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詩箋證稿①

    2014-02-26 06:43:56劉季倫
    東岳論叢 2014年5期

    劉季倫

    (臺灣公立政治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臺北11605)

    一、前 言

    陳寅恪(1890-1969)所作《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為闡發(fā)王觀堂國維(1877-1927)所以自沉之故之一長詩。其中關(guān)涉甚多,似為箋注此詩者(如高陽、卞僧慧、胡文輝等)之所未發(fā)或已發(fā)而未盡。爰引寅恪《元白詩箋證稿》體例,草撰斯文,以發(fā)其未發(fā)或未盡發(fā)之覆。

    陳寅恪所作《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初載于1928年4月《國學論叢》第1卷第3期,同年7月再刊于《學衡雜志》第64期《王靜安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刊,近已收入三聯(lián)版《陳寅恪集·詩集》②據(jù)何廣棪編:《陳寅恪先生著述目錄編年》,收入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冊),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版,第1450頁;及吳宓:《空軒詩話》第11、12條,收入?yún)清?《雨僧詩文集》,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1年版,第436-437頁;另見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12頁。。

    為寅恪此詩作箋注,最要者有吳宓(1894-1978)、蔣天樞(1903-1988)、高陽(1922-1992)、卞僧慧、胡文輝。吳宓、蔣天樞之箋注,實聞之于寅恪本人,故最當重視,然仍有未備之處。高陽之作,則有“穿鑿附會”,“牽合時事,強題就我”之處,使寅恪之意反晦③“大家手筆,興與理會。若穿鑿附會,或牽合時事,強題就我,則作者之意反晦?!贝私鶚s藩論吳梅村詩之語。見趙翼著,江守義、李成玉校注:《甌北詩話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94頁。。而胡文輝之箋注,后出轉(zhuǎn)精,收羅最廣,見解最富,足為寅恪之功臣。似仍有未盡④吳宓之注,見吳宓:《空軒詩話》第11、12條,收入?yún)清?《雨僧詩文集》,第436-437頁;蔣天樞之注,見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2-17頁;高陽之注,見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高陽:《高陽說詩》,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103-133頁;卞僧慧之注,見卞僧慧:《重讀〈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收入氏著:《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96-410頁;胡文輝之注,見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上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74頁。。

    高陽作《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高陽說詩》一書中①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03-133頁。。寅恪《挽詞》之作,當日即已蒙時人推為哀挽諸作之冠②羅振玉寄陳寅恪信中謂:“……奉到大作忠愨挽詞,辭理并茂,為哀挽諸作之冠。”,見《羅雪堂先生寄陳寅恪書》,收入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冊),第1443頁。足見寅恪將挽觀堂詩寄羅振玉請正,即此已可見后文所列高陽之說為不合情理。又,吳宓亦謂:“王靜安先生自沉后,哀挽之作,應(yīng)以義寧陳寅恪君之《王觀堂先生挽詞》為第一。”見吳宓:《空軒詩話》第12條,收入?yún)清?《雨僧詩文集》,第437頁。。挽詞中于王國維自沉之因,有相當之透露。然由于寅恪為詩,往往以古典寓“今典”③“ 所謂‘今典’者,即作者當日之時事也?!币婈愐?《讀哀江南賦》,收入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234頁。,將“古典今情合為一語”④陳寅恪:《論再生緣》,收入陳寅恪:《寒柳堂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61頁。,故《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在1925、1926年間,距成詩之日不滿十年,時人就因其詩用典深奧,已“多不明白其出處”⑤蘇景泉在《三位大師與兩副名聯(lián)》中之回憶。見俞大維等著:《談陳寅恪》,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版,第114頁。。時至今日,不但古典索解為難,且又因時過境遷,“今典”亦轉(zhuǎn)成隱晦,故一般人對此長詩之了解,不免有誤。是以高陽、胡文輝之箋釋,實大有功于寅恪此詩。然而高陽箋釋中字櫛句梳,幾于無一字無來歷,反不免穿鑿附會,牽合時事,使寅恪之意反晦。幸得胡文輝補正,然仍似有未盡之意。茲篇之作,即所以商量同異,冀能稍補前輩學者箋釋之疏略或舛誤。寅恪于《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曾謂:“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⑥見陳寅恪:《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收入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246頁。。茲篇文字,即本寅恪此意而作。

    二、高陽箋釋之節(jié)要與商榷

    各家箋注中,高陽之箋釋具有一首尾一貫之布局。其他各家則隨順詩句而作注。故首先略述高陽箋釋之大概⑦高氏之箋釋,可見于兩處:1.《高陽說詩》,第103-133頁。2.《清末四公子》,臺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197頁。二處文字大同小異。本文以《高陽說詩》中的《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為討論依據(jù)。。高氏以為,《王觀堂先生挽詞》長詩,“既不佳,且不通”。其所以如此,乃陳寅恪“苦心經(jīng)營,用史家曲筆、隱筆之法,透露王觀堂的死因,及其與羅振玉(1866-1940)、溥儀(1906-1967)三角關(guān)系中若干未為世人所知之事。而又特留些許不通不佳之跡,作為疑竇,以期后人終得求真于無字之處”。于是高氏乃取羅振玉《集蓼編》(羅振玉自述生平)、《溥儀自傳》、郭廷以(1904-1975)編《民國大事日志》、梁敬錞(1893-1984)著《九一八事變史述》等書,與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對照參詳。于是得一結(jié)論:“……陳寅恪要強調(diào)的是王國維之死,與屈原(前340-前278)之死,完全相同!”“死因同,死法亦同”;“死法之同,相信是經(jīng)過王國維慎重選擇的,用意是在提醒世人,他的死因與屈原相同”。“屈原之死因何在?一言以蔽之,是為了反對楚懷王入秦。王國維的死因何在?亦不妨一言以蔽之,是為了反對溥儀去日本;而這正就是當時羅振玉在全力策動的賣國賣‘主’的一大陰謀”。當時“在日本軍部方面,……唯有在華駐屯軍中的特務(wù)部門,及黑龍會的浪人,對溥儀的興趣大”,“他們只是覺得以溥儀過去的地位,如果能把他控制在手里,總有機會可以利用;同時手里有了這么一張‘牌’,對內(nèi)無論是對他們的政府,或者軍部,足以增加發(fā)言的力量”?!叭毡拒姴考みM派通過浪人的關(guān)系,指示羅振玉力勸溥儀移居天津日租界”?!傲_振玉……出盡全力,煽動溥儀赴日”;“羅振玉必曾要求王國維給予助力;而王國維這一次決心不受利用,甚至反與鄭(孝胥,1860-1938)、陳(寶琛,1848-1935)‘聯(lián)合勸阻’溥儀赴日。這樣,就必然觸怒了羅振玉,逼債不過打擊王國維的手段之一;還有更厲害的威脅是,假借一種罪名,用溥儀的名義‘傳旨申飭’,或者宣布王國維為清朝的‘叛臣’?!庇谑牵捎凇傲_振玉要做子蘭”,王國維乃不得不“做屈原”,自沉以諫阻溥儀赴日。至于溥儀,則在日后投靠日本,成為傀儡,“畢竟做了楚懷王,愧對屈原”①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03-104頁、第120頁、第127頁、第123頁、第125頁、第128-129頁、第131頁。。

    至于溥儀未在《自傳》中明言此事,高氏推測:“我相信他(指溥儀)對王國維的真正死因是知道的,只是不肯在《自傳》中承認,因為他畢竟做了楚懷王,愧對屈原?!倍愐≈员仨氃凇锻煸~》中以曲筆、隱筆暗示王國維自沉之因,高氏認為:“在婉轉(zhuǎn)勸阻溥儀勿聽羅振玉的慫恿,妄思借日本軍閥的力量做復辟的春夢?!薄爱敃r中日關(guān)系極其復雜;而華北則為敏感地帶,或者溥儀赴日一事,不便明言,故出以諷勸”②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31頁、第104頁。。

    高氏之說,源自于羅振玉《集蓼編》(作于1932年)。以下即取羅振玉《集蓼編》及其他數(shù)據(jù),以說明之?!都ぞ帯分^:

    予自隨侍入使館后,見池部(政次)君為人有風力,能斷事,乃推誠結(jié)納。池部君亦推誠相接。因密與商上(倫按:即溥儀)行止,池部君謂異日中國之亂,非上不能定,宜早他去,以就宏圖。于是兩人契益深。乙丑(倫按:民國十四年,公歷1925年)二月朔,上密招予,商去使館赴日本,命予隨從。

    圣駕駐蹕張園,初擬小憩數(shù)日即東渡,已由池部君部署船位,而京、津諸臣乃謂東渡不如在津之安,又有飛語中池部君者,謂池部有腦疾,隨從殊不妥。南中諸遺臣又有以函電阻行者。因是乘輿遂滯津不去。是年,池部君調(diào)宜昌總領(lǐng)事,未幾以疾卒。上厚恤其遺孤,予亦為位哭之。每念往日患難中竭誠相助,雖骨肉不能逾感謝之忱,畢吾生不能忘,即吾子孫亦當世世尸祝者也。車駕蒞津之次日,都中諸臣至。又數(shù)日,滬上諸臣亦至。留津議既定,奉諭命予幫辦留京善后事宜,兼辦天津臨時交派事件,尋與升允(1858-1931)、袁大化(1851-1935)、鐵良(1863-1939)同拜顧問?!页?倫按:民國十四年,公歷1925年)以后,連年值內(nèi)戰(zhàn),津、沽甚危,予與升文忠公、王忠愨公憂之甚,然均無從致力?!炼∶?倫按:民國十六年,公歷1927年),時局益危,忠愨遂以五月三日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上聞之悼甚,所以飾忠者至厚。予傷忠愨雖致命,仍不能遂志。既醵金以恤其孤嫠,復以一歲之力,訂其遺著之未刊及屬草未竟者,編為《海寧王忠愨公遺書》,由公同學為集資印行?!哿_振玉:《集蓼編》,收入羅振玉著,黃愛梅編:《雪堂自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56頁。

    另據(jù)羅振玉孫羅繼祖(1913-2002)所記:

    溥儀赴津是為了便于出洋游歷,在使館時就與祖父(倫按:指羅振玉)商議好,他在《我的前半生》里自己也承認,當時祖父是積極贊助者。祖父所以贊助,不外兩點原因:一、溥儀既已脫離虎口到了日本使館,日使館能容納,到日本國內(nèi)一定不會受到冷遇;二、《優(yōu)待條件》當日經(jīng)國際承認,載在盟府,現(xiàn)在忽由攝政內(nèi)閣擅自修訂,為國際法律所不允許,出洋呼吁,如國際能仗義出頭,則優(yōu)待可望恢復,溥儀亦不致如黎侯久流亡在外。這種看法,今天看來,純屬書生之見,不了解國際上波譎云詭情狀。不過由此更能引起溥儀平日對祖父的懷疑,以為羅某主張出洋必另有企圖,不是把他居為奇貨,去做一筆政治買賣,就是伙同日本商人來騙取他的書畫古玩了,溥儀對此自然不會消釋,況此刻必又有人加重進讒,迫使他不得不變卦,并對祖父疏遠。溥儀把左右分成“還宮”、“用武人”和“聯(lián)日出洋”三派,祖父遂赫然居“聯(lián)日出洋”派之首了。師保左右當然不會同意溥儀出洋,因為他們切盼的是“還宮”。到津后,外地又來了幾批遺臣,他們也不贊成“出洋”,這樣自然就為“還宮”派增加了助力,而溥儀自己也覺在津比在紫禁城舒服,遂不再提起“出洋”了。④羅繼祖:《庭聞憶略——回顧祖父羅振玉的一生》,長春:長春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年,第87-88頁。

    當甲子歲(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月,馮玉祥(1882-1948)軍鹿鐘麟(1884-1966)部逼宮后,以溥儀為首之清皇室,先是避地北京日本使館,再遷至天津張園,實羅振玉、柯紹忞(1850-1933)、鄭孝胥、陳寶琛數(shù)人合謀而成。鄭孝胥所謂“手持帝子出虎穴,青史茫茫無此奇”①鄭孝胥:《海藏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頁。此詩之后,附鄭孝胥自記溥儀出宮后,鄭孝胥等人偕溥儀脫險、赴日本使館事:“孝胥請幸日本使館”(見是書第324頁)。是赴日本使館事,實為孝胥定策而成。。而溥儀遷至天津張園,又實為進一步出洋游歷之張本。羅振玉居“聯(lián)日出洋”派之首,是誠然矣。當時鄭孝胥為羅氏政敵,則力反之。

    觀堂自沉于1927年6月2日,即陰歷五月初三。據(jù)鄭孝胥是年6月4日(陰歷五月五日,端午)日記:“詣行在,罷行禮。王國維自沉于昆明湖?!笔青嵤嫌诙蘸笾ご耸?。6月5日(陰歷五月初六日)日記:“詣行在,羅振玉來,為王國維遞遺折,奉旨:予謚忠愨,賞銀二千元,派溥伒(1893-1966)致祭。見王靜安遺囑。清華學校諸生罷課一日。北京各報并記其自沉之狀,眾論頗為感動。梁啟超(1873-1929)亦為清華教授,哭王靜安甚痛。作字。昨日所傳張作霖(1875-1928)歸奉、張宗昌(1881-1932)獨立、褚玉璞(1887-1931)自殺事,皆無之?!?月12日(陰歷五月十三日)“作王靜安挽詩”。詩見《海藏樓詩集》中,即《王忠愨公國維挽詩》:

    河清難俟?jié)犭y止,留得昆明一湖水。

    能令湖水共千秋,節(jié)義何曾窮此士。

    泰山之重鴻毛輕,天下孰敢輕儒生?

    云中袒背受戈者,誰信由于有不能。②鄭孝胥:《海藏樓詩集》,第345頁。

    “云中袒背受戈”之典,見《左傳·定公五年》,楚王亡命,由于護駕。后楚王定國都于脾泄,而使由于筑城。由于不能。由于告子西:“人各有能有不能”。乃伐己功于子西:“王遇盜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猶在?!蹦恕疤欢局场?,曰:“此余所能也。脾泄之事,余亦弗能也”③參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下冊),臺北:源流文化事業(yè)公司,1982年版,第1554頁。。鄭氏運用此典之意,在于指出:觀堂雖有所不能(如奉駕出宮赴日使館事,觀堂未預其事);而其自沉,等于代溥儀“袒背受戈”,而為觀堂所能為者,下文釋“西京群盜愴王生”句時,另有補充。

    又據(jù)鄭孝胥1927年6月23日(陰歷五月廿四日)日記(此則日記,記于觀堂自沉21日之后):

    詣行在,召見,詢?nèi)疹I(lǐng)事約談情形(溥儀《我的前半生》中注:即去日事)。因奏曰:今乘輿狩于天津,皇帝與天下猶未離也。中原士大夫與列國人士猶得常接,氣脈未寒。若去津一步,則形勢大變,是為去國亡命,自絕于天下。若寄居日本,則必為日本所留,興復之望絕矣!自古中興之主,必藉兵力。今則海內(nèi)大亂,日久莫能安戢,列國逼不得已,乃遣兵自保其商業(yè)。他日非為中國置一賢主,則將啟爭端,其禍益大。故今日皇上欲圖中興,不必待兵力也,但使圣德令名彰于中外,必有人人欲以為君之日也。④上引各則日記,散見鄭孝胥著,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2005年版,第2146-2147頁、第2148頁、第2149頁。又見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頁。

    此鄭孝胥當日面陳溥儀之語也。當日“小朝廷”(寅恪詩中所謂“堯城雖局小朝廷”,見下;如今“小朝廷”乃不得不托庇于日使館)中,羅振玉主張“東渡”(即高陽所謂羅氏“煽動溥儀赴日”);而鄭孝胥則主張“狩于天津”,反對“去國亡命”,并向溥儀示警:“若寄居日本,則必為日本所留”(即高陽所謂“反對楚懷王入秦”事),羅、鄭雙方立場判然二分。若依高陽之比,則羅氏固為子蘭,而鄭孝胥則宛然屈原(鄭氏當然并無自沉之事)矣。

    無論溥儀、鄭孝胥,于此事皆直言之(起碼此一部份,溥儀于自傳《我的前半生》中直承其事。而非如高陽所謂“我相信他(指溥儀)對王國維的真正死因是知道的,只是不肯在《自傳》中承認,因為他畢竟做了楚懷王,愧對屈原”;即使羅氏,亦毫不掩飾(倫按:羅氏《集蓼編》作于1931年)其“東渡”主張。高陽所言羅氏因此而逼死觀堂之說,若果為真,則最不可解處,即:羅氏何以自行于《集蓼編》中留下如此痕跡,以致于高陽可以于此一痕跡中“偵出”此事?高陽所謂羅氏因此而逼死觀堂之說,既不見于觀堂書信,亦不見于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更不見于政敵鄭孝胥日記。鄭氏且并未將觀堂自沉與“寄居日本”事相牽扯,則高陽所謂“王國維這一次決心不受利用,甚至反與鄭(孝胥)、陳(寶琛)‘聯(lián)合勸阻’溥儀赴日”之說,即落空矣。

    如溥儀所言:“……鄭孝胥和羅振玉這一對冤家。羅振玉假造遺折①據(jù)羅繼祖:“靜安(倫按:觀堂)無遺折,殆不欲為身后乞恩計,鄉(xiāng)人(倫按:指羅氏)乃為代作,竊比古人尸諫,冀幸一悟”。見羅繼祖:《永豐鄉(xiāng)人行年錄》,收入羅振玉:《雪堂類稿》(第8冊),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頁。的秘密,就這樣被鄭孝胥探知,于是在某些遺老中就傳開了?!雹趷坌掠X羅·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46頁。若果如高陽所言,“王國維這一次決心不受利用,甚至反與鄭(孝胥)、陳(寶琛)‘聯(lián)合勸阻’溥儀赴日”,且觀堂亦因此而為羅氏所逼死;則鄭氏何以于其“同志”觀堂“做屈原”一事(高陽語),作茫然不知狀?而于面陳溥儀時,亦不就此而明言之,以陷政敵于萬劫不復之境,而竟無一字以及于此?

