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健,李世鋒,申繼紅,李帥兵,劉 儒
圖1 心電圖記錄紙
1.1 心電圖的產(chǎn)生 心肌細胞膜的電興奮,即心肌的除極和復極,是心肌收縮、舒張的動因。心臟的電活動信號傳導到體表產(chǎn)生體表電位差的改變,用體表電極記錄下這種電位差的變化,再以時間為橫軸展開,就形成了心電圖。眾多心肌細胞電活動的綜合效應可以用一個“等效電偶”來代表,可以假定等效電偶位居心臟的中央,它在每一個瞬間都具有方向和強度的改變,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向量”,或稱為“心電綜合向量”。心電綜合向量的末端在每一瞬間的位置連續(xù)記錄下來就形成一個向量環(huán),心電圖也就是心電向量環(huán)在體表投影的曲線記錄。
我們將在三維空間中變化的心電向量經(jīng)過第一次投影在額面、橫面和側(cè)面上,形成了目前常用的平面心向量圖。第二次投影是將額面、橫面心電向量環(huán)投影到額面肢體導聯(lián)軸上、磺面胸導聯(lián)軸,形成六個肢體導聯(lián)心電圖和六個胸導聯(lián)圖,這就是心電圖的產(chǎn)生原理——心向量兩次投影概念。P環(huán)、QRS環(huán)與T環(huán)經(jīng)過上述兩次投影,產(chǎn)生了心電圖上的P波、QRS波和T波。
1.2 立體心電向量環(huán)的第一次投影——心電向量圖形 用三組上下、左右、前后的電極,從三個不同平面即額面、橫面和側(cè)面描記三個平面向量圖,實際上,這是空間向量環(huán)在三個不同平面上的投影。額面記錄的是上下、左右的心電向量,橫面記錄的是左右、前后的心電向量,側(cè)面記錄的是上下、前后的心電向量。心臟除極和復極產(chǎn)生的心電向量,由上下、左右、前后的不同方向和不同的量,連接起來的向量是一個立體構(gòu)型的空間環(huán)。
1.3 立體心電向量環(huán)的第二次投影——心電圖波形 一個平面向量在一個導聯(lián)軸線上按時間移動,可以理解為這個平面向量在這個導聯(lián)軸上的投影。心電圖就是有關(guān)平面的心電向量環(huán)在相應導聯(lián)軸上的投影。額面及橫面各導聯(lián)記錄心電圖與心肌除極、復極向量環(huán)的關(guān)系如下。
心電圖的導聯(lián)體系,加壓肢體導聯(lián)及胸前導聯(lián),符合額面及橫面的導聯(lián)軸線。6個肢體導聯(lián)反映了額面心電向量在上下、左右方向的變化,6個肢體導聯(lián)心電圖是額面心電向量環(huán)在6個導聯(lián)上的投影;6個胸前導聯(lián)反映了橫面心電向量在前后、左右方向的變化,6個胸導聯(lián)心電圖是橫面心電向量環(huán)在6個導聯(lián)上的投影。
平面向量反映的是二維變化,縱坐標及橫坐標反映的是向量在該方向上的強弱。心電變化是一維變化,縱坐標代表瞬間綜合向量在導聯(lián)方向的強弱,橫坐標反映的是時間。
心臟活動時所發(fā)生的電力線向身體各部的擴展分布在每一條點線上,由心臟生物電流的擴展所引起的電位是相等的,因此位于同一點線上的兩點之間不出現(xiàn)電位差。當具有不同電位的身體表面的各點與心動電流描記器相連時,就可記錄出心臟活動所引起的電位變化。
在心電圖記錄紙上,橫軸代表時間。當標準走紙速度為25 mm/s時,每1 mm代表0.04 s;縱軸代表波形幅度,當標準靈感度為10 mm/mV時,每1 mm代表0.1 mV。見圖1。
心電圖記錄紙上有粗細兩種豎線和橫線。豎線的間隔代表時間,橫線的間隔代表電壓。細線的間距為l mm,粗線的間距為5 mm??v橫線交錯組成許多大小方格。
通常記錄紙的走紙速度為25 mm/s,故每小格(橫向)代表0.04 s,每一大格(粗線內(nèi)5小格)代表0.20 s。一般采用的定標電壓是l mV=10 mm(10小格),每一縱向小格代表0.1 mV,每一縱向大格代表0.5 mV。特殊情況,可加快走紙速度至50~100 mm/s,此時每小格代表0.01~0.02 s??烧{(diào)整定準電壓,使之增高或減低,如心電圖波幅過大,則用0.5 mV減半電壓,計算時乘以2;反之,若波幅過小,則用2 mV電壓,計算時除以2。
