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武,郎曉曦,趙 鵬,羅惠娣,李 俊,張保紅
(1.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太原 030032;2.山西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研究簡報
不同飼養(yǎng)水平對肉羊瘤胃發(fā)酵參數pH值和揮發(fā)性脂肪酸的影響
張冠武1,郎曉曦2,趙 鵬1,羅惠娣1,李 俊1,張保紅1
(1.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太原 030032;2.山西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為研究在同一種混合飼料下,不同飼養(yǎng)水平對肉羊瘤胃發(fā)酵參數pH值和揮發(fā)性脂肪酸濃度的影響,試驗選取20只5月齡發(fā)育正常的健康肉用本地雜交綿羊。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分組設計,設4個處理組,每個處理5個重復。4個處理組分別為自由采食組、80%限飼組、60%限飼組、40%限飼組。結果表明,在采食相同飼料條件下,不同飼養(yǎng)水平對雜交肉羊瘤胃pH值,對瘤胃揮發(fā)性脂肪酸中乙酸、丙酸、丁酸、乙酸/丁酸比均略有影響。
肉羊;瘤胃液;pH;揮發(fā)性脂肪酸
瘤胃液pH值是一項反映瘤胃發(fā)酵水平的綜合指標,它主要受飼料性質、唾液分泌、瘤胃內揮發(fā)性脂肪酸及其他有機酸的生成、吸收和排除的影響。反芻動物瘤胃發(fā)酵所產生的揮發(fā)性脂肪酸約占進入機體代謝碳流量的2/3(Sauvant D,et al)[1],是反芻動物賴以生存、保持生長、泌乳、繁殖的主要能源,可提供反芻動物總能需要量的70%~80%[1]。因此,揮發(fā)性脂肪酸濃度也是瘤胃發(fā)酵的主要指標之一。影響反芻動物瘤胃發(fā)酵、揮發(fā)性脂肪酸濃度的因素很多,主要集中在受日糧的類型,飼料原料中不同種類的碳水化合物原料比例及原料碳水化合物的加工處理技術的影響。
本試驗旨在研究同一種混合飼料下,不同飼養(yǎng)水平對瘤胃液pH值和揮發(fā)性脂肪酸濃度的影響,以充分了解飼養(yǎng)水平對肉羊瘤胃發(fā)酵的影響,為舍飼養(yǎng)羊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1 試驗動物及飼養(yǎng)管理
選擇山西廣靈縣體況中等、體重相近(36.10kg±0.41kg)的20只5月齡健康雜交綿羊進行試驗,試驗前進行體內外驅蟲和疫苗注射。正試期肉羊在代謝籠中單籠飼養(yǎng)。每天7:30和19:30飼喂兩次顆粒料,自由飲水。試驗期分為過渡期21 d、預試期7 d和正試期7 d,共35 d。
1.2 試驗設計及試驗日糧
本試驗共分4個處理組,試羊隨機分到4個處理中,每個處理5個重復(5只羊)。試驗期所有試驗羊采食相同飼料。參照AFRC(1998)標準設計日糧,粗飼料玉米秸稈從山西臨汾購置,精料配方為玉米63%,麩皮9%,豆粕7%,棉粕7%,胡麻粕8%,石粉1%,磷酸氫鈣1%,食鹽1%,預混料1%。按精粗比為6:4壓成顆粒飼料,其營養(yǎng)成分見表1。4個處理分別按自由采食,80%限飼,60%限飼和40%限飼飼喂。
表1 顆粒飼料營養(yǎng)成分含量(DM基礎)%
1.3 樣品采集
于正試期第6、7天,分別在飼喂前1 h,飼喂后1、3、5、8 h采集瘤胃液,每次采樣約50 mL,4層紗布過濾后立即測pH值,之后-20℃冷凍保存待測揮發(fā)性脂肪酸。
1.4 數據統(tǒng)計與處理
采用SPASS17.0軟件包和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
2.1 不同飼養(yǎng)水平對瘤胃液pH值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試驗各組瘤胃液pH平均值間差異不顯著(P>0.05);各組飼喂前1 h、飼喂后1、3、5、8 h瘤胃液pH值間的差異也均不顯著(P>0.05)。所有瘤胃液
的pH值變化在6.64~7.75之間。