    質(zhì)而言之,無論觀堂、溥儀,乃至于羅氏之政敵鄭孝胥,種種論說,天壤之間,見于載籍者,雖有當日小朝廷中政爭之描寫,而高陽所謂觀堂自沉乃效法屈原勸諫楚懷王入秦事,則竟無一字可以證成其說。

    若謂羅氏“期借日本以恢復帝制”③見《羅振玉年譜》,收入羅振玉著,黃愛梅編:《雪堂自述》,第208頁。,即高陽所謂“妄思借日本軍閥的力量做復辟的春夢”,亦即羅繼祖所謂“書生之見”,是誠有之。然若謂羅氏甘為日本鷹犬,以期“賣國賣‘主’”(高陽之語)而為日本之附庸,以致最終逼死觀堂,則實為厚誣羅氏。

    1931年“滿洲國”初建,此時主張溥儀赴東北者,反為鄭孝胥。當時帝師陳寶琛勸諫溥儀:“若非復辟以正統(tǒng)系,何以對待列祖列宗在天之靈?”而反對鄭孝胥促溥儀赴東北之主張。陳寶琛卒于1935年2月1日,年八十有八。易簀時,家人發(fā)現(xiàn)其袒服內(nèi)藏有當年赴長春時上呈溥儀之遺折,中有“陛下以不貲之軀,為人所居為奇貨,迫成不能進、不能退之局而惟其所欲為……”之語④王鐘翰:《陳寶琛與末代皇帝》,收入王鐘翰:《清史十六講》,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25-126頁。。羅振玉之立場亦與陳寶琛相同,不甘“滿洲國”淪為日本之附庸,“堅主政體為大清帝國,行政權(quán)自主”。而遂使日人終于棄羅氏而就鄭孝胥⑤見《羅振玉年譜》,收入羅振玉著,黃愛梅編:《雪堂自述》,第208-209頁。此一年譜應(yīng)為編者所作。。此處最可見羅氏之意趨。至于羅氏效忠于清室,而非民國;為清室之忠臣,而非民國之國民,自是不在話下。且無論羅振玉或羅繼祖,均未圖掩飾此事也。

    羅振玉、鄭孝胥等小朝廷中人,于人事斗爭中,此進彼退,幾若轉(zhuǎn)蓬。其一時之立場,實視當時各人之相對位置而為轉(zhuǎn)移。

    高陽為證成其說,而將“楚懷王入秦”事視為一大關(guān)鍵。而實則此事并無偌大意義。事實上,當時溥儀并未赴日(即并無高陽所謂“楚懷王入秦”之事)。且無論溥儀是否赴日,或僅居于天津日租界或日使館,去留之間,于后來滿洲國之事,皆無甚差別也。

    高陽月旦羅氏,已有過當之處。而將觀堂與羅氏分別置于勢不兩立之地位,且謂羅氏逼死觀堂,則實為想當然耳。如胡文輝所謂“求之過深”⑥見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上卷),第33頁、第64頁。。視之為小說家言,自無不可;然而所言實非歷史事實。

    高氏箋釋之作,具有一自給自足、極度巧妙之布局。此一布局之可信與否,則端視該布局與布局以外之當時史事及寅恪《挽詞》切合之程度而定。而此事又涉及對王國維自沉時之史事如何掌握、對寅恪《挽詞》如何詮釋這兩個問題。高氏因詩以考史、援史以證詩,心力不可謂不勤;但以自信太過,過欲示其考核之詳,卻不免牽合時事,強題就我,轉(zhuǎn)失寅恪之本旨。然而由于箋釋正謬相錯、真誤參半,高氏所立關(guān)于王國維死因之假設(shè),又足以援證據(jù)之不足處(如溥儀《自傳》中未“承認”此事,及寅恪《挽詞》中所謂“曲筆”、“隱筆”)以自固,以反證確有其事;故讀者面對箋釋中此一自給自足、自成系統(tǒng),極度巧妙之布局,往往因其正確無訛之處,連帶于其謬誤之處亦深信不疑;對于證據(jù)不足之處,又信其必如高氏所言,出于當事人(如溥儀、寅恪、羅振玉)之隱諱與掩飾,而不加深究。于是鐵案如山,九州島之鐵鑄成此錯,寅恪之詩意、觀堂之死因,皆因此而更晦。這不得不歸罪于高氏了。

    以下即擬以寅恪《挽詞》為經(jīng),以當時史事為緯,略加排比,期能偵破觀堂自沉之因。于高氏箋釋之失檢處,亦略補正并解釋之于下。又,茲篇與高陽箋釋,所論為同一事,所釋為同一詩,故雖然結(jié)論有異,而必有不能無同處。蓋茲篇之作,在于求真,初不欲處處與高氏立異。至若詩意過晦處,亦但存而不論,而不強作解人。

    詮釋寅恪《挽詞》所用材料,除高氏箋釋外,有后出而高氏著箋釋時未及見之蔣天樞注①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2頁;及陳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詩存》,第6-11頁。。蔣天樞,為寅恪學生,據(jù)“甲午(1954年)元夕蔣天樞補記”:癸巳(1953年)游廣東,“侍師(指寅恪)燕談,間涉及晚清掌故及與此詩(指《挽詞》)有關(guān)處,歸后因記所聞,箋注于詩句下?!雹陉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2頁;及陳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詩存》,第6頁。據(jù)2001年三聯(lián)版編者注:“作者丁卯年(1927)作《挽詞》并《序》時未寫注,現(xiàn)刊出之詩注,為作者弟子復旦大學蔣天樞教授甲午(1954)年根據(jù)作者所述,補箋于詩句下者?!币婈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2-13頁。故蔣天樞注實無異于寅恪自注。蔣注之重要,自不待言。另外,胡文輝所作箋注中精彩足取、可證史處,亦不敢掠美,隨注出之。

    三、《挽詞序》中所論觀堂自沉之因

    寅恪《挽詞》序與《挽詞》間之關(guān)系,當參考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中論元稹(779-831)與李紳(772-846)撰《鶯鶯傳》及《歌》,白居易(772-846)與陳鴻撰《長恨歌》及《傳》,二者間關(guān)系之文字。寅恪謂:“陳氏之《長恨歌傳》與白氏之《長恨歌》非通常序文與本詩之關(guān)系,而為一不可分離之共同機構(gòu)。趙氏(按:宋代之趙彥衛(wèi))所謂‘文備眾體’中,‘可以見詩筆’之部份,白氏之歌當之。其所謂‘可以見史才’‘議論’之部份,陳氏之傳當之?!薄鞍资洗烁枘伺c傳文為一體者。其真正之收結(jié),即議論與夫作詩之緣起,乃見于陳氏傳文中?!薄瓣慀欁鱾鳛檠a《長恨歌》之所未詳,即補充史才議論之部份”;“此等部份,為詩中所不應(yīng)及,不必詳者”?!熬C括論之,《長恨歌》為具備眾體體裁之唐代小說中歌詩部份,與《長恨歌傳》為不可分離獨立之作品。故必須合并讀之,賞之,評之?!雹坳愐?《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4-5頁、第12頁、第45頁。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實為刻意仿效唐代“具備眾體體裁”之作。其“可以見詩筆”之部份,《挽詞》當之;其“可以見史才”、“議論”之部份,則《挽詞序》當之。《挽詞》并《序》二者實為一體,《挽詞》“真正之收結(jié),即議論與夫作詩之緣起”,乃見于《挽詞序》中。故茍不深究《挽詞序》,即無以解釋《挽詞》也。綜括論之,《挽詞》與《挽詞序》為“不可分離獨立之作品”,“故必須合并讀之,賞之,評之”?!耳L鶯傳》、《長恨歌》二篇文字,其序與歌之作者不同。而寅恪《挽詞并序》則詞與序作者為同一人。殆因寅恪寫作當時,實不易尋得可以心照之協(xié)作者,于是不得不以一人而兼此撰寫詞與序之工作,亦無可如何者。

    寅恪《挽詞并序》之作,約當1928年二、三月間④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21頁,第122-123頁。。當觀堂自沉后數(shù)日,寅恪已有一詩一聯(lián)悼挽逝者⑤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21頁,第122-123頁。。時逾八、九月,何以復有茲篇之作?此中原因,當自觀堂自沉后流俗之論中求之。后文將引觀堂自著文字,以說明觀堂之心事。

    當時流俗之論,大抵集中于二點:一以為王國維自沉,由于殉清,如羅振玉、陳守謙、曹云祥(1881-1937)是⑥羅振玉:《海寧王忠愨公傳》,收入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6冊),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版,第7021頁;陳守謙:《祭王忠愨公文》,同上書,第7116-7119頁;柏生:《記王靜安先生自沉事始末》,同上書,第7147頁;柏生文中引曹云祥甫聞觀堂自沉后之語:“頃聞同鄉(xiāng)王靜安先生自沉頤和園昆明湖,蓋先生與清室關(guān)系甚深也?!逼潝?shù)篇文字,已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公司出版社,1997年版,分見第7-11頁、第3-5頁、第206-210頁。;一以為王自沉由于羅振玉逼債,如史達,史甚至謂:“羅振玉之肉‘其足食乎’!”⑦史達:《王靜安先生致死的真因》,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65頁。葉嘉瑩亦引過此文,見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源流文化事業(yè)公司,1982年版,第59頁。又,當時新派人物,一則推崇觀堂為學界泰斗,故于觀堂之死深致惋惜之意;一則雅不愿將觀堂之死與國民軍北伐一事相勾連。而將觀堂之死歸咎于舊派,則頗稱彼意。史達之說,當于此一脈絡(luò)中觀之。

    所謂流俗之論,并非全屬空穴來風。事實上,觀堂于辛亥革命時,舉家避地東瀛⑧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78年版,第15頁。,已可略窺其興趨。易代之后,又屢致其惋惜之情,如:“今日滅國新法在先破其統(tǒng)一之物,不統(tǒng)一則然后可惟我所為。至統(tǒng)一既破之后,卻恢復前此之統(tǒng)一,力則千難萬難矣?!雹偻鯂S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34頁,第353-354頁,第198頁,第443-444頁,第444-445頁,第451-452頁。且對清末帝溥儀特抱希望:“宮中失火,……開圣上躬自指揮施救,……主上英明,外間所傳,頗非事實。但有君無臣,此為可惜?!雹谕鯂S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34頁,第353-354頁,第198頁,第443-444頁,第444-445頁,第451-452頁。當張勛(1854-1923)復辟失敗后,又以為當表彰之:“黃樓③指張勛。張勛于1913年12月至1917年任長江巡閱使,駐徐州。參看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5頁。徐州有據(jù)傳為蘇東坡所修之黃樓,故以黃樓名張勛。觀堂以隱語名張勛,當然由于當時時勢關(guān)系,事涉機密,不得不然。赴荷使署,報言系西人迎之,殆信。又言其志在必死,甚詳,此恰公道。三百年來乃得此人,庶足飾此歷史?!说染殲橹碚?,否則天理人道均絕矣?!雹芡鯂S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34頁,第353-354頁,第198頁,第443-444頁,第444-445頁,第451-452頁。可見觀堂于清室實懷極深之感情,故“殉清”之說乃起,而此說實點出觀堂死因之一端。然而,以當時流行之政治氣候而言,“殉清”不能得時人之同情;觀堂自沉,則所殉者不過“一姓之興亡”⑤陳寅恪:《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見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246頁。。寅恪作《挽詞》,乃為觀堂之死增重,故必須賦“殉清”以新意義。又觀堂不死于1911辛亥年,亦不死于1924之甲子年,而必自沉于1927年,足見“殉清”云云,雖不能謂與觀堂之死無關(guān),要之亦決非觀堂自沉之肇因。故寅恪《挽詞》之作,既需交待觀堂與清室之關(guān)系,在厭舊趨新、舉世滔滔中賦“殉清”以新意義;且又需下筆斟酌,不使“殉清”片面之說成為觀堂自沉之肇因。當日寅恪落筆著墨時之謹慎推敲,殆可以想見。

    至于流俗之說之另一方向,即觀堂死于羅振玉之逼債,亦屬事出有因??贾T觀堂書信,二人彼此間生誤會,約在1926年觀堂長子死時,觀堂有信致羅振玉:

    維以不德,天降鞠兇,遂有上月之變。于維為冢子,于公為愛婿,哀死寧生,父母之心彼此所同。不圖中間乃生誤會,然此誤會久之自釋。故維初十日晚過津,亦遂不復相詣,留為異日相見之地,言之惘惘。

    初八日在滬,曾托頌清兄以亡兒遺款匯公處,求公代為令媛經(jīng)理?!蚓S于此等事向不熟悉,且京師亦非善地,需置之較妥之地,亡兒在地下當為感激也。

    此次北上旅費,數(shù)月后再當奉還。令媛零用,亦請代墊。維負債無幾,今年與明春夏間當可全楚也。⑥王國維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34頁,第353-354頁,第198頁,第443-444頁,第444-445頁,第451-452頁。

    繼之又有信談金錢往來事:

    令媛聲明不用一錢,此實無理,試問亡男之款不歸令媛,又當歸誰?

    亡兒遺款自當以令媛之名存放。否則,照舊時錢莊存款之例,用“王在紀”亦無不可。此款在道理、法律,當然是令媛之物,不容有他種議論。亡兒與令媛結(jié)婚已逾八年,其間恩義未嘗不篤,即令不滿于舅姑,當無不滿于其所天之理,何以于其遺款如此之拒絕?若云退讓,則正讓所不當讓。以當受者而不受,又何以處不當受者?是蔑視他人人格也。⑦王國維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34頁,第353-354頁,第198頁,第443-444頁,第444-445頁,第451-452頁。

    次年(民國15年,公歷1926年)元月(舊歷),觀堂又有信致際彪(遺老升允之嗣子):

    去歲弟因長兒之變,于外稍有欠項。其十月(用舊歷,觀堂長子逝于舊歷上年八月)二百元之款,弟實無此事。想叔蘊(羅振玉)先生(原注:以己款)假弟之名以濟尊處急用者。此事誠不宜揭破。然亦不敢掠美,謹以實聞。⑧王國維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34頁,第353-354頁,第198頁,第443-444頁,第444-445頁,第451-452頁。

    1985年冬,曾以此事詢觀堂之子王貞明先生,據(jù)謂:“亡兒遺款”系觀堂長子潛明(1899-1926)故后,其工作單位(上海海關(guān))所發(fā)之撫恤金。而羅振玉因與觀堂間生誤會,故拒收。

    此事最關(guān)鍵之證詞,則由觀堂之女東明道出:

    先父返平后,因大嫂曾變賣首飾為大哥治病,將醫(yī)藥費用寄至羅寓,歸還大嫂,羅將此款退回,又寄,又退。最后結(jié)果如何,已不復記憶,至傳聞羅向先父索大嫂生活費大洋每年貳千元之說,似不確實,若果有其事,先母必定知道,而先母從未提到過。至于與羅氏合伙做生意,賠本后逼債之說,更屬無稽。羅原為書商及古董商,且長袖善舞,但先父不善營生,靠束修養(yǎng)家,稍積點錢,便去買書,從未作仰事俯蓄的長遠打算。在清華執(zhí)教時,月薪大洋四百元,當屬高薪,但逛一次琉璃廠,常常去其半數(shù)。家中食指浩繁,端賴先母撙節(jié)開支,才能溫飽無虞。如與羅氏做生意,先母必定知道,且此事傳聞已久,先母在世時我曾問過她,她當即否認。①王東明:《先父王公國維自沉前后》,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462頁。

    東明證詞,實輾轉(zhuǎn)得之于觀堂夫人;而觀堂夫人實為負觀堂全家衣食之責者,其證詞當最為可信。

    綜合上引文,及貞明先生之言,可歸納為數(shù)點:

    一、二人失和,當1926年十月觀堂長子歿后。

    二、事后羅振玉攜女北歸天津,使不與翁姑相處。

    三、觀堂為辦理喪事,于外界稍有欠項。于羅振玉之欠款有二筆,其一為借自羅氏者;其二為觀堂媳婦、振玉之女之生活費,觀堂自承所當負責者。

    四、觀堂將亡兒撫恤金(當亦包括東明所謂“醫(yī)藥費”)寄予羅振玉,羅因與觀堂間生誤會,故拒收。致使觀堂自覺遭到蔑視。

    五、羅振玉曾以觀堂名義出二百元濟助際彪(實則為升允一家),而不使觀堂知之②據(jù)羅繼祖(羅振玉之孫),羅振玉“對于他心目中所崇敬的人(倫按:此處即指升允),在其生活上如此委曲周全,惟恐人家不受”;“有時假他人名義饋贈”。見羅繼祖:《庭聞憶略——回顧祖父羅振玉的一生》,第71-72頁。。

    六、直至次年舊歷元月,羅、王二人仍未修好。由此觀之,似并無逼債之事。所謂死于逼債之說,亦屬無稽,故梁啟超挽觀堂之聯(lián)謂:“莫將凡情恩怨猜擬鹓鶵”③梁啟超:《王靜安先生挽聯(lián)》,收入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6冊),第7144頁。,寅恪亦于《挽詞》序中言:“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④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及陳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詩存》,第7頁。據(jù)某日人橋川時雄之說:“他(按:指觀堂)的死因有很多種說法。一是說羅振玉逼死了他,羅振玉要他拿出所有錢做生意,不知不覺全虧本了,但還是要他設(shè)法籌錢。清華大學陳寅恪先生和他交情最深,他頗相信這個說法,立王先生追悼碑時,碑文的原稿說了這件事,他給我看并問‘這樣如何?’我說,‘這一部份不太合適,還是刪除為好?!髞肀ǔ伤蛠硗乇镜臅r候,附著陳先生的信,說‘那個部份都刪掉了。’”見神田喜一郎等:《追想王靜安先生》,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384-397頁,引文見第395頁。原文見《懷德》廿二期,出版于1951年10月。橋川之說,未探究羅振玉逼死觀堂之說之真?zhèn)?茲于上文引觀堂女東明之說,足證此說為偽),僅謂寅恪信此說為真,而寅恪所撰紀念觀堂之碑文上未提及此事,則由于其本人之勸說。此說有二可疑處,其一:與寅恪《挽詞》序中“至于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之及云”不合;其二,紀念碑(此處所謂“追悼碑”)文與一般紀念文字之性質(zhì)尤為不同,即便寅恪信此“不足置辯”之說,則固可書之于一般紀念文字,又豈能于紀念碑文類型之文字中,記下此“不足置辯”之說,且勒石立碑,以昭后人?由于橋川之說為孤證,可信與否亦未可知,姑記于此,聊備一說。。高氏以為寅恪此言是曲筆、隱筆,實為過慮。

    又,《溥儀自傳》中有記載“逼債”事者:

    不知王國維在一個什么事情上沒有滿足羅振玉的要求,羅振玉又向他(倫按:觀堂)追起債來,繼而又以要休退王的女兒(原注:羅的兒媳婦)為要挾,逼得這位又窮又要面子的王國維走投無路,于1927年6月2日跳進了昆明湖里自殺了。⑤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第145頁。

    1985年冬,曾以此節(jié)詢問王貞明先生,得知觀堂并無女兒嫁與羅振玉之子,故所謂“休退他的女兒”,實為無稽之談。高氏于此未加考證而采信,未免失檢⑥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06頁。。

    總而言之,羅、王二人實于財務(wù)上有交涉,故我謂“逼債”之說,事出有因,然而查無實據(jù)。而眾口相傳,口騰是非,傳成寅恪所謂“不足置辯”之說,人言實在可畏。

    然而羅振玉實有負于觀堂者。寅恪有七律一首挽觀堂,于“越甲未應(yīng)公獨恥”句下,有寅恪自注:

    甲子歲(1924)馮兵逼宮,柯(紹忞)、羅(振玉)、王(觀堂)約同死而不果。戊辰(倫按:此處有誤,應(yīng)為丁卯,1927年)馮部將韓復榘(1890-1938)兵至燕郊,故先生遺書謂“義無再辱”,意即指

    此。遂踐舊約自沉于昆明湖,而柯、羅則未死。①寅恪挽觀堂之七律一首《挽王靜安先生》,見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1頁。又見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102頁。

    可見有負于觀堂者,除羅振玉外,尚有柯紹忞。意者柯、羅二人與觀堂相約同殉,而堅其必死之志。寅恪以為當負致使觀堂自沉之部份責任,故以一“獨”字隱隱責之,一字之責,不可謂不重。按:寅恪此詩中謂“更期韓偓符天意”,引唐玉山樵人韓偓(844-923)之語“偷生亦似符天意”,所以望觀堂之“偷生”不死耳(見下文)。亦可見柯、羅邀觀堂同死事,寅恪頗不以為然。關(guān)于此事,羅振玉曾為自己辯護:

    十月之變(按:指甲子年逼宮事)勢且殆,因與公(按:觀堂)及膠州柯蓼園學士約同死。明年予侍車駕至天津,得茍生至今?!瓚浻枳约鬃右詠?,蓋犯三死而未死。當乘輿倉卒出宮,予奉命充善后委員,忍恥就議席;議散,中懷憤激,欲自沉神武門御溝,已而念君在不可死。歸寓撫膺大慟,靈明驟失。公(觀堂)驚駭亟延醫(yī)士沈玉楨診視,言心氣暴傷或且絕,姑與強心及安神劑,若得睡尚可治,乃服藥得睡。因屏藥不復御,而卒不死。……兩年以來,世變益亟,中懷紓結(jié)益甚,乃清理未了各事擬將中懷所欲言者盡言而死。乃公(倫按:即觀堂)竟先我死矣!公死,恩遇之隆,振古未有。予若繼公而死,悠悠之口,或且謂予希冀恩澤。自是以后,但有謝絕人事,飾巾待盡而已。雖然,予所未死者,七尺之軀耳,若予心則已先公死矣。②羅振玉:《祭王忠愨公文》,收入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6冊),第7115-7116頁。此文另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78-79頁。

    可見羅振玉亦因所負于觀堂者,頗不愜于心;又恐他人之責,故大費筆墨,希圖自解。又,就此事而言,羅所當負之責任,似又較柯為大。蓋振玉、觀堂二人向為知已,振玉所期于觀堂者,對于觀堂自有較柯為大之影響。羅曾謂:“靜安以一死報知己,我負靜安,靜安不負我。”③龍峨精靈:《王國維之死》,收入胡晶清編:《作家寫作家》,臺北:長歌出版社,第1976頁,第297頁。此言當自此一角度理會,方能得其確解。

    是故,寅恪《挽詞》序之作,就羅振玉與觀堂自沉之關(guān)系而言:一面需點出羅、柯約王同死而己不死,于友為不義;為給羅、柯二生者留余地,此事又不便明言,故不得不出之以委婉之筆。另一面,又恐此等委婉之筆混淆真相,使人誤以為暗指“逼債”之事,以是寅恪下筆著墨,不得不大加斟酌。

    只有自此一背景看出,始能對《挽詞》序得一適當之理解,從而明白寅恪何以以此特殊方式,處理觀堂與清室及羅振玉之關(guān)系。

    《挽詞》序之結(jié)構(gòu),其主線為以文化史之角度,解釋觀堂所以自沉之故,藉以賦予其應(yīng)具之意義。所謂文化史之解釋,略曰: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惨环N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④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2頁,第12頁。

    循此一主線,自能就觀堂與清室及羅振玉之關(guān)系,作一確切扼要之解釋:

    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427BC-347BC)所謂Eidos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937-978)亦期之以劉秀(前6-57);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 -前644)。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⑤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2頁,第12頁。

    所謂“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暗指清室;然觀堂所殉并非具體之清室,而系“君臣之綱”——所謂“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寅恪如此運筆,一則可交待觀堂與清室之關(guān)系,并賦“所殉之道”以新意義,為友朋之死增重;一則與下文論“世變”處相照應(yīng),亦不致使人誤會觀堂自沉之肇因純?yōu)檠城濉K^“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暗指邀王自沉而堅其必死之志之羅振玉、柯紹忞二人;羅、柯二人有負觀堂,然觀堂所成者乃“朋友之紀”——亦所謂“抽象理想最高之境”。酈寄即漢之酈況,《漢書》謂“天下稱酈況賣友”①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版,卷41,第2075-2076頁;卷41,第2075-2076頁。。寅恪以酈寄暗責羅、柯二人,措詞不可謂不重;然就全文觀之,又似行文偶及,責人而曲折委婉,頗為羅、柯二人留余地。為恐使人誤以為此處暗示“逼債”,故《挽詞》序最末又云:“至于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之及云。”②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版,卷41,第2075-2076頁;卷41,第2075-2076頁。首尾相應(yīng),前后不失。

