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芳
摘 要 游戲是幼兒期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充分地表現(xiàn)自己。因此,教師在游戲中觀察幼兒的行為,更能全面地了解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其發(fā)展水平。筆者通過多年對小小班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認為可采用如下策略對小小班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觀察:細心觀察,客觀記錄幼兒游戲行為;時刻觀察,有效指導幼兒游戲行為;全面觀察,發(fā)展性評價幼兒游戲行為。
關鍵詞 觀察 游戲 小小班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0120-02
游戲活動是幼兒在園的基本活動,游戲活動是教師了解幼兒的最重要的途徑。小小班幼兒年齡小、活潑好動、情感外露,存在明顯的個性。通過對幼兒游戲行為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教師能有效地把握幼兒的興趣需要、認知水平、個性特點及能力差異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有助于兒童發(fā)展與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適宜活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一、細心觀察,客觀記錄幼兒游戲行為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游戲也伴隨著幼兒的成長。通過細心觀察幼兒游戲,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班上“不同”幼兒的情況。幼兒教師可以根據(jù)觀察的目的及游戲活動的特征,靈活地選擇觀察方法,并注意利用表格、文字、圖示、影像等多種記錄方式來記錄自己對幼兒的觀察。教師尤其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語言、表情、動作細節(jié),潛心做一個幼兒行為的觀察者。
在游戲活動中,有時我會運用“掃描觀察法”對幼兒依次輪流進行觀察,以便大概地了解全班幼兒的情況;有時我會采用定點觀察法對“特定幼兒”進行觀察,如總是單獨游戲的幼兒、明顯有破壞性和攻擊性表現(xiàn)的幼兒以及一個不能忍受極小挫折的幼兒等。例如,筆者對班上一名“不同”的幼兒的觀察記錄如下:“班上有個可愛的小男孩,他好動,語言豐富,有個“愛打人”小毛病改不掉。每天在戶外游戲時,我觀察到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遵守老師提出的要求和規(guī)則游戲,只有他總是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喜歡惹惹這人,碰碰那個人,影響別的小朋友游戲,游戲的時候有很多的小朋友來告狀?!?面對這樣一個孩子,我們該怎么辦呢?筆者認為首先更加詳盡細心地觀察這個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進而分析造成他這些行為表現(xiàn)的原因。也許有的是因為緊張、恐懼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或許潛意識中為自己不受傷害,內(nèi)心很自然產(chǎn)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又或者是因為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員之間的原因等。我們可以把平日觀察到的情況和分析出的原因,在離園接待時和他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找到了真正的原因。而后和家長合作,針對性通過言語指導、行為示范等多種方式,真正改變該幼兒的行為。
二、時刻觀察,有效指導幼兒游戲行為
觀察幼兒的目的不僅僅局限于獲取幼兒的信息,還在于進一步對觀察信息給予解釋,進而更好地從幼兒出發(fā)設計課程,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教師在游戲活動中要隨時抓住教育的契機,適時地、有針對性地給予幼兒指導,使計劃教育與隨機教育巧妙結(jié)合。觀察是提供游戲準備工作的基礎,可使教師了解并提供給幼兒游戲的必要條件,如時間、空間、玩具材料、游戲經(jīng)驗等,只有通過觀察,教師才能知道幼兒是否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玩、游戲的空間夠不夠、玩具材料恰不恰當、幼兒經(jīng)驗的豐富程度如何等。薩頓.史密斯提出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程序為:首先要觀察并仔細辨別幼兒的興趣與技巧,其次投入?yún)⑴c,最后跳出幼兒游戲,作進一步觀察。在她提出的這個程序里,強調(diào)了觀察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在幼兒游戲時時刻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做好記錄,為下次游戲的制定提供依據(jù)。
例如:在小小班角色游戲《抱娃娃》中,制定的目標是:教會幼兒學會正確抱娃娃的姿勢;體驗游戲的快樂。在游戲開始前我用大部分時間示范、強調(diào)讓幼兒學會正確抱娃娃的方法,要求幼兒在抱娃娃時要把娃娃的頭靠在自己的手臂上,另一只手托著娃娃的屁股。幼兒開始游戲后,他們爭先恐后地想來當媽媽爸爸,可是我觀察到他們在抱娃娃的姿勢上總是五花八門,絕大部分的幼兒是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抱布娃娃的,即使我進行了指導,效果并不顯著。強迫孩子們按照成人的要求,他們能體驗到游戲的快樂嗎?在活動結(jié)束后我反思:“首先班上的大多都是兩歲多的孩子,他們受到身體發(fā)育的限制,身體的協(xié)調(diào)能力沒辦法達到成人的要求。其次,兩歲的孩子他們的行為很隨意,無法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要求他們。最后,我選擇娃娃的體積太大,不適合小小班的孩子來抱?!庇谑俏艺{(diào)整了布娃娃的大小,將大小適宜的布娃娃投放到區(qū)角,分區(qū)游戲時請幼兒來抱娃娃,我觀察到有的幼兒雙手托著娃娃的身體,左右搖晃,有的幼兒雙手插在布娃娃的腋下抱著娃娃等等。在幼兒游戲時保持時刻的觀察,能幫助教師隨時隨地了解幼兒,從而更加有效地指導幼兒的游戲行為。
三、全面觀察,發(fā)展性評價幼兒游戲行為
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評價必須建立在對游戲的觀察上,只有觀察幼兒游戲的過程,才能對游戲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避免教師憑主觀意愿、不切實際地空洞說教。教師要表揚肯定積極的行為,也要注意對游戲活動的質(zhì)量予以評價鼓勵。在游戲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以指導者角色引導幼兒游戲,同時又以平等身份與幼兒共同討論評價游戲過程與效果。在評價過程中以幼兒評價為主,教師給予指導,突出本次游戲的優(yōu)點,并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小小班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還不能完整、準確講述自己的游戲思路,因此在評價時應注意啟發(fā)引導孩子的自我表達。
例如:“在一次搭搭玩玩《小花》的游戲中,我的目標預設是讓幼兒學會插拼合的技能來搭小花。幼兒游戲過程中,我就全面觀察幼兒插拼行為,在觀察中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孩子都能用插拼的技能來搭小花,甚至還有的孩子會用不同的技能搭出和別人不一樣的小花,小部分的幼兒在老師的幫助下都能完成目標要求。在游戲結(jié)束后,把所有幼兒完成的作品展示在講臺上,先請小朋友上來拿著自己的作品來說一說:“今天是用了什么方法來搭小花的”,也許對于兩歲的孩子來說他們表達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師還是要提供給孩子這個機會,當孩子們說完教師可以做個補充;最后教師做過總結(jié)性的補充,先肯定大部分的幼兒都學會了插拼的方法很棒,特別肯定了一些能憑著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搭出小花的小朋友,然后提出一些不足之處,如在遵守紀律方面,爭搶玩具方面,希望下次游戲時大家能改掉這些小毛病就更棒了。
游戲的主人是幼兒,游戲應該成為幼兒發(fā)展的前提,是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來進行的。這都需要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進行細心、時刻、全面地觀察幼兒的行為,才能幫助教師有針對地進行指導,幫助教師準確地掌握時間和空間的應用,幫助教師了解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適當?shù)闹笇В苊庥變河螒蛑小爸亟Y(jié)果輕過程”的現(xiàn)象。觀察幼兒是幼兒教師為幼兒提供適宜性課程的基礎,幼兒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觀察幼兒的意識與能力,為幼兒提供高質(zhì)量的教育課程。
參考文獻:
[1]劉焱.幼兒園游戲教學論[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2]陳幗眉,劉焱.學前教育新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