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剛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杜甫《蜀相》英譯之“三美”比較
任永剛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中國古代詩歌的翻譯要盡量做到“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之間既有主次之分,又有相互交疊的關系。本文從討論“三美”的關系著手,從音美與意美,形美與意美,意美等三個方面比較杜甫《蜀相》的三個英文譯本,從中可以看出,譯文能夠體現(xiàn)出原詩之美,才能使讀者不僅知之,而且好之、樂之。進而為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傳播產(chǎn)生積極作用。
蜀相;英譯;三美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被后世尊為“詩圣”。《蜀相》是其律詩的代表作之一。原詩如下: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首聯(lián))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頷聯(lián))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頸聯(lián))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尾聯(lián))
詩人通過游訪武侯祠,借景抒情、感物思人,贊頌諸葛亮殫精竭慮地輔佐蜀漢兩朝,嘆惋諸葛亮最終出師未捷而自身先逝。詩人既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敬仰,也表現(xiàn)出在國事維艱之時對賢才的渴望。全篇“沉郁頓挫”,突出地體現(xiàn)了詩人杜甫的藝術個性。
關于《蜀相》英譯研究的概況,筆者以“蜀相 英譯”為關鍵詞查閱了CNKI、維普兩個國內(nèi)最大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只有論文一篇,即張紅艷的《對杜甫〈蜀相〉英譯文的人際功能分析》[1]80-82。該文章從韓禮德的人際功能出發(fā),分析唐代詩人杜甫《蜀相》一詩的五種英譯文,認為語氣、評價均具有人際意義,并通過對比五種譯文中人際意義的傳達是否到位,來檢驗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詩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應用性。雖然,這篇文章有不少精辟的見解,但對于《蜀相》這樣的流傳千古的詩歌名作,僅僅一篇專題文章顯然太少,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如關于英譯文內(nèi)容的研究等,本文就從英譯文“三美”的角度來比較《蜀相》的三個英文譯本。
眾所周知,用英文來翻譯中國古代詩歌,若要在內(nèi)容、形式、風格等方面都與原詩保持一致,這是非常困難的,也是不能夠完全做到的。在這方面,許淵沖先生通過大量實踐并借鑒前人的說法,提出了“三美”原則,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從而為中國古代詩歌英譯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衡量標準。
許淵沖先生在《翻譯的藝術》一書的很多篇章中都涉及到了“三美”原則。尤其是在《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論》這篇文章中闡述尤為詳細。他指出:“譯詩除了傳達原詩內(nèi)容之外,還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形式和音韻?!盵2]73許淵沖先生進而引用魯迅先生關于文章“三美”的觀點:“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也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辈⒅脼榉g之“三美”原則:意美、音美和形美。什么是意美、音美和形美?許淵沖先生沒有給出一個標準定義,而是在書中相關文章里面用具體的語言來表述的。他說:“‘精練’就要傳達原詩的‘意美’;‘大體整齊’,就要傳達原詩的‘形美’;‘押韻’,就要傳達原詩的‘音美’?!本唧w來說,音美是說“詩要有節(jié)調(diào)、押韻、順口、好聽”。對于形美,他指出:“譯文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短語對短語,也可以傳達原文的形美”并補充說:“關于詩詞的‘形美’,還有長短和對稱兩個方面,最好也能夠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體整齊?!薄啊蚊馈诵袛?shù)長短和對仗工整之外,還有一個重復顛倒的問題”關于意美,他說:“我說 ‘意美’,不說‘意似’,因為我覺得‘意美’指的是深層結構,‘意似’指的卻是表層結構。”他認為,“譯文不必和表層形式 ‘意似’,而只要傳達深層內(nèi)容的 ‘意美’”。[2]76-78他還在《翻譯的藝術》中的《翻譯:1+1=3》一文指出,“神似比意似的層次更高,就是我說的意美”。[2]114