    寅恪以為:由于“數(shù)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③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第13頁,第13頁,第13頁,第11頁。,“三綱六紀”之文化精神,已銷沉淪喪。此種文化浩劫,為前所未有:

    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而中土歷世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托之社會經(jīng)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藉之以為寄命之地也。④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第13頁,第13頁,第13頁,第11頁。而自古以來未曾動搖之“三綱六紀”,至今日已淪胥無救:

    近數(shù)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jīng)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沉淪喪于不知覺之間……。⑤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第13頁,第13頁,第13頁,第11頁。

    此一“世變”⑥此“世變”一語,為觀堂遺書中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見柏生:《記王靜安先生自沉事始末》,收入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6冊),第7149頁。此文另見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206-210頁,引文見第208頁。,不僅只是愛新覺羅一姓之興亡,亦是整個“三綱六紀”文化精神之末路。故觀堂自沉,與單純之“殉清”不同,而具有與文化同盡之意義:

    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shù)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后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⑦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第13頁,第13頁,第13頁,第11頁。

    寅恪所謂“文化神州喪一身”⑧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第13頁,第13頁,第13頁,第11頁。指此。自古殉國者眾,而觀堂則不但殉國,實與中國之文化精神“共命而同盡”。寅恪《挽詞》序中于此三致其義,理有固然。

    復次,寅恪既已點出:時至當日,“綱紀之說,無所憑依”,“已銷沉淪喪于不知覺之間”;而觀堂自沉之舉,實不能見知于當時新派知識分子。而寅恪所以仍然肯定觀堂自沉之舉,則實因觀堂信其所信、守其所守,實遠較當日依違時風之士為可貴。寅恪后于論元微之婚宦事時有言:

    縱覽史乘,凡士大夫階級之轉(zhuǎn)移升降,往往與道德標準及社會風習之變遷有關(guān)。當其新舊蛻嬗之間際,常呈一紛紜綜錯之情態(tài),即新道德標準與舊道德標準,新社會風氣與舊社會風氣并存雜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誠亦事實之無可如何者。雖然,值此道德標準社會風習紛亂變易之時,此轉(zhuǎn)移升降之士大夫階級之人,有賢不肖拙巧之分別,而其賢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終于消滅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則多享受歡樂,往往富貴榮顯,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兩種以上不同之標準及習俗,以應(yīng)付此環(huán)境而已。譬如市肆之中,新舊不同之度量衡并存雜用,則其巧詐不肖之徒,以長大重之度量衡購入,而以短小輕之度量衡售出。其賢而拙者之所為適與之相反。于是兩者之得失成敗,即決定于是矣。⑨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四章;收入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第85頁。

    觀堂即所謂“常感受痛苦,終于消滅而后已”之“賢而拙者”。

    綜合以上所述,寅恪《挽詞》序之作,在以文化精神之劫厄為主線,賦予觀堂自沉以應(yīng)得之意義;中間交待觀堂與清室及羅、柯二人之關(guān)系,以點出其死因。此中陳義,又鋪陳于《挽詞》一長詩中。以下請試觀《挽詞》。

    四、《挽詞》中之觀堂生平、心事與自沉

    《挽詞》約可分為九節(jié),各節(jié)各有主旨。以下試分節(jié)釋之。高氏箋釋中失當處,及胡文輝氏之注所未及處,亦隨句注出,或可稍稍補前賢之疏略。

    首節(jié)

    首節(jié)破題,并點出全詩命意所在。

    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

    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

    蔣天樞注:“宋汪藻《浮溪集》載代隆裕后孟氏所草高宗即位詔有云:‘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宕皂樦沃列y(tǒng)適為十朝。”①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第16頁。此處用“光武中興”之典,與《挽詞》序中“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遙相呼應(yīng),點出觀堂于清室,于溥儀,實抱極深之同情。

    又,當時遺老間有甲子年政歸清室之傳說,甲子年為1924年,前一甲子在清同治時,世稱“同治中興”;是以康有為(1858-1927)有詩云:“中元甲子天心復”②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第16頁。,蓋期待能于1924甲子年再締一“中興”之局,足以踵繼“同治中興”也。寅恪詩中所謂“中興”,暗以“光武中興”影射此一再締“同治中興”之愿望;然而“不見中興”,老已將至。此句最可顯示觀堂之政治立場。

    “大倫”指“三綱六紀”之文化精神。

    辛亥革命后一年,觀堂有《壬子三詩》③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16頁。,其中《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一詩中有句:“漢土由來貴忠節(jié),至今文、謝安在哉?”④王國維:《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頁。另見王國維:《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臺南:僶勉出版社,1978年版,第343頁。已期人為清室之文文山(1236-1281)、謝枋得(1226-1289),為興復之工作。1917年張勛復辟,觀堂亦甚表同情:

    不知黃樓(指張勛,見上文)近來意思如何耳?北系作事全與志士無異,可知芝蘭不生糞壤也。某素寡夢,此次頗覺有酣意,豈知黃粱未炊而先醒耶!然此夢后此必?,F(xiàn),只須于黃樓鍥而不舍,此事在對山⑤明代有文人名康海,字對山。故以“對山”代康有為。觀堂此處用隱語,當然因當時時勢,事涉機密,不得不然。與潛夫⑥宋代有詩人劉克莊,字潛夫。故以潛夫代劉廷琛。劉廷琛于張勛復辟時任內(nèi)閣議政大臣。見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第1421頁。(指劉廷琛,1867-1932)矣。⑦王國維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第177頁,第198頁。

    張勛敗后,觀堂論斷張:“三百年來乃得此人,庶足飾此歷史?!雹嗤鯂S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第177頁,第198頁。凡此皆可見觀堂于“中興”所抱寄望,行動上雖未卷入,情感上則傾向此說。至1924年甲子年,“天心”未復,反有鹿鐘麟逼宮事,以是有羅、柯、王三人約同死事。至1927年丁卯年,大兵再臨燕郊,觀堂“義無再辱”,乃不得不死。

    此四句詩,前二句言觀堂所期于清室者,未克實現(xiàn);后二句言觀堂所殉者為“三綱六紀”之文化精神。

    曾賦連昌舊苑詩,興亡哀感動人思;

    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

    唐“長慶才人”元微之,作《連昌宮詞》感時撫事。觀堂《壬子三詩》之一《頤和園詞》述晚清時事。此處以“連昌舊苑詩”喻《頤和園詞》,以“長慶才人”比觀堂⑨王國維:《頤和園詞》,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117-139頁。又見王國維:《頤和園詞》,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第340-342頁。元微之《連昌宮詞》之箋,見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三章;收入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63-83頁;及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冊,第747-765頁。。

    “靈均”指屈原,《離騷》中有“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⑩傅錫壬注譯:《新譯楚辭讀本》,卷一《楚辭》,臺北:三民書局,1976年版,第29頁。。“息壤詞”有“盟約”之意;《戰(zhàn)國策》之《秦策》中有“秦武王與甘茂盟于息壤”?劉向輯:《戰(zhàn)國策》(卷四),《秦策·秦武王謂甘茂》,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版,第148-153頁。。觀堂作《頤和園詞》中有句:“昆明萬壽佳山水,中間宮殿排云起。拂水回廊千步深,冠山杰閣三層峙”①王國維:《頤和園詞》,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117-139頁。又見王國維:《頤和園詞》,見王國維:《王靜庵文集》,第340頁。。后即自沉于排云殿前昆明湖中。所謂“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二句,謂當年觀堂作《頤和園詩》,竟為今日自沉之約定。

    高氏以為寅恪以屈原比觀堂,為寅恪別有用心之確證②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2頁。。實則當時以屈原比觀堂者,所在多有。如溥儀、章鈺(1864-1934)、徐乃昌(1869-1943)、曹云祥、陳守謙、梁啟超等是,甚至羅振玉亦然。羅氏之挽聯(lián)謂“公已懷沙,我猶銜石”(自高氏角度觀之,則固然可以視此為羅振玉故作狡獪,以掩飾子蘭之形跡耳)③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6冊),第7139頁、第7140頁、第7143頁、第7144頁、第7116-7119頁?!稇焉场窞榍督爸^筆,“銜石”則精衛(wèi)填海之典故。。其中如梁啟超,為觀堂、寅恪清華國學研究院之同事,明指觀堂自沉,由于馮玉祥兵臨燕郊,而仍謂觀堂“效屈子沉淵”④見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版,第739頁。。足見此種比附,實不具高氏所云之暗示。當時所以如此比附,大約有二因:一則由于觀堂自沉,事同屈原;一則因觀堂自沉于1927年6月2日,為陰歷五月三日,距端午節(jié)極近。如金毓黻《靜晤室日記》中記云:“端午節(jié)午分,王靜盫國維投昆明湖自殺。”⑤金毓黻:《靜晤室日記》(第3冊),“1927年6月8日條”,沈陽,遼沈書社,1993年版,第1893頁。而陳守謙之《祭王忠愨公文》亦謂:

    嗚呼!君何為而死耶?君何為而自沉以死耶?又何為而自沉于裂帛湖以死耶?更何為而必于天中節(jié)(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jié))自沉裂帛以死耶?……天中節(jié)者,屈大夫懷忠抱憤自沉于湘之日也……。⑥陳守謙:《祭王忠愨公文》,收入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6冊),第7116頁;此文另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3-5頁。

    可見寅恪以觀堂比屈原,實系當時風氣。高氏之推測,似嫌多慮。

    次節(jié)

    次節(jié)述光、宣時觀堂行止。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寅恪《挽詞》作于1928年,上推二十年,為1908年,當光緒三十四年;再三年,為宣統(tǒng)三年,清亡。此四句詩中最大疑問為:光、宣之際,如何而可與“開元全盛年”比附?⑦如卞僧慧所言:“‘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之語,論者頗事掊擊”。見卞僧慧:《重讀〈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收入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409頁。

    胡文輝注最大貢獻之一,即在于釋此二句:“陳氏……不過是特別強調(diào),在辛亥之亂后回憶動亂前的光宣,亦有如太平盛世耳?!雹嘁姾妮x:《陳寅恪詩箋釋》(上卷),第51頁。胡文輝注此二句,實不止于此,此處不過引其最關(guān)鍵者。讀者可自參之。綜合言之,胡氏之說極為可信。

    寅恪嘗謂:“清光緒之季年……朝野尚稱茍安,寅恪獨懷辛有、索靖之憂。果未及十稔,神州沸騰,寰宇紛擾?!雹彡愐?《贈蔣秉南序》,收入陳寅恪:《陳寅恪集·寒柳堂集》,第182頁。觀堂《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中憶及光、宣時事,亦謂:“頗憶長安昔相見,當是朝野同歡宴。百僚師師學奔走,大官諾諾競圓轉(zhuǎn)。廟堂已見綱紀弛,城闕還看士風變……”⑩王國維:《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143頁。又見王國維:《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43頁。。可見當光、宣時,除寅恪、觀堂等人預感大禍將至外,朝野一般而言尚在睡夢中,文恬武嬉,茍安歡宴,不以為意。寅恪以“開元全盛年”比附光、宣之際,實寓有諷剌之意。

    又,杜甫《憶昔》第二首中有“憶昔開元全盛日”之句,為寅恪詩句之出處①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第13-14頁;及陳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詩存》,第7頁,第7頁。。杜工部此詩首言開元盛世時之民情國勢,津津樂道;次言由極盛而驟衰,難以為情之感;最后則寄托興復之望:“周宣中興望我皇,灑淚江漢身衰疾”②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二之二,臺北:九思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287頁。。按:清代之亡,首尾不過七十日③黃浚:《花隨人圣盫摭憶》,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版,第349頁。。其驟亡于清室中人而言,頗似開元、天寶間之巨變。觀堂實亦同情于“周宣中興望我皇”。推測寅恪運用此一典故,除諷刺之意外,亦暗寓觀堂之感受與想望。

    又,汪榮祖以為此句顯示寅恪“覺得軍閥混戰(zhàn)的民國還不如晚清的政局”④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未修訂版(臺北翻印本,未標出版時地),第13頁。。與胡文輝之說同。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秀。

    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據(jù)蔣天樞注,張之洞(1837-1909),直隸南皮人,卒后追贈太保。張之洞嘗自比司馬光(1019-1086),“迂叟”即司馬光之號。又自矢當如陶侃(259-334)之忠順勤勞。又著《勸學篇》,主張中體西用。光、宣之際,張之洞以軍機大臣協(xié)辦大學士管理學部事務(wù)⑤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第13-14頁;及陳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詩存》,第7頁,第7頁。。

    按:觀堂詩《張小帆中丞索詠南皮張氏二烈女詩》,中有句:“我生恨識前輩晚,相國精魂箕尾遠。昔隨書局趨東閣……”⑥王國維:《張小帆中丞索詠南皮張氏二烈女詩》,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319頁;另見王國維:《張小帆中丞索詠南皮張氏二烈女詩》,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63頁。。相國即指張之洞。此詩作于1920年,觀堂詩中除敘及自己與張之洞之淵源外,并于張之洞三致傾仰之意。

    又,高氏解“方迂叟”三字,謂:“嫌其‘方迂’,皆頗得實”⑦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2頁,第113頁。?!胺健弊衷诖藶椤氨确健敝?,高氏一時失察了。

    圖籍藝風稱館長,名詞愈埜領(lǐng)編修。

    校讎鞮譯憑誰助,海寧大隱潛郎署。

    “藝風”指江陰繆荃孫(1844-1919),繆時任京師圖書館總監(jiān)⑧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13頁,第14頁,第11頁。?!坝鷪浮敝负罟賴缽?1854-1921),時任“審定名辭館”總纂⑨王蘧常:《嚴幾道年譜》,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77年版,第79頁。。觀堂為海寧人,“海寧大隱”指觀堂;宣統(tǒng)二年,觀堂兼充名辭館協(xié)修⑩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13頁,第14頁,第11頁。。“大隱”用王康琚《反招隱詩》典故:“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4頁;蕭統(tǒng)編:《昭明文選》卷22,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5年版,第398頁。;指觀堂隱于朝市之中。高氏謂“用‘大隱隱于朝’的典故,與王此時的身份,并不相稱”?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2頁,第113頁。。蓋未深求典故之出處,指“朝市”而不指“朝”。

    入洛才華正妙年,渡江流輩推清譽。

    閉門人海恣冥搜,董白關(guān)王供討求。

    剖白流派施品藻,宋元戲曲有陽秋。

    《文選》有陸士衡(機,261-303)《赴洛》詩二首?蕭統(tǒng)編:《昭明文選》卷26,第364頁。,陸士衡赴洛時不足三十,觀堂抵京,在光緒三十四年,時為三十二歲,與陸赴洛時略同?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13頁,第14頁,第11頁。,因以陸士衡比觀堂。

    “渡江流輩推清譽”一句,不解典出何處。唯察《世說新語》一書,晉室永嘉亂后渡江,月旦品藻人物之風氣彌盛?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品藻》第九,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版,第389頁。。此句典故或與此有關(guān)耳。然亦不必定指實事。

    “董白關(guān)王”指董解元、白樸、關(guān)漢卿、王實甫。觀堂于此時初草《宋元戲曲史》。據(jù)蔣天樞記寅恪語:“……先生(倫按:指觀堂)嘗語余(倫按:寅恪自稱),戲曲史之名可笑。蓋嫌其名不雅且范圍過廣不切合內(nèi)容也。”①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4頁,第14頁,第14頁??梢姟坝嘘柷铩比郑喾禽p下。

    三節(jié)

    三節(jié)談辛亥革命事。

    沉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懼;

    君憲徒聞俟九年,廟謨已是爭孤注。

    “巢燕何曾危幕懼”,典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于幕上?!睏畈^:“幕即帳幕,隨時可撤。燕巢于其上,極為危險”②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下冊),第1167頁。。

    蔣天樞注:“當時預備立憲十年,清廷迫于在野輿論,減少一年,正宋人謂寇準勸真宗渡河為爭最后之孤注也。”③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4頁,第14頁,第14頁。

    高氏謂此處“既不佳,且不通”者有二:其一,“與‘開元全盛’、‘海宇承平’之語,形成矛盾”;其二,“既知‘九年立憲’的承諾,為孤注之計,可見廟堂之上,亦知局勢嚴重,則與‘沉酣朝野’兩句,亦形成矛盾?!雹芨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3頁。竊謂寅恪此詩夾敘夾議,此四句系就旁觀立場致感嘆之意,以為清末朝野不解事態(tài)之嚴重,仍在沉酣之中;自寅恪觀之,“立憲”之議已是“爭孤注”,而清廷猶不以為意。此四句詩,所述者為寅恪旁觀者之意見,而非清末事件之白描。寅恪嘗自言:“寅恪少時家居江寧頭條巷。是時海內(nèi)尚稱乂安,而識者知其將變。寅恪雖在童幼,然有所感觸,因欲縱觀所未見之書,以釋幽憂之思。”⑤敝人所以留意及此條,實因卞僧慧氏之發(fā)。見卞僧慧:《重讀〈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一文,收入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409頁。另見陳寅恪:《陳寅恪集·柳如是別傳》,第2-3頁;及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頁。亦可見寅恪之意。自此種立場理解該四句詩,則并無“不佳、不通”之處。高氏似嫌過慮。

    所謂“開元全盛年”,本寓有諷刺之意;至“爭孤注”句,則轉(zhuǎn)而為嘆惋。前后呼應(yīng),于意旨上則更進一步。

    又,寅恪《寒柳堂記夢》中言及當時立憲事:

    袁世凱(1859-1916)入軍機,其意以為廢光緒(1871-1908)之舉既不能成,若慈禧(1835-1908)先逝,而光緒尚存者,身將及禍。故一方面贊成君主立憲,欲他日自任內(nèi)閣首相,而光緒帝僅如英君主之止有空名。一方面欲先修好戊戌黨人之舊怨。職是之故,立憲之說興,當時盛流如張謇、鄭孝胥皆贊佐其說。獨先君(倫按:即陳三立,散原,1853-1937)窺見袁氏之隱,不附和立憲之說。⑥陳寅恪:《寒柳堂記夢》,收入陳寅恪:《陳寅恪集·寒柳堂集》,第204頁。

    可見寅恪以為“立憲”之議實因袁世凱而起,袁又能利用“在野輿論”之支持,以為壓迫清廷之工具。寅恪及當時遺老對袁世凱之痛恨,這也是原因之一。

    羽書一夕警江城,倉卒元戎自出征;

    初意潢池嬉小盜,遽驚烽燧照神京。

    據(jù)蔣天樞注:“武漢革命軍興,陸軍部大臣蔭昌(1859-1928)親率兵至武漢,一戰(zhàn)而敗。”⑦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4頁,第14頁,第14頁。可見“江城”指武漢,“元戎”指蔭昌。

    “潢池嬉小盜”,語出《漢書》卷八十九:“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⑧班固:《漢書》,卷89,第3639頁。

    此四句當與“沉酣朝野仍如故”等四句合而觀之。所謂“倉卒”、“初意”、“遽驚”等詞,皆言清廷于沉酣如故中猝不及防之態(tài)。

    養(yǎng)兵成賊嗟翻覆,孝定臨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亂領(lǐng)臣,遂傾寡婦孤兒族。

    寅恪告蔣天樞:“養(yǎng)兵下四句全詩綱領(lǐng),清室之亡可以此四句簡括之也?!雹訇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5頁,第14-15頁。據(jù)蔣天樞注,“養(yǎng)兵成賊”者指黎元洪(1864-1928);“孝定臨朝空痛哭”之“今典”則為“袁世凱任總統(tǒng)后,宋育仁(1857-1931)著《共和真諦》,大旨謂共和之名起于周厲王(?-前828)失位,共伯和乃周室大臣暫時攝政,俟宣王(?-前782)年長乃歸政焉。世凱亦應(yīng)如此?!绖P乃下令自述其柄政之由,有‘孝定景皇后臨朝痛哭’之語?!雹陉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5頁,第14-15頁。。孝定,即隆裕太后(1868-1913),光緒帝之后,宣統(tǒng)之義母。

    “妖腰亂領(lǐng)臣”指袁世凱。杜甫(712-770)《大食寶刀歌》中有“賊臣惡子休干紀,魑魅魍魎徒為耳。妖腰亂領(lǐng)敢自喜?”之句③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二之三,第3050頁。?!稇?zhàn)國策》卷二十三:“自使有要領(lǐng)之罪”。“要領(lǐng)”,即斫頭斷腰之刑④劉向輯:《戰(zhàn)國策》(下冊),卷23,第840-841頁。。寅恪以此典指袁世凱,謂當斫其頭斷其腰耳。高氏謂“‘賊臣’是否可稱為‘妖腰亂領(lǐng)臣’?頗成問題。即或可通,亦是隔而又隔?!蛘?,‘妖腰亂領(lǐng)’指袁世凱所創(chuàng)新軍的制服而言;寓‘服妖’之意在內(nèi)。此亦可備一說?!雹莞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4頁。蓋未了解“要領(lǐng)”之典,未得要領(lǐng),致有此誤。

