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洪鳳
一、技術理解
當一名跳高教練員必須把跳高這項運動的技術掌握清楚、研究透。因為在進行跳高訓練時要進行大量技術訓練,這樣教練員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技術指導,使學生盡快地學習掌握這項技術。
跳高這個項目從動作順序來分有四個步驟:助跑、起跳、過桿、落地。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助跑與起跳的結合。
1.助跑。為了獲得一個較好的水平速度,從而為起跳服務。根據小學生身體特點我通常采用8~10步助跑。助跑開始時最好采用直線助跑大約4~5步,因為要采用曲線跑,那么隨著速度的增加,離心力也加大,這樣會加大運動員的負荷,導致起跳腿過早疲勞。進行弧線助跑時,隨著速度的加快,離心力的加大,運動員必須身體向內傾斜身體才能得到補償。這段助跑大約4~6步,要盡量踩在弧線上,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身體內傾,從而避免身體重心左右搖晃。在訓練時我常用白灰在地上畫出助跑的弧線或者用擺放標志物的方法使學生練好弧線助跑技術。在助跑的最后幾步應努力加快節(jié)奏,最后一步要離開原來的助跑弧線,邁向弧線的切線上,是整個助跑過程中最快的一步,也是最小的一步,使身體重心橫向位移小,增強起跳時身體向上的力量。它的特點是膝部不抬高帶動腳底而平向前邁,腳跟外側先著地過渡到全腳掌。
2.在起跳過程中,腿和兩臂的擺動應與起跳腿的著地緩沖及積極蹬伸動作協(xié)調配合。生物力學的研究認為,起跳時的擺動動作,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提高身體離地瞬間身體總重心的高度。
(2)在擺動腿向下加速靠近支撐點時,擺動反作用力向上,對支撐點(起跳腿)有減壓的效應,減輕了地面給起跳腿的沖擊力;在超越支撐點產生擺動向上加速時,擺動反作用力向下,對支撐點產生加壓作用,增大了由起跳腿蹬伸所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有利于提高蹬伸速度;在腿、臂上擺制動時,由于動量的轉移,加快了身體重心的運動速度和起跳腿的蹬伸速度。
(3)擺動腿的一側和起跳腿的一側支撐形成了旋轉力矩,是人體騰空后沿縱軸旋轉的動力之一。
擺動動作的上述效應,可以使身體重心獲得更大的垂直分速度,應該在起跳中根據這一規(guī)律,正確完成腿、臂的擺動動作。
擺臂的方法有兩種:交叉雙擺臂有助于加大擺動力量;交叉單擺臂有利于加快完成起跳動作。為了加速身體圍繞縱軸旋轉和防止上體過早地倒向橫桿,擺動腿同側臂的擺動應略高于另一側臂,并帶動肩部越過橫桿。在訓練過程中我采用雙擺臂的動作方法,這樣在概念和動作順序上有利于小學生分清和掌握。
3.過桿。體要直,往上騰,身體空中成反弓。肩后引,髖要挺,桿上身體似橋形。肩臂臀,依次過,腰部用力向上頂。兩小腿,要放松,適時輕甩過桿成。
4.落地。雙肩沉,領先行,身體成為“L”形。反弓形變正弓,肩、臂依次著墊。
二、注意事項
如果說技術是跳高的基礎保障,那么科學訓練就是掌握技術的唯一源泉。接下來我就根據自己訓練體會談一談小學生跳高訓練應當注意的問題:
1.始終保持正確的技術動作。
2.跳高這項訓練,首先應該是教學而不是訓練。因為只有運動員對跳高這項運動產生了興趣,才能主動去學習跳高的技術。學生掌握了這項技術才能開展運動訓練。所以在開始階段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主。學生有了興趣并與教師產生一定感情時再進行訓練效果更好。
3.初學時應以技術為主,特別是基本技術。可以先學分解技術,如過桿挺髖練習,舉腿練習,倒體、挺髖、舉腿綜合練習等。最后再進行完整練習。
4.教練員能夠給學生做正確的示范動作。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直觀概念最強,往往最初建立起來的技術概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改變。
5.在整個訓練周期中,要給運動員進行錄像,然后讓學生看自己的錄像,使學生清楚認識到自己的技術動作與正確技術之間的差別,強化技術動作概念。
6.先學跑,后學跳,最后學過桿。在訓練開始時,不要一開始就學習過桿動作,這樣會造成動作脫節(jié)。在訓練中我常采用8字跑,圓圈跑,同心圓跑,S型跑,J型跑等方法進行輔助練習。起跳方法有1~5步起跳分解練習等。
7.在助跑速度等方面,重點要抓好最后四步速度,同時與起跳技術相結合,這一點要盯住不放。
8.在技術指導時,每個運動員會同時存在幾個易犯錯誤,我們要抓住一個關鍵的問題,反復強調直到得到改進才能強調其他問題。
9.在改進提高跳高技術的同時不可忽視身體素質練習的重要性。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必須要高水平地進行全面身體素質練習。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經過長期系統(tǒng)的練習才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10.發(fā)展身體素質練習要與改進跳高技術相聯系。發(fā)展身體素質練習的一切手段在結構上都應符合跳高技術各階段的動作特征。如鉛球的前、后拋練習表面上與跳高沒有什么聯系,實際上作用的確是很大,解決了全身協(xié)調性和爆發(fā)力問題。要在運動狀態(tài),反應靈活時安排技術訓練,狀態(tài)差時安排素質訓練。
11.作為競技運動的跳高,運動員的訓練必須是在全面身體訓練的基礎上,突出專項訓練。要以速度為中心,發(fā)展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柔韌性和協(xié)調性,力量訓練不可少。根據學生的身體特點,我常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克服自身重量的級跳練習,有時也采用輕重量器械的負重練習。如跳上跳下練習、團身跳、各級蛙跳、小杠鈴快推。
12.由于跳高技術比較復雜,橫桿高度給運動員心理帶來壓力,特別是小學生,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因此,訓練中應重視運動員的心理訓練,培養(yǎng)運動員良好的跳躍心理指向,提高運動員自我控制的能力,使運動員在比賽中能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我經常采用的方法是想象法。讓運動員閉目,排除雜念,然后想象自己從準備開始試跳到試跳成功后心里表現。還有激勵法,比賽法等。
13.強度和量的安排。學生初學運動技術時,采用小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學生掌握技術后,需要鞏固時,采用中等強度和大運動量的訓練。學生需要提高運動成績時要采用大強度小運動量的訓練,有時還要包括極限強度訓練。極限強度要在運動員狀態(tài)好時運用,不可多用。
14.在一節(jié)訓練課中要合理搭配。在力量訓練之前,先進行速度或技術練習。在力量練習之后安排游戲和速度耐力練習。在力量與技術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時間。爆發(fā)力訓練不能同強度大的專項耐力訓練安排在一起,投擲練習在力量訓練之后。
15.選對運動員。對于小學生選材更重要。應注意先看外部輪廓,身材高,小腿長,腳小,足弓高,髖窄,最后看爆發(fā)力。這是基本選材方法,還要注意遺傳因素,心理因素等。
16.要有長期打算,不要急于一時的成績,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科學訓練。
只有對跳高項目的特征規(guī)律有了清晰的認識,并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進行訓練,才可能獲得小學階段跳高項目訓練的成功。
(作者單位:黑龍江綏芬河市第三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