測量分析心電圖時,應首先檢查定標電壓和走紙速度,以免影響心電圖的判斷。測量正向波振幅,應從等電位線上緣量至波頂;測量負向波時,應從等電位線下緣量至波底。等電位線以T-P段為準,因為在這段時間,心臟無電學活動,電位等0。在測量各間期時,應選擇波幅最大,波形清楚的導聯(lián)。測量各波時間自該波起始部分內(nèi)緣至終了部分內(nèi)緣。
3.1 心電圖各波段 正常心電圖的每個心動周期由一組波形組成,見圖2。
P波:代表兩個心房的除極過程。
P-R間期:代表自心房除極開始到心室除極開始的時間,主要反映了激動經(jīng)房室交界區(qū)傳導的時間。P波終末到QRS波起始之間的平坦段稱為P-R段,一般與T波末至P波起始的“等電位線”(即T-P段)平齊,若低于后者,常反映心房復極過程,有時被稱為Ta波。
QRS波:代表兩個心室除極的過程。
圖2 心電圖各波段
Figure2 The waves and segments of the electrocardiograph
T波:代表兩個心室復極過程。為心室的晚期復極波,其波向與QRS波的主波方向一致,但在V1導聯(lián)中可不一致。正常在QRS波主波方向向上的導聯(lián)中,T波高度應>R/10(胸導聯(lián)>R/8),正常形狀是圓滑而有個頂端,前后支不對稱,即后支回基線較快。如T波顯著升高或波頂尖聳呈帳篷樣見于高血鉀(雙支對稱,高尖,基底部狹窄)。
U波:在T波之后與T波方向一致的小波,在V3導聯(lián)最明顯,兒童心率較快常不易看清楚。一般認為U波代表心室后繼電位,亦有認為代表Purkinje纖維細胞復極終末的電位變化(Purkinje細胞動作電位時間較一般心室肌為長),繼T波后一個微小的波。正常U波并不是每一個導聯(lián)中都明顯易見,往往在胸導聯(lián)V2、V3中較明顯。一般不超過T波的一半。當?shù)脱洉r較明顯,可出現(xiàn)TU融合或U>T。ST段:指自QRS波終了至T波開始之間的一段。代表心室全部除極后,心室各部位沒有電位差,處于等電位線上。QRS波終了至ST段開始的一點為J點,正常往往是輕微的向上飄起與T波相連。在任何一個胸導聯(lián)及肢體導聯(lián)中ST段壓低<0.05 mV,在肢體導聯(lián)及V4~V6導聯(lián)抬高<0.1 mV,V1~V3導聯(lián)抬高<0.3 mV。分病理性壓低:水平型、下斜型、下垂型、J點下移;功能性壓低:上斜型。
Q-T間期:代表心室除極和復極的全過程所需要的時間。指從QRS波群開始至T波結(jié)束時的時間。可隨心率變化而變化,心率快時短,心率慢時長。
3.2 QRS波形命名原則 QRS波第一個向下的波稱為Q波,第一個向上的波稱為R波,繼R波之后向下的波稱為S波,S波后又發(fā)生向上的波稱為R'波,R'波后又一個向下波稱為S'波;只有一個向下的波稱為QS型(目前國內(nèi)外經(jīng)典心電圖專著和教科書將只有一個向下的波命名為QS型,但給實際臨床應用帶來了困惑,其不足是,向下的波應有大小之分。因此,我們認為當向下的波小于0.5 mV時,稱為qs;當向下的波大于0.5 mV,稱為QS,這樣便于臨床應用和診斷)。見圖3。
注:1=qs,2=QS,3=QS切跡,4=QrS,5=qr,6=Qr,7=qR,8=QR,9=qrs,10=qrS,11=qRs,12=QRs,13=QRS,14=胚胎r,15=rS,16=rs,17=RS,18=Rs,19=r,20=R,21=R頂部切跡,22=R頂部頓挫,23=rsR′,24=S波寬鈍,25=rsr′,26=rSR′,27=rSr′,28=Rsr′,29=RSr′s
圖3 QRS波各種形態(tài)及命名
Figure3 The shapes and nomenclature of QRS complex
3.3 QRS波型記錄原則 (1)絕對法:振幅超過0.5 mV的波用大寫字母表示;振幅小于0.5 mV的波用小寫字母表示。(2)相對法:波的大小不是依據(jù)振幅絕對值,而是根據(jù)相互比較的結(jié)果。例如:R波的振幅大于S波的振幅的絕對值時,R波用大寫字母表示,而S波用小寫字母表示,即Rs型。
3.4 QRS波時間與振幅 (1)QRS波時間:指心室開始激動至心室完全激動所經(jīng)過的時間,一般為0.06~0.11 s;(2)QRS波振幅和:至少在一個肢體導聯(lián)中不低于0.5 mV,胸導聯(lián)中不低于0.8 mV,否則為低電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