    “寡婦孤兒族”,指隆裕太后與小皇帝宣統(tǒng)。據(jù)《溥儀自傳》:“袁世凱一直反對實行共和,堅決主張君主立憲。他曾在致梁鼎芬(1859-1919)的一封信中,表示了自己對清室的耿耿忠心,說‘決不辜負孤兒寡婦’?!雹迱坌掠X羅·溥儀:《溥儀自傳》,第59頁??梢娨〈艘痪湓?,不僅用了曹操(155-220)、司馬懿(179-251)之故典,亦寓有“今典”之背景。

    有清一代之亡,如前文所言,首尾不過七十日。清廷上下,皆無心理準備。且易代前后,社會經(jīng)濟并無根本之改變。就當時親近清室者觀之,清室之亡,不過由于朝中幼主嗣位,廟堂重臣如袁世凱借機翻云覆雨,所養(yǎng)之兵又“成賊”之故。清亡乃由于受清室之恩者負恩,而非清室有負于天下。寅恪僅以此四句詩即謂可節(jié)括清室之亡,其原因即由于此。以下再略論觀堂于辛亥革命所生之感受。

    就“養(yǎng)兵成賊”一事而言,觀堂謂:“提兵苦少賊苦多,縱使兵多且奈何?戲下自翻漢家織,帳中驟聽楚人歌。楚人三千公舊部,數(shù)月巴渝共辛苦。朝趨武帳呼元戎,暮扣轅門詬索虜?!雹咄鯂S:《蜀道難》,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160頁;另見王國維:《蜀道難》,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44-345頁。四川淮軍以“索虜”呼元戎端方(1861-1911),因彼仍編發(fā)結(jié)辮(按:觀堂直至晚年,仍留辮未剪)。

    觀堂曾應(yīng)張曾揚(小帆,1852-1920)之請,作《張小帆中丞索詠南皮張氏二烈女詩》一詩,其中論及秋瑾(1875-1907)事:“朱顏白發(fā)韜英姿,想見手夷征側(cè)時。十載江湖瞻北闕,一門忠孝數(shù)南皮”⑧王國維:《張小帆中丞索詠南皮張氏二烈女詩》,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319頁;另見王國維:《張小帆中丞索詠南皮張氏二烈女詩》,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63頁。。其中所謂“手夷征側(cè)”,征側(cè)為東漢交址女子,與其女弟征貳反;后為馬援(前14-49)所破,斬征側(cè)、征貳,傳首洛陽(見陳永正注,第321頁)。征側(cè)即指秋瑾。此處贊揚張曾揚“手夷征側(cè)”之“英姿”,亦可見觀堂意趣。

    就袁世凱有負清室一事而言,觀堂謂:“……那知此日新朝主,便是當年顧命臣。……宣室遺言猶在耳,山河盟誓期終始。孤兒寡婦要易欺,謳歌獄訟終何是?!睋?jù)邊敷文注,慈禧病篤時,詔袁世凱等人共扶宣統(tǒng)幼帝,故袁為顧命大臣之一⑨黃浚:《花隨人圣盫摭憶》,第341頁。。以顧命大臣而欺孤兒寡婦,無怪觀堂、寅恪痛恨至此。

    就以上所引觀堂詩句觀之,可見寅恪此四句詩實濃縮觀堂之意而成。

    又,高氏以為:“‘小盜’、‘成賊’云云,措詞頗有未妥。”①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3頁,第114頁。就以上所論,可知觀堂、寅恪之政治立場;觀堂實為清室之忠臣,而寅恪起碼亦同情于清室。自此一立場觀之,辛亥革命實為盜賊所為。斯人斯言,并無足怪。

    四節(jié)

    第四節(jié)言觀堂因辛亥革命避地日本事:

    大都城闕滿悲笳,詞客哀時未返家。

    自分琴書終寂寞,豈期舟楫伴生涯。

    回望觚棱涕泗漣,波濤重泛海東船。

    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自天。

    北京在元朝號大都,故“大都”指北京?!霸~客”指觀堂。觀堂《人間詞》初版于光緒三十二年,后易名為《苕華詞》,取《詩經(jīng)》“小雅,苕之華”意:“詩人自以身逢周室之衰,如苕附物而生,雖榮不久,故以為比,而自言其心之憂傷也。”②周策縱:《論王國維〈人間詞〉》,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36頁;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9頁??梢娪^堂心事。

    班固(32-92)《西都賦》中有:“上觚棱而棲金爵”。下有注:“觚八觚有隅者也?!雹凼捊y(tǒng)編:《昭明文選》,卷1,第7頁。可見“觚棱”指屋角瓦脊。此處大約指北京城城上屋宇,或紫禁城宮殿殿宇?!盎厥住本?,點出觀堂對清室之感情。

    據(jù)趙萬里(1905-1980)《年譜》,辛亥年:“武昌民軍告警,羅先生(振玉)與先生約留京師。九月(陰歷),日本京都大學諸教授函請羅先生至京都避地,初尚猶豫,繼以國事日非,乃于十月中攜眷東渡,先生(觀堂)亦與之偕。抵日,寓京都田中村,與羅先生同居。”④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15頁,第5頁。此八句即指此事。又,觀堂在光緒二十七、八年曾游學日本⑤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15頁,第5頁。,故說“重泛海東船”。

    觀堂有詩言此時心情:“莽莽神州入戰(zhàn)圖,中原文獻問何如?苦思十載窺三館,且喜扁舟尚五車。烈火幸逃將盡劫,神山?jīng)r有未焚書。……三山西去陣云稠,虎據(jù)龍爭訖未休。邂逅喜來君子國,登臨還望帝王州?!雹尥鯂S:《定居京都奉答鈴木豹軒枉贈之作并柬君山湖南君撝諸君子》之二,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112頁;另見王國維:《定居京都奉答鈴木豹軒枉贈之作并柬君山湖南君撝諸君子》,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40頁??梢姙槭埂爸性墨I”逃過焚書之厄,“海東船”中滿載圖書。觀堂且有“喜來君子國”之感。

    又有詩贈狩野直喜(1868-1947):“……興亡原非一姓事,可憐惵惵京與垓。此邦瞳瞳如曉日(倫按:指日本),國體宇內(nèi)稱第一。微聞近時尚功利,復云小吏乏風節(jié)。疲民往往困魯稅,學子稍稍出燕說。良醫(yī)我是九折肱,憂時君為三太息?!雹咄鯂S:《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頁;又見王國維:《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43頁。可見觀堂頗擔心日本亦重蹈辛亥革命之覆轍。凡此等處,皆可一窺觀堂之政治立場,其實與羅振玉無異。

    高氏謂:“‘夷齊’云云,殊覺不倫;世間豈有恥食周粟,不恥求庇異邦之夷齊?”⑧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3頁,第114頁。所云不為無見。然恐觀堂、寅恪當時并未意識到此耳。

    江都博古矜先覺,避地相從勤講學。

    島國風光換歲時,鄉(xiāng)關(guān)愁思增綿邈。

    大云書庫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釋殷書開盛業(yè),鉤探商史發(fā)幽光。

    據(jù)蔣天樞注,“江東博古”指羅振玉,以唐代有羅隱(833-909)著《江東甲乙集》,故以“江東”稱羅振玉。

    據(jù)蔣注,“大云書庫”指羅振玉書房:“羅叔言得敦煌石室六朝寫本《大云經(jīng)》殘本,因以名其書庫?!庇謸?jù)蔣注:“王先生此時開始從事甲骨考古之學,與其前所研究者范圍不同矣。”①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5頁。

    高氏謂:“‘考釋殷書’、‘鉤探商史’,確證羅振玉有關(guān)此方面的著作,出于王國維之手?!雹诟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4頁。羅振玉著《殷墟書契考釋》,謠傳出于觀堂捉刀,而且騰于眾口;于文化大革命期間,更是幾為定說。此說自非創(chuàng)自高氏。早在觀堂逝世時,即有人持類似之說,然似尚未敢確言。如陸懋德:

    ……其(倫按:指觀堂)著作,除《觀堂集林》外,多散見于《雪堂叢刻》及《廣倉學宭叢書》。甲骨文之學,雖集成于羅氏,而得王君之助亦多。羅氏之殷墟文字考釋,即王君所寫定者也。③見陸懋德:《個人對于王靜安先生之感想》,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182-183頁。而據(jù)商承祚(1902-1991)言,類此疑似之說,至文化大革命時,愈演愈烈,幾為定說:

    ……在十年浩劫中,把羅罵得一文不值,批得體無完膚。這種“退人若將墜諸淵”及“惡之欲其死”的思想行為,既無以服人,而且是令人反感的。這還不算,更進一步造謠說:《殷墟書契考釋》乃王著而為羅竊有。

    商承祚能獨持異議,則因識得殷墟書契專家陳夢家(1911-1966);而陳夢家則掌握關(guān)鍵證據(jù),足證此說為偽,且能令商承祚信之:

    正在此期間,我(商承祚自稱)適在北京,有一天,途遇陳夢家,他悄悄的同我說:“《殷墟書契考釋》的稿本被我買到了,完全是羅的手筆,上有王的簽注,印本即根據(jù)此稿寫定的。您有空,請到我家看看?!?原注:陳去世后聽說此稿歸考古所)。該書是請王騰(原注:謄)正并加入王說而付印的,那些頭腦簡單和從惡意出發(fā)的人,以為王寫的就是王著,得此“證據(jù)”,就斷下結(jié)論,足見其可笑程度。④見商承祚:《關(guān)于王國維先生之死》,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268頁。

    設(shè)身處地思之,則以寅恪與觀堂相熟之程度言,寅恪似不致于信此謬說。則《挽詞》中“考釋殷書”以下二句,謂觀堂研究甲骨、鉤探商史事,即未必有高氏所斷言皮里陽秋、暗下褒貶,揭破此事之用意。且即便寅恪誤信此說,而觀堂研究甲骨、鉤探商史,且以己名行世之著作,正自不少,如《殷周制度論》等是。故寅恪此二句詩,即使不扯入觀堂為羅振玉捉刀寫書之謬說,亦自圓融無礙。不需另作他解。

    復次,自光緒二十四年,羅、王訂交以來,羅即予王生活上不斷之照顧。據(jù)趙萬里《年譜》,羅在光緒二十四年,免觀堂“東方學社”學費。二十五年,任觀堂為學監(jiān),罷職后給薪如故。二十七、二十八年,羅助觀堂貲以赴日留學。二十九年,又薦觀堂任教員。三十三年,羅薦觀堂任學部編輯。宣統(tǒng)三年,觀堂攜眷與羅同赴日本,全家皆依羅。一九一五年,觀堂再赴日本,羅既為別賃居,仍致月餼而助之⑤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諸事各在所系年下。。就觀堂而言,自有知己之感,故以己所著書掛羅名行世。就羅而言,此等巨細靡遺、始終不斷之照顧,實由于愛才一念有以致之??v存私心,亦不足深責。且當光緒二十四年二人初訂交時,觀堂僅二十二歲少年,當時羅之助王,實難謂存有私心。而若非羅助,觀堂成就決不致如是之大,殆可斷言。羅之人品或?qū)俨欢?,或者過于好名,至于據(jù)有觀堂之書而不以為愧。然以上所言斷斷不容抹殺。西諺有云:“魔鬼亦有當?shù)弥荨?“Give the devil his due.”),況羅振玉乎?

    當世通人數(shù)舊游,外窮瀛渤內(nèi)神州。

    伯沙博士同揚搉,海日尚書互倡酬;

    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nèi)藤虎。

    “伯沙博士”,指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與沙畹(Ed.Chavannes,1865-1918)?!昂H丈袝敝干蛟?1850-1922)?!疤偬镝饕皟?nèi)藤虎”,指藤田豐八(1869-1929)、狩野直喜、內(nèi)藤虎次郎(即內(nèi)藤湖南,1866-1934)。

    據(jù)趙萬里《年譜》,宣統(tǒng)元年,伯希和寄敦煌古寫卷子本予羅、王。光緒二十四年,觀堂又從藤田豐八習日文、數(shù)學。所謂“舊游”指此。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觀堂又與沙畹往復通信論學。一九一五年,羅、王一度返鄉(xiāng),羅介紹觀堂與沈曾植相見,遂訂交,常詩歌往還。同年,內(nèi)藤湖南、狩野直喜假春云樓展覽所藏東坡書籍墨跡,羅、王皆與焉①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諸事各在所系年下。。

    豈便遼東老幼安,還如舜水依江戶?!坝装病睘楣軐?158-241)之字。據(jù)陳壽(233-297)《三國志》卷十一:“天下大亂,(管寧)聞公孫度(150-204)令行于海外,遂與“(邴)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還志,后漸來從之。”②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版,卷11,第354頁。

    據(jù)蔣天樞注:“明代遺老朱舜水(1600-1682)避地日本,日人從之受學?!雹坳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5頁,第16頁。

    此二句謂觀堂如管寧般為避亂而播遷,然管寧欲終老遼東,觀堂則有歸志。明代遺老朱舜水因國變避地日本,觀堂亦然。此處已點明觀堂于心境上實有遺老之感。

    高氏于此二句詩有兩點意見,其一:“‘還如舜水依江戶’,事亦不倫”;其二,“上句‘豈便遼東老幼安’則極妙!以管寧割席,暗示羅振玉無非華歆(157-232)之流;兼寫終于回國,非如管寧之終老遼東”④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5頁。。

    高氏未解釋“還如舜水依江戶”有何不倫之處。愚意則不以為此句有不倫之處,姑置之不論。然高氏謂“幼安”一典暗示羅為華歆,則竊不謂然。試一論之。

    按:寅恪此處用管寧一典,其理由不過欲借用“遼東老幼安”故事而已,上文已敘述甚明。然尚有一說,則由于觀堂居日時曾以幼安自比?!度勺尤姟分粸椤端腿毡踞饕安┦坑螝W洲》中有句:“頗覺幼安漸龍尾”⑤王國維:《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143頁。又見王國維:《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43頁。。據(jù)《三國志》卷十三注:“(華)歆與北海邴原、管寧俱游學,三人相善,時人號三人為‘一龍’,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迸崴芍?372-451)案:“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當為尾”⑥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版,卷13,第402頁。。袁枚(1716-1797)《隨園詩話》卷九引朱草衣詩:“自慚龍尾非名士”⑦王國維:《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149頁,見陳永正注。另見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卷9,第287頁。。觀堂此一句詩,推狩野直喜為龍頭華歆,而自以為幼安不足以策身其間,所謂“自慚龍尾非名士”。寅恪用幼安之典,或者亦以此故。然縱如高氏所言,詩中影射管寧、華歆故事,此“華歆”亦恐非指羅振玉,且亦并無貶低“華歆”之意。

    五節(jié)

    第五節(jié)講觀堂歸國后,與清室之關(guān)系。

    高名終得徹宸聰,征奉南齋禮數(shù)崇。

    屢檢秘文升紫殿,曾聆法曲侍瑤宮。

    此段可全用蔣天樞注以釋之,見下:

    王先生以大學士升允薦,與袁勵準(1876-1935)、楊宗羲(應(yīng)為楊鐘羲,1865-1940)、羅振玉同入直南書房。清代舊制,在南書房行走者多為翰林甲科。袁、楊固為翰林,羅雖非由科第顯,然在清末已任學部參事。先生僅以諸生得預茲選,宜其有國士知遇之感也。

    蔣注點出觀堂“國士知遇之感”,為第六節(jié)詩句“好報深恩酬國士”之張本。

    (觀堂)嘗奉命在景陽宮檢查書籍,又在御花園漱芳齋敕賜宮戲。⑧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5頁,第16頁??梢姟白系睢敝妇瓣枌m,“瑤宮”指漱芳齋。

    據(jù)趙萬里《年譜》,1915年觀堂返國,旋又赴日。1916年正式返國。至1923年,因升允薦,任南書房行走①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44頁。。

    此段承上文“豈便遼東老幼安”一轉(zhuǎn),而寫入國內(nèi)。

    文學承恩值近樞,鄉(xiāng)賢敬業(yè)事同符。

    高氏就此二句所作之解釋,有可以議論者在。姑錄高氏之文如下。

    高氏謂:“‘值近樞’三字無著落。按:小朝廷無軍機處,即無所謂‘近樞’”。又謂:“‘鄉(xiāng)賢’指羅振玉,羅原籍浙江上虞”。又引漢馬援、三國孫策(175-200)之典故,謂“同符”有二解:“以‘同符’為溥儀的代名詞,‘事’作動詞用,一解;同符合契,勤勞王事,又一解。兩解俱可通,故是好詩”②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6頁,第116頁,第116-117頁。。

    據(jù)陳寅恪告蔣天樞:

    查初白(1650-1727),康熙時侍尚(倫按:“尚”應(yīng)為“南”字)書房,有《敬業(yè)堂集》,查亦海寧人也。③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按:2001年出版之新版,亦將“南書房”誤作“尚書房”。

    可見“鄉(xiāng)賢敬業(yè)”指查初白,而非羅振玉?!敖鼧小币辉~,就觀堂而言,指在南書房行走;就查初白而言,指“侍南書房”。此處實不必執(zhí)定“近樞”必為軍機處,以致于尋不出“著落”?!笆峦保^觀堂與“鄉(xiāng)賢敬業(yè)”之查初白同為文學侍從之臣;“事同符”即前后相同之意。高氏在此處不免誤解。

    君期云漢中興主,臣本煙波一釣徒。

    據(jù)蔣天樞注:“查集《謝賜魚詩》有‘笠檐蓑袂平生夢,臣本煙波一釣徒’句”④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

    此二句詩點明了觀堂之政治態(tài)度。如前文所論,觀堂于“中興”、于溥儀,實抱極大之同情。然觀堂由于本性使然,不喜介入政治。1924年,觀堂有致羅振玉函,言及清室宮內(nèi)之矛盾:“……因此惡濁界中機械太多,一切公心在彼視之盡變?yōu)樗揭??!雹萃鯂S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第400頁。其厭惡現(xiàn)實政治之心境可以略見一斑。故觀堂雖于心理上同情“中興”,然實際上則不喜涉足政治。此一點葉嘉瑩(1924-)論之甚詳,此處不再贅述⑥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第69頁。。寅恪此二句詩即道出觀堂此種態(tài)度。

    高氏謂此處:“……明言王國維不想做官,更不會想做‘中興之臣’;‘殉清’之說,‘榮典’之賜,在王國維恐不免受之有愧之感?!雹吒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6頁,第116頁,第116-117頁。按:觀堂自沉,肇因雖非殉清,然仍有相當之關(guān)聯(lián)。而其情感上同情“中興”,亦為事實。高氏此處似乎推之太過。

    六節(jié)

    第六節(jié)言1924年甲子逼宮之變。

    是歲中元周甲子,神皋喪亂終無已。

    堯城雖局小朝廷,漢室猶存舊文軌。

    據(jù)蔣注:“康有為詩有句云:‘中元甲子天心復’。蓋前一甲子在同治時,世稱中興也?!雹嚓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康有為詩,附于康氏寄莊士敦信后。見北京故宮博物院編:《甲子清室密謀復辟文證》,北京:故宮博物院,1929年,卷首影印。關(guān)于“中元甲子”之傳說,本文前已略作交待,不再贅述。又,高氏箋釋中引劉鶚(1857-1909)《老殘游記》中黃龍子論“三元甲子”事⑨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6頁,第116頁,第116-117頁。,可看作康有為“中元甲子天心復”一說之背景,頗值得參考。吳宓曾論及寅恪之意:“術(shù)數(shù)家以甲子配六宮,必一八○年而度數(shù)盡。故第一甲子曰上元,第二甲子曰中元,第三甲子曰下元?!妒鶉呵铩?‘天地一變,盡三元而止。’宓按:寅恪以同治三年甲子1864曾軍破金陵(南京),洪秀全自殺,是年甲子可定為同治中興之上元。則六十年后,今1924甲子成為中元矣?!雹僖妳清?《〈王觀堂先生挽詞〉解》,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107頁??梢宰糇C高氏之說。

    然就高氏文意觀之,高氏未能點出“是歲中元周甲子”一句所蘊涵再締“同治中興”之想望,以致觀堂對“中興”(復辟)所寄托之同情,未能顯露。

    康有為于1924年(甲子年)正月12日,曾寄信莊士敦(Sir 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字志道,1874-1938),請為代奏游說。信中主旨即商量復辟之事,并特舉此年為甲子年:“今年為中元甲子,又立春為元日,三者合符”。并附有一詩,中有:“中元甲子天心復,外史庚申國事非。更當立春正元日,相逢吉語在璇璣”之句??涤袨橐詾?924年正當甲子年,兼以元旦、立春皆為甲日,此種巧合,“蓋 圣上德符,天佑中興。非關(guān)人力,更非奔走之所能為也?!雹谝姳本┕蕦m博物院編:《甲子清室密謀復辟文證》,卷首影印。又見楊克己編:《民國康長素先生有為、梁任公先生啟超師生合譜》,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版,第400頁。

    1924甲子年元旦,觀堂有《題御筆牡丹》詩,中有“天與人間真富貴,來迎甲子歲朝春”,及“履端瑞雪兆豐年,甲子貞余又起元”之句③王國維:《題御筆牡丹》,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353-360頁;又見王國維:《題御筆牡丹》,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65頁。,固為宮廷應(yīng)酬、新年應(yīng)景之作;而其對“中元甲子”之期待,亦躍然紙上。又,據(jù)觀堂三子貞明先生借覽觀堂墨跡一幅,略如下:

