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為 許寧寧
(泗洪中學 江蘇 宿遷 223900)
從整體上說,生態(tài)課堂是一種符合教學主體生理特性和教學規(guī)律的課堂形態(tài)。學生、教師、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評價和學習環(huán)境共同組成了一個教學的有機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不僅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生命質量的場所,同時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走向成熟的生命舞臺。從微觀生態(tài)學的視角去思考和把握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問題,建設生態(tài)課堂,成了一個擺在我們面前亟待探討與破解的時代教育課題。
生態(tài)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在于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則需要削弱或者解除教師的課堂控制,但課堂控制的缺失又會造成課堂的失范甚至失控。為了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課堂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規(guī)范和控制,但這又容易壓制學生的自主,從而抑制課堂的生命活力。由此看來,課堂控制和學生自主之間的矛盾是課堂教學領域中必然遭遇的一個基本難題,也是課堂生態(tài)失衡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的結構性障礙。
從生態(tài)課堂的視角去平衡教師課堂控制和學生自主之間的關系,探尋師生之間各種張力關系的最佳平衡點是促成課堂師生關系良性互動的關鍵。
教育價值觀是人們對整個教育核心價值或基礎價值的看法或觀念。教育價值觀能夠規(guī)范、指導及調節(jié)人們的教育行為,并對其他教育觀念起到根本性的影響。
我們的主流教育價值觀由于長久以來深受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體制以及以知識授受為核心的傳統(tǒng)教學理論的影響,導致了教育課堂教學在宏觀上采用的是一種中央集權式的運作模式,在微觀上則形成一種教師高度控制與學生絕對服從的封閉式權力運作機制。
隨著世界范圍的教育改革的拓展與深入,我國的教育改革順應了世界教育價值觀的基本潮流,開始從人自身的存在與發(fā)展上來關注課堂教學中的控制與自主之間張力關系的平衡,關注師生關系的和諧,并由此引發(fā)了課堂教學在教育價值觀及權力運作上的諸多極其深刻的變化。
過去,人們主要從課堂教學的效率、規(guī)范與秩序的角度去關注課堂教學的權力運作問題,由此帶來課堂控制與學生自主之間的嚴重失衡現(xiàn)象;現(xiàn)在,人們開始從人的自由個性與自主發(fā)展方面去關注課堂教學的權力運作問題。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價值潮流,單純注重工具性的“發(fā)展”理念已經(jīng)受到人們廣泛的反思與批判,一種以人為目的的生存論意義上的“發(fā)展”理念正在形成。但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在價值觀上呈現(xiàn)出表面繁榮而實質混亂的局面,有人主張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有人主張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有人主張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有人則主張教學要面向生活,等等,由此形成了中國教育在課堂教學價值觀念上的多元并存與相互沖突的格局。
盡管教育價值觀在微觀層面上存在沖突與差異,但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價值與自由個性正成為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主導價值取向。在這一教育主流價值觀的指引下,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在權力運作上逐漸向減少教師控制范圍和擴大學生自主空間方向發(fā)展。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對教育價值觀的理解與把握偏差,缺乏引導力度,往往導致教師過度讓權于學生,處處恭維學生,甚至完全由學生控制課堂造成課堂嚴重變味的局面。這是課堂控制與學生自主之間張力關系的失衡,實際上是師生之間教育價值觀的失衡。
還自主于學生,但是沒有規(guī)范的自主只能帶來混亂。因此,課堂不能由絕對控制走向完全否定控制的極端。控制的標準在于確保學生充分享有自主的權利,自主的發(fā)揮不能超出課堂基本規(guī)范的范圍。在教育價值觀上要達成教師課堂控制與學生自主之間動態(tài)張力關系的平衡,這是師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的根本性前提。
在課堂管理中,信任是教師與學生雙方互相積極預期并信賴的一種心理傾向及行為模式。課堂管理中的信任包含著兩方面的因素:課堂管理信任與課堂信任管理。
課堂管理信任實際上是“對管理的信任”,它是指學生對教師及其管理行為的信任。課堂管理信任的主體是學生,信任的客體是教師及其管理活動。課堂信任管理是教師對學生的積極預期并信賴的一種管理心理傾向及行為模式。課堂信任管理中信任的主體是教師,信任的客體則是學生及其活動。
課堂管理是一個動態(tài)互動的過程,課堂管理信任和課堂信任管理中信任的背后實際上包含的是師生之間信任張力關系的平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控制和學生的自主是一對此消彼長的長久矛盾關系,雖然在理論上可以厘清二者之間的關系,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很難把握準確。教師的控制很容易擠占學生的自主空間,學生的自主也很可能弱化教師的基本作用甚至破壞課堂紀律。這就需要師生間建立起基本的信任關系,師生之間的信任是課堂管理制度化之外的人性化潤滑劑。在實際的課堂管理過程中建立起學生對教師管理的信任是整個管理的核心所在,也是實現(xiàn)師生之間良性互動的關鍵。建立和加強學生對教師管理的信任,促成教師控制和學生自主之間信任張力關系的平衡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建立和完善師生間的信任渠道,重視課堂情感管理
