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黎歌,程馨瑩,2
(1.西安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2.西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如何認識和分析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盧黎歌1,程馨瑩1,2
(1.西安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2.西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以“隱形學派”形式存在的具有明確政治目標的社會思潮,其意識形態(tài)效應不容小覷。它借助人們的歷史獵奇心理,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誤讀歷史,誤導輿論,以便爭取認同者,期冀通過否定歷史進而達到否定現實的政治目的。歷史虛無主義采用“學術方法虛無”、“選擇性虛無”、“重讀歷史”、“人性化角度”、“歷史敘述虛無”等方法“虛化”歷史。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是,通過挑戰(zhàn)唯物史觀,從而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作用,模糊人們的價值標準,質疑黨和政府的執(zhí)政合法性等方面。
歷史虛無主義;正確認識;唯物史觀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曾經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這再一次說明,樹立并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思想文化基礎。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中也說,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以便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1]??墒?,近年來,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所涌動著的一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就起著消解這一基礎的消極作用。這種“虛無化”的歷史思維,在歷史研究、歷史教育和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中,都有所反映。顯而易見,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虛無主義,事關國家命脈。因此,有必要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一番深入辨析。
有關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的爭論是學術之爭還是非學術之爭?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對歷史虛無主義是不是一個學派進行分析?!皩W派”得以成立的必要要素有:代表性的學術領軍人物、獨有的理論內核及其論證方式、標志性的學術專著、相對穩(wěn)定的學者圈層。然而,現有文獻研究證明,沒有資料顯示有學者自稱歷史虛無主義者,也沒有發(fā)現堅持歷史虛無主義的標志性學術專著,更沒有公認的該學派領軍人物。由此似乎可以得出結論,歷史虛無主義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學派,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的爭論,不屬于不同學派的不同學術觀點之爭。但是,一段時期以來,它的社會影響力卻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社會影響力不是通過傳統的學術學派方式實現的,而是通過社會思潮的學術情緒和社會心理衍射形式實現的??墒?,我們無法想象一種思潮在沒有領軍人物和思想理論的情況下能夠實現常態(tài)發(fā)展,并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由此推斷,歷史虛無主義“學派”是客觀存在的,它的領軍人物和思想理論是以特殊的“隱形”方式存在的,而且是具有明確政治目的的“隱形學派”。這是歷史虛無主義與其他幾種在當代中國有影響的社會思潮(如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等)的不同之處。這種特點使得歷史虛無主義既能在社會上發(fā)揮影響作用,又使得反對者難以找到論爭主體和批判對象,難以展開學術辯論。
將整個歷史虛無化的做法,從常識、邏輯和經驗的角度是很難被人們所持久普遍認同的,但是在對于具體歷史問題的爭論中,卻屢屢有人使用它并暫時贏得一定市場。所以,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所宣揚的某些不當甚至錯誤觀點,可能會在特定領域、特定時期和特定人群中受到一定的認同甚至追捧。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特現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討論什么是歷史。
本文所涉及到的歷史概念,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理解:一種是歷史真實。它是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真實的曾經。二是歷史記載。它是由史學家記載,并由后世學者補充完善的資料性的文獻。三是歷史結論。它是由人類世世代代對于歷史經歷、歷史記憶和歷史記載等進行歸納和概括而形成的歷史共識。
