藝的人,才能成為“士”。在先秦文獻中,與“士”相關(guān)的稱謂和專用名詞有百余種。這說明,早在春秋之前就產(chǎn)生了“士”,只是在西周時期,“士”是作為西周宗法家族制度之下的統(tǒng)治階級的最底層級別的貴族階層而存在。
從“士”產(chǎn)生的淵源來看,大多學者都認同“士”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這個社會失序的時代,因為固有的社會秩序不復存在,社會階層上下流動頻繁,為“士”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得以形成提供了社會條件。以致于到了春秋末期,“士”已經(jīng)演化為闡發(fā)和傳播禮儀的一種職業(yè),不再具有貴族的外衣。“九流出于王官”,[5]周朝封建秩序的解體,使得在朝做官掌管禮樂的人轉(zhuǎn)衍為民間私學的“士”,特別是在儒家學派中“仕進”的觀念長期占有主導地位。這主要緣于孔子開創(chuàng)私人辦學之風,使得學在官府的時代不復存在,為士人階層的迅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培育土壤,再加上當時小國林立,各諸侯國都想在競爭中強大,這就為“士人”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于是,士人階層遂成為政治舞臺上最為活躍的政治力量。這便是余英時所說的“游士”,按照這個標準,可以說先秦諸子幾乎都可稱之為“游士”,即游走于各個小國之間,宣揚自己的治國主張。在秦漢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以后,逐漸形成了‘士大夫’階層。無論是先秦“游士”,還是秦漢以后的“士大夫”,在余英時看來,都是“承擔著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自始便在中國史上發(fā)揮著‘知識分子’的功用”。[3]
余英時直接將“士”與現(xiàn)代社會的“知識分子”對應起來。他認為,從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士”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身份,不僅具有圣人之道的精神追求,也具有獨立人格和作為“社會良心”的個人主體性。而“獨立人格”,即為“個體的自主性和社會批判精神”,許紀霖從三個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說明:一是不盲從依附任何外在的精神權(quán)威和現(xiàn)實的政治勢力;二是依據(jù)自身內(nèi)心的準則獨立判斷真理及其價值;三是積極地參與政治,在社會實踐生活中成為改造社會的獨立批判力量[6]。而知識分子作為“社會良心”的體現(xiàn),最為重要的就是其人格的獨立與社會批判精神。即不屈服于任何權(quán)勢包括政治和學術(shù)而恪守社會的公道。
可以說,“士”是作為中國傳統(tǒng)“知識人”的形態(tài)而存在的一個社會階層,其獨立性也體現(xiàn)的很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志于道”,即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準則,也即獨立的價值判斷;第二,不屈從于政治勢力的自我判斷和獨立意識;第三,“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笆恐居诘馈笔强鬃訛橹袊笆咳恕币?guī)定的基本理路。此后,“道”成為中國士人的一種堅守和追求。曾子承繼孔子之說,對“士”的品格及其責任規(guī)定得更為明白,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也就是說,“士”的基本品格是“弘毅”,“士”的人生使命是“弘揚仁道”,同時也是“士”應當肩負的責任。何謂“弘毅”?朱熹注解為:“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至其遠。弘而不毅,則無規(guī)則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弘大剛毅,然后能勝重任而道遠?!盵7]所謂仁道,即正義之道,是一種超拔于人倫關(guān)系之上的尊重人心的美德。為實現(xiàn)弘揚仁道,“士”不可以貪圖安逸,見利忘義,“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也”,(《論語·憲問》)“辟地者不懷居以害仁”(張載《正蒙·有德》)不僅如此,“士”甚至要獻出自己的生命以捍衛(wèi)仁道,“士見危授命,見得思義”。(《論語·子張》)
中國士人對“道”的追求和堅守,在政治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為不屈從于政治勢力的自我判斷和獨立意識。事實上,在君主政治制度之下,“士”的出路大概有兩種:一為學;二為仕。為學者,承繼弘揚經(jīng)典,評論古今。如同劉向《說苑》中所說“辨然否、通古今之道”(《佾文》篇)。意旨士人以道統(tǒng)自居,堅持道統(tǒng)高于政治統(tǒng)治的權(quán)威,并時常會對統(tǒng)治政權(quán)有所非議或是提出挑戰(zhàn)。為仕者,依傍于現(xiàn)實,立足于統(tǒng)治階級的政權(quán),這才是士人的現(xiàn)實出路。因為“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唯士能為”,“士之仕也,猶農(nóng)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是說“仕”對于“士”就如耕地對于農(nóng)夫一樣,都是一種職業(yè),士應該積極進入政治,為民服務。當為仕之“士”直接面對現(xiàn)實的政治勢力時,依然應當體現(xiàn)出獨立的士人精神和人格。天下有道,言論暢通,則批評諷諫,積極入世,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游士”;天下無道,言路淤塞時,“士”的獨立則體現(xiàn)為不愿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而選擇歸隱山林,即如孟子所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盡心上》)