生態(tài)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信任張力關系在課堂管理中表現(xiàn)為課堂管理信任與課堂信任管理之間的張力關系。由于信任管理先行才能換來管理信任,因此,教師作為信任管理的主體,首先就要積極表達對學生的信任,多方面建立起學生可以表達心聲的信任渠道。教師不僅要做到課堂上充分傾聽學生的心聲與情感表達,鼓勵質疑與合作探究,還要做到課外對學生的關懷與積極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消除對教師的抵觸情緒,從而減少師生之間的距離感。
其次,教師要重視課堂上對學生的情感管理,要把學生當作有個性化心理需求和豐富情感的人來對待。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和差異化的發(fā)展需求要給予充分的關注和幫助,教師要寬容學生的言行,做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教師、對課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強化課堂管理制度建設,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
課堂管理需要依托制度,公正合理的課堂管理制度和有效的運行機制本身就可以增強學生對課堂管理的信任和尊重。制度的長效性和穩(wěn)定性可以帶來學生對課堂管理信任的持久性和穩(wěn)固性。因此,強化課堂管理制度建設尤為重要。
良好的課堂管理制度,首先應該具備科學性,要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其次,良好的制度要具有人性化特征。制度是用來管理人的,學生是不斷成長、不斷發(fā)展的、獨立的、具有差異性的不同個體,因此在管理的過程中要做到以生為本,軟性約束和硬性約束要協(xié)調起來,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找出具有針對性的制度契合點。最后,良好的制度要具有靈活性。學生是具有鮮明性格特點的活力個體,制度管理在運行的過程中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有緩沖措施和應對突發(fā)事件的預案和事后補救措施,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制度在課堂管理中的作用。
在整個的課堂互信建設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對自身才華能力的提升,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輻射,要適當?shù)卦鰪娍死锼宫敊嗤???死锼宫敊嗤傅氖墙⒃趥€人超常品質及其所體現(xiàn)的特定使命信仰基礎之上的權威。因此,克里斯瑪權威本身就是一種信任,是被管理者基于管理者的個人超常品質而對管理者產(chǎn)生的一種接近信仰的信任,所以教師增強自身的能力與品質本身就能帶來管理的信任和持久的效果。
師生之間信任張力關系的平衡能夠給課堂教學帶來足夠的韌性,能夠使教師的課堂控制和學生自主擁有更廣闊的自由度和摩擦緩沖空間,建立和完善師生間的互信機制在生態(tài)課堂的建設過程中有著重要地位。
課堂教學權力涉及社會、教師和學生三方不同的權力主體,在這些權力主體之間進行客觀而又合理的權力分配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形成控制與自主之間的權力張力關系平衡是生態(tài)課堂中師生關系良性運作的重要條件。
課堂權力,維持了課堂的規(guī)范與秩序,支撐著課堂的控制體系,制約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但同時也為學生的自主發(fā)展開辟了可能空間。課堂權力分配由于長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呈現(xiàn)出權力過分集中于教師的傾向。這種格局,不僅嚴重壓縮與減少學生參與課堂管理與教學決策的空間與機會,而且造成了學生在人格上過分依賴教師的依附性人格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上過分強調知識的授受導致了權力向教師集中
由于教師肩負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任務,在知識和能力方面較之于學生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課堂管理權和教學決策權就無可爭議地集中于教師,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和服從教師的權威和管理。
第二,課堂的“科層制”組織決定了師生間的權力分配格局
我們的課堂教學與管理實際上是借用了現(xiàn)代社會管理中的“科層制”管理模式。教師處于最高層,中間是班干部、課代表以及合作學習的小組長,最下層是眾多的普通學生。這樣一種層層具細的管理方式使教師自然擁有最高的權威和絕對的控制權。
第三,傳統(tǒng)因素的持久影響強化了師生間的權力分配格局
盡管現(xiàn)代社會的師生關系較之于傳統(tǒng)社會的師生關系發(fā)生了諸多變化,但兩千五百多年延續(xù)的儒家教育文化傳統(tǒng)和一直以來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深遠影響,無疑強化著當代師生間的權力分配格局,使權力更多地向教師傾斜,從而出現(xiàn)師生之間權力失衡現(xiàn)象。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讓課堂的權力運作更加科學規(guī)范,更加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我們需要針對這些問題的本身提出相應的對策:
1.安排合理的權力結構