歷史真實已經發(fā)生并永遠地過去了,傳遞給后世的只是文字和器物所承載的部分信息,而全景性的真實不可能再現。對歷史真實的求知、求證,正是史家的特殊使命和學術動力。后世所能得到的歷史記載并不是全部信息,雖然我們不能無端地懷疑歷代史家的職業(yè)操守及其對于歷史的忠誠,但是記載歷史的具體個人畢竟會受到信息采集條件、個人視野和思想方法等主客觀歷史認識條件的制約。這些局限性是特定歷史時期的史家個人無法超越的,它必然會造成部分歷史信息的佚失*呂澄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談到文獻研究室曾經講過,史家憑據文獻常常有所不足,因為“目錄原本,也早已佚失”。郭沫若也曾經在《<沸羹集>序》中論及文獻收集時說道,除了一些文獻,“此外當然也還有些佚失了的,年歲太久,發(fā)表處太廣,再要收集恐怕已經是不可能了”。所以,要完全復原歷史,史家每每力有不逮。,形成歷史的謎團,有的信息甚至永遠湮滅在歷史的封塵中,難被知曉。同時,歷史的記載也是有選擇的。被記載的總是那個時代視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但是,也不排除當時以為次要的事件和人物,其實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可是卻被遺憾地疏漏了??傊?,歷史結論是建立在對歷史經歷、歷史記憶和歷史記載的認識基礎上的,由于歷史信息的不完整性,后人在歷史資料信息新發(fā)現基礎上,對歷史結論進行部分修正也是正常。正因為歷史記載、歷史結論與歷史真實有一定距離,人們就有理由對歷史記載、歷史結論存在某種程度的質疑心理,并且渴望了解或者還原歷史真實。歷史虛無主義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和愿望,在“距離”上做足了文章,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幟,假設歷史、揣摩歷史、嘩眾取寵,誤導輿論,以爭取認同者。
歷史真理是相對的,但是夸大歷史真理的相對性是錯誤的。由于歷史記載、歷史結論客觀上的確可能存在某些不足,就會引發(fā)或觸及歷史認識論的基本問題:歷史可知嗎?對此,有人持歷史相對主義立場,認為歷史不可知、不可信。“虛無歷史”其實就是歷史相對主義或者歷史唯心主義治史方法和立場的具體表現,它假借所謂“史事如煙”、“見仁見智”來宣揚歷史不可知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不僅是可知的,也是可信的。它的可信度在于人類可以通過多角度的證據鏈、歷史科學及其真理性的結論、出土文物等渠道不斷豐富歷史資料,不斷逼近歷史真實。公認的歷史結論一般都經歷了時間長河的檢驗,經歷了邏輯思辨的拷問,應該是客觀的和值得信任的。所以,對待歷史的正確態(tài)度是,既不能因為在某些方面有了點滴性的新發(fā)現就顛覆原來的歷史結論,也不能固守原來的歷史結論而不愿去正視歷史的新發(fā)現。
“還原歷史”與“虛無歷史”從表象上看,似乎都在某些方面或者某種程度上“改寫”了歷史,因此,常常會被人有意無意地加以混淆。“虛無歷史”者常常就把“還原歷史”作為自己的旗號。實際上,“還原歷史”與“虛無歷史”有著本質區(qū)別,必須加以厘清?!斑€原歷史”是為了追求歷史真實之目的,以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以歷史文獻和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為依據,采用實事求是的歷史研究原則和方法,不斷補充完善歷史記載。所以,它屬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疤摕o歷史”則是否認歷史的規(guī)律性,在歷史認識和評價中,常常以支流否定主流,以偏概全,以局部否定整體,以偶發(fā)性事件、個別現象否認歷史本質,隨心所欲地解讀歷史,篡改歷史,混淆視聽,以達到利用歪曲了的“歷史”為自己的價值訴求立論之目的??梢姡瑲v史虛無主義在本質上是屬于歷史唯心主義的,是與歷史唯物主義根本對立的。其實質在于通過對歷史真理的否定從而達到對現實社會制度合理性的否定[2]。
人們何以長存歷史興趣,不斷研習發(fā)掘歷史話題?因為歷史有著特殊的社會功能,因為“歷史的用處就是要對當前有所幫助。”[3]人們可以以史為鑒,鑒古識今,吸取古人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人們可以傳承文化,在前人智慧和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推動文明進步;人們可以通過學習歷史知識,洞察和發(fā)現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與發(fā)展趨勢;人們可以說古論今,以古諷今,古為今用,為自己的價值訴求尋找歷史依據,爭取支持者,占領道義高地。懷揣各種目的,不同階級和集團總是要爭奪歷史話語權,爭相登上歷史論壇,發(fā)表著各自的歷史主張,力圖擴大自己的影響,引領輿論和人們的關注點。歷史虛無主義者,也躋身于其中。
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虛無主義并不是想要“虛無”歷史,而是要“重構”歷史。即按照自己的意圖唯心地“刪減”、“增加”、“解讀”、“建構”所謂的“歷史”,達到自己的某些企圖。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都有一批自稱尊重歷史的人在歪曲著歷史,并企圖否定歷史。在國際上,當代日本右翼歷史學者和政治家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們常常采取“選擇性失憶”,狡稱“‘侵略’的定義在學術乃至國際上都沒有定論,取決于看待這個問題的是哪一方”。用所謂的“學術定義”來否定國際社會對日本侵略歷史的定論,攪亂戰(zhàn)后國際秩序和戰(zhàn)后體制,以此達到否定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復活軍國主義的政治目的。國內也有一些人用“虛無”歷史的方法,或者企圖否認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削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盲目崇拜外國文明;或者企圖否定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新中國歷史[2],兜售他們所主張的“封閉僵化的老路”或者“改旗易幟的邪路”。
