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林
只有在實踐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棄傳統(tǒng)習作教學;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才能喚起學生對習作的興趣。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積累語言自由寫作提起作文,學生害怕,教師頭痛。教師指導得有板有眼,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jié)尾,語言車載船裝,但學生作文依然是假話連篇,更是干巴巴的,讓人沮喪??吹竭@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我認為這是傳統(tǒng)習作教學遠離學生生活,禁錮學生個性,忽視習作教學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實踐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棄傳統(tǒng)習作教學;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才能喚起學生對習作的興趣。通過《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加之自己的一些教學經(jīng)驗,本人認為,小學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第一,課堂上所創(chuàng)設(shè)的交際情景,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置身其間的學生們能夠十分便捷地調(diào)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將課堂上虛擬的生活場景變成心目中的真實;第二,讓學生覺得,作文已不是“要我寫”,而是“我要寫”;第三,提筆寫話已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寫不可。
一、平時加強朗讀背誦的訓練,注重讓學生積累語言
文章在構(gòu)思中,首先,要認真學習和積累;其次,要明辨事理來豐富自己的才華,再就是參照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透徹地理解事物;再次,通過自身情致的訓練和提升,恰如其分地運用文辭,這也就是達到能將語言能力和個人整體素質(zhì)相融合的階段。在學生的積累過程中,讀書筆記、讀后感、隨筆以及優(yōu)秀段落的摘抄,都是很好的累積方式。語言積累,對于寫作是多么的重要。只要語言積累到一定的量了,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否則,“縱有千頭萬緒,也難得片言只語”。所謂“厚積薄發(fā)”,大凡會寫作文的學生也都是喜愛讀書的。通過讀讀背背,讓學生把作品中的一些語言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爸匾曃谋尽笔切抡n標的要求之一,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并學會摘錄書中的優(yōu)美詞句及精彩片段,并思考品味。邊積累邊鞏固,注重積累,而又能吃透其中的句式、辭藻,就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鼓勵學生嘗試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到這些好詞、好句。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語言就會變得豐富精練、準確而傳神起來。而且課文后的練習題中也有很多出現(xiàn)“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等練習,這正是個絕好的機會,千萬不容錯過。學生的積累,要通過寫作練習來鞏固和加強。比如,學生積累了對人物進行描述的段落和語句等素材之后,就要通過人物寫作練習,將積累的信息化為己有。
二、結(jié)合口語交際,以說促寫,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要做到“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這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以說促寫,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字是表達思想的符號,“說”是內(nèi)部語言轉(zhuǎn)化為書面語言的橋梁,想得清楚,說得就清楚,寫出來就明白。在作文指導中,安排口語交際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讓學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課堂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如寫景,可以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旅游經(jīng)歷,有效地引導學生把看到的名勝古跡描繪出來;寫成長中的一件事,可以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做家務(wù)的經(jīng)歷,體會父母的艱辛。這樣做,不僅再次讓他們回憶快樂的經(jīng)歷,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拓了視野,幫助學生克服了沒有材料可寫的困難,有利于提高他們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達能力,為寫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在組織學生交流信息時,教師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加深學生的記憶。在交流時,老師還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逐步做到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有條理地具體講述。學生在這樣的交流中回憶生活,想像情景,再現(xiàn)情景。學生“常說口里順,提筆手不笨”,寫起作文來就能下筆如有神了。在學生交流完各自的經(jīng)歷之后,積累了一定的材料,產(chǎn)生了寫作的欲望,老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努力為學生提供傾吐、表達的機會,給學生開辟用武之地,及時安排寫作任務(wù)。
要把學生的注意力不斷聚焦,明確交際的對象與所要收到的交際效果,從而加大目標的吸引力。實踐證明,交際的對象越是明晰,交際的目的性越強,個體所能認識到的交際價值就越大,由此而誘發(fā)出來的動機就越強烈,下筆作文的時候就越有激情和信心。可以相信,我們的學生一旦進入了“憤悱”的境界,他們自然會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雖然這時寫出的草稿很可能在邏輯上是不太嚴密的、完整的,甚至有的語句還不夠合理、通順,但已經(jīng)凝固下來的思維火花,已經(jīng)建構(gòu)好的雛形,是完全可以通過反復的修改而逐漸完善起來的。
接下來,簡單說說減少限制,大力提高自主寫作、樂于表達的問題。所謂自主寫作,樂于表達,就是要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盡情地釋放生命的活力,盡情傾吐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我們知道:“落在貓腳爪下的夜鶯是唱不出歌來的”。限制過多,要求過于苛刻,帶著鐐銬跳舞總是跳不好的。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大力提倡自由表達。
首先,是選材的自由。課內(nèi)作文的選材要求不可過嚴、過細??梢杂邢薅鹊胤艑?。假如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學生無寫作素材可選,那就可以放寬至相似的題材,如要求學生圍繞一張家庭照片選材,可以放寬至家庭成員之間發(fā)生的事件中去選材。課外練筆,可以更加寬松,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抒發(fā)感想,發(fā)表議論,或?qū)懲话l(fā)異想都可以。童言無忌嘛!只要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內(nèi)心世界的表白,我們首先要毫不吝嗇的給予鼓勵。即便是有了這樣或那樣的毛病,我們也要在保護積極性的前提下,給予細致耐心地疏導。
其次,是感想表達上的自由。學生作文,更喜歡發(fā)表自己的感想。他們心里有話藏不住,總想說出來。要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毫無保留說出來,不要總以“思想健康”為由去壓制他們,學生真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不健康的思想比壓抑在心里而口是心非好,如有不健康的流露出來,老師更便于引導。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差距和不足是教育資源的財富。
明代的李贄曾經(jīng)說過:“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蔽覀兊淖魑慕虒W是不是該從創(chuàng)設(shè)情境,拉動內(nèi)需,多一點實踐,少一點限制入手,讓我們的學生童心煥發(fā)、自鳴天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