表2 不同飼養(yǎng)水平對瘤胃液pH值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限飼條件并沒有改變瘤胃內環(huán)境pH值的固有變化,但也可以看出,采食量越大的處理組采食后pH值下降速度越快,限飼40%和限飼60%組瘤胃pH值下降較快,在采食后1 h左右達到最低點,隨后逐漸升高;限飼80%和自由采食組瘤胃pH值下降較為平緩,在飼后3 h左右達到最低點,隨后逐漸升高,但最終瘤胃液pH值仍低于限飼40%和60%組。
圖1 不同時間點瘤胃液pH值變化
本試驗瘤胃液的pH值在6.64~7.75之間變動,基本保持在有利于微生物正?;顒拥姆秶鷥龋╬H=5.5~7.5)[2]。反芻動物一般在不連續(xù)飼喂的情況下,瘤胃pH值會在采食后迅速降低而后又逐漸升高,呈波動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動物在采食后,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被發(fā)酵產生揮發(fā)性脂肪酸的速度較快,數量較多,而瘤胃上皮對揮發(fā)性脂肪酸的吸收及流出慢于產生的速度,所以瘤胃中揮發(fā)性脂肪酸的濃度逐漸升高,導致pH值下降。而隨著碳水化合物發(fā)酵產生的揮發(fā)性脂肪酸的濃度下降,瘤胃上皮對揮發(fā)性脂肪酸的吸收及流出的速度相對加快,瘤胃中揮發(fā)性脂肪酸的濃度下降,導致pH值上升。采食后瘤胃液pH值的下降以限飼40%和限飼60%組下降最為迅速,在采食后1 h達到最低,而限飼80%和自由采食組則降速相對緩慢,到采食后3 h達到最低。這可能是由于限飼水平的升高使得試驗動物反芻活動降低和唾液分泌減少,與瘤胃內產生的揮發(fā)性脂肪酸共同作用產生的緩沖作用降低而使pH值降低較為迅速。唾液中的大量緩沖鹽流入瘤胃后可以對瘤胃內容物的酸度進行很好的緩沖,對于穩(wěn)定瘤胃的pH值有重要作用[3]。
2.2 不同飼喂水平對瘤胃揮發(fā)性脂肪酸(VFA)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限飼組乙酸、丙酸和丁酸平均濃度比自由采食組略有升高,但無顯著差異(P>0.05)。限制飼養(yǎng)并沒有對乙酸、丙酸、丁酸和乙酸/丙酸產生顯著性影響。
表2 不同飼喂水平對瘤胃液VFA的影響mmol/L
本試驗4個處理組飼喂相同日糧,只是飼喂水平有所差別,所以瘤胃所產各酸濃度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性。乙酸是反芻動物乳汁合成的主要前體,丙酸則是反芻動物重要的葡萄糖前體,因此丙酸型發(fā)酵能為機體提供能量,利于家畜的育肥。反芻動物瘤胃內VFA的吸收總是遵循丁酸吸收最快,丙酸次之,乙酸最慢的規(guī)律[4]。這可能說明了無論飼喂任何水平日糧,瘤胃中乙酸的摩爾濃度總是最高的原因。
在采食相同飼料條件下,限制飼喂對雜交肉羊瘤胃液pH值略有影響,對瘤胃液揮發(fā)性脂肪酸中乙酸、丙酸、丁酸、乙酸/丁酸比均略有影響,但影響均未達到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性。
[1]Martin,Van Houtert.Challenging the retinal for altering VFA ratios in growingruminates[J].Feed Mix,1996,4(1):514-525.
[2]程勝利.不同營養(yǎng)水平全飼糧顆粒料對育肥羔羊生產性能、瘤胃氮代謝參數及血清尿素氮的影響[D].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02.
[3]馮仰廉.反芻動物營養(yǎng)[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33-135.
[4]盧德勛.發(fā)展反芻動物綠色營養(yǎng)新技術[J].動物營養(yǎng)學報,1999,12: 1-16.
S826.5
B
2095-3887(2014)03-0066-02
10.3969/j.issn.2095-3887.2014.03.022
2014-01-03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7BAD56B05);絨毛用羊產業(yè)技術體系 -太原綜合試驗站(CARS-40-22);山西省科技攻關項目(20120311024-1);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育種工程項目(11yzgc019)
張冠武,男,從事羊、雞方面的研究。
羅惠娣,女,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