    此詩直至2012年,始收錄于觀堂之女王東明女士回憶錄④見王東明:《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臺北:商務(wù)印書館、“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靶y(tǒng)甲子”即1924年,清室早亡,而觀堂仍用宣統(tǒng)年號。詩中亦以甲子年、元旦、立春兩甲日為言,與康有為之說若合符契。頗可想見“宣統(tǒng)甲子”元旦當日,諸遺老于“乾清宮朝賀”之時,“中元甲子”必為宣于眾口之說。而觀堂之想望,固可自“天地再清山岳秀,周邦雖舊命唯新”兩句觀之。

    “神皋”典出《文選》中任昉(460-508)《齊竟陵文宣王行狀》:“神皋載穆,轂下以清?!雹菔捊y(tǒng)編:《昭明文選》,卷60,第829頁。指都畿之內(nèi)。此處當指紫禁城。“中元甲子天心復”,為上應(yīng)天心,下合眾望,故清室之遺老舊臣,嘗有所謂“甲子陰謀”,而卒不成⑥愛新覺羅·溥儀:《溥儀自傳》,第116頁;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編:《甲子清室密謀復辟文證》。。1924甲子年將盡,“天心”未復,反于十一月五日有“逼宮”一幕之上演?!吧窀迒蕘y終無已”一句,即顯露當時親近清室者失望之情,亦道出觀堂之心境。此事親近寅恪之吳宓亦已道出:“王靜安先生祈望宣統(tǒng)帝能復興清朝,然待至1927年,王先生已五十一歲。‘老之將至’,出《論語》孔子‘不知老之將至’。且已至矣,而中興尚不見實現(xiàn),故絕望(非為私人理由自殺)。”⑦吳宓:《王觀堂先生挽詞解(佚存)》,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106頁。

    “堯城”一句,據(jù)蔣天樞注:“《水經(jīng)注》有囚堯城?!雹嚓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第16頁。按:觀堂《頤和園詞》中有句:“豈謂先朝營楚殿,翻教今日恨堯城?!雹嵬鯂S:《頤和園詞》,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133頁。另見王國維:《頤和園詞》,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42頁。指頤和園于辛亥后,竟成拘囚清室之所。寅恪襲用此意而作此句。

    “漢室”一句,據(jù)蔣天樞注:“《辛亥優(yōu)待條件》許可宮中仍用舊制度”⑩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第16頁。。

    胡文輝注之最大貢獻,即闡明寅恪何以以漢喻滿,以夷為夏①見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上卷),第46-48頁。。辛亥革命以種姓革命相號召,所謂“驅(qū)逐韃虜,恢復中華”是也。辛亥之后,種族革命之說蔚為風氣。此所以觀堂自沉后,當時輿論,即同情觀堂如觀堂弟子戴家祥(1906-1998)者,亦僅能言“先師仕于異族,或有愧于漢;既仕于清室,義不二其節(jié)操”;“以予觀之,先師之所以矢忠清室,不過立其個人節(jié)操而已?!笨桃饣乇芊N族革命之爭,而將觀堂自沉事,局限于觀堂效忠清室之小忠小義。此一問題,寅恪雖從未明言,而心中實念茲在茲。且于其史學著作中,往往借他例而言之再三。如論北朝史:

    ……總而言之,全部北朝史中凡關(guān)于胡、漢之問題,實一胡化、漢化之問題。非胡種、漢種之問題,當時之所謂胡人、漢人,大抵以胡化、漢化而不以胡種、漢種為分別,即文化之關(guān)系較重而種族之問題較輕,所謂“有教無類”是也。②見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收入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上冊),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版,第66頁。胡文輝亦引錄此一段落。見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上卷),第47頁。

    此一段話,幾可一字不易,以說明寅恪于清室之定位。滿人于漢人雖為異族,然“文化之關(guān)系較重而種族之問題較輕”。寅恪所謂“漢室猶存舊文軌”,即明白昭示此一見解。清室以文化而言,實即漢室。此概當時遺老一致之識見。正因為此,觀堂友人楊鐘羲編撰《雪橋詩話》,往往以明末遺民自喻。如《雪橋詩話》校點者雷恩海、姜昭暉所言:“辛亥革命以后,楊鐘羲自號‘圣遺居士’,乃以清朝遺老自居,《詩話》每集都收錄了大量記載明遺民的作品。楊氏以明喻清,用以抒發(fā)其懷舊之感。”③雷恩海、姜昭暉:《楊鐘羲與〈雪橋詩話〉》,收入楊鐘羲:《雪橋詩話全編》(第一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頁。明、清易代之際,志在反清復明之明代遺老,其慟事居然成為民初清代遺民之典范。自種族革命觀之,幾不可解;而自清遺民觀之,則固順理成章之事④可參看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

    而辛亥革命之爆發(fā),依寅恪觀之,則實為慈禧以降之滿人統(tǒng)治者,不能與漢人和衷共濟,反而于漢人大加猜防所致:“那拉后……為分化漢人,復就漢人清、濁兩派中,揚濁抑清,而以滿人榮祿掌握兵權(quán)。后來攝政王載灃承其故智,變本加厲,終激起漢人排滿復仇之觀念?!雹蓐愐?《寒柳堂記夢未定稿(補)》,收入陳寅恪:《陳寅恪集·寒柳堂集》,第218頁。

    其實自滿人角度觀之,滿人文化早已與漢文化合流。滿、漢之爭,并不若辛亥革命志士所言之大。宣統(tǒng)皇帝溥儀幼時之伴讀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即曾言:“我們不是漢人,但我們祖先學習漢人文化,每個滿人都有漢姓,我們不做漢奸!”⑥許仁圖:《長白又一村》,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頁。滿人而自儆不為漢奸,滿漢之間,“文化之關(guān)系較重而種族之問題較輕”,于此可見。

    忽聞擐甲請房陵,奔問皇輿泣未能。

    優(yōu)待珠盤原有誓,宿陳芻狗遽無憑。

    “擐甲”,《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zhí)兵”⑦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上冊),第792頁。,謂武裝也?!胺苛辍币辉~,據(jù)蔣天樞注:“杜甫贈狄明府詩云:‘……宮中下詔請房陵,前朝長老皆流涕。’房陵謂中宗?!雹嚓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中宗曾遭武后逐出宮殿,廢為王。此處以房陵比宣統(tǒng)帝,因二者俱有遭人逐出宮廷之厄。“忽聞擐甲請房陵”,指1924甲子年十一月五日鹿鐘麟武裝逼宮事。

    “皇輿”:“皇”,君也;“輿”,君之所乘?!氨紗柣瘦浧茨堋?,謂溥儀出奔日使館⑨愛新覺羅·溥儀:《溥儀自傳》,第244頁。,而觀堂未克追隨。高氏解釋此句:“次句謂溥儀出奔‘北府’?!雹飧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7頁。未道及觀堂欲從而未克追隨之心境,尚不夠周全。

    “優(yōu)待珠盤原有誓”句,可全用蔣注以釋之:“珠盤見《周禮》。庾子山《哀江南賦》云:‘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清室之遜位,蓋由奕劻、袁世凱紿隆裕太后以《優(yōu)待條件》如盟誓之可保信,有國際條約之性質(zhì)云云?!雹訇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

    “宿陳芻狗”,語出《莊子·天運篇》:“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雹谇f周著,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高雄:立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82頁。芻狗,為祭祀時以草編就之狗,供祭祀用。

    “宿陳芻狗遽無憑”,意謂起初為勸清室遜位,開出《清室優(yōu)待條件》,以“有國際條約之性質(zhì)”云云欺騙孤兒寡婦;此際所謂《清室優(yōu)待條件》,宛如未陳芻狗,“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至1924甲子年,事過境遷,此一《優(yōu)待條件》,即遭受“宿陳芻狗”之命運:“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寅恪在此段詩中,就此種反復無常、食言背信,深致不滿之意。

    高氏解釋“宿陳芻狗”一句,謂:“(此句)謂不得再入宮?!蕖癁樾撬拗蓿瑵h賦中形容宮殿之美,有‘星居宿陳,綺錯鱗比’之語,則此詩中的‘宿陳’,當指故宮;‘芻狗’典出《魏志》周宣傳,三夢芻狗而其占不同,故召‘無憑’?!雹鄹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7頁。似乎過于曲折。

    胡文輝謂“宿陳”為“積食,未消化完的食物。”④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上卷),第66頁。亦誤。

    早在1913年,觀堂作《隆?;侍笸旄柁o》,就有“瑯瑯宣德令,草草載書編。帝制仍平日,官僚儼備員”之句⑤王國維:《隆裕皇太后挽歌辭》,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203頁。另見王國維:《隆?;侍笸旄柁o》,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50頁。??梢娪^堂于《清室優(yōu)待條件》早有不滿之心。1924年甲子“逼宮”事后,北大考古學會發(fā)表《保存大宮山古跡宣言》,要求清室交出官產(chǎn),宣言中有“亡清遺孽擅將歷代相傳之古器物據(jù)為己有”之語。觀堂憤而有書致二位簽署《宣言》之舊友沈兼士(1887-1947)與馬衡(1881-1955),指“學會諸君”為不智不仁不勇:

    夫不考內(nèi)府收藏之歷史與《優(yōu)待條件》是為不智;知之而故為是言是為不仁;又考古學會反對內(nèi)務(wù)部《古籍古物古跡保存法草案意見書》,于民國當?shù)捞崛」盼镪惲兴牌髯饕伤浦~,而對皇室事無論有無不恤加以誣謗且作斷定之語,吐剛?cè)闳崾菫闊o勇;不識學會諸君顧紀將何居焉?

    又論及《清室優(yōu)待條件》,雖以“學會諸君”為對象,而別有言外之意:

    《優(yōu)待條件》載民國人民待大清皇帝以外國君主之禮,今《宣言》中指斥御名至于再三,不審世界何國對外國君主用此禮也?諸君茍已取消民國而別建一新國家則已,若猶是中華民國之國立大學也,則于民國所以成立之條件與其保護財產(chǎn)之法律,必有遵守之義務(wù)。

    最后又隱隱表明將與沈、馬二人決絕:

    弟近來身體孱弱,又心緒甚為惡劣,所有二兄前所屬研究生至敝寓咨詢一事,乞飭知停止。又研究所國學門導師名義,亦乞取銷。又,……(弟所作數(shù)文),此數(shù)文弟尚擬修正,乞飭主者停止排印,至為感荷。⑥王國維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第406-407頁。

    頗可透露觀堂所懷“宿陳芻狗遽無憑”之哀憤。

    神武門前御河水,好報深恩酬國士。

    南齋侍從欲自沉,北門學士邀同死。

    “好報深恩酬國士”一句,遠承第五節(jié)“高名終得徹宸聰,征奉南齋禮數(shù)崇”兩句。又據(jù)金梁(1878-1962)云:“曩嘗侍(溥儀)聞上諭曰:‘新舊論學不免多偏,能會其通者國維一人而已。’”⑦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第82頁。觀堂自有國士知遇之感。

    高氏謂:“‘北門學士’……指羅振玉;三、四兩句必有本事,惜不得其詳。”①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7頁。今據(jù)蔣天樞注補充改正如下。

    據(jù)蔣注:南齋即南書房,南齋侍從指羅振玉?!氨遍T學士指柯紹忞??聻楹擦衷菏讨v學士。唐高宗(628-683)時詔文學之士于北門討論,故以北門為翰林院之代稱?!雹陉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第16頁。

    據(jù)蔣天樞記寅恪之言,其本事如下:“羅、柯曾約王共投神武門外御河殉國。后王先生之自沉昆明湖,實有由也?!雹陉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第16頁。又,在蔣注未出前,此事亦見于羅振玉《祭王忠愨公文》③羅振玉:《祭王忠愨公文》,收入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6冊),第7115頁;另見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78頁。,若能詳考,仍可考出其本事。

    寅恪以此二句詩點出羅、柯二人與觀堂自沉之關(guān)系,隱隱責之。寅恪尚有一短詩挽觀堂,中有“越甲未應(yīng)公獨恥”句,亦以一“獨”字責羅、柯邀王同死,以堅其必死之心,而己卒不死。已見上文,此處不贅。

    然觀堂自沉,實為一己之抉擇。羅、柯二人約同死一事,固為其死因之一端;事到臨頭,死或不死,則全本諸觀堂一心。以下即論觀堂之死志。

    1913年觀堂作《隆裕皇太后挽歌辭》,即有“生原虛似寄,死要重于山。舉世嫌濡足,何人識仔肩?”④王國維:《隆?;侍笸旄柁o》,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209頁。另見王國維:《隆裕皇太后挽歌辭》,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50頁。之句。竊以為此四句固為隆?;侍蠖l(fā),然亦寄期待于后死之人,懷有自我勉勵之意,并以有清一代之亡,無人為殉,而致嘆惋之意。1919年,觀堂有《題蕺山先生遺像》一詩:

    山陰別子亢姚宗,儒效分明浩氣中。封事萬言多慷慨,過江一死轉(zhuǎn)從容。僧祇劫去留《人譜》,風義衰時拜鬼雄。我是祝(開美)陳(干初)鄉(xiāng)后輩,披圖莫訝涕無從。⑤王國維:《題蕺山先生遺像》,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287-290頁。另見王國維:《題蕺山先生遺像》,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58頁。

    其景慕之情可見。竊謂觀堂自沉,實有得自劉蕺山(1578-1645)之啟發(fā)者。據(jù)《明史》,蕺山殉國前,自敘其理由:

    北都之變,可以死,可以無死,以身在田里,尚有望于中興也。南都之變,主上自棄其社稷,尚曰可以死,可以無死,以俟繼起有人也。今吾越又降矣,老臣不死,尚何待乎?若曰身不在位,不當與城為存亡,獨不當與土為存亡乎?⑥萬斯同等:《明史》(第9冊),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版,第6590頁。

    此似可解說觀堂何以當辛亥年不死,甲子“逼宮”后不死,而必于1927年韓復榘兵臨燕郊,“義無再辱”卒自沉之因由。觀堂初不死,或尚有望于“中興”,或俟繼起有人,如寅恪所謂“君期云漢中興主”是也;后則擇清室之剩水殘山,效累臣之一死,殆欲與土為存亡也。然蕺山之死所予觀堂之啟發(fā),其程度如何,私心實不敢必。

    如上文所言:“中元甲子天心復”(康有為詩),故清室之遺老舊臣,嘗有所謂“甲子陰謀”,希圖復辟,而卒不成⑦愛新覺羅·溥儀:《溥儀自傳》,第116頁。另見北京故宮博物院:《甲子清室密謀復辟文證》。。是年反有“逼宮”之事。1924甲子年,就當時清室中人而言,實為心理上一大轉(zhuǎn)折。寅恪此詩之第六節(jié),即就此而言。次年(1925年)8月,羅振玉六十大壽,觀堂有詩贈羅振玉,中間略及相約殉死事,心事頹唐可見:

    卅載云龍會合常,半年濡呴更難忘。昏燈履道坊中雨,羸馬慈恩院外霜。事去死生無上策,智窮江漢有回腸。毗藍風里山河碎,痛定為君舉一觴。

    事到艱危誓致身,云雷屯處見經(jīng)綸。庭墻雀立難存楚,關(guān)塞雞鳴已脫秦。獨贊至尊成勇決,可

    知高廟有威神。百年知遇君無負,慚愧同為侍從臣。①王國維:《羅雪堂參事六十壽詩》,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384-387頁。另見王國維:《羅雪堂參事六十壽詩》,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68頁。

    詩中“關(guān)塞雞鳴已脫秦”一句,指賴羅振玉等人奔走策劃,溥儀于1924年11月29日逃往東交民巷日本使館;次年2月24日,又在日人保護下乘車赴天津,托庇于日租界大和旅館②據(jù)陳永正注,見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387頁。。此處所謂“秦”,明指民國,而非日本。觀堂豈能如高陽所謂“反對楚懷王入秦(高陽以‘秦’指日本)?”③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23頁,第118頁。又,詩中謂羅振玉“獨贊至尊成勇決”,明是稱許羅氏之舉?!柏d云龍會合常,半年濡呴更難忘”句,更明指王、羅二人三十年來如云龍之常相會合;自溥儀出宮后之半年,二人又如涸泉之魚,相濡以沫。若如高陽所云“王國維這一次決心不受利用,甚至反與鄭(孝胥)、陳(寶琛)‘聯(lián)合勸阻’溥儀赴日”,則豈能作是語?

    屯難之世,雖仍思有為,然已知其不可。與張勛復辟時觀堂所言:“此夢后此必?,F(xiàn)”,顯然不同矣。

    七節(jié)

    此節(jié)講觀堂于清華國學院“傳絕業(yè)”事。以最末一聯(lián)交待自己身份,及觀堂自沉之因由。

    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

    學院遂聞傳絕業(yè),園林差喜堪幽居。

    胡適(1891-1962)為安徽績溪人。據(jù)陳寅恪告蔣天樞語:“《昌黎集》《嘲魯連子》詩:‘魯連細而黠,有似黃鷂子。田巴兀老蒼,憐汝矜爪觜?!w王先生之入清華,胡所薦也?!雹芨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23頁,第118頁。

    高氏解此段謂:“謂胡適之使手段為清華羅致王國維?!雹荜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第19頁。與前引寅恪之言完全相合。

    據(jù)趙萬里《年譜》,甲子“逼宮”后,“時清華學校當局,擬創(chuàng)辦研究院,欲聘海內(nèi)名宿為院長,績溪胡適之先生以先生薦。主其事者,親往致詞,先生以事變方亟,婉辭謝之?!贝文?925正月(陰歷),“先生被召至日使館,面奉(宣統(tǒng)皇帝溥儀)諭旨,命就清華學校研究院之聘?!雹葳w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46頁、第48頁。

    宣統(tǒng)皇帝之所以下旨,是由于“曹(云祥,清華大學校長,1881-1937)回來找胡(適之),胡說有辦法?!忆邇x,溥儀勸他,王先生仍然不愿去,……溥儀沒法,只得下了一道圣旨……。王先生沒法,只得去了?!雹揸愓苋?《陳寅恪先生軼事及其著作》,收入俞大維等著:《談陳寅恪》,第94頁。

    寅恪以“魯連黃鷂”指胡適,除以上所述原因外,應(yīng)尚有他因。寅恪于1929年五月有《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應(yīng)與此處“魯連黃鷂績溪胡”一句對看:

    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田巴魯仲兩無成,要待諸君洗斯恥。

    添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

    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⑦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6頁,第19頁。

    “魯仲”即“魯連”?!疤锇汪斨賰蔁o成”一句,亦用韓愈(768-824)《嘲魯連子》典。韓文公此詩全文如下:

    魯連細而黠,有似黃鷂子。田巴兀老蒼,憐汝矜爪觜。

    開端要驚人,雄跨吾厭矣。高拱禪鴻聲,若輟一杯水。

    獨稱唐虞賢,顧未知之耳。⑧見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收入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版,第453頁。

    田巴、魯連本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正義》引《魯連子》:

    齊辯士田巴服狙丘,議稷下,毀五帝,罪三王,服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魯仲連,年十二,號千里駒。往請?zhí)锇驮?“臣聞堂上不奮,郊草不蕓;白刃交前,不救流矢。急不暇緩也。今楚軍南陽,趙伐高唐,燕人十萬,聊城不去,國亡在旦夕。先生奈之何?若不能者,先生之言,有似梟鳴,出城而人惡之。愿先生勿復言?!碧锇驮?“謹聞命矣?!卑椭^徐劫曰:“先生乃飛兔也,豈直千里駒。”巴終身不談。①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會注校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版,卷83,第1000頁。

    韓文公據(jù)此本事而別作他解。細味韓文公詩意,謂魯連為爭名而與田巴相軋。魯連出語“驚人”,田巴則不欲出語“雄跨”(錢仲聯(lián)集注:“跨”,“越也”,“踞也”)之,而包容不予反擊。田巴視“鴻聲”若“杯水”,隨手可棄,乃效唐堯、虞舜之禪讓,拱手讓鴻名于魯連(王元啟注:“巴拱手而禪鴻名于連”);而魯連“猶侈陳唐虞以肆辯,是受其讓而不知也。……抑所謂得腐鼠而嚇鹓雛者歟。”②見王元啟《讀韓記疑》,轉(zhuǎn)引自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收入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集》,第453-454頁。沈欽韓(1775-1831)謂韓文公此詩之恉:“蓋其時輕薄少年,恃口舌以屈名賢”,故韓文公“借魯連難田巴事以見意也”③見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收入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集》,第453頁。。沈曾植(1850-1922)謂此詩:“此歐公見兩蘇讓一頭地之旨”④沈曾植:《海日樓札叢》,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版,第280頁。。寅恪既運用韓詩此典,則立自身于田巴之地位,顯然可見。私心頗疑寅恪告蔣天樞時未曾說透,故為老友留余地。胡適嘗言:“陳寅恪不過是記性好!”⑤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臺北1980年代盜印之未修訂版,第43頁。曾以此叩問汪榮祖先生。據(jù)汪先生相告,此事聞之于何炳棣先生(1917-2012)。寅恪運用此典,或者系就此而言,謂自愿讓胡適“一頭地”。然亦不敢必,姑志于此,聊備一說。

