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東
(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天津 300071)
美國“一無所知黨”的興起探研
郭華東
(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天津 300071)
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美國出現(xiàn)了一股反對天主教外來移民力量,這股力量在五十年代初合流為“一無所知黨”。該組織的成員主要是新教徒。其在鼎盛時期左右了美國一些地區(qū)的政治生活,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他們以維護美國主流文化不受外來移民的破壞為己任;為實現(xiàn)目標,他們甚至不惜付諸暴力。其興起的主要誘因在于應(yīng)對外來天主教徒對美國社會的沖擊以維護新教徒主導的主流社會價值。
一無所知黨;天主教移民;新教徒;主流文化
“一無所知黨”的興起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片段。它將斗爭的主要矛頭指向這一時期蜂擁而至的天主教移民,以維護美國主流文化不受外來移民破壞為目標。其興起和二十世紀上半葉出現(xiàn)的天主教移民浪潮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在這群移民中,愛爾蘭天主教徒的數(shù)量最為龐大,影響也最大?!耙粺o所知黨”成員認為,這些愛爾蘭天主教移民破壞了美國原有的社會秩序,沖擊了美國主流文化。國內(nèi)學者對“一無所知黨”的研究明顯不足,目前尚無論文專門深入研究,更無相關(guān)著作,僅有的成果還是零星地散落于美國移民史著作和論文中。研究“一無所知黨”可從中窺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政治文化,亦是理解美國這一時期宗教格局的一把鑰匙。
移民是影響和塑造美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規(guī)模龐大的愛爾蘭天主教移民大量涌入美國,對美國社會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概括而言,愛爾蘭天主教移民對美國社會的沖擊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打亂了美國城市原有的社會秩序,給城市基礎(chǔ)設(shè)施帶來了壓力
大規(guī)模移民加速了美國城市原有的社會問題,打亂了原有的社會秩序,給城市基礎(chǔ)設(shè)施(如住房問題)帶來了壓力;同時加劇了貧困、犯罪等美國原有的城市問題[1,p98]。
愛爾蘭人居住地主要在東北部及東部沿海地區(qū)城市,特別是紐約、波士頓、費城等城市。在1847年有37 000多名愛爾蘭移民涌入波士頓市,使當?shù)厝丝谠黾恿巳种?,房屋、醫(yī)院、慈善機構(gòu)都不堪重負。1847年5月和12月間有53 000多名愛爾蘭人進入紐約。由于城市相對較大,沒有出現(xiàn)太多混亂。然而有些移民過早地離開斯塔騰島上的隔離院,使得傷寒病四處傳播。1850年時每3個愛爾蘭
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美國15個城市中,其中在紐約市有13.4萬人,在費城市有7.2萬人,在波士頓市有3.5萬人[2,p161]。五十年代的紐約市有3萬多愛爾蘭人住在地下室內(nèi),那里沒有照明及排污設(shè)施。愛爾蘭移民住在曼哈頓南部的第一區(qū)、第四區(qū)及第六區(qū)最為集中。其中第六居住區(qū)就包括當時臭名遠揚的“四點生活區(qū)”(Five Point district)”。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時“四點生活區(qū)”已成為世界上最骯臟的貧民窟。這些貧困的愛爾蘭移民增加了當?shù)卣呢斦摀?。以波士頓市為例,該市用于支付貧窮愛爾蘭移民的資金明顯增加,在1845年數(shù)額為43 700美元,而到1851年則增加到137 000美元。在紐約市一名叫菲利普·洪恩的市民在日記中以嗤之以鼻的口味寫到“他們增加了我們的交稅額,吃了我們的面包,阻塞了我們的街道。他們中只有不足百分之五的人能自足自給”[3,p232]。
(二)愛爾蘭移民在城市里拉幫結(jié)伙,惡化了美國城市原有的犯罪問題
1850年美國全國有27 000人被判罪,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是外來移民。以紐約市為例,根據(jù)羅伯特·恩斯特引用政府權(quán)威的資料顯示:1858年紐約移民在押犯中,愛爾蘭移民人數(shù)達到19 662人,其中男性為10 299人,女性為9 363人[4,p203]。愛爾蘭移民入獄比例一直高于他們在美國總?cè)丝谒嫉谋壤蹱柼m移民占1859年紐約市入獄者中的比例達到55%,相比之下美國人的比例為23%,德國移民的比例為10%,英國移民為7%。愛爾蘭移民在紐約犯罪人數(shù)是本土出生的美國人的5倍。當時活躍在城市中的幫派有惡名遠揚的“死兔”(Dead Rabbits)、“四十賊”(Forty Thieves)等。各幫派間常發(fā)生激烈沖突。在1849年5月,愛爾蘭人內(nèi)部幫派之間發(fā)生沖突,大量警察和武裝力量介入,向人群開火,造成20死亡和48人受傷,隨后人群進行還擊,造成7人受傷[5,p108]。紐約市的黑幫臭名遠揚,其成員就不乏愛爾蘭移民。愛爾蘭移民為獲得工作機會及政治權(quán)力而付諸暴力。來自“死兔”的黑幫經(jīng)常用恐怖手段威脅那些非愛爾蘭人的店主。倘若這些老板無視這些威脅,他們店鋪的商品可能會被破壞甚至他們被毆打致傷,甚至會被這些黑幫成員殺害[6,p58]。愛爾蘭移民成了美國城市治安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與不穩(wěn)定因素。