“三美”之間既有主次之分,又有相互交疊的關系。這種主次之分,許淵沖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表達了對意美的推崇,把意美放在首位。他認為,在譯詩時,“傳達原詩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傳達原詩音美是第二位的,傳達原詩形美是第三位的,最好是‘三美’齊全,如果不能兼顧,就要從全局考慮取舍?!盵2]122“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無論如何,都要盡可能傳達原文的意美和音美?!盵2]193關于“三美”相互交疊的關系,在閱讀和研究英譯文的時候就能明顯感受到:“三美”之間互相聯(lián)系,不可分割。英譯文不僅要翻譯出原詩的表層形式,更要翻譯出原詩的深層內(nèi)容,這就需要三美之間各司其職,緊密合作,才能把中國古代詩歌的翻譯工作做得更好。
因此,本文在下面討論張炳星先生、許淵沖先生以及新西蘭的路易·艾黎(Rewi Alley)的《蜀相》英譯時,沒有將音美、形美和意美截然分開,而是看重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為行文方便,三位的譯文將分別簡稱為“張譯”、“許譯”和“路譯”。
《蜀相》作為一首典型的格律詩,形式工整、結構勻稱,分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具體見本文開頭)。每句字數(shù)相同,偶句押韻。這樣的詩在音、形、意上都自具特色,可以說原詩本身就是一首具備 “三美”的傳世佳作,翻譯時需時時注意。張譯、許譯和路譯分別如下:
張譯:
The Templ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Shu
Where can the Temple of Premier Zhuge Liang be found?
It is located among thick pine and cypress trees in the suburb of Chengdu City grand.
Green grasses growing on the stone steps indicate the arrival of spring duly.
Golden orioles among thick leaves twitter merrily.
Once the Emperor of Shu visited your thatched cottage,three times in succession,
For strategies to rule the nation.
You assisted rulers of two dynasties in succession.
But,alas,you passed away,contrary to our expectation,
Before you succeeded in the expedition,
Thus making heroes shed tear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3]226-227
許譯:
Temple of the Premier of Shu
The premier’s temple’s in the shade
Of cypress woven with brocade.
The steps are green with grass in spring;
In vain amid leaves orioles sing.
Consulted thrice on state affair,
He served two reigns beyond compare.
He died before he won success.
Could heroes’tears not wet their dress?[4]223
路譯:
THE TEMPLE OF ZHUGE LIANG
Looking for the temple
To Zhuge Liang I find it
Outside the city under
Cypresses;green grasses
Amongst the paving stones
Reminding of spring,little birds
Hidden amongst the branches all
A-twittering;and I think of how
Three times the price called
Zhuge Liang to serve him,how then
Two reigns gave this statesman
Room to plan;sad that he had
To die before he gained victory,