“士”的獨立人格還體現(xiàn)在“以天下為己任”,即“對于天下大事進行積極的參與并企圖發(fā)揮主導的作用”的社會責任感。因為“懷抱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偉意志,當然具有堅強不屈的獨立人格”。[8]的確如此,從孔子為“士”做出立于道的規(guī)定起,士人就不僅僅停留在“修身”之道上,更為重要的是要歸于“治國”之道,修身是獨善其身,是“小道”,治國則是兼濟天下,是關(guān)涉天下生民的“大道”。 因此孟子說:“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現(xiàn)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
總之,對于士人來講,應該是胸懷天下蒼生,而非一己之利。遵從道、尊重道德良知卻是有正義感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堅守的精神操守,“鐵肩坦道義”的精神至今仍不絕如縷。
“隱士”這一術(shù)語最早出現(xiàn)在《荀子·正論》中,說“天下無隱士”,意指“隱居不仕的人”,這與《辭?!分械慕忉岊H為相符。據(jù)文獻記載,中國歷代都有無數(shù)隱居的人,卻并非都可以稱為隱士。正如《易經(jīng)·周文王篇》中說:“天地閉,賢人隱?!薄赌鲜贰る[逸》中也說隱士“須含貞?zhàn)B素,文以藝業(yè)?!币簿褪钦f,隱士是“賢人”,是有學問、有致仕才能而又不愿為官的文人士大夫,并非一般人。
“隱士”作為一種存在,很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墩撜Z》中所記載的接輿、長沮、桀溺、荷蓧杖人等等,都是著名的隱士。近代以來,國內(nèi)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隱士的著作是蔣星煜的《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文中近乎全面否定了隱士的思想及其隱士存在的社會價值。蔣星煜認為,隱士的出現(xiàn)從主觀上看是由于個人主義或失敗主義,而從客觀上看卻是一種逃避思想,并感嘆隱士“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一無裨益的生活有何樂趣?!边@顯然是沒有真正厘清“何謂隱士”,才會出現(xiàn)這種錯誤的理解。
“隱士”的稱謂在中國古代可謂是種類繁多,其實這些各式各樣的稱謂都從不同層面反映出世人對“隱士”的認知和接受的程度。無論古今,對隱士的評判褒貶不一,有些學者甚至以“隱士”所受的隆遇來評判其聲望影響。究其緣由是在不少隱士的傳文中載錄了帝王的詔文,因為歷朝歷代的帝王都有禮敬隱士的傾向,并以此“作為打造明君圣主和政教清明的有效工具?!盵9]比如宋孝武帝的詔文中對當時的隱士王素和朱百年難掩溢美之詞,“廉約貞遠,與物無競,自足皋畝,志在不移。”并贊賞有加,“宜加褒引,以光難進?!?《宋書·隱逸傳》)從這類詔文可以看出,帝王在發(fā)詔文之前,實際上這些隱士的身份早已被認可,在民間廣為流傳,官府只是以此為據(jù)進行征辟。也就是說,早已在社會輿論中得到認可的隱士,只是通過官府的這種征辟活動來提升其聲望抑或是知名度。若是沒有得到官府的認證,此人的社會聲望評價便急劇貶值??梢姡[士是個人與社會雙重建構(gòu)的身份,與此同時,在被社會各個群體的接受過程中,“逐漸升華為一種意義符號和價值資源?!盵9]
國內(nèi)的學者一般是在官僚政治的框架中來界定“隱士”,普遍存在的觀點即為“士人隱居不仕”;國外的學者卻是另辟蹊徑,一般在宗教信仰的視野中來界定,認為出于宗教動機而與世隔絕,即士人遁世修行即為隱士??梢?,隱士的存在具有多樣性,無論是以“不仕”作為界定“隱士”的根本特征,還是以“隱修”來說明“隱士”的本質(zhì)內(nèi)涵,都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這都與本文所闡釋的“隱士”有著相當?shù)牟罹唷?/p>
唐德剛曾說過,“志氣”和“前途”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通性[10]。隱士作為有內(nèi)涵的知識分子,必須有志向,其“志”當然與前途相關(guān)。在前途并不明朗的時候,顯然必須堅守著志向。事實上,隱士是“士”階層的一部分,準確的說是“士”中的優(yōu)秀分子。余英時也沒有把所有的“士”都視作知識分子,他認為,“士”是知識分子一個重要的歷史來源。作為“隱士”,首先在于“隱”,而后才是“士”,不僅具備“隱”的特質(zhì),同時也一脈相承“士”的精神內(nèi)涵。隱士作為知識分子中的一個獨特群體,是生活在主體之外、與其所處時代的官方的或者說主流的價值體系不能相契合,且顯示出了超人才能的“士人”。
其實,人的生命既屬于個體,又屬于社會,個體的生命是超越社會的。隱士所追求的是超越社會范疇的人生,自由自在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梢哉f,歷史有所記載的隱士,沒有哪一個是無人知曉、真正一輩子隱居山林,從未展示自己才能的。正因為如此,評判一個人是否隱士的標準,不能簡單的用是否隱居,是否出仕,是否宗教等來論斷。最主要的是其思想及其社會價值取向,換句話說,就是他對社會主導性價值觀而言,雖然在當時也許是另類,不容被世人所接納,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卻能被后人所認同,并成為思想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
