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精勇 蔡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0041-02
現(xiàn)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現(xiàn)人的主體性,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用不著教”,這句話既道出了教學的目的,又道出了學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獲取知識,去尋求發(fā)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讓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地探索,從發(fā)現(xiàn)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教師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發(fā)展呢?
一、挖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穩(wěn)定性、持久性和自制力比較差。為了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教師在講課時,要善于用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直觀的演示、形象的畫圖、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啟發(fā)性的提問、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變化多樣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給學生提供想的機會
1.大膽猜想。讓每個學生在已學得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促進智力的發(fā)展與提高。例如,教學《圓錐體積計算》時,我通過指導學生用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作量沙試驗,在進行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并啟發(fā)學生能提出問題?善于勤奮思考的學生就主動提出問題:在圓柱體與圓錐體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況下,圓錐體體積也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嗎?我就再引導學生對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圓錐體積的轉化,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通過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教師再作適當引導,使得學生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2.充分的思考。每個學生對待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給他們留出一份自由自在進行思考的空間。例如,在學習了分數的認識后,讓學生取一張正方形紙,把它折出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4份。大家的興致很高,很快得出4種折法。這時我并沒有急于告訴學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勵他們再想想還有別的折法,造成了懸念,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促使他們去進一步思考、嘗試,終于又得出了3種折法。勤于思考使學生們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讓學生想說就說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和思維的發(fā)展又是密切相關的。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又表現(xiàn)為不同步性,分析問題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再加上數學學科特有的抽象性、邏輯性,使學生更是感到無從說起。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首先不斷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再重說,培養(yǎng)學生慢慢學會說話。其次,課堂中還應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鍛煉學生去說。如在學習“時分的認識”一課時,學生對“時針指在2、3之間,分針指在11”時,是2時55分還是3時55分出現(xiàn)了不同意見,我讓學生結合自己手中鐘表模型分組討論、探索,最終得出了統(tǒng)一答案。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鍛煉。再次,在教學過程中,一些簡單的例題可由學生模仿老師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解,說說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為什么這樣理解,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四、放手讓學生去做
好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小學生共有的特征。對于什么事他們都愿意自己去試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他們的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和多種感官的參與活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動課“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先引導學生觀察7種圖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制作。在進行拼圖練習時,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圖要領后,照著書中圖形拼圖,繼而讓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在活動中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
五、教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
交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數學智慧之門的“金鑰匙”,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學生一旦科學地掌握了數學思維的方法,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便大大增強,他們就可以運用數學思維方法的“武器”,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因此交給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最現(xiàn)實的目標和具體途徑。
六、合理評價,強化成功體驗
在教師激勵性語言的評價中,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和探索過程中來,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去發(fā)現(xiàn)。教師不僅要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生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如教學“十幾減幾”時,讓學生擺小棒自主探索16-9的算法。有的學生是從16根小棒里1根1根的減,減到最后還剩下7根;有的學生把16分成10和6,10-9=1,1+6=7;有的學生把9分成6和3,16-6=10,10-3=7;還有的學生想到用加法來算減法,即9+7=16,所以16-9=7。這些算法都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是學生探索的成果,應當加以贊賞和肯定,給學生積極的鼓勵,以便使他們獲得學好數學的成功體驗和自信心保持自主探索的熱情。我堅信,只要我們教師不斷更新觀念,堅持為學生營造合適探究的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定會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真正實現(xiàn)自主發(fā)展。
七、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通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求得正確答案的,那么他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會越來越高。因此,只要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他就會在愉悅的情緒中產生一種渴求學習的愿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該有學生自己探索的知識,就放手讓他們自己探索,該有學生自己獲取的知識就盡量讓他們自己去經歷。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只作適當的提示和暗示,讓學生體會到所學會的知識是自己“發(fā)現(xiàn)”的,是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從而使其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出現(xiàn)的問題,要實施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并通過交流、討論、合作等活動加以解決,使所有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體會數學。
(責任編輯 劉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