Leaving great men of
Succeeding generations
To grieve for him.[5]190-191
(一)音美與意美
詩歌以音達意,以韻傳神,譯詩第一步,即要考慮音美。在押韻方面,張譯之中,單詞succession,nation,succession,expectation,expedition,generation形成了最后六句每行的尾詞押韻,并與《蜀相》原詩所押韻諧音。盡管如此,張譯的前面幾句沒有押韻,造成全篇押韻模式與原詩不搭配,有些許遺憾。路易·艾黎是以自由詩的風格來翻譯格律詩,他的翻譯讀起來通順自然,但不像是一首詩歌,倒像是娓娓道來一個故事。盡管譯文中也有押韻的部分,如Grasses,stones,birds,generations等,但押韻并不規(guī)則,感覺有些散亂,沒有體現(xiàn)出中國格律詩的那種鏗鏘押韻之音樂美感。
許譯全篇共八句,與原詩的八句相對應。這八句中,每句的尾詞shade,brocade,spring,sing,affair,compare,success,dress構成了兩句一韻的形式,并且每句都是八個音節(jié),讀起來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在尊重英文習慣的情況下,體現(xiàn)出了中國格律詩的特征。不僅體現(xiàn)了音美,更表達出了杜甫當時因憂愁國事、敬慕前賢而心情凝重、思慮深沉。由此可見,這些手法使許譯在音美中達到了意美。
(二)形美與意美
就《蜀相》的翻譯而言,詩的形美首先要看詩行的對應,這不但涉及在結構上對原文的忠實問題,而且涉及朗讀時的節(jié)奏感。作為格律詩,《蜀相》全詩八行八句,非常整齊。三個譯文在形式上一個明顯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詩行的數(shù)量上。許譯為8行,遵守的是原文一行、譯文一行的譯法。張譯為13行,則有四處把原文的一行拆成數(shù)行。路譯則為16行,原文的每一行都拆成數(shù)行。后兩者的譯文都比許譯多出數(shù)行,有冗長之感。且行與行長短不一,失去了格律詩的整齊感。
除了整體感,形式美不美還要看句型的選擇,不同的句型,不同的詞性安排,也就產(chǎn)生形式上的不同。許譯之中,“In vain amid leaves orioles sing”一句為了押韻,把“In vain”提到句首,此處用了倒裝句的形式。同時,也強調(diào)了“空好音”的“空”,因為智慧英明的諸葛先生已經(jīng)不在了,黃鸝的啼鳴再好聽,也無用。張譯 “Golden orioles among thick leaves twitter merrily”是一個陳述句,語氣平淡,而且“merrily”也未能翻譯出原文中“空”的內(nèi)涵。而路譯“l(fā)ittle birds Hidden amongst the branches all A-twittering”不僅把原文的一行譯成三行,產(chǎn)生出一種拖沓之感,而且,他亦沒有翻譯出“空”的含義,是漏譯,且把黃鸝譯成“l(fā)ittle birds”則可以說是錯譯。其實,中國格律詩的對仗本身就是一種形美。中國格律詩的對仗不僅僅使語句整齊勻稱,而且使思想表達凝練集中。也就是說,對仗是兼顧了形美和意美的。原文中的“黃鸝”與上句的“碧草”是有一種對應和對比之美的,也是一種形美,在這兩句的譯詩中,張譯之中“Green grasses”與“Golden orioles”做到了形似,但兩句原詩相對應的完整的譯文卻沒能做到形美,相對應的譯文也沒能傳達出原詩的真正內(nèi)涵,缺少意美。路譯只是把原詩的兩句直譯出來,只是做到了意似;且句式太自由,與原詩的整齊相去甚遠,也就無法做到形美;加之,對原詩的深層內(nèi)涵沒有把握好,譯詩也就無法做到意美。許譯兩句各為8個音節(jié),與原詩兩句各為7個字相對應,都很整齊劃一,可見,許譯是通過每句譯文的音節(jié)數(shù)目相同來傳達形美的。而且,許譯沒有強調(diào)譯詩對原詩表達黃鸝和碧草顏色對比上的形似,但卻譯出了“自”與“空”的內(nèi)涵,傳達出了深層內(nèi)容的意美??梢?,意美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綜觀三者的譯詩,許譯簡潔有力,切合原詩,相對其它兩種譯詩,既做到了形美,也顯示出了意美,做到了形美與意美的兼顧,使形美與意美相得益彰。
(三)意美
譯詩之意美既可指整體效果,也可指具體的用詞,只要涉及的是內(nèi)容的翻譯,涉及是否傳神,都可在意美框架內(nèi)討論。如此,文化語匯的翻譯可歸屬意美。
從用詞看,為達意美,作詩時可以改變詞性,可不變詞性,這是非常靈活的,譯時如何妥當,當以達意為準。這個“準”字,甚至涉及到一個不起眼的介詞的翻譯。
關于題目的翻譯,張譯為:“The Temple of thePrime Minister of Shu”;許譯為:“Temple of the Premier of Shu”;路譯為:“THE TEMPLE OF ZHUGE LIANG”。這三種譯文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原詩題目“蜀相”翻譯為“蜀相之廟”即“武侯祠”,這樣是不妥的。這不僅僅是因為題目為“蜀相”,更重要的在于這首律詩的前兩聯(lián)寫武侯祠是為了引出后兩聯(lián)對諸葛亮的描述和贊頌,重點是寫諸葛亮而不是寫武侯祠。