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復古主義都采取了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虛無”中國近現代史。從總體上看,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復古主義是兩股不同的歷史思潮。盡管它們的主張是不同的,甚至是針鋒相對的,但是在對待中國近現代史的問題上,它們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主張否定或重構歷史,都采取了有選擇的“虛無”、“強化”或“構建”的錯誤方法。文化復古主義的“虛化”就是“儒化”,它以“弘揚民族文化”為旗幟,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其以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主張“儒化”現代中國社會。歷史虛無主義則否定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奮斗史,尤其是歪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主張“西化”現代中國社會。而在對待中國古代歷史的態(tài)度上兩種思潮則出現分野。歷史虛無主義是有“選擇性”的虛無,其重點是把對支撐民族自信的史實、人物、事件等歷史證據虛無化。文化復古主義則主張儒化現代中國社會,返回孔孟之道,在社會上提倡尊孔運動,倡導誦經復古,反對馬克思主義,排斥西方文化精華。
歷史虛無主義者在虛無歷史、宣揚歷史虛無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了下列方法。
一是學術方法虛無。一些人提出要用所謂的“現代化史觀”取代“革命史觀”。有人認為,用“文明史觀、文化史觀、社會史觀”取代唯物史觀,是“很大的進步”。按照所謂的“現代化史觀”,近代史上的改革和革命,是造成社會動蕩、經濟衰敗、社會阻滯的原因,因而是中國走向現代化歷史進程的消極力量?!耙恍W者就認為,我們看待歷史,就不要以反侵略為主要線索了,主張用現代化史觀取代中國近代史研究中長期形成的‘革命史觀’,用現代化史觀統帥近代史研究。他們認為中國近代一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不是革命斗爭的歷史,而是一場現代化史,他們想依據此種觀點來重新對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進行闡述。”[4]其實“現代化史觀”與“革命史觀”并非是尖銳對立、水火不容的。它們原本應該只是站在不同的歷史認識角度,而不應該是從不同的政治立場來看待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在歷史辯證法看來,不論單純站在那個角度看待歷史,難免有一定的局限性。站在多個角度來觀察歷史,有利于人們更全面、更客觀、更清晰地把握歷史發(fā)展脈絡,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比如,我們如何來看待辛亥革命?正如有人所說:“一百年前,資產階級革命派經過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建立起民主共和政體的國家。無論辛亥革命存在著怎樣的不足與局限,其歷史意義與作用都是不能抹殺的,都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重大事件”。[5]這樣就比較準確地認識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把革命同現代化對立起來,在方法論上是不可取的,在政治上則會導致否定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斗爭作用的錯誤結論。
二是選擇性虛無。歷史虛無主義并沒有全盤否定歷史,而是部分地否定歷史??隙ㄊ裁础⒎穸ㄊ裁?、顛覆什么,都是有選擇的。列寧曾指出:“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盵6]選擇性虛無,使得原本完整一體的歷史被肢解得支離破碎,盡管剩下的“歷史”可能的確也是真實的,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個別“真實”是“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有關文獻顯示,“選擇性虛無”要么選擇對民族認可的歷史英雄人物虛無,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改寫”他們正面形象,沖擊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混淆人們的是非觀念。比如認為岳母刺字“是作秀”;認為岳飛、文天祥不是愛國英雄,是“打內戰(zhàn)”。要么選擇對中華文明史的虛無,否認中華文明史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解構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比如,貶低或詆毀中醫(yī)中藥的科學性及其對人類健康做出的不朽貢獻。要么選擇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虛無。比如,認為承認農民起義積極意義是“革命史觀”范式,是左的思想作祟[7];認為“五四運動”從歷史作用看,割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脈,造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及中國價值的失落[8];認為“五四運動”不符合“用正當的方法來傳播自己的主張”的現代民主意識和現代法律常識,而是以多數壓倒少數的“暴民專制”的表現[9]。
三是“重讀歷史”。矯正過去存在的對歷史評價過于簡單化的做法,無疑是必要的。但是,用所謂的重新解讀歷史的方法,取其一點,不及其余,甚至無中生有,用奇談怪論和激情化語言有意誤讀歷史鐵案和共識、誤導公眾和歷史輿論則是完全錯誤的。對歷史的重新解讀,目前似乎很時髦。一些人在“重新解讀歷史”后提出,慈禧、袁世凱等人是中國現代化的開拓者,是“在為中國找出路”,而把革命斗爭說成是“百年的瘋狂和幼稚”。有人認為“西太后確曾真誠地主張進步與革新”。[10]在美化、拔高式“重新解讀”慈禧、袁世凱的同時,對林則徐、譚嗣同、孫中山等人也進行非難、貶低式的“重新解讀”。這一褒一貶,其“重新解讀歷史”“隱微”寓意也就很“顯白”露骨了?!爸匦陆庾x歷史”在新民主主義歷史和新中國歷史的研究中,范圍更廣,參與者更多、影響更大。
