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慶
摘 要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隱喻,是工業(yè)時代話語范式之明確體現(xiàn),對當今社會仍有較大影響。對該隱喻的合理性進行細致檢視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強調(diào)教師“靈魂工程師”式的角色在當今信息時代已有諸多流弊。教師價值應以人性化的教學觀為依托,貫穿于對話式教育形式,才能得以充分實現(xiàn)。
關鍵詞 靈魂工程師 教師價值 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0001-02
一、“工程師隱喻”與時代背景
人類教育史上曾出現(xiàn)不少關于教師職業(yè)形象的隱喻,其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近代流傳甚廣。隱喻代表特定的話語范式,映射的是時代之滄桑巨變?!肮こ處熾[喻”是機器大生產(chǎn)時代人類自信心極為膨脹的特定體現(xiàn)。規(guī)模化產(chǎn)出意味著高效。這一模式似乎可以應用于所有領域,標準化所帶來的便捷從紡織行業(yè)到軍火行業(yè),再到教育行業(yè),都得到了顯著體現(xiàn)。工程師的工作成效易于考校,教師工作成效的可視性同樣便利。
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及其所帶來的生產(chǎn)智能化,宣告了信息時代的到來。創(chuàng)新性成為對教育界的嶄新要求,“標準件”不再是“萬靈藥”了。信息時代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方式的發(fā)展水平、人類認識能力的發(fā)展水平、教育自身的發(fā)展水平,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發(fā)生了跨時代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人才具有靈活的頭腦和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這個時代的教育應是一個能夠適應個體差異、動態(tài)的、有活力的事業(yè)。
二、對“工程師隱喻”的質疑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隱喻包括兩層含義:一、教師的工作是塑造,完善人類的思想;二、教師的工作極其重要,像是宏偉工程建設中手握藍圖的設計師。不可否認,教師對學生的德育影響巨大。但是仔細推敲之后發(fā)現(xiàn),該隱喻的消極影響值得重視。
1.教師不宜類比為工程師
教師之于學生,和工程師之于物,前后兩類關系差別懸殊。首先,教師接觸的是有思想、有鮮活生命力的個體的人,而工程師面對的是沒有生命力的物。而這一點直接導致了二者工作性質上的巨大差異。其次,工程師的工作內(nèi)容主要是設計、規(guī)劃某一專門技術任務,而教師雖然也有教學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但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為傳授知識服務。再次,與工程師不同,教學也并不是簡單地按照教學設計“圖紙”來一步步執(zhí)行,現(xiàn)在學生也開始參與其中,與教師共同設計課程。由此看來,“工程師隱喻”遮蔽了教師職業(yè)最重要特征。
2.學生主體性被忽視
現(xiàn)代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和發(fā)展過程?!肮こ處熾[喻”意味著在師生關系中唯有教師一方是積極主動者,學生僅是客體。這種理念極易導致灌輸式教學模式,把學生誤解為客體,學生的體驗、意志、情感、態(tài)度等被忽視。如果教師不正當或者不合理地濫用這種地位,無視學生的個體意識,這會對師生關系、對教學工作的開展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一種忽略學生身心感受的教育理念,是不可能得到學生的配合與支持的。事實上,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其成長發(fā)展過程不可能由教師一手設計而成。
3.教師道德預設不切實際
武斷地鼓吹“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說,無異于宣稱教師是一個社會中道德水平或者思想素質最高的一個群體。事實上,這種道德假定是站不住腳的。王家錦教授曾經(jīng)對教師群體組織過一次心理測試,對我國某省168所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抽樣檢測發(fā)現(xiàn):51.23%的教師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教師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自卑心態(tài)嚴重、嫉妒情緒突出、虛榮心理明顯、焦慮水平較高、性格抑郁孤僻、逆反心理較強。所以,從事實數(shù)據(jù)來看該隱喻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假定。
三、“工程師隱喻”引發(fā)的啟示
1.倡導對話式教育
對話式的教育形態(tài),有別于傳統(tǒng)的教師獨白式的課堂灌輸。師生不再是傳統(tǒng)的灌輸與被灌輸、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變成了一種互相信任的緊密的合作關系。在新的平等的對話環(huán)境中,教學不再僅僅是告訴和灌輸,而更多的是學生自身的探究和感悟。工程師和鋼筋、水泥之間不會有對話,在灌輸式教育大行其道的課堂上也不會存在真正意義的對話。
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是需要理念支撐的。具體而言,需要教師擯棄“物化”學生的舊思維,在內(nèi)心把學生視為與自己同為主體的角色,明白師生系合作關系,具有共同的目標,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2.引導學生自主自由發(fā)展
“工程師隱喻”過分夸大教師對教學的主導作用,完全忽視受教個體的主體能動性。真正的教育是人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下的個性化過程。教育的基底是在人那里,在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那里,在人的活力與天性那里,在生命那里。教師的使命不應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應當包括在教學過程中提供情感、信念等支持。教師傾注的所有才智和關懷,落腳點都應當在于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發(fā)展。
事實上,教師和學生各自都要以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世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參與教學。認識到這一要點,明智的教師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讓學生看到自我,以自身的興趣愛好為動力,以教師的悉心指導為助力,更好地個性化發(fā)展。這樣不僅會在教學成績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從長遠來看也會令學生終身受益。
3.提倡人性化的教學觀
在人性化的教育學中,教學不再是老師借以操縱學生的手段,因為它已注入了老師和學生平等合作、追求完美的嶄新理念,教育活動將升華為一種時刻迸發(fā)思想、碰撞火花的互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标P注人性化的同時,非人性化的問題同樣值得深思。“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隱喻背后暗含了非人性的預設。這應當引起人們的警醒。
靈魂工程師隱喻,將教師價值定格在物化學生的陳舊思維定勢下,與當今時代要求和教育理念均不相符。對其進行探討和反思,并非否定該隱喻在特定時期特定環(huán)境下曾經(jīng)發(fā)揮過的功用,而是為了追問當今教師價值的所在,是在可為與不可為之間尋求較為清晰的邊界所必走的第一步。人性化的教學是這漫長而有意義的探索之旅的終極目標,對非人性化的陳舊思想障礙的清理,是本文的初衷,也是確定教師價值的初步嘗試與努力。
參考文獻:
[1]許麗萍,楊德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育價值觀反思[J].洛陽工學院學報,2002,(4).
[2] 王家錦.“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靈魂”問題亟待關注[J].河南教育,2011,(3):1.
[3] 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