關于首聯(lián)的英譯,張譯把“祠堂”翻譯為“Temple(寺院;廟宇)”,對于“祠堂”來說意義也太寬。“祠堂”一詞或許可譯為“Memorial temple”,以暗示出“傳承、紀念”的文化含義。首聯(lián)第二句提到了柏樹,而張譯為“pine and cypress trees”,松樹和柏樹雖然在古人詩文中常聯(lián)用,但兩種樹木還是有所不同,此處直接用柏樹即可,那么全句就可以簡潔卻不失意美。同樣對于首聯(lián),許譯則也把祠堂翻譯為“Temple”,但許譯稱這種方法叫做淺化。許淵沖先生在《三美與三化論》這篇文章中提出傳達原詩“意美”的辦法:淺化、深化和等化。淺化,“是把特殊的東西一般化了?!盵2]123在這里,祠堂是特殊的,寺廟是一般的,把祠堂譯為寺廟,是一種翻譯的淺化。這種淺化,主要是兼顧了意美與形美,這方面是與許譯沒有直譯原詩首聯(lián)第一句的設問作用相同。許譯略掉了原詩的設問句,這樣就與后面七句都保持了八個音節(jié),就是要使意美與形美得到兼顧,不僅做到了用詞簡練,而且詩意也完整體現(xiàn)。路譯與許譯相同之處是,也是把“祠堂”翻譯成了“Temple”。首句也未直譯為設問句,使用的是自由體,而不是格律體。許譯和路譯去掉原詩的設問句,失去了原文尋尋覓覓的語氣和感覺,同原詩相對照,確實沒有做到形似,這樣處理,許譯是為了做到形美,而路譯是為了行文流暢。而關于祠堂的翻譯用詞Temple,許譯弱化了意似,平衡了形美與意美的關系,而張譯與路譯只是相對正確地譯出了原文的意思,沒能傳達出中國古代格律詩句式工整,思想凝練的藝術特色,這樣就沒有達到形美,也沒能體現(xiàn)原詩的意美。
頷聯(lián)的翻譯關鍵在于對“自”和“空”的翻譯。原詩中,盡管碧草映階,黃鸝啼鳴,可賢能的蜀相已經(jīng)不在了。無論多么碧綠的芳草,無論多么婉轉的鸝鳴,都只能增添詩人的無限唏噓與感慨。這樣,我們才可以清晰地理解什么是“自春色”,“空好音”。張譯把“自春色”翻譯成“indicate the arrival of spring duly”不準確,這里并不是顯示春天按時到來,而是更強調(diào)春草的自生自滅,不問人事變遷;把 “空好音”翻譯成“twitter merrily”也不準確,黃鸝的叫聲好聽但不一定意味著快樂。許譯的頷聯(lián)第一句不動聲色:“The steps are green with grass in spring;”而“自”字之意卻已蘊含其中了。路譯的頷聯(lián)第一句“green grasses Amongst the paving stones Reminding of spring ”中,容易看出,“Reminding of”無法表達“自”之意,只是做到了意似,而沒有達到意美。
頸聯(lián)由景物描寫轉為人物描寫。張譯用“the Emperor of Shu”來指劉備是不準確的,因為當時劉備兵寡將少,尚未稱帝。許譯用語極為簡練,且用了被動句式,把“Consulted”放在句首,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使得頸聯(lián)第二句“served two reigns”的感恩回報順理成章。許譯對原詩的深層內(nèi)涵把握準確,翻譯到位,達到了意美。張譯用“three times”和“two dynasties”, 路譯用 “Three times” 和“Two reigns”,分別來表達“三顧”和“兩朝”很妙,展示出原詩中前后兩句的對比,而許譯的 “thrice”和“two reigns”則缺乏這樣的對稱,但許譯從深層結構去挖掘原詩的內(nèi)涵,譯文依然很好地傳達出了意美。
尾聯(lián)中,張譯準確,也通俗易懂。許譯文字簡潔有力,最后一句 “Could heroes’tears not wet their dress?”用反問句的形式又表達出原詩的意蘊悠長,引人深思,使譯文達到了意美。路譯也可謂正確,但讀起來并無抑揚頓挫之感。加之,張譯和路譯的句子相對于許譯而言,用詞都顯得冗長拖沓,讀起來也就沒有那種簡潔流暢、一氣呵成的感受,而且沒能體現(xiàn)出原詩文字簡約、內(nèi)涵深厚的特征。因此,對于尾聯(lián)的翻譯,張譯和路譯都沒能達到意美。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蜀相》這首詩給人的印象是語言凝練,音韻鏗鏘。作為一首格律詩的英譯,三者相比之下,許譯更洗練、更順暢、更明快,盡量照顧到了“三美”,又為現(xiàn)代讀者所欣賞。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英譯中,我們都希望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這又是為了什么呢?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目的呢?許淵沖先生指出:“至于文學翻譯的目的論,我要借用《論語》中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就是知道,了解;所謂‘好之’,就是喜歡,愛好;所謂‘樂之’,就是胡適說的‘愉快’,‘快樂’。文學翻譯的目的,第一是使讀者知道原文說了什么,第二是使讀者喜歡譯文,第三是使讀者覺得愉快?!绻x者不但喜歡譯文,而且讀得不忍釋手,覺得是一種樂趣,那就達到了文學翻譯的最高目的。”[2]15-16可見,對于中國古代詩歌的翻譯亦是如此,使讀者知道原文的意思是最基本目的,而使讀者喜歡譯文則是更高目的,使讀者從譯文中感受快樂則是最高目的。