可見,真正的“隱士”是游離于政治權(quán)力體系之外,又擁有知識與道義的優(yōu)秀士人。卓爾不群、寬容禮讓是其外在表象,安貧樂道、淡泊名利是其內(nèi)在標識。所以,隱士以德修身、以禮化俗,對社會文化發(fā)展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不可小覷。世人對隱士的接納與認同使其具有的獨特的道德整合功能,因為隱士自身的行為,以及社會評判隱士的標準,既是隱士個人表現(xiàn)出的價值內(nèi)涵與人生態(tài)度,同時也是社會其他群體所認同的價值取向與人生準則。
因而,“何謂隱士”?仕與不仕,藏與不藏,宗教亦或是世俗都可以被稱為“隱士”。判定的標準主要在于其所承載的社會價值理念是否具有持久的影響力。由此可見,“隱士”并非隱而不聞,其存在看似隱性,實際上為顯性。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文學、藝術(shù)、哲學,還是在科學等領域,都有隱士留下的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因為,他們都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和實踐者,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在修行。
[1]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1,94.
[2] 許慎.說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fā)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9-10.
[4] 班固.白虎通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54.
[5] 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M].北京:中華書局,1962 .
[6] 許紀霖.智者的尊嚴:知識分子與近代文化[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1:3-4.
[7] 朱熹.四書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5.
[8] 張岱年.人倫與獨立人格[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4):108-112.
[9] 胡翼鵬.“隱”的生成邏輯與隱士身份的建構(gòu)機制:一項關(guān)于中國隱士的社會史研究[J],開放時代,2012(2):45-55.
[10] 唐德剛.中國之惑[M].香港:百姓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91:27.
(責任編輯:司國安)
ObservationandEvaluationontheHermitinthePerspectiveofPhilosophy
SHU Y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The "Hermit" is a high-end philosophical subject cherished with manners and morals of the time and great world strategies and the Hermit culture is also a unique landscap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As a "Hermit", the first implication consists in "hiddenness" and then "intellectual". He not only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ddenness" but also is in one line with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s of an "intellectual". As a member of a unique group of intellectuals, the hermit lives outside of the social main body, and is unable to fit with the official or mainstream value system, and also shows the talent of superman. Starting from the logic generation of "hiddennes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s and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hiddenness" and "intellectual", and then gives an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Hermit" culture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hermit".
hermit; hermit culture; hermit philosophy; traditional culture
2014-03-12
舒英(1970- ),女,四川資中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B223.9
A
1008-245X(2014)06-00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