(三)愛爾蘭天主教移民熱衷參與美國政黨政治,不惜以舞弊為手段,被美國人所厭惡
在政黨取向上,愛爾蘭移民多支持美國民主黨。有人粗略估算愛爾蘭天主教移民中有90%支持民主黨[7,p16]。民主黨與愛爾蘭移民關(guān)系緊密,“他們看上去就是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民主黨給愛爾蘭移民在國內(nèi)所沒有的參政機會,將愛爾蘭移民作為其選票來源之一和其支持者[7,p16]。美國本土主義者對外來移民在美國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一直很敏感,對與民主黨關(guān)系緊密的愛爾蘭移民更是存有懷疑與敵意。他們擔心愛爾蘭移民對美國制度不甚了解,加上選舉中出現(xiàn)的暴力與投票舞弊,認為這可能會動搖美國政治制度的基礎(chǔ)。1845年在國會調(diào)查舞弊的委員會報道說[8,p118],在紐約、新奧爾良及費城,此類欺騙行為在選舉前夕普遍存在,許在居住上不符合條件的人在這些政治集團慫恿下被迅速歸化為美國人。另外本土主義者也懷疑愛爾蘭天主教移民對美國的忠誠度,他們認為這些天主教移民忠誠的是遠在幾千里之外的羅馬教皇[8,p118]。
新教徒的反天主教思想根深蒂固,早在殖民地時期,新教徒反天主教的活動就時有發(fā)生。從17世紀一直到獨立革命前夕,除羅德島和賓夕法尼亞之外的英屬北美殖民地都充斥著反天主教的氛圍。天主教徒被剝奪了選舉權(quán)、擔任公職的權(quán)利以及自由信教的權(quán)利;一些殖民地禁止天主教徒參加民兵組織,或者對天主教徒征收高于新教徒的稅,這都表明美國新教徒對天主教徒普遍存有強烈的懷疑和歧視。獨立革命之后美國雖然在國家層次上確立了宗教自由原則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但在州層次上確立宗教信仰自由的速度并不快。紐約州在1806年才廢除反天主教的立法;康涅狄格州、馬塞諸塞州分別于1818年、1833年廢除,而北卡羅萊納州則晚至1835年才在法律上承認天主教徒的公民權(quán)[8,p19]。
1827年出現(xiàn)了30份宗教報紙呼吁反對天主教徒和羅馬教皇。1829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解放天主教徒的法案,天主教徒在英國獲得了法律上的認可,其地位也大為改觀。這項法案在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引起了關(guān)注。美國新教徒對這項有利于天主教的法案頗為敏感。在紐約市,天主教在英國取得的勝利使一些牧師大為驚慌與恐懼,于是他們在1830年出版了一份具有強烈反羅馬天主教色彩的周刊—《新教徒》,該刊物于1830年1月2日在紐約出版發(fā)行,這是一份公開反天主教刊物[8,p63]。這份刊物進一步激化了新教徒對天主教徒的敵視,刊物出版發(fā)行后,美國許多組織都公開將羅馬天主教徒視為美國的威脅。
隨著這些天主教外來移民蜂擁而至,美國新教徒的反天主教情緒越發(fā)強烈。在新教徒的心中羅馬天主教的政策使得他們感到越來越?jīng)]有安全感。他們認為這些天主教徒忠于羅馬教皇而不是美國。美國新教徒認為羅馬天主教將占領(lǐng)美國,這些外來天主教徒?jīng)_擊到美國核心價值;認為他們通過選舉獲得公職影響到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認為他們森嚴的教階制度和美國的民主、自由格格不入的,他們會顛覆美國的民主制度。加上這些本土主義者認為這些天主教徒經(jīng)濟上貧困潦倒、身無長技且犯罪率高,這給美國社會造成了道德和經(jīng)濟上的壓力。這更使得這些美國人對他們非常厭惡[9,p468]。新教徒認為庇護九世鎮(zhèn)壓了1848年歐洲革命,認為他反對自由、民主和共和主義。當時有個
波士頓的牧師將天主教描述為“暴政的同盟,物質(zhì)繁榮的反對者,節(jié)約美德的敵人”[10,p242]。當時甚至出現(xiàn)一種“陰謀論”,傳說是羅馬教皇將有個秘密的計劃,那就是通過這些不斷涌入美國的天主教移民及其選定的人而征服美國。
反天主教的本土主義活動最后合流為一個有相當規(guī)模的組織——“一無所知黨”(the Know-Nothing Party)。其正式名稱為“美國黨’(the American party)?!懊绹h”起源于“星條旗社”(Order of the Star Spangled Banner)。該組織是一個秘密的社團,其成員都要宣誓不透漏該組織的成員身份,當問及的時候,他們啥都不說,因而獲得綽號“一無所知黨”。該組織的一大目標就是確保他們所信奉的美國文化。他們認為美國文化受到天主教移民(尤其是來自愛爾蘭的天主教移民)的威脅[11,p168]。
“一無所知黨”在美國全境都有聚會處,其活動的核心地區(qū)集中在美國東北部,同時在南部亦有支持者。他們對美國政治亦施加了較大影響,可謂盛極一時。東北部的馬薩諸塞州是他們的大本營,實力強大時,他們占據(jù)了該州的重要職務(wù)。1854年的時候,該黨占據(jù)了州長職務(wù),控制了整個州參議會及眾議院。另外還控制了波士頓市的政府要職。他們通過立法旨在顯示在波士頓不斷擴大的愛爾蘭天主教徒的力量;他們還利用立法,想法設(shè)法限制天主教的影響力。其中包括一項法案,要求在公立學校每天必須讀新教徒使用的詹姆斯國王版本的圣經(jīng);禁止向宗派性質(zhì)的學校提供資助。