毫無疑問,每一位譯者都不會僅僅希望讀者停留在“知之”,而是更希望讀者能夠“好之”,甚至“樂之”。許淵沖先生的“三美之論”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了翻譯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然而達成這一目的并非易事。許淵沖先生認為:“沒有哪種譯文可以和原文完全對等。因此翻譯時找不到對等詞,譯文不是優(yōu)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劣不如優(yōu),所以應該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也就是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這可以簡稱作‘優(yōu)化法’。 ”[2]4
可見,在中國古代詩歌的英譯過程中,沒有盡善盡美的譯文,我們只能在保證把意美放在首位的前提下,盡量協(xié)調(diào)好意美與音美、形美的關系,才能使譯詩的水平不斷更上一層樓,才有可能使讀者不僅知之,而且好之、樂之。這一方面有利于中外讀者更好地學習英語和鑒賞原詩,另一方面則有利于兩種不同背景的文化之間加強交流和增進理解。
[1]張紅艷.對杜甫《蜀相》英譯文的人際功能分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0(01).
[2]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3]張炳星.英譯中國古典詩詞名篇[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許淵沖.唐詩三百首(中英文對照)[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5](新西蘭)路易·艾黎.杜甫詩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章永林)
Comparison to“Three Beauty”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u Fu's The Prime Minister of Shu REN Yong-gang
(Literature Schoo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should achieve “three beauty”as far as possible,that is meaning beauty,pronunciation beauty and form beauty.The"three beauty"have distinct primary and secondary points,and they overlap each other.O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three kinds of beauty,this paper has a comparison to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Du Fu's The Prime Minister of Shu from three aspects:pronunciation beauty and meaning beauty,form beauty and meaning beauty,meaning beauty. So we can see that only when the translation can reflect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poem,then it can make readers understand it clearly,then love it deeply,and finally produces a positive effect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the Prime Minister of Shu;English translation;three beauty
H315.9
A
1008—7974(2014)02—0073—05
2013-10-30
任永剛(1975-)吉林松原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2011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漢英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