    依此,則所謂“田巴魯仲兩無成”,“魯仲”當指自胡適以降,直至“古史辨”一派;而田巴則寅恪所以自況?!锻煸~》詩中有寅恪自謙之句:“鯫生瓠落百無成”(見下),與“田巴魯仲兩無成”句兩相對照,更可見田巴“無成”句,乃寅恪所以自況自謙之語。此詩既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則其意不過謂:自寅恪觀之,1929年之中國史學界,無論寅恪自己或胡適輩,皆無可以稱道之作;而“斯恥”則寄望于史學后進來日能洗刷之。且既謂胡適一派“無成”,而置自身于事外,繩人以嚴,律己以寬,亦非所以待人之道。故此處必須將寅恪自身與胡適并舉,標準一致,同歸于斯,方為恰當。故曰“兩無成”。

    余英時先生解寅恪“田巴魯仲兩無成”句,亦引韓文公《嘲魯連子》詩,并據(jù)韓詩注(錢仲聯(lián)集注,引王伯大之說):

    開端(原注:“魯連”)要驚人,雄跨(原注:田巴)吾厭矣。

    以為“據(jù)此則魯連以‘開端驚人’為其特色,而田巴則以‘雄跨’為其最顯著的特征。前者指胡適一派既可確定,那么后者也可推定為馬克思主義派關(guān)于中國史的夸夸其談”?!?927~1929時期,由于配合‘革命’的需要,這一派知識分子發(fā)表了大量的關(guān)于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字,已開稍后‘社會史論戰(zhàn)’的先聲?!愐∥幢卦氉x這些文字,但與當時青年學生的接觸中他不可能不發(fā)生‘雄跨吾厭矣’的感覺”。并據(jù)寅恪1956年詩“未解西江流不盡,漫夸大口馬禪師”句,“借馬祖來諷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更進而推論:“這里所用的‘夸’字正與‘雄跨’先后一致。以后證前,更可知田巴必指馬克思主義一派的史學議論”⑥余英時:《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收入余英時著:《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版,第348-349頁。。

    細玩王伯大(?-1253)之意,不過指“開端要驚人”一句,系就魯連方面而為言;而“雄跨吾厭矣”一句,則就田巴之立場而為言,“吾”即田巴自稱。此句謂田巴已厭作“雄跨”爭勝之舉,不欲與“開端要驚人”之魯連計較。是韓文公以田巴自況,而大度包容沈欽韓所謂“恃口舌以屈名賢”之“其時輕薄少年”也。二句并非韓文公于田巴、魯連兩造間作月旦,謂魯連語出驚人,而田巴則夸夸其談。否則韓文公此詩即不應(yīng)名為《嘲魯連子》,而應(yīng)名為《嘲魯連田巴》。田巴實為韓文公所以自況。果如是,則田巴指“馬克思主義派關(guān)于中國史的夸夸其談”一說,即不免落空。寅恪一生,誠如余英時先生所言,確實不能愜意于“馬克思主義派關(guān)于中國史的夸夸其談”。然“田巴魯仲兩無成”之句實與此不相干。1929年時之寅恪,恐心中并無馬克思主義史學一物橫亙其間。

    胡文輝則謂“田巴”即“所謂舊派失之滯者”,“編著《中國文化史》的舊派,則很可能指柳詒征”;“魯仲”“即所謂新派失之誣者”,“顯然指胡適一派”①見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上卷),第78-80頁。?!棒斨佟敝负m,是固然矣。然必欲將田巴指定為舊派,似亦失之于過深,且未能準確掌握韓愈《嘲魯連子》一詩之原意。

    清華學院多英杰,其間新會稱耆哲。

    舊是龍髯六品臣,曾躋馬廠元勛列。

    此四句寫梁啟超。梁為廣東新會人。光緒戊戌年以舉人資格特賞六品頂戴,辦理編譯事宜。1917年參加馬廠舉兵,反對張勛復辟②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6-17頁,第17頁。。梁亦為研究院教授,故及之。

    高氏于此段頗有疑:“陳寅恪此詩,最大的疑竇,即留在寫梁啟超的這四句詩中?!愐〈嗽娂仁峭鹑贿z民的口吻,何得以‘元勛’與‘馬廠’并用?而……(‘舊是’以下二句詩)亦不知其對梁啟超是捧是罵?此一絕大的矛盾,除了故留破綻,以供后人深思以外,無可解釋?!雹坳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6-17頁,第17頁。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8頁。

    據(jù)蔣天樞注,寅恪之解釋如次:

    梁先生通電中比張勛為朱溫,亦間詆康。費仲深樹蔚(1883-1935)詩云:“首事固難同翟義(?-7),元兇何至比朱溫(852-912)。”梁先生當張勛復辟時避居天津租界,與段祺瑞(1865-1936)乘騾車至馬廠段部將李長泰(1862-1922)營中,遂舉兵。所發(fā)通電中并詆及南海(倫按:指康有為),實可不必,余心不謂然,故此詩及之?!褒堶琢贰?、“馬廠元勛”兩句屬對,略符趙甌北(趙翼,1727-1814)論吳梅村(1609-1672)詩之旨。此詩成后即呈梁先生,梁亦不以為忤也。③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6-17頁,第17頁。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8頁。

    梁啟超于1917年7月3日,有反對復辟之通電。其中詆張勛、康有為“非貪黷無厭之武夫,即大言不慚之書生,于政局甘苦毫無所知”。又比張勛于董卓(?-192)、朱溫④見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下冊),第519頁。。寅恪引費仲深詩“首事固難同翟義,元兇何至比朱溫”,顯然同意費氏論斷:起兵復辟之張勛,何可比之為篡唐之朱溫?而馬廠誓師之梁啟超,更不可方之為翟義之起兵討王莽(前45-23)。寅恪與梁氏之政治立場,于復辟一事最能偵出,兩人其實正相反對。寅恪以“龍髯六品”、“馬廠元勛”屬對,蓋指昔日清室之“六品臣”梁氏,今日乃為反對復辟之“馬廠元勛”。兩相對照,寅恪實不能同意梁啟超于政治上反復,“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⑤此語為梁氏自評,見梁啟超:《飲冰室專集六·清代學術(shù)概論》,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63頁。,此二句蓋諷之也。

    胡文輝解寅恪所謂“‘龍髯六品’、‘馬廠元勛’兩句屬對,略符趙甌北論吳梅村詩之旨”,謂:

    趙翼《甌北詩話》卷九皆論吳梅村,陳氏所指似為:“梅村身閱鼎革,其所詠多有關(guān)于時事之大者?!卤疽讉鳎瑒t詩亦易傳。梅村一眼覷定,遂用全力結(jié)構(gòu)此數(shù)十篇為不朽計,此詩人慧眼,善

    于取題處”。⑥此段文字出自趙翼。見趙翼著,江守義、李成玉校注:《甌北詩話校注》,第366-367頁?!褒堶琢贰敝肝煨缱兎ㄊ?,“馬廠元勛”指張勛復辟事,皆所謂“關(guān)于時事之大者”。⑦見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上卷),第69頁。胡元輝此說不確。其最可疑處為:寅恪此詩中,“關(guān)于時事之大者”所在多有,如辛亥革命、如復辟、如甲子逼宮,不一而足。何以偏偏于此處自謂“略符趙甌北論吳梅村詩之旨”?余敢斷言:寅恪確有不得已之苦衷,不便公之于世,而僅能私下告蔣天樞、吳宓等數(shù)人而已。

    私意以為,寅恪所謂“略符趙甌北論吳梅村詩之旨”,蓋指甌北以下數(shù)語:“……梅村身閱興亡,時事多所忌諱,其作詩命題,不敢顯言,但撮數(shù)字為題,使閱者自得之?!碑T北并稱道靳榮藩(1726-1784)注梅村詩:“……體玩詩詞,推見至隱,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而能若是乎?”⑧見趙翼著,江守義、李成玉校注:《甌北詩話校注》,第382-383頁。寅恪之政治立場,在當時因不能得時人同情故,實“多所忌諱”,“不敢顯言”;故“撮數(shù)字為題,使閱者自得之”。而“龍髯六品”與“馬廠元勛”兩句屬對,于《挽詞》全詩中,最能透露寅恪之政治態(tài)度。是以寅恪特地自行標出此二句,謂略符趙翼論吳梅村之詩旨;留此詩眼,以待后人“自得之”。高陽巨眼覷透,謂寅恪于此處啟人“疑竇”,“故留破綻”,“以供后人深思”,確有見地。而此絕頂聰明,竟犯靳榮藩所指“牽合時事,強題就我”之病,終使作者之意反晦。殊為可惜。

    鯫生瓠落百無成,敢并時賢較重輕?

    此段則寅恪之自敘。時寅恪亦為清華國學研究院教授。

    “鯫生”,出《史記·項羽本紀》,意指“淺人”①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會注校證:《史記會注考證》,卷7,第147頁。。此處為寅恪自謙之詞。“瓠落”語出《莊子·逍遙游》,意為“平淺”②莊周著,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逍遙游》,第5頁。。亦自謙之詞。因寅恪亦為研究院教授,與觀堂、梁啟超為同事,故稱“敢并時賢較重輕”。

    元佑黨家慚陸子,西京群盜愴王生。

    此聯(lián)前句承上段而來,交待自己身份。后句則點出觀堂自沉之因。

    據(jù)寅恪《寒柳堂記夢》:“放翁(1125-1210)之祖陸農(nóng)師(佃,1042-1102)為王荊公(1021-1086)門人,后又名列元佑黨籍。是放翁之家世,與臨川、涑水(倫按:前者指王安石荊公,后者指司馬光君實)兩黨俱有關(guān)聯(lián)。其論兩黨之得失最為公允。清代季年,士大夫?qū)嵱星辶鳌崃髦?。寅恪本人或以之世交之誼,或以姻婭之親,于此清、濁兩黨,皆有關(guān)聯(lián)。故能通知兩黨之情狀并其所以分合錯綜之原委?!雹坳愐?《寒柳堂記夢》,收入陳寅恪:《陳寅恪集·寒柳堂集》,第187頁。寅恪此言雖非為解釋本段上聯(lián)而設(shè),然顯然可見寅恪以“陸子”自況之因由。蓋自認自身或因世交之誼、或以姻婭之親,故于《挽詞》中就晚清史事、民初政局所下之論斷,于前代、當代人物,如張之洞、羅振玉、柯紹忞、梁啟超、袁世凱、隆皇太后及觀堂等等,所作之品題月旦,當最為公允。

    又據(jù)蔣天樞注:“《渭南集》書啟有:‘以元佑之黨家,話貞元之朝士?!衷?‘元佑之黨家,今其余幾;數(shù)紹興之朝士,久矣無多?!雹荜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第17頁??梢姳径沃下?lián),有嘆惋前賢先輩“今其余幾,久矣無多”之用意。又以晚輩后生月旦品題前輩,殊為不敬,故言“慚陸子”。

    此處若非蔣天樞記下寅恪之解釋,欲自求確解亦殊不易。故高氏乃有以下之誤。高氏用《宋史》卷三百三十二陸銑父子故事以解此句,陸銑為“元佑正人”,其子陸師閔則為臨川黨人,故師閔為銑之不肖子。高氏以為:“陳寅恪征此典,意謂方以其父散原翁領(lǐng)袖詩壇的地位,則當此研究國學之任,不能無慚。”⑤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9頁。這是錯的。

    又,胡文輝解此句甚好⑥見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上卷),第70-71頁。,此處不贅。

    “西京群盜愴王生”一句,點出觀堂自沉之肇因。

    此句之典故,高氏未能考出。據(jù)此句下蔣天樞注:“用王粲《七哀詩》意?!雹哧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第17頁?!镀甙г姟分杏小拔骶﹣y無象,豺虎方遘患”之句⑧蕭統(tǒng)編:《昭明文選》(卷23),第316頁。。按:1924甲子馮玉祥部鹿鐘麟“逼宮”事,已見本詩第六節(jié);故此句中“西京群盜”乃指1927丁卯年馮玉祥部將韓復榘兵再臨燕郊一事,觀堂即因此而自沉。以全詩結(jié)構(gòu)而論,既已于第六節(jié)言及甲子年“逼宮”事,此處自無必要再提。故此一句所言必為丁卯年事,其理甚明。高氏乃謂“疑此所謂‘西京群盜’指鹿鐘麟的部下?!雹岣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9頁。不解何故。私意頗疑高陽作此文時,正值國民黨于臺灣如日中天之際。而韓復榘叛馮投蔣,實為響應(yīng)北伐。若直陳此事,則等于直指觀堂自沉,實因北伐兵鋒所向;而必與國民黨之歷史解釋不能相合。高陽托庇于臺灣,避此不談,如寅恪詩句所謂“鉗市終須避楚人”是也。

    據(jù)趙萬里《年譜》記此事:“去秋(1926)以來,世變?nèi)肇?,先生時時以津園為念(津園,時為宣統(tǒng)皇帝溥儀居處)。新正赴津覲見,見園中夷然如常,亦無以安危為念者,先生睹狀至憤?!脑?陰歷)中,豫、魯間兵事方亟,京中一夕數(shù)驚。先生以禍難且至,或有更甚于甲子之變者,乃益危懼?!雹仝w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52-53頁。足見直至臨死前,觀堂仍時時以清室命運為念;然清室中人之“夷然如?!?,終使觀堂不再抱期待。而其危懼自沉之因,則由于當時之局勢,“或有更甚于甲子之變者”。當時局勢,據(jù)柏生②柏生為何人,目前有數(shù)說。王德毅老師謂為觀堂門生戴家祥,誤。戴家祥本人則指柏生為劉節(jié)(1901-1977)。參看陳平原、王楓之考證,見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206頁注。謂:“今歲四、五月間(陰歷),黨軍下徐州,馮玉祥引兵出潼關(guān),敗奉軍于河南,直、魯危急,北京大恐。”③柏生:《記王靜安先生自沉事始末》,收入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版,第16冊,第7147頁、第7042頁、第7128頁;此文亦見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206-210頁。又據(jù)1927年6月15日觀堂自沉后不久,梁啟超與其女梁令嫻信,其中談到觀堂死因:

    靜安先生自殺的動機,如他遺囑上所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變,義無再辱?!彼饺諏τ跁r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者葉德輝(1864-1927)、王葆心(1867-1944)之被槍斃。葉平日為人本不自愛(原注:學問卻甚好)也還可說,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歲的老先生,在鄉(xiāng)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間是地獄”一語,被暴徒拽出,極端棰辱,卒致之死地。靜公深惜之,故效屈子沉淵,一瞑不復視。

    足見觀堂自沉,實因北伐軍一路北上之故。按:此處必須指出:葉德輝固然死于北伐軍北上之時,王葆心之死則純系謠傳(王葆心實病逝于1944年抗戰(zhàn)之時)④據(jù)張頌之:《王國維自殺與王葆心被槍決謠傳——對一段史料真實性的檢討》。此篇文字見諸網(wǎng)絡(luò)上,網(wǎng)址如下:http://bingxuezatan.blog.sohu.com/82073425.html。上網(wǎng)時間:2013年4月30日。。然此一謠傳亦足見當時北伐軍北上時,京、津一帶風聲鶴唳之狀。

    觀堂自沉前后,京、津一帶已陷入梁啟超所謂“恐慌時代”:

    半月以來,京、津已入恐荒時代,親友們頗有勸我避難日本者,但我極不欲往,因國勢如此,見外人極難為情也。天津外兵云集,秩序大概無虞。昨遣人往詢意領(lǐng)事,據(jù)云意界必可與他界同一安全。既如此,則所防者不過暴徒對于個人之特別暗算,現(xiàn)已實行閉門二字,鎮(zhèn)日將外圍鐵門關(guān)鎖,除少數(shù)親友外,不接一雜賓,亦不出門一步,決可無虞也。⑤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版,第739-740頁。

    又據(jù)梁漱溟(1893-1988)追憶:

    梁任公住家天津,而講學則在京,故爾每每往來京、津兩地。某日從天津回研究院,向人談及他風聞紅色的國民革命軍北伐進軍途中,如何侮慢知識分子的一些傳說。這消息大大刺激了靜安先生。他立即留下“五十之年不堪再辱”的遺筆,直奔頤和園,在魚藻軒前投水自沉?!蘖菏樵摹锻鯂S自沉昆明湖實情》,見1988年4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轉(zhuǎn)引自卞僧慧:《重讀〈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收入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398頁。此文亦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143頁。

    足見“紅色的國民革命軍北伐進軍途中,如何侮慢知識分子的一些傳說”實發(fā)自于梁啟超。而葉德輝之死之傳說,乃至于王葆心之死之誤傳,亦梁氏之所“風聞”。而觀堂乃大受刺激。

    按:當時關(guān)于王葆心死于“紅色的國民革命軍北伐”之說,流行于京、津。不止梁啟超傳之于口也。據(jù)金毓黻(1887-1962)《靜晤室日記》:

    ……至王氏(倫按:即觀堂)之投水果何為也?觀遺書中“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二語,其致死之故,皦然可知。自南中倡共產(chǎn)學說,整軍北上,席卷江漢,聲勢洶涌,而湖南、北之學者,多見刃于黨人,如長沙葉氏(倫按:此即指葉德輝)、武昌王氏(原注:忘其名;倫按:此處應(yīng)即指王葆心)其尤著也。近日武漢政府頗知覺悟,已下令禁止,而王氏(倫按:即觀堂)不知也。端午之前二日,奉軍退

    據(jù)河北,京師風聲鶴唳,有巉然不可終日之勢。王氏感慨時世,憤而自殺,其亦屈子之徒歟?①金毓黻:《靜晤室日記》,1927年6月8日條,冊3,卷44,第1895頁。按:筆者得知此條資料,系據(jù)張頌之:《王國維自殺與王葆心被槍決謠傳——對一段史料真實性的檢討》一文。

    當1927年丁卯陰歷五月二日,即觀堂自沉前一日,其言行據(jù)其生柏生所記:“方五月二日,某承教在側(cè)時,先生云:‘聞馮玉祥將入京,張作霖欲率兵總退卻,保山海關(guān)以東地,北京日內(nèi)有大變。’”又,“是晚,某(柏生自謂)與同學謝國楨(1901-1982)謁先生于西院十八號私第,……言下涉及時局,先生神色黯然,似有避亂移居之意焉?!雹诎厣?《記王靜安先生自沉事始末》,收入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版,冊16,第7147頁、第7150頁;此文亦見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206-210頁??梢婑T玉祥部再臨燕郊,促成觀堂自殺之念;而觀堂臨終前夕心事,仍在“西京群盜”。

    當時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課程結(jié)束,學期告終。是夜,柏生、謝國楨辭出后,觀堂閱學生試卷畢,草遺書懷之。遺書中交待自沉之因,僅十六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事變,義無再辱?!笔且故焖绯?。晨起,盥洗飲食亦如常。又到校交待試卷成績事。上午十時許,觀堂至頤和園,于昆明湖石舫前兀坐寂然久之。再步入排云殿西魚藻軒中,燃紙煙,臨湖獨立望遠;紙煙盡,即赴水死③趙萬里:《民國王靜安先生國維年譜》,第52-53頁;及柏生:《記王靜安先生自沉事始末》,收入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第7147,7042,7128 頁。。一切缺憾,還諸天地;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盡付昆明湖畔遲日疏鐘。

    觀堂門人謝國楨,于觀堂自沉前數(shù)日,請觀堂為之書扇。觀堂于蹈湖前一日書成。據(jù)謝國楨回憶:“當先生寫扇面時,將楨之名,誤寫為兄。這天先生赴頤和園后,又返校園辦公室用墨筆涂改‘兄’字為‘弟’字,然后又進頤和園魚藻軒前效止水之節(jié)自沉”④謝國楨:《悼王靜安先生》,及《題王國維先生書扇絕筆遺跡》,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187-189頁。。足見觀堂當自沉前,意中頗欲以此四句題扇詩表露心跡,即以古典而寓今典之意。以下試申論之。

    據(jù)謝國楨及吳宓所記,觀堂書扇詩七律共四首。前二首為韓偓(844-923)之詩《即目》(據(jù)謝國楨,或作《即日》)、《登南神光寺塔院》,后二首為陳寶琛《前落花詩》之第三、第四首⑤謝國楨:《題王國維先生書扇絕筆遺跡》;另見吳宓:《空軒詩話》第13條,收入?yún)清?《雨僧詩文集》,第438-439頁?!,F(xiàn)依謝國楨及吳宓所記,將四首詩錄之于次:

    萬古離懷憎物色,幾生愁緒溺風光。廢城沃土肥春草,野渡空船蕩夕陽。倚道向人多脈脈,為情因酒易倀倀?;峦緱墧S須甘分,回避紅塵是所長?!n偓:《即目》第一首⑥韓偓《即目二首》,見韓偓著、齊濤箋注:《韓偓詩集箋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4頁;或韓偓著,陳繼龍注:《韓偓詩注》,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頁。按:《即目》詩共二首。謝國楨引觀堂所題韓偓詩中有“回避紅塵是所長”句,可知觀堂所題乃《即目》第一首。