到1954年“一無所知黨”發(fā)展迅速,在數(shù)月內(nèi)人數(shù)由5萬人增加到100萬之多。1854年6月15“一無所知黨”召開了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詳細的政綱,主要內(nèi)容有:(1)廢除歸化法;(2)非美國人不能擔任公職;(3)建立純潔的美國公立學校體系;(4)展開對羅馬天主教的斗爭;(5)自始至終反對外來人加入美國的軍事組織;(6)提倡一個不受外來侵害的健全的國民性;(7)反對羅馬教皇以任何形式和名氣施加影響;(8)建立美國人的制度及美國人的特性;(9)制定更有效和更嚴格的移民法;(10)最大限度地保護新教徒的利益;(11)堅持華盛頓及其跟隨者的信條;(12)把所有登陸美國海岸的人都送回去;(13)建立諸多協(xié)會以保護美國人的利益;(14)反對任何企圖遵守別的宗教及政權(quán)所持有的原則;(15)這是美國人的美國;(16)美國的法律不受外來勢力影響,立法機構(gòu)無論是地方還是國家的都不受外來勢力影響[12,p50]。
從綱領(lǐng)可以看出維護新教徒主導的主流文化是其核心目標?!懊绹吮仨毥y(tǒng)治美國人!”是其極力宣揚的口號。在此綱領(lǐng)指引下,宗教敵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該黨選舉一些官員進入公職,在一段時間內(nèi),掌握著重要權(quán)力;它反天主教、反移民,進行恐怖活動,殘暴無情。“一無所知黨”在美國很多地方引發(fā)騷亂,騷亂的目的便是迫害天主教移。1855年8月6日雙方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市出現(xiàn)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流血沖突。其成員為了競選該州州長職務(wù),對天主教徒發(fā)起了攻擊,導致22人死亡[13,p4]。
在1955年選舉中,在一些州其得票數(shù)相當可觀。在馬薩諸塞州他們獲得了40%的選票,而身為兩大黨之一的共和黨才僅僅獲得29.6%;在紐約獲得34%的選票,高出共和黨3個百分點;在賓夕法尼亞州獲得47%的選票,遠遠高于共和黨獲得的2%的選票。此外,在新罕布什州、康涅狄格州、羅德島州、新澤西州、加利福尼亞州和馬里蘭州,其得票數(shù)都高于共和黨[14,p311]。在全國范圍內(nèi)有8名成員當選為州長,有100多成員選為國會議員。在紐約州,他們獲得122 282張選票,有40位成員進入了州議會。這一年羅德蘭島州、新新罕布什爾州、康涅狄格州、馬薩諸塞州和肯塔基州的州長職務(wù)均為該黨成員。另外,在八個州控制了議會,在個別州成為勢力強大的少數(shù)派[15,p157]。在印第安納州四位同情該黨的人入選國會。在賓夕法尼亞州被“一無所知黨”認同的多數(shù)候選人都當選了,其中包括州長,還有三分之二的人入選了州議會。這些當選的人借助所任的職務(wù)擴大了“一無所知黨”的政治和社會影響力。
“一無所知黨”的興起迎合了美國本土主義者反天主教以維護美國主流價值的心理需要。如果對美國歷史做一個長線回顧和探研,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段時間美國尚處于國家認同(American identity)界定的盎格魯-薩克遜白人階段。如何界定美國人及何為美國人是他們所極力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徒是主導力量,且這種主導力量具有壓倒式的優(yōu)勢,但天主教徒紛至沓來,迫使新教徒重新思考“何為美國人”這一重大命題。對于新教徒來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選擇:要不極力維持新教徒主導的文化體系,要不就是擴大美國主流文化體系的內(nèi)涵,將這些外來的天主教徒融入美國主流文化之中。后來的歷史表明,美國新教徒選擇了后者。
[1] 郭華東.愛爾蘭移民的定居模式與美國的城市問題(1820-1860)[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0):96-100.
[2] Ronald Takaki. A Different Mirror: 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M].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3: 161.
[3] Edward Robb Ellis. An Epic of New York Cities: A Narrative History[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5: 232.
[4] Robert Ernst. Immigrant Life in New York City: 1825-
1863[M]. Syracuse: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48: 203.
[5] Kevin Kenny. The American Irish: A History[M]. New York: Longman, 2000: 108.
[6] Timothy J. Paulson, Robert Asher. Irish Immigrants[M].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58.
[7] Dennis Clark. Hibernian American: The Irish American and Regional Cultures[M].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86: 16.
