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榮
(平湖市教師進修學校 浙江 平湖 314200)
浙江省“十二五”新的教師培訓制度試行,標志著教師培訓發(fā)展已從補償性、適應性階段走向選擇性、個性化的階段,從政策的頂層設計來看,教師培訓實現了從被動參與到主動選擇的過程。教師在新的培訓制度下,能根據自己所需,主動地選擇培訓項目,然而,主動選擇并不意味著主動發(fā)展。如果培訓內容一般的話,只會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非但沒有激發(fā)教師發(fā)展的內驅力,反而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教師還是沒有改變?yōu)槟脤W分的“被發(fā)展”狀態(tài)。特別是當前,很多方面的活動,都頂著培訓的名號,一下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項目,魚目混珠、名不副實,培訓“繁榮”的背后卻是培訓價值的背離。因此,在頂層設計保障了教師主動選擇的同時,如何樹立科學的培訓理念和提供高質量的培訓項目,便成了政策落地的關鍵。
當下,制約教師培訓工作發(fā)展的因素,已不在于對培訓重要性的觀念認識,或是教師培訓制度的完善和培訓經費的保障等外在方面,而是對教師的認識,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理解和對教師培訓本質的重新思考。對教師培訓進程的歷史反思,能為理解新時期教師培訓工作提供一面鏡子。
1.基于行政主導的教師培訓。以行政化推動專業(yè)化,是各地教師培訓的普遍現象。固然,教師培訓工作離不開教育行政的大力支持,但行政支持并不等于對培訓本身的介入,教師培訓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行政主導的培訓注定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內的“命令檢查”式培訓,更為不利的是,長期下來,導致培訓者習慣于采取簡單而不費力的培訓手段,正如有人所戲稱的:聽課就是研究,評課命題考試就是指導,組織會議各類評比就是服務,優(yōu)質課各類獎項就是成果——如此下去,離專業(yè)化培訓越來越遠。
2.基于經驗主導的教師培訓。這里的經驗,不是參加培訓教師自身的經驗,而是灌輸給參訓教師的外在經驗。諸如各式觀摩和典型示范活動,便是經驗主導的培訓?;诮涷灥呐嘤柾鶐в心撤N宗教的理想色彩,為取悅受眾,傳遞者可能會進行加工以夸大事實,即使是來自實踐和符合道德的經驗,充其量也只是一種誠實的傳播活動,哪怕報告或演講鼓舞人心,屬于最新研究成果,但由于教師對主題缺乏話語權,無法進行有意義的互動,也就談不上對教師的后續(xù)行為有所改變。
3.基于技術主導的教師培訓。技術主導的教師培訓關注的是,什么是教師必須知曉的知識,以及如何讓教師掌握這些普遍的技術,教師培訓的目的便是讓教師掌握一套規(guī)則或操作技術,應對教育教學活動。技術取向的教師培訓本質是客觀主義的教師發(fā)展價值觀,它追求一種客觀、可操作的普遍技術,以解決暫時的問題和及時效果,強調培訓的普遍價值。且不說應對復雜教育情景的種種技術的合理可行性,技術主義過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訓練,而忽視教師作為個體的自我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結果將教師導向片面追求教育教學技藝的模仿與花樣翻新,使培訓重復而缺少新鮮氣息,教師亦成為等待技術的“思想懶漢”。
教師培訓越來越豐富,相伴而來的對教師培訓工作本身的詬病也越來越多。今天,怎樣增強培訓項目的吸引力,成了培訓組織者頭等難題。毋庸置疑,無論是行政主導、經驗主導還是技術主導的教師培訓,都有其存在的歷史價值和合理性,但最大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就是教師作為主體性實踐的缺失,導致教師的“被發(fā)展”和“低效發(fā)展”。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身處信息發(fā)達的外在環(huán)境,種種所謂的經驗和技術無處遁形時,傳統(tǒng)教師培訓的價值理念和操作方式,顯得越發(fā)狹隘和低效。經過多輪培訓后,無論是參訓者還是培訓組織者,對現有培訓都有在重復操作下兜圈子的似曾相識的感覺。而另一方面,學校教育環(huán)境更加復雜,應對不斷出現的新生問題,要求教師有更高的素質和能力。
