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飛
摘要:語文教學語言富有規(guī)范性、科學性、接近性、生動性、趣味性、情感性和藝術性,這表明語文教學語言有很高的境界,這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語文教學語言應當具備詩歌語言的簡練、散文中語言的優(yōu)美、形象的小說語言、風趣的相聲語言、雄壯的演講語言等,這是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最終追求。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藝術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藝術;重要性;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3.2
引言
語文教學的最初目的和根本目標是為了促使學生熟練掌握自己的母語、培養(yǎng)學生語言理解能力以及語言運用能力。并且隨著社會整體知識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人們逐漸意識到小學語文課程不單單是語言知識的教、學過程,更是小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提升和促使其通過母語教學感受祖國文化的具體途徑和使用方法??梢?,語文教學效率、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措辭和言行。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其自身正處于價值觀與世界觀尚未定型、心智發(fā)展并不完全的重要階段,教師的行為、語言等便往往對其產(chǎn)生示范、指導作用和深刻影響。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語言藝術的重要性
1、有利于老師更好地進行教學
教學是離不開語言的,教學中語言是教師傳遞課堂內(nèi)容的媒介。教師要給學生講授課堂內(nèi)容,要與學生交流問題都離不開語言,都必須以語言為媒介。老師良好的教學語言的發(fā)揮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利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老師通過對語言藝術的巧妙運用可以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便于更高效的開展教學。所以說小學語文課堂語言藝術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
2、可以調(diào)動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是一門純文字的課程,在進行授課的時候主要注重的是一些詞匯的掌握以及語言的運用。主要學習怎么去表達去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一成不變,永遠都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座講臺,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語文的學習效率無法提高。而運用語言藝術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除此之外,由于教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因此,老師在進行授課過程中對語言藝術的合理運用,正好給學生起到了一種模版的作用,讓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學會對語言的正確運用,進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所以說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語言藝術進行授課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言具體特點的分析和探究
1、藝術性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達到一定的高度就成了一種藝術,而口語的藝術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法,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美的語言,使學生逐漸感知到語言不論在生活中還是文學作品中的魅力,進而對美具有一定的鑒賞、感知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很高的審美特性:教學時的聲音要宏亮有力,語言通常流利,這是語音上的審美;要善用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語言,在運用詞語和各種修辭上凸顯具有形式上的藝術美;教學語言要傳達出深刻具體的思想意義,這就是內(nèi)容上的審美;針對語境上的審美,則要求巧妙運用語言,將學生引入情境,有很強的邏輯性;在結構上,要流暢通順,銜接得恰到好處,語言節(jié)奏鮮明,結尾引人入勝;最后是體態(tài)語的審美,教師要善用表情和形態(tài),這也是一種教學語言。
2、情感性
小學語文教學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使命,所以對于很多知識的學習,教師要滲透情感,以期達到語言教育的目的。實質上,語文教學就是帶領學生領悟文學作品中作者豐富的個人情感,所以教學語言也應當融入作者想表達的情感,使小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小學生的感情能夠跟著教師教學語言的變化而變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課文,通過不斷消化和吸收,漸漸摻入自己的感情,讓自己的教學語言散發(fā)出文章中作者傳達的情感情緒,觸動學生,引起學生心靈上的震撼。
3、生動性
小學生由于自身年齡特點限制,不只在表達能力方面不夠完善,在理解、接受能力上也有所欠缺。因此,教師應充分結合該特點來調(diào)節(jié)自身教學語言以便使其具有生動性。具體來說,語文教師應將語文課程建立在"趣味語言表達"的基礎之上,輔助小學生對語文知識更好的理解和記憶,而體態(tài)語言教學又是其中最為實用而有效的具體方法。
小學生眼里、心里的世界是生動而靈性的,甚至他們主觀的認為花兒與太陽是在笑、烏云與陰雨是在哭,他們天真地認為每一首兒歌和每一個故事、童話都是真實而富有生命的,所以他們甚至會和小動物對話、想與蝴蝶共舞、愿為小蝌蚪找媽媽。所以教師應充分了解并把握學生心理,合理借助于體態(tài)語言來感染、帶動學生學習、理解。具體到細節(jié)教師可以借助手勢或眼神來表達對學生的支持和批評態(tài)度、通過多微笑來增強自身的親切感等。
4、可接受性
結合小學生智力、年齡、心理特點,為增強教師語言的可接受性,我們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在教師用語中,多采用單句和短句,并盡可能的多采用實際生活、實際對話過程中的常用表達形式;其次,教師應摒棄"成人對話"模式,站在小學生的角度、立場、和知識層面來組織語言,用"孩子對話"模式來展開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充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言的可接受性,以便為小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做好鋪墊和充分準備。使得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的和諧性、高效性得到保障。
5、規(guī)范性
"規(guī)范性"作為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所必須的特點,對相關從教人員的教學用語提出了相應的、必要的要求,是其進行教學語言選擇時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參考依據(jù)。教師對小學生而言,可謂是能力與智慧的化身、是無所不能和無比神圣的存在形式。正因如此,小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等無一不在潛移默化地受著教師行為的影響,教師語言更是直觀而直接地作用于學生觀念并對其產(chǎn)生深遠影響。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規(guī)范性語言的必要性。當然,具體的教學應以具體教、學對象的不同而實時調(diào)整,教師應結合自身特點、綜合學生特點來調(diào)整自身語言特點,為教學過程的高效進行提供保障。
結束語
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的探究"為主線,分別自探究背景以及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言具體特點的分析等方面展開具體分析,就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應有特點給出相應意見,最終為教學的優(yōu)化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萬少敏.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
[2]藍長秀.探析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J].新課程(下),2014,03:144.
[3]嚴欣.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轉變[D].浙江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