課堂權力系統(tǒng)涉及社會、教師和學生三大主要權力主體。在這些權力主體之間進行課堂教學權力客觀而又合理的分配,使新的權力體系既反映國家和社會的意志和要求,又能保證教師擁有獨立的課堂管理權和教學決策權,同時還能還權于學生,擴展學生的自主活動空間,兼顧社會、教師和學生不同權力主體的意志和訴求,是課堂教學權力系統(tǒng)獲得良性運作的首要條件,也是生態(tài)課堂中師生之間權力平衡的首要條件。
2.引導學生的自主管理
生態(tài)課堂中的課堂教學與管理應打破傳統(tǒng)的“科層制”的組織與管理模式,建立一種基于新的權力分配體系之上的學生自主管理機制。
管理學中把管理分為三種境界:以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管人。其中以人管人的管理模式是一種低級階段的人治管理,主觀隨意性很強,容易造成矛盾與沖突;制度管理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它把管理從人治引向了法制,具有很強的約束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人,當被管理者能夠形成高度統(tǒng)一的文化價值認同的時候,管理就達到了文化管理的境界。這是一種自我約束與皈依,是一種高度的自律與自主,具有深遠性和持久性的特點。
生態(tài)課堂的管理應該在制度管理的基礎上,由教師做好文化價值觀的引領,逐步地引導學生自主管理與自我管理,讓管理彰顯一種文化,讓文化無聲地滲透到管理中去。學生在達成高度的文化價值認同之后,班級的教學與管理會形成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其效果遠遠超出來自外部的社會管理與學校管理。
3.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教育應傳承歷史、面向世界,應符合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一心只讀圣賢書、師者至高無上、打罵教育等傳統(tǒng)的教育價值觀顯然已經(jīng)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當今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對于傳統(tǒng)的教育價值理念,我們應該繼承并發(fā)揚其中的精華,但同時也要剔除其中的糟粕。
當今的世界是多極化的世界,在文化方面同樣出現(xiàn)了多元共存的局面。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國內甚至更小的范圍,而應該放眼世界,汲取不同文化的優(yōu)秀內容,拓寬我們的文化視野才能夠培養(yǎng)出真正的人才。
生態(tài)課堂中師生之間的利益張力關系是建立在雙方利益訴求的基礎之上,主要通過課堂控制與學生自主之間課堂博弈來展現(xiàn)。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各方面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致使學生一直處于這場沖突中的被動與劣勢位置。
課改的壓力與教育行政力量的過度干涉使得師生關系在利益層面上圍繞課堂控制和學生自主在不斷地調整,有時甚至出現(xiàn)一反常態(tài)的顛覆性變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體現(xiàn)在各種公開課上。
筆者在一所重點中學做的幾千份問卷調查顯示,學生普遍認為在公開課上所擁有的自主權利最大,最受到教師的尊重;但同時顯現(xiàn),從應試的角度看,公開課上知識的獲取滿意率很低。這里面實際上包含著師生之間利益關系的深層次原因。
公開課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公開課程講授的形式活動。作為一種教研形式的公開課,其聽課的對象不僅有學生,還包括教師、領導以及專家等。所以公開課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大多具有兩面性,而開課的教師往往更多的是針對聽課的人員在傳遞自己的教育理念,展現(xiàn)著課改的要求。這樣一來,教師就會想方設法去盡可能完美地預設自己的課堂,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配合,全力地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生態(tài)性。甚至有的教師都事先上演了好幾遍,公開課只不過成了一種排練多遍的“完美”表演……公開課作假的愈演愈烈使得學生深受其害卻不知所措。一方面學生在公開課上能得到久違的自主與尊重,另一方面,學生為了成全教師不得不一次次地痛苦排演早已都熟知的課堂。因此,很多的公開課不僅早已嚴重異化,而且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根本就沒有上的必要了——公開課已成為學生成全教師的特定表演場所。
常規(guī)課堂上的充滿課堂控制的灌輸色彩,公開課堂上的一反常態(tài)的以生為本的生態(tài)展現(xiàn),這兩種反差巨大的課堂形態(tài)實際上都是在緊緊圍繞師生的利益關系展開,并且更多的是受到教師的利益左右。師生關系中的利益失衡通過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課堂形態(tài)表現(xiàn)得更為集中。
解決師生關系的利益失衡,首先就要從制度上找原因,需要教育行政力量從制度的層面上適度地進行規(guī)范;其次,根本化解之道還需要提高廣大教師的認知水平和教育價值追求,從教育價值觀的文化層面去進行廣泛的引導和糾正。
生態(tài)課堂中的師生關系緊緊圍繞教師的課堂控制和學生自主之間的矛盾展開。為了讓師生關系達到良性互動的目的,我們需要重點平衡好師生之間的教育價值觀、信任、權力和利益的張力關系,并最大化地尋找出雙方匯合點,讓生態(tài)課堂的建設從根源上處理好最基本的課堂難題,從而最大化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約翰I.古得萊得.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M].蘇智欣,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李森,王牧華,張家軍.課堂生態(tài)論:和諧與創(chuàng)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李松林.控制與自主:課堂場域中的權力邏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4]汪霞.一種后現(xiàn)代課