突破教師培訓的高原期,在于回歸教師的主體性地位,以及基于真實教學情境的實踐培訓范式。事實上,最了解自己能力和不足的永遠是教師自己,如果僅僅是勉強地接受外在經驗或技術,缺乏內在動力、參與和反省,那么培訓效果不佳且不可持續(xù)。教師工作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人們普遍認識到,每一位教師的經驗具體而獨特,其特殊性是其他經驗所不可替代的。更棘手的是,作為培訓者,我們無法預測教師教學過程中的種種變化,無法把握教師將遇到何種問題。明智的選擇是,發(fā)揮教師個體的內驅力,通過其自我實踐、自我參與、自我反思等要素,一方面,教師生產“實踐知識”的參與度越高,其行為受所生產的實踐知識的影響也越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教師自我發(fā)展的信心和能力,這就是教師培訓回歸主體性實踐的現實邏輯。那么,在教師培訓的微觀操作中,回歸教師的主體性實踐,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要素:
1.扎根教師真實教學情境的實踐學習。IBM公司在員工培訓時提出:“一個人的學習80%是在工作中完成的”。有成人教育學者也提出類似的觀點,成人教育“不是從課程入手,而是從鑄造成人的生活情境和經歷入手?!苯處煴仨毥櫾谌粘5慕虒W實踐中才會有真正提高。優(yōu)秀教師所具備的實踐智慧不是用語言傳遞而來的,是長期的一線實踐和不同經驗決策累積而成的。“因此,對教師個體來說,知識學習、經驗積累的過程其實是充滿主體精神的同化和順應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驗都只具有啟迪力量而沒有標本意義”。
想要成為優(yōu)秀教師,離不開教師的專業(yè)生活和教學實踐。教師的學習需要,始于每天形形色色的教學問題,這些實踐問題也成為他們的學習動力,正是基于大量的具體情境的學習分析,使教師得以形成和掌握配合不同情境的有效教學行為,并由此產生新的實踐認知。扎根于真實教學情境的實踐學習,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關鍵。而當前的培訓雖然也重視實踐,但往往是偏重于實踐的形式,是“他者的實踐”,是觀摩少數典型的實踐,作為培訓主體的大部分教師則游離在外。
2.實踐中反思。我們一般認為,日益增長的教學經驗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不過,也不是所有的經歷都帶來有意義的學習,實踐不一定產生智慧。缺少反思,實踐僅僅是一種行動,行動以及行動中的反思,構成完整的實踐,實踐與反思應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實踐中反思,教師得以對先前學習和當下行動進行審慎的評估,而非盲目的照舊。反思過程一方面使教師與過去的經驗互動,更重要的是產生了連接的作用,正如杜威在《經驗與教育》中所言,經驗的連續(xù)性原則意味著每一種經驗都從過去的經驗中吸納一些有用的營養(yǎng),然后以某種方式改變后來經驗的質量。正是在經驗中加入了新的意義和視點,教師的后續(xù)實踐才保持連續(xù)性,而這種實踐是不同于之前的新的行為。因此,在教師培訓中,我們不在于給教師提供完美的案例或參照,而在基于真實教學情境下,促進教師反思問題和教會教師反思的方法。引導教師通過自身的反思和研究,主動建構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實踐智慧。目前教師培訓中實踐的片段化操作,使反思流于形式。
3.基于主題的理論與實踐融合。關于理論與實踐對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意義,人們的看法就如“鐘擺”一樣,對此,杜威也曾做出提醒:如果理論與實踐之間不是相互一體,單憑教師個人經驗的增長,教師最終也不能獲得專業(yè)成長。事實上,理論與實踐相融的看法也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理論與實踐不是相互對立,而是緊密結合在一起,況且也很難從概念上把兩者截然地分清楚,正如我們評價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既擁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也具備深刻的教育理論觀點。人們爭論的不是理論與實踐兩者缺誰的問題,而是在教師培訓中,兩者以何種形式結合,以及針對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培訓場景需要,兩者介入的時機和深淺的問題。對于剛入職的新手教師,開始可能不宜介入太多的理論,應該盡可能經歷教學現場實踐,有了一定經驗再學習理論,便能以自身實踐情境作為例子,賦予理論以豐富的意義,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使教師的學習層層深入。在教師培訓的實際工作中,采取先理論、后實踐的簡單相加,理論與實踐往往是兩張皮,各說各話,宛如兩條平行的軌道,永遠也不相交。要使理論與實踐融合,我們必須引入“主題”這個概念,正是在既定的主題框架下,因應一定的教學情境,適時的介入相關的規(guī)則和原理,才能幫助教師實現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yè)學習。