四是所謂“人性化”地解讀歷史人物?!叭诵曰笔墙陙淼臒衢T認識視角。在以往的歷史研究中,也許的確存在著非“人性化”的問題。對人的處境、人的心理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研究,見物見事不見人。通過人性視角解讀歷史可以豐富歷史研究方法,也可能解讀出一些新信息,可能發(fā)掘出新史料。但是,有的所謂“人性化”解讀歷史,實際上是以不著邊際的“囈語”和“神話”方式來美化被歷史所否定的事件和人物。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影片《南京!南京!》。不少影評對影片《南京!南京!》“人性化”歷史解讀法提出批評,指出這部影片以“人性”為幌子,歪曲史實,美化軍國主義分子,美化漢奸;以抽象的普遍人性理念解讀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變相為大屠殺開罪;把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描寫為“人性與非人性”的矛盾,試圖塑造日本侵略者也具有人類普遍秉持的善良本性, 試圖從“‘他者’視角,淡化敵我雙方角色差異,在依托某些歷史片段的基礎上,編織出關于人性的美好神話”。[11]
五是在表現方式上的虛無。主要采取以下具體方法:一是學術討論。通過學術爭鳴中對歷史結論、歷史史料、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爭鳴,表達對其中某些歷史的虛無意愿或觀點,甚至把對于虛無主義的批判說成是虛無主義[12]。二是歷史評論。通過對歷史史料、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反思性”評價、“創(chuàng)新性”評價,表達評論人的歷史觀。三是文藝作品。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形象進行“重新”塑造,或者以支代主的塑造,以改變人們歷史觀。四是歷史人物展館解說。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文物選擇和解說,“挖掘”文物中“鮮為人知”的信息,在滿足參觀者獵奇心理的同時,屏蔽某些主要信息,凸顯某些次要信息,以影響人們對某些歷史人物的感情和態(tài)度。
在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都可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負面影響的蹤影。
第一,質疑黨和政府的執(zhí)政合法性。歷史虛無主義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貶損甚至否定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說到底,就是否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主流歷史結論,就是否定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三個選擇”(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換言之,就是否定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根據與現實合理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
第二,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歷史虛無主義用“多元意識形態(tài)”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它通過虛無中國數千年的文明歷史,消解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渙散民族凝聚力;它通過虛無中國近現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和奮斗史,消解人們對中國道路的信心、化解國人對列強的仇恨情緒;它通過虛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消解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傊?,歷史虛無主義動搖了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對“三個堅持”的信念,造成了人們的思想混亂。
第三,模糊和擾亂人們的價值評價標準。不同的歷史觀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如何看待歷史、看待社會、看待未來走向。科學的歷史觀幫助人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淡化或質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導致民族和文化的虛無主義,優(yōu)秀的文化被否定,民族獨立的歷史被篡改,是非榮辱被顛倒,與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
第四,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和歷史價值論上都是持唯心主義觀點的。它無視歷史事實,任意曲解歷史事件和人物,因而也就將客觀的歷史進程誤解為偶然的精神過程,從而滑向非歷史決定論的泥淖。歷史虛無主義否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偉大斗爭,也就是否定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作用,從而走向英雄史觀。可見,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主體論、歷史客體論、歷史動力論上,都走向唯物史觀的對立面。