    無奈離腸日九回,強攄離抱立高臺。中華地向城邊盡,外國云從島上來。四序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日宮紫氣生冠冕,試望扶桑病眼開?!n偓:《登南神光寺塔院》⑦韓偓:《登南神光寺塔院》。

    生滅元知色即空,眼看傾國付東風。喚醒綺夢憎啼鳥,罥入情絲奈網(wǎng)蟲。雨里羅衾寒不耐,春闌金縷曲初終。返生香豈人間有,除奏通明問碧翁?!悓氳?《前落花詩第三首》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駘蕩碧池頭。燕銜魚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委蛻大難求凈土,傷心最是近高樓。庇根枝葉從來重,長夏陰成且小休?!悓氳?《前落花詩第四首》⑧吳宓:《空軒詩話》第13條,收入?yún)清?《雨僧詩文集》,第438-439頁。

    據(jù)謝國楨推斷:“先生寫玉山樵人(倫按:即韓偓)‘回避紅塵是所長’的詩句,就可以知道先生自沉之志早已決矣”⑨謝國楨:《題王國維先生書扇絕筆遺跡》,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188-189頁。。誠然。至于觀堂所書玉山樵人《登南神光寺塔院》中句:“中華地向城邊盡,外國云從島上來”;韓偓此詩作于閩中,此二句原為寫景,所記為閩地風光。“城邊盡”語,指唐代疆域至福州東海而止;“海上云”語,則指東海中流求諸島。觀堂借用此語,則似指“外國云”日逼,“中華地”日蹙;“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寅恪語也,見上文)?觀堂借玉山樵人此聯(lián)所射“今典”,尤可見憂國傷時之心。即寅恪《挽詞》序中所謂:

    近十數(shù)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jīng)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沉淪喪于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于不可救療之疾。①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3頁。

    師從觀堂之戴家祥,于1935年日本侵略中國日熾之日,曾于授課時引韓偓“中華地向城邊盡,外國云從島上來”之句,并謂:“看哪,我們祖國的大好江山,如今是:日旗飄飄,白浪滔滔(當時黃河董宅決口),一條秋水長,天愁知多少。我們該是速謀出路呢,還是等待著做新朝的顧、黃、顏、李?”②摘自網(wǎng)上戴家祥條,網(wǎng)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101891.htm。閱覽時間為2013年8月28日夜。戴氏熟悉此詩,實因觀堂書扇有以致之。且所作解釋,與觀堂心事必不相違,亦可以確定。

    而“日宮紫氣生冠冕,試望扶桑病眼開”,“扶桑”,韓偓原意指日所出處,即朝廷。觀堂此句,似不可能指朝廷,蓋當時溥儀小朝廷,實無“紫氣生冠冕”之氣象;故此句中之“扶桑”,應(yīng)即指日本。即觀堂詩《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中所謂:“此邦瞳瞳如曉日(倫按:指日本),國體宇內(nèi)稱第一?!雹弁鯂S:《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第143頁;又見王國維:《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收入王國維:《王靜庵文集》所附《靜庵詩稿》,第343頁。亦足見觀堂始終認日本“君主立憲”之“國體”,“宇內(nèi)稱第一”,而為中國所應(yīng)歸趨者。

    觀堂所書陳寶琛《前落花詩》后二首,如吳宓所言:“明示王先生殉身之志”。陳寶琛此詩中有句:

    委蛻大難求凈土,傷心最是近高樓。④吳宓:《空軒詩話》第13條。

    足見觀堂自沉于昆明湖畔魚藻軒前,此一地點,亦在觀堂意中。蓋頤和園為清室之剩水殘山,乃當時唯一可供清遺民“委蛻”之“凈土”也。此所以寅恪于《挽王靜安先生》七律一首中謂:“贏得大清干凈水,年年嗚咽說靈均”也⑤見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1-12頁;及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102頁。。

    觀堂遺書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后兩句向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此二句前后相扣,若能偵出“世變”為何,自能得“再辱”一詞之確解。

    所謂“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二句,固就自己而言;而后二句“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則系就自己與清室之關(guān)系而發(fā)。觀堂自沉,非為一己之私,而實為清室。即所謂“君辱臣死”⑥語見鄔國義、胡果文、李曉路編:《國語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996,第614頁。,如羅繼祖所言:“‘再辱’云云,自本‘君辱臣死’之義?!雹咭娏_繼祖:《永豐鄉(xiāng)人行年錄》,收入羅振玉:《雪堂類稿》(第8冊),第97頁。是也。1924年甲子歲清室遭“逼宮”,是為一辱。1927年北伐,則有“再辱”之可能。則觀堂先之以死,或可免清室與溥儀之“再辱”。亦即上文引鄭孝胥之《王忠愨公國維挽詩》中所謂“袒背受戈”者是也。是觀堂自沉,實欲代溥儀受戈,冀能免溥儀之禍⑧另可參看羅繼祖主編:《王國維之死》,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頁。

    然而高氏固然正確偵出“世變”為何,而就“再辱”所下之解釋,則仍有誤,甚不可解。高氏謂:“王國維之所謂‘世變’,亦即指‘逼宮’一事而言,斷然無疑?!贝颂幉o錯誤,然再推下去則大誤:“為鹿鐘麟所逐既是一辱,則再一次被逐,便是再一次受辱。從這一點上去模擬情況,除了溥儀降旨以外,任何人都不能使王國維像屈原那樣成為‘逐臣’。而溥儀不會無故‘降旨’逐王國維,除非出于羅振玉的‘奏請’?!雹岣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30頁,第119頁。高氏之解釋,過于曲折。此處不擬再辯,謹舉寅恪《挽王靜安先生》中“越甲未應(yīng)公獨恥”句下之自注,即可了此公案:

    甲子歲馮兵逼宮,柯、羅、王約同死而不果。戊辰(倫按:應(yīng)為丁卯)馮部將韓復榘兵至燕郊,故先生遺書謂“義無再辱”意即指此。遂踐舊約,自沉于昆明湖,而柯、羅則未死。余詩“越甲未應(yīng)公獨恥”者,蓋指此言。王維《老將行》“恥令越甲鳴吾君”,此句所本。事見劉向《說苑》。①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1頁。王維:《老將行》,見朱大可校注:《新注唐詩三百首》,香港: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63-65頁。

    寅恪所言,不僅交待了“義無再辱”之意涵,亦點出柯、羅二人所當負之責任。

    《說苑》故事如下:

    越甲至齊,雍門子狄請死之。齊王曰:“鼓鐸之聲未聞,矢石未交,長兵未接,子何務(wù)死之?為人臣之禮邪?”雍門子狄對曰:“臣聞之,昔者王田于囿,左轂鳴,車右請死之。而王曰:‘子何為死?’車右對曰:‘為其鳴吾君也。’王曰:‘左轂鳴者,工師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車右曰:‘臣不見工師之乘,而見其鳴吾君也?!熵仡i而死。知有之乎?”齊王曰:“有之?!庇洪T子狄曰:“今越甲至,其鳴吾君也,豈左轂之下哉?車右可以死左轂,而臣獨不可以死越甲也?”遂刎頸而死。是日,越人引甲而退七十里,曰:“齊王有臣鈞如雍門子狄,擬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甲而歸。②見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2011,第86-87頁。

    則寅恪“越甲未應(yīng)公獨恥”句,實可與鄭孝胥“袒背受戈”句相呼應(yīng)。鄭孝胥明指觀堂乃代溥儀“受其戈”。寅恪亦主張觀堂自沉,乃效雍門子狄,“恥令越甲鳴吾君”,而欲以一己之死,令“越人(今典即指北伐軍隊)引甲而退七十里”,甚至“引甲而歸”,從而保全“吾君”溥儀。

    八節(jié)

    第八節(jié)寅恪自敘與觀堂之交往,并追思往事。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

    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據(jù)蔣注:“《后漢書·孔融傳》,融使人求救于平原相劉備,備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耶?’”③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第17頁,第17頁。此處以孔北海指觀堂,以劉備自喻。大抵觀堂早知有寅恪其人負才名,寅恪以一介后輩而蒙觀堂之推重,而有又驚又喜之感。寅恪于觀堂告別式時,行三跪九叩禮,所謂“敢將私誼哭斯人”,所以表示其知己之感④據(jù)姜亮夫《憶清華國學研究院》:“……當天晚上殯葬后,研究院師生向靜安先生最后告別。告別會上有兩件事我一輩子不能忘:一件是我們二十幾位學生行鞠躬禮,但陳寅恪先生來后他行三跪九叩大禮。我們當時深感情義深淺在一舉一動中可見;第二件事是我們一些同學中有少部份人裝假,有兩人在靈堂大哭,但干哭無淚,像貓貍叫?!鞭D(zhuǎn)引自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102頁。“敢將私誼哭斯人”,語出寅恪《挽王靜安先生》七律。出處同上。姜亮夫之文,另見于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331頁。。此段前二句即指二人為忘年交極相得之情形。

    “曾訪梅真”一句,蔣注:“喻訪王。”“梅真即梅福,福字子真。世傳梅福為地仙?!犯?,西漢避王莽之篡者也。《漢書》有傳?!雹蓐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第17頁,第17頁。梅真、地仙,皆指觀堂。寅恪自謂曾走訪觀堂也。又此處用避王莽之“篡”之梅福典故,亦顯示觀堂與寅恪之政治態(tài)度。高氏謂:“疑此梅真指散原翁(倫按:指寅恪之父陳三立)?!雹薷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9頁,第119-120頁。蔣注之出,當可釋疑。

    “更期韓偓”一句,據(jù)蔣注:“希王先生之不死也?!队裆介匀思け艿卦姟酚?‘偷生亦似符天意’句。韓偓,唐代避朱全忠之篡者也?!缎绿茣酚袀鳌!雹哧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第17頁,第17頁?!队裆介匀思芳错n偓所作。此句以韓偓喻觀堂,蓋謂觀堂若能“偷生”,則“亦似符天意”耳。此一句高氏未能偵出原典,而錯用《新唐書·韓偓傳》之典:“唐昭宗西幸鳳翔,韓為翰林承旨,處決機密,深合帝意。后為朱全忠所逐,昭宗流涕,謂自此左右無人?!币蛘`用典故,故解此句亦錯:“征此典而反用其意,則是希望王國維仍在溥儀左右?!_到此希望,必為溥儀所樂見,故云‘符天意’。我(高氏自謂)以為這是陳寅恪的希望,因為唯有王國維在溥儀左右,才能嘗試著去發(fā)揮屈原的主張?!雹喔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19頁,第119-120頁。高氏之說,與蔣天樞所記寅恪之語兩相對照,正誤立辨。此處不再贅述。

    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shù)行。

    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回思寒夜”一句,據(jù)蔣天樞注:“陳先生曾在清華工字廳與王先生話清朝舊事?!哆z山集·除夜詩》:‘神功圣德三千牘,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兩周今日盡,空將衰淚灑吳天?!鞑?,金世宗年號,金之盛世也?!雹訇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又,胡文輝指出:“此處蔣注有誤,明昌(1190-1196)非金世宗年號,而是金章宗年號。”是矣。見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上卷),第72頁。元遺山詩《甲午除夜》全詩如下:“暗中人事忽推遷,坐守寒灰望復燃。已恨太官余曲餅,爭教漢水入膠船。神功圣德三千牘,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兩周今日盡,空將衰淚灑吳天?!雹谠z山:《甲午除夜》,收入元遺山著,施國祁注:《元遺山詩集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96頁。遺山詩言金亡事。寅恪征此典,一方面謂觀堂“坐守寒灰望復燃”;另一方面,則“甲子兩周今日盡”一語,可與《挽詞》前文中“是歲中元周甲子”處參照。就清代情形而言,上元甲子當同治三年(1864),如吳宓所言:“曾軍破金陵(南京),洪秀全自殺”,世稱“同治中興”;“中元甲子”為1924年,即清室遺老期待“天心復”,再締“同治中興”之一年。觀堂、寅恪于工字廳所話者,大約為甲子兩周、不勝今昔之感。

    復次,據(jù)施國祁注元遺山此詩,“《續(xù)夷堅志》,古人上壽,皆以千萬歲為言,國初種人舉觴,惟祝百二十年而已。自武元收國元年乙未(倫按:即公歷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開國之年)至哀宗天興三年甲午(倫按:即公歷1234年),適兩甲子周矣。歷年之讖遂應(yīng)?!雹墼z山:《甲午除夜》,《元遺山詩集箋注》,第396頁。就元遺山而言,所謂“甲子兩周今日盡”,指金之國祚僅此百二十年,即不復寄望于金朝之再興;所謂“坐守寒灰望復燃”,則明知其為“寒灰”;“望復燃”云云,俗所謂“死馬當活馬醫(yī)”耳。寅恪顯然于此二句詩之詩義體會極深;借用此典,即明指“相對南冠泣數(shù)行”之觀堂與寅恪,于1924“中元甲子”清室遭“逼宮”之后,亦已對清室復辟一事徹底斷念。雖然,有清一代,固不止百二十年;寅恪僅借用遺山“坐守寒灰望復燃”、“甲子兩周今日盡”之詩義耳。于此亦可見:有清一代之遺民,于辛亥年清亡之后,固仍有恢復之志;必至甲子年后,始斷此念。

    “相對南冠”一句,為寅恪直接取自觀堂詩中之語。觀堂客居日本時,作《壬子(倫按:辛亥革命后一年,即1912年)歲除即事》。中有“可但先人知漢臘,定誰軍府問南冠”之句?!皾h臘”見《后漢書·郭陳列傳》:“王莽篡漢后,陳咸父子相與歸鄉(xiāng)里,閉門不出入,猶用漢家祖臘。人問其故,咸曰:‘我先人豈知王氏臘乎?’”陳永正指出:“以漢臘代表故國的禮法、風俗等”④見范曄:《后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版,第1548頁。陳永正的注,見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頁。。觀堂用清室之臘,而不知民國之臘,于此可見?!澳瞎凇币辉~,語出《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南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苟愔?。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伶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人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虇栔υ?‘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cè)也。’……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雹輻畈?《春秋左傳注》(下冊),第844-845頁。此句在此處,當謂寅恪、觀堂皆以鐘儀自許,以能不背本、不忘舊、無私、尊君也。清亡之后,二人皆有遺民之感。寅恪嘗自謂:“思想囿于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xiāng)(曾國藩)、南皮(張之洞)之間?!雹揸愐?《〈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見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冊),第1365頁。其思想議論本與觀堂接近?!跋鄬δ瞎凇痹圃?,則楚囚相對,不但指觀堂,亦兼及寅恪自己。二人寒夜共話兩周甲子事,自不免泣下數(shù)行。

    高氏謂:“‘南冠’本指禁(倫按:似為“楚”字之誤)囚:衍伸為被覊異邦,不得回鄉(xiāng)的流人。陳、王皆無此厄,七字一無著落?!雹吒哧?《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高陽說詩》,第120頁。殆未深求典故本義。

    “猶有宣南”一句,高氏謂:“‘宣南’二字,自乾、嘉以來,即成一專門名詞,涵義甚豐,大致提到‘宣南’,就會聯(lián)想到論文談藝、詩酒流連的韻事?!惫蚀司渲?“王國維‘潛郎署’的那六、七年生活閑適,為學猛進,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一段日子。”①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高陽說詩》,第120頁。意猶未盡,補充如下。

    據(jù)陳剛、朱嘉廣編《宣南·法源寺》,北京宣武門南有宣南坊?!霸谇宕娢闹蓄l繁出現(xiàn)的‘宣南’,沿襲了‘宣南坊’的名稱但并不與明、清時期的‘宣南坊’等同,它所指的范圍并不完全明確。在清代士人看來,宣武門以南,外城西部的這片地方,都屬于他們心目中的‘宣南’。它的北、西、南三面矗立著可以作為分界標志的城墻,但東面由士人居住區(qū)逐漸過渡到商業(yè)繁華區(qū),只有一個模糊的界限,‘宣南’成為士人居住區(qū)的象征。得到了約定俗成的社會認同?,F(xiàn)代人在論及這一地區(qū)的文化時,……把歷史上尤其是明、清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地域文化稱之為‘宣南文化’?!雹陉悇?,朱嘉廣編:《宣南·法源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第46頁?!蔼q有宣南溫夢寐”固指此一宣南文化而言。高氏之言不謬。

    然私意以為,寅恪此語尚別有確指,試論如下。

    據(jù)陳剛、朱嘉廣:“乾隆年間編篡《四庫全書》,進一步推動了琉璃廠書肆的興盛和宣南學者的聚居。四庫全書館成為漢學家的大本營,主要著述者中的朱珪(1731-1806)、紀昀(1724-1805)、戴震(1724-1777)、姚鼐(1731-1815)、翁方綱(1733-1818)、朱筠(1729-1781)、王念孫(1744-1832)等,就居住在宣南。他們往往就近互相討論,到琉璃廠書肆尋找古籍?!雹坳悇?,朱嘉廣編:《宣南·法源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第46頁。

    琉璃廠(位于宣武門南)自清康、乾盛世以后,即成為北京讀書人往來尋書之所,亦“宣南文化”之一端耳。觀堂尤有此癖。據(jù)觀堂女東明言:“(觀堂)在清華執(zhí)教時,月薪大洋四百元,當屬高薪,但逛一次琉璃廠,常常去其半數(shù)。”“有一回他(觀堂)去琉璃廠買書,發(fā)現(xiàn)一本書的襯墊夾了張紙,抽出來一看,簡直比中了獎券還要開心千萬倍(原注:想來或許是名人筆跡),急急買了那書回家。鎮(zhèn)日我們看著他興奮,也跟著傻乎乎的笑。至今記憶最深的,也是那日父親歡愉的神采?!雹芡鯑|明:《先父王公國維自沉前后》、《最是人間留不住》,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462頁、第456頁。

    寅恪自亦有同病。寅恪于1951年有詩《〈廣雅堂詩集〉(倫按:張之洞詩集)有詠海王村句云“曾聞醉漢稱祥瑞,何況千秋翰墨林”昨聞客言琉璃廠書肆之業(yè)舊書者悉改業(yè)新書矣》,其中有句:“而今舉國皆沉醉,何處千秋翰墨林”⑤見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第81頁;另見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270頁。按:“海王村”成于遼代,其址在琉璃廠口,為古玩市場。。其不勝依依之情見乎辭矣。

    故“猶有宣南溫夢寐”,蓋言清亡之后,欲“溫夢寐”,唯有于琉璃廠、海王村等舊書市場、古玩市場尋之耳。且此語與寅恪目觀堂為“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之意亦合。而后死之寅恪,至1951年以后,且并“溫夢寐”亦不可得矣。

    所可留意者,“溫夢寐”一語,最見沉痛。蓋中國文化之劫盡變窮,所余精神,自寅恪觀之,至觀堂自沉時,僅能于古玩攤、舊書市見之。此意或可借Joseph Levenson所謂“博物館化”(“museumified”)以描摹之⑥Joseph 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a Trilog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Volume Three,p.82.。即寅恪《挽詞序》中所言“中國文化之定義”“三綱六紀”,已“無所憑依”,“銷沉淪喪于不知覺之間”。

    “不堪灞上”一句,據(jù)蔣天樞注:“遺山詩:‘只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竟(倫按:應(yīng)為“遂”。此處所記與遺山原句微有不同,或由于寅恪本人引詩全憑記憶,或由于蔣天樞追記全憑記憶,故未能盡確歟?)陸沉。’蓋用周亞夫事?!雹哧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及陳寅恪:《寒柳堂集》中所附《寅恪先生詩存》,第11頁。元遺山詩《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塞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骎骎。只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遂陸沉。華表鶴來應(yīng)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興亡誰識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雹僭z山:《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收入元遺山著,施國祁注:《元遺山詩集箋注》,頁387。亦言金亡事。

    高氏釋此句錯用沛公陳兵灞上之典②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20頁,第121頁。。然據(jù)蔣天樞所記寅恪語,知應(yīng)用周亞夫之典。據(jù)《漢書》卷四十:“上(文帝)自勞軍,至灞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出入送迎。已而至細柳軍,……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鲜故柜Y節(jié)詔將軍曰:‘吾欲勞軍?!瘉喎蚰藗餮蚤_壁門?!牡墼?‘嗟乎,此真將軍矣!鄉(xiāng)者灞上、棘門如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雹郯喙?《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版,卷40,第2057-2058頁。此句當指清末無兵可用,遂至于“神州陸沉”;并寓有感嘆“興亡誰識天公意”之意。

    末節(jié)

    末節(jié)寅恪敘自身感受并簡略為觀堂之死下一論斷。

    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茍活。

    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yīng)修短論優(yōu)劣。

    據(jù)蔣注:“《爾雅》:九州島謂之齊州?!雹荜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第17頁。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20頁,第121頁。首句嘆赤縣神州禍亂未歇。次句所言,一則感嘆觀堂自沉后,未死之人皆茍全性命于亂世;一則前文有隱責柯、羅二人之語,此處補此一句,可使責人氣勢稍斂,為柯、羅二人留余地。