4.有意義的參與。培訓中有意義的參與,是教師主體性實踐最為明顯的標志。其實,很多的教師培訓項目,組織者都堅持讓教師參與其中的想法,可真實的情況是,教師參與培訓中的各種活動,并不代表教師參與了真實的學習。例如,受工學矛盾的影響,參加培訓的教師往往“身在曹營心在漢”,無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學習。學校要有基于本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計劃,統(tǒng)籌安排教師參加培訓,并嚴肅地和教師溝通,為教師提供適切的支持,以消除教師參加培訓的組織障礙。此外,有意義的參與更取決于培訓設計本身。很多教師培訓的參與往往僅限于用“眼睛”或“耳朵”參與的表面形式,或者參與的諸多活動之間并沒有什么關聯,教師無法產生有針對性的深入的參與過程。有意義的參與要創(chuàng)設機會,讓教師盡量接觸和經歷各種不同的實踐情境,與不同經驗的同行進行專業(yè)對話,豐富自我經驗及見識更多事物,這些參與,給予教師不斷實踐的機會,提供多樣的視角,使教師擁有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的想法。參與越深,學習機會也越多,學習的意義也越豐富。哪怕是參與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學習經驗,當教師反思性實踐時,也會成為積累正確知識的教訓,同樣有意義。
5.形成對話共同體。在培訓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教師并不表現出參與學習的熱情,相反,產生強烈的抗拒或同培訓者保持距離,這會使我們試圖通過培訓與教師達成廣泛共識的想法落空。引入共同體這個概念,是為了強調參與培訓的各主體間應建立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我們習慣于用“指導者”和“被指導者”來定義“培訓者”和“教師”之間的關系,當面對不同的實踐情境和需要解決問題時,互相之間缺少協商和有意義的互動。盡管在培訓實踐中,我們會有意識地采取諸如“研討”“論壇”“沙龍”等形式,但由于屈服權威和缺少寬容的文化氛圍,導致大量的虛假對話。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建立起彼此間對話者的關系,正如諾丁斯所說,對話不僅僅是雙方在一起隨意聊天,也不是一方長篇大論,另一方洗耳恭聽,對話是開放的,在一次真實的對話中,參加者在對話的開始并不知道對話的結果;對話允許我們表達各自的心聲;對話把人們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得我們有可能建立一種充滿關心的人際關系。與教師形成對話共同體,尊重不同教師成員的差異,通過分享性的專業(yè)互動,不但能豐富教師彼此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能讓教師感知到自己的專業(yè)聲音,激勵教師的自信心和成長動力。
6.適合教師需要的培訓。培訓要適合教師需要,是所有培訓者皆知的道理,如果不能做到,則任何標榜有效的培訓都可能名不副實??删唧w到培訓實踐,卻做得并不理想,這不僅涉及觀念,更涉及能力的問題。我們要么用自己對教師需要的主觀判斷,來代替教師的真實需要;要么熱衷追逐流行的新理論及口號,把其當成教師學習的重點,而把真正需要關注的問題放在一邊。不同階段教師所面對的挑戰(zhàn)和問題不同,最有價值的培訓主題應該是在教師教育實踐中發(fā)現的問題,而非新理論。能洞悉教師的真問題,以及清楚背后的成因,找出解決的關鍵步驟,設計主體性實踐的培訓活動,這需要培訓者有很強的專業(yè)能力。
總之,關注教師成長的內驅力,是因為我們堅信并倡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教師的自主發(fā)展”而非“教師被發(fā)展”。教師的自主發(fā)展,由個人的實踐需要驅動,而個人的實踐需要又與教師能否得到及時的支持、個人對教育的熱情與期待緊密聯系。因而我們無法預設一套完美的培訓計劃來適合每一位教師,唯一可以明確的是:我們在提供給教師多元專業(yè)發(fā)展機會的時候,應秉持的培訓理念和價值觀,這就是教師作為培訓主體的實踐性學習。反思以往的教師培訓,之所以不夠成功,是因為都忽視了教師的主體性,都把教師當成簡單的受訓對象,而不是培訓可以依靠且必須依靠的力量??陀^地講,教師既有自主專業(yè)成長的權利,也具備在實踐情境中,經由反思、參與、對話建構和內化知識的能力,如此循環(huán)往復,教師便能在系統(tǒng)的培訓中實現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夢。▲
[1]黃耀紅,周慶元.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問題反思與理念重構[J].中國教育學刊,2007(7):69-72,78.
[2]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3.
[3]熊偉榮.超越技術主義:論教師培訓的價值轉向及路徑選擇[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