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甚至極力宣揚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那里早已批判過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總之,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包藏特殊歷史價值觀和政治動機的“隱性”學術派系,是一種試圖破壞和銷蝕主流意識形態(tài)核心價值的錯誤社會思潮。我們絕不能低估它所造成的消極社會影響。值得警惕的是,由于歷史虛無主義具有隱蔽性強的特點,所以,很容易混淆視聽,并以潛移默化、暗渡陳倉的方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fā)生作用。它所產生的影響,不僅存在于歷史學術領域,影響到學術見解,更嚴重的是,它還越過學界滲透到社會精神生活各個領域,而且大有不斷蔓延和發(fā)酵的態(tài)勢。如果任其“虛無”歷史判斷標準,就有可能搞亂人們的思想,使得社會發(fā)展失去必要的思想共識。所以,決不應該把有關歷史虛無主義的爭論,簡單地僅僅看作是學術之爭層面的問題,而應該將其看作是兩種歷史觀和價值觀博弈的具體表現。因此,低估歷史虛無主義所造成的社會行為和社會心態(tài)影響,就不再簡單地是一種學術迷誤了。
[1]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2] 郭世佑.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與虛[J].炎黃春秋,2014(5):35-40.
[3]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歷史[M].吳象嬰,梁赤民,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1.
[4] 吳亮.試論革命史觀和現代化史觀[J].文藝生活,2011(1):80.
[5] 王開璽.辛亥革命的歷史省思[J].廣東社會科學,2014(1):100.
[6] 列寧全集: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7] 馬龍閃.歷史虛無主義的來龍去脈[J].炎黃春秋,2014(5):53-28.
[8] 黃絲雨.截流的虛妄:對“五四新文化運動造成中國傳統文化斷裂”的駁斥[J].理論界,2005(10):141.
[9] 張耀杰.五四運動的法理反思[J].南方周末,2009(4):8.
[10] 馬勇.超越革命與改良[M].上海:三聯書店,2001:62.
[11] 徐曉利,岳春梅.構建人性的神話:試論他者視角下二戰(zhàn)題材電影《南京!南京!》和《硫磺島家書》[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71-75.
[12] 尹保云.要警惕什么樣的歷史虛無主義[J].炎黃春秋,2014(5):29-34.
(責任編輯:司國安)
HowtoUnderstandandAnalyzetheIdeologicalTrendofHistoricalNihilism
LU Lige1, CHENG Xinying1,2
(1.The College of Marxism,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2.College of Marxism,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History nihilism, which exists in the form of "a kind of invisible school", is a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with a clear political goal. Its ideological effect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Taking advantage of people′s curiosity about historic adventures, and in the name of the banner to restore historical truth, it misreads history, and misleads public opinion, in an attempt to win over recognizers, thus achieving its political goal by denying history and further denying the reality. History nihilism blurs the history with the methods such as "academic methodology nihility", "selective nihility", "rereading the history", "humanized angle", "historic narration nihility" and so forth. Its harm lies in decomposing the guiding effect of the main stream ideology by posing challenge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lurring the value standard of the people, questioning the ruling legitimacy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etc.
history nihilism; correct 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2014-06-1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3CKS035);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A028)
盧黎歌(1953- )男,湖北赤壁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員;程馨瑩(1975- )女,陜西韓城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B089
A
1008-245X(2014)06-00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