    高氏謂:“‘齊州’非《禹貢》的齊州,老老實實指濟南、指山東。”與寅恪自下之解恰恰相反,故有以下局限于一時一地之推測:“其時先總統(tǒng)蔣公(1887-1975),復起領(lǐng)導北伐,閻錫山(1883-1960)、馮玉祥均表示服從指揮。一月底,國民革命軍已攻入山東境內(nèi),直魯聯(lián)軍則在濟南開軍事會議,雙方將沿津浦線在山東境內(nèi)展開決定成敗的大戰(zhàn)?!视小R州禍亂何時歇’之嘆。言‘禍’者不僅戰(zhàn)禍所及,百姓有破家之禍;日本軍閥不愿見中國統(tǒng)一,正以各種手段支持軍閥,制造分裂;陳寅恪在北方見聞較切,故不覺其言之痛?!雹荜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第17頁。高陽:《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氏著:《高陽說詩》,第120頁,第121頁。

    按:高氏所述一時一地(“濟南”、“山東”)之當時局勢,其中“西京群盜”方面,自是觀堂自沉之因。然高氏并未點出其中關(guān)聯(lián);而誤以與觀堂之死并無關(guān)系的日本軍閥野心事,扯入其中,作為觀堂死因,這是錯的。又,“齊州禍亂”句,是就整個中國(九州島)而言,寅恪當時蒿目時艱,憂來日之大難,而有此言。山東自是中國之一部份,寅恪固然亦憂心山東之局勢,但此一句并不只限于此一地,而是就全中國而說。高氏解此句,似乎限滯。

    后二句下有蔣注:“駁陸懋德論王先生文中意?!雹蓐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第17頁。陸懋德文《個人對于王靜安先生之感想》,初載于《晨報》1927年6月12日。今將陸文中論觀堂自沉處錄之于下,以備討論:

    王君雖精于考古,而眛于察今,故于世界政治潮流,不甚了解。王君談及吾國時局,常言“沒辦法”,而不知現(xiàn)時民眾之自覺,即解決時局之好辦法也。蓋王君之意以為君王推翻之后,必有軍閥之專政,而一軍閥既倒,他軍閥又起,以暴易暴,不知何時為止。此誤以一時間之現(xiàn)狀,而概諸永久者也,王君語及北京現(xiàn)狀,常曰:“吾輩居此,不過茍安”。蓋彼既不信北軍之能成功,而又不信南軍之有結(jié)果。其態(tài)度消極如此。

    王君居清華,僅一年有余,同人無不知其為誠篤高尚之君子。此次之自殺,雖近因復雜,然其遠因固為不能忘情于前清也。蓋文士受貴人之恩,往往感激不忘,古之蔡伯喈聞董卓被殺而嘆惜,今之胡適之見溥儀被逐而憤,皆由此故也。王君在前清之末,受學部之征辟,清亡之后,又受溥儀之知遇,因之不剪辮發(fā),不用民國紀年,此其對于清室感激之深可知矣。雖然,君子之出仕,為國,不為一家;為民,不為一姓,惜乎王君不達此義也。⑥見陸懋德:《個人對于王靜安先生之感想》,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182-183頁。陸文甚可代表當時民國一般國民之意見;亦可見一般清遺民之言行,已不能為時人所理解矣。

    陸文于1927年6月12日刊出后,越數(shù)日即有觀堂學生戴家祥者,作《讀陸懋德〈個人對于王靜安先生之感想〉》一文駁之。戴氏先析忠于清室之遺老為二:一則“圖思恢復皇室者”,如康有為、羅振玉等是;一則與此輩“迥殊”者,如沈曾植、柯紹忞、觀堂等。戴氏且指觀堂于康有為、羅振玉極不以為然:“至于康氏矢志復辟,固不失忠臣之行,而于華夷之辨不明,世界潮流不合,終年奔走,欲推翻國民政府,先師(倫按:指觀堂)常痛詆之。南海(倫按:康有為字)死后,亦未見其送賻儀而哀悼之。以予觀之,先師雖遺老之一,而與彼圖思恢復皇室者迥殊。至如某某之流,依附故主,竊取古玩,以自肥者,革新以后,不得志于民國,而假裝遺老為柴米發(fā)牢騷者,則又先師所仇恨(倫按:此處所謂“某某”顯指羅振玉)?!庇^堂則大異于康、羅二人:“先生性緘默,于政治主張,雖未表明,而不仇視民國,則可斷言也。觀其平生著作,無一語指摘當?shù)溃瑹o一字贊美晚清政治,無自傷不遇之言,無憤慨遺人之作,惟紀事則言本朝,革命則言國變,圣諱必缺筆而書,留辮表示滿清遺民,若此之類,僅表其個人節(jié)操,豈足以見其政治主張乎?以予觀之,先師無仇視民國,可斷言矣?!?/p>

    如觀堂者,“之所以矢忠清室,不過立其個人之節(jié)操而已矣”:

    先師(倫按:指觀堂)仕于異族,或有愧于漢;既仕于清室,義不二其節(jié)操。當前歲宣統(tǒng)出宮時,先師見其主受辱,坐視無策,即有自殺之心,幸為家人嚴視得免;恐今后再有此舉,故毅然以身先死,無聞見也。其平生交友,以嘉興沈培老、膠州柯鳳老為最篤,觀乎二公之行,可以見先師之節(jié)操矣。世以復辟黨目之,豈真有奪民國土地,以還清室之心乎?何其見之小,而量之隘也。議者以其“雖精于考古,而眛于察今,故于世界政治不甚了解”;“文人受貴人之恩,往往感謝不忘”,何其惑也。夫董卓乃一流寇耳,伯喈嘆其死,愚不待言。若夫正統(tǒng)之君,亡國孤臣之行,乃民國以前史書所公許。先師學通中外行有廉恥,世界大勢,了然在胸,古往今來,知之頗審,而陸君妄相比擬,何好議論而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清華形式似乎文明之區(qū),而今茲變亂,一群胡服革履依此覓食者,尚晏然視為軍閥之爭斗,其于世界政治潮流,未知如何了解。我以先師之死,正足以示來學者抱一不二之模范,將為跨黨騎墻之針砭,彼承機而變,唯利是圖,卑躬屈節(jié),議南詬北,陸君將認為君子之出仕“利為國不為一家,為民不為一姓”。此則先師恥而不為,非不達此義也。竟以吐果之核,供籩豆而奉祭祀,其不為賢人君子所齒冷者幾希。倘能多讀古人書,庶出筆若是之疏也夫?①見戴家祥:《讀陸懋德〈個人對于王靜安先生之感想〉》,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185-186頁。

    戴家祥刻意將觀堂與康有為及羅振玉(觀堂之兒女親家)區(qū)而別之。觀堂與康有為,固然一靜一動,然觀甲子年觀堂所作“甲子仍兼兩甲寅”詩句,與康有為“中元甲子天心復”之語,如出一轍;戴氏文中為觀堂辯:“世以復辟黨目之,豈真有奪民國土地,以還清室之心乎?”然觀堂于張勛復辟時謂“三百年來乃得此人,庶足飾此歷史”(見上引文);足見戴氏之言,未必能當觀堂之心。綜合觀之,即可知觀堂之政治態(tài)度,實與康有為并無分別,更與其親家羅振玉不分軒輊。戴氏所言,乃所謂“遏惡揚善”者也;其言固出之于好意,而觀堂之心思,乃因此而更晦。戴氏之言,固可見遺老心事已不能見容于當時輿論;而寅恪之所以不得不出之以曲折之筆,以為觀堂之死增重也。

    風義平生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

    他年清史求遺跡,一吊前朝萬壽山。

    據(jù)蔣注:“李義山哭劉蕡詩云:‘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雹陉愐?《陳寅恪集·詩集》,第17頁?!抖Y記·檀弓》中孔子曰:“師,吾哭諸寢;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③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2003,第74頁。據(jù)姜亮夫回憶,寅恪于觀堂告別式中,行三跪九叩大禮④姜亮夫:《憶清華國學研究院》,收入陳平原、王楓合編:《追憶王國維》,第331頁。。是寅恪事觀堂如師。

    此四句詩,為全詩之結(jié)局。寅恪曾考證唐代“文備眾體”之《長恨歌》、《鶯鶯歌》(即《會真歌》)及韓愈《石鼎聯(lián)句序及詩》,謂:

    《鶯鶯歌》以“與郎相見”即“會真”①“ 會真之義與遇仙同?!眳⒁婈愐?《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第6頁。結(jié),與《長恨歌》以長恨結(jié),正復相同。至于二詩之真正收結(jié),則又各在其傳文之中也。

    而韓愈《石鼎聯(lián)句序及詩》最終一句“此物方施行”,

    此篇結(jié)句“此物”二字,即“石鼎”之代稱。亦正與李公垂之《鶯鶯歌》,即《會真歌》之“與郎相見”,白樂天《長恨歌》之“此恨綿綿”,皆以結(jié)局之詞義為全篇之題名,結(jié)構(gòu)全同。②見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第6-7頁。

    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既為效法此類文體之作,則最末結(jié)局之詞義“他年清史求遺跡,一吊前朝萬壽山”,即用為全篇之題名(《王觀堂先生挽詞》)。至于此詩之“真正收結(jié)”,則見于《挽詞序》中。是不待言矣。此最終“結(jié)局之詞義”,明示觀堂之死,乃為殉清;并與“真正收結(jié)”之《挽詞序》中所言“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后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遙相呼應(yīng)。

    五、結(jié) 論

    當胡文輝之注行世后,茲篇之作,似已無必要。然由于寅恪此詩,尚有數(shù)點,應(yīng)為點出,而為胡注所未及,或雖及之而未備者;爰不惜辭費,再撰斯篇。

    茲篇所點出者,有如下數(shù)點:

    其一,寅恪此詩及詩序,實仿效唐代“文備眾體”之小說中之歌詩與議論部分而成者。

    其次,1924年,即所謂“中元甲子”,為關(guān)鍵之一年;此前清室中人暨遺老遺少,尚寄望于復辟;此后則知為“坐守寒灰”。而觀堂之死,實與此心境之轉(zhuǎn)變有關(guān)。

    其三,觀堂自沉,依當時理解觀堂心境之遺老所見,乃代溥儀“受戈”,欲令北伐軍“引甲而退七十里”,甚至“引甲而歸”,以求能保全“吾君”溥儀。

    其四,則寅恪之立場,實近于觀堂;故不能同意梁啟超馬廠誓師之舉,所謂“相對南冠”是也。故能于觀堂之政治立場有同情之理解。

    其五,則“猶有宣南溫夢寐”一句之意義。

    其六,則指出寅恪,類吳梅村,“身閱興亡,時事多所忌諱,其作詩命題,不敢顯言”,而欲“使讀者自得之”。

    寅恪之政治觀念,實與前清遺老若觀堂者并無二致(惟寅恪并非前清之遺臣,又與觀堂不同)。寅恪一生,親歷目擊之事,與其所信所守,率皆格格不入。其畢生經(jīng)營學問,即處此無可如何之苦境中,以期守先待后也?!锻跤^堂先生挽詞并序》之作,固然“多所忌諱”,而其真意仍然透紙而出,正可以見其所信所守。是以前輩釋此詩者實不乏人。然仍有未盡之義。由此文之作,或不至招災(zāi)梨禍棗之譏歟。

    老司机福利观看| av在线蜜桃|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深夜a级毛片|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av在线播放精品| 午夜免费激情av| 久热久热在线精品观看| 九草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日韩av片在线观看| 嫩草影院新地址| 亚洲国产色片|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久久| 夫妻性生交免费视频一级片| 国产不卡一卡二| 97在线视频观看| 在现免费观看毛片|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国产熟女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乱久久久久久|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两个人的视频大全免费|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精品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久久鲁丝午夜福利片| 久久99精品国语久久久|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成人av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ponron亚洲|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免费十八禁|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下载|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水蜜桃什么品种好|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少妇高潮的动态图| 九九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91久久精品电影网| 日日啪夜夜撸|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看|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人|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久久久a久久爽久久v久久| 波野结衣二区三区在线|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乱系列少妇在线播放|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久久久午夜欧美精品|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免费看av在线观看网站| www.av在线官网国产| 日韩欧美精品v在线| 99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久久99| 内射极品少妇av片p|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h| 偷拍熟女少妇极品色|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日韩视频在线欧美| 日日啪夜夜撸|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18禁动态无遮挡网站| 国产成人freesex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图色成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视频| 欧美性猛交╳xxx乱大交人| 少妇熟女欧美另类| 国产毛片a区久久久久| 色噜噜av男人的天堂激情| 久久韩国三级中文字幕|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91蜜桃| 国产精品熟女久久久久浪| 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视频.| 插逼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猛色少妇xxxxx猛交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www在线观看| 级片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 国产欧美另类精品又又久久亚洲欧美|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日韩欧美在线乱码| av国产免费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激情视频| 国产在视频线在精品| 高清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床上黄色一级片|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中文资源天堂在线|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欧美激情在线99| 九九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亚洲综合色惰| 熟女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视频| 亚洲av成人精品一二三区| 一级毛片我不卡| 国产一区有黄有色的免费视频 |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亚洲av福利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小说| 特级一级黄色大片| 国产成人91sexporn| 亚洲欧美清纯卡通| 18+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成人精品中文字幕电影| 久久午夜福利片| 国产高清三级在线|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小说 |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亚洲自拍偷在线|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视频.| 国产女主播在线喷水免费视频网站 | 小说图片视频综合网站| 精品久久国产蜜桃| 亚洲国产成人一精品久久久| 永久网站在线| 我要搜黄色片| 久久人妻av系列|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一级毛片电影观看 | 国产高潮美女av|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美女高潮的动态| 国产精品.久久久| 免费不卡的大黄色大毛片视频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宾馆在线| 欧美高清性xxxxhd video| 一个人看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 国产高清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天堂网av新在线| 日韩av在线免费看完整版不卡| 激情 狠狠 欧美| 男人狂女人下面高潮的视频|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看| 日韩成人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九九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有码在线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干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影院6|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18禁动态无遮挡网站|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国产精品三级大全|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纵有疾风起免费观看全集完整版 |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火全软件|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丰满| 成人毛片60女人毛片免费| 18禁在线播放成人免费|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 国产在线男女|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国产免费男女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小说| 国产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v|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国|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青春草国产在线视频| 少妇高潮的动态图| 舔av片在线| 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老司机影院成人| av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一及|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黄| 日本-黄色视频高清免费观看| 我要看日韩黄色一级片| 国产一区有黄有色的免费视频 | av免费在线看不卡| 国产v大片淫在线免费观看|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一夜夜www|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少妇被粗大猛烈的视频| 国产黄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成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av|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蜜桃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合色在线|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6|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国产伦理片在线播放av一区|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亚洲不卡免费看| 少妇熟女欧美另类| 欧美激情国产日韩精品一区| 2021天堂中文幕一二区在线观| 舔av片在线|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欧美潮喷喷水|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电影| 99热全是精品|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日韩视频在线欧美| 伦理电影大哥的女人| 欧美三级亚洲精品| 哪个播放器可以免费观看大片|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日本免费a在线| 99久久无色码亚洲精品果冻|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v|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欧美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黄|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 久久99精品国语久久久| 狠狠狠狠99中文字幕| 秋霞在线观看毛片|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 日本熟妇午夜| 亚洲天堂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自产自拍|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麻豆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av| 丰满乱子伦码专区| 欧美丝袜亚洲另类| 三级经典国产精品| 午夜a级毛片| 99久久精品国产国产毛片|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av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手机在线| 秋霞伦理黄片|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下载|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欧美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更新|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下载|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大香蕉久久网| 久久婷婷人人爽人人干人人爱| 性插视频无遮挡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视频播放在线视频 | 日韩国内少妇激情av| 97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久a久久爽久久v久久|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ponron亚洲| 午夜福利视频1000在线观看| 国产熟女欧美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做爰视频| 网址你懂的国产日韩在线| 美女xxoo啪啪120秒动态图| 国产淫语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91精品色在线|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50|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又色又爽又黄视频|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 亚洲激情五月婷婷啪啪| 最近的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久久精品91蜜桃| 91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蜜月|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国产精品一及|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视频黄频| 欧美高清性xxxxhd video| 日韩欧美精品v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不下载黄p国产| 你懂的网址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一级a男人的天堂| videossex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亚洲av一区综合|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 or卡值多少钱| 91精品一卡2卡3卡4卡|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人妻av系列|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av黄色大香蕉|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3wmmmm亚洲av在线观看| 国产91av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真实原创| 女的被弄到高潮叫床怎么办|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九九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丝袜美腿在线中文| 女人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 | 男的添女的下面高潮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手机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视频|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高清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高清在| 亚洲精品影视一区二区三区av| 人妻制服诱惑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高清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人妻制服诱惑在线中文字幕|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一级黄色大片毛片| 丰满少妇做爰视频| 久久精品91蜜桃| 亚洲综合精品二区|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老司机影院成人| 国产白丝娇喘喷水9色精品| 长腿黑丝高跟|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小说图片视频综合网站| 天堂√8在线中文| 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 岛国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国语久久久| 能在线免费看毛片的网站| 中文资源天堂在线| 免费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片av| av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国产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 嫩草影院入口| 国产乱来视频区| 大话2 男鬼变身卡| 能在线免费看毛片的网站|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激情 狠狠 欧美| 乱码一卡2卡4卡精品| 日本wwww免费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免费av毛片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鲁丝片午夜精品| 日韩制服骚丝袜av| 十八禁国产超污无遮挡网站| 高清av免费在线| 夜夜爽夜夜爽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人成|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av毛片| 中国国产av一级| 免费av观看视频| 最近视频中文字幕2019在线8| 中文字幕av在线有码专区|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国产在线男女| 我要搜黄色片| 大香蕉久久网|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久久久|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两个人的视频大全免费| 免费黄色在线免费观看| 深夜a级毛片| 中文字幕制服av|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国| 99久久成人亚洲精品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国| 久久久a久久爽久久v久久| 五月玫瑰六月丁香|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av|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av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亚洲av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午夜福利片|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1024手机看黄色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一集| 国产视频内射|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国产综合懂色| 高清av免费在线| 波多野结衣巨乳人妻| 激情 狠狠 欧美| 内射极品少妇av片p| 色播亚洲综合网| 国产老妇女一区| 国产精品熟女久久久久浪| 成人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 水蜜桃什么品种好| 日韩欧美精品v在线|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6| 亚洲av男天堂| 国产淫语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国产亚洲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av| 午夜福利视频1000在线观看|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 | videos熟女内射| 五月玫瑰六月丁香| 日韩在线高清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zozozo另类| 色网站视频免费|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图片| 国产爱豆传媒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高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av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那| 我要看日韩黄色一级片| 看十八女毛片水多多多|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用|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小说 | 日本五十路高清| 女的被弄到高潮叫床怎么办|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久久久欧美国产精品| 69人妻影院| 色网站视频免费| 麻豆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无卡精品| videos熟女内射| 国产成人福利小说|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一级毛片我不卡| 男的添女的下面高潮视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片| 少妇丰满av| 亚洲人成网站高清观看| 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久久久久久| 少妇的逼水好多| av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熟女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级片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观看在线播放| 日韩国内少妇激情av| 一级毛片我不卡|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伦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及|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亚洲欧美精品自产自拍| 美女高潮的动态| www.色视频.com| 成人综合一区亚洲| 超碰av人人做人人爽久久| 国产白丝娇喘喷水9色精品|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 |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久久久精品94久久精品| 亚洲色图av天堂|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天堂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91| 伦理电影大哥的女人| 老司机影院成人|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h|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白带黄色成豆腐渣| 在线免费十八禁|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嫩草影院精品99| 亚洲av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插逼视频在线观看| 青春草国产在线视频| 免费av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中文天堂在线官网| 男人狂女人下面高潮的视频| 我的女老师完整版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亚洲激情五月婷婷啪啪|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国国产精品蜜臀av免费|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简卡轻食公司| 日韩精品有码人妻一区|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黄色日韩在线| av国产久精品久网站免费入址|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免费av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男人天堂|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av不卡在线观看| 2021天堂中文幕一二区在线观| 少妇熟女欧美另类|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最近的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有码在线看|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人体艺术视频欧美日本|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韩国内少妇激情av| 久久综合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最大成人中文| 久久99热这里只频精品6学生 |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高潮的动态|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国内少妇激情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蜜豆| 久久这里有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a∨麻豆精品| 亚洲激情五月婷婷啪啪| 直男gayav资源| 日韩强制内射视频|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欧美3d第一页| 亚洲精品乱久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男女视频| 在线免费十八禁|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 中文字幕av在线有码专区| 一级毛片我不卡| 亚洲成人精品中文字幕电影|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国产极品天堂在线| 国产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在线|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ponron亚洲| 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精品 | 国产成人aa在线观看| 色综合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国产精品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大香蕉97超碰在线|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中文字幕av在线有码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精品人妻视频免费看|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免费版|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50| 国产免费视频播放在线视频 | 我要搜黄色片| 边亲边吃奶的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鲁丝片午夜精品| 偷拍熟女少妇极品色| 永久免费av网站大全| 国产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偷拍熟女少妇极品色| 国产高潮美女av|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校园人妻丝袜中文字幕|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本爱情动作片www.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视频| 日本一本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宅男| 夜夜爽夜夜爽视频| 亚洲婷婷狠狠爱综合网|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一级毛片我不卡| 少妇被粗大猛烈的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av在线| 在线免费十八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