[8] Lawrence J. McCaffrey. The Irish Catholic Diaspora in America[M]. Washington D.C.: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96.
[9] John Tracy Ellis. American Catholicism[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63.
[10] Bruce Levine. Conservatism, Nativism, and Slavery: Thomas R. Whitne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Know-Nothing Party[J].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2001, 88(2): 455-488.
[11] Ray A. Billington. The Protestant Crusade, 1800-1860: a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Nativism[M].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38: 242.
[12] Steven Taylor. Progressive Nativism: The Know-Nothing Party in Massachusetts[J]. Historical Journal of Massachusetts, 2000, 28(2): 167-184.
[13] K. Lee Lerner ed. Immigrant and Multiculturalism: Essential Primary Sources[M]. Farmington Hills: Thomson Gale, 2006: 50.
[14] Robert Nash, Twenty people died in attack against Catholics in Louisvill[N]. New York Daily Times (1851-1857), 1855-08-13(4).
[15] Michael F Holt. The Politics of Impatience: The Origins of Know Nothingism[J].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73, 60(2): 309-331.
[16] Max Berger. The Irish Emigrant and American Nativism As Seen by British Visitors, 1836-1860[J]. The Pennsylvania Magazine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1946, 70(2): 146-160.
(責任編輯、校對:郭靜)
The Research on the Rise of “Know-Nothing Party” in the US
GUO Hua-dong
(College of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In the 1940s, a force opposing the Catholic immigrants emerged in the United Sates. And in the 1950s, the force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Know-Nothing party. Its members are mainly Protestants. At its peak, the party dominated the politics of some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becoming a political forc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They hold that their duty is to maintain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gainst being destroyed by those Catholic immigrants. To achieve the goal, they even resort to violence. The main causes for its rise are found to be responding to the foreign Catholic immigrants and maintaining the Protestant-dominated social mainstream values.
Know-Nothing Party; Catholic immigrants; Protestants; mainstream culture
D871.
A
1009-9115(2014)04-0071-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4.020
2013-11-11
郭華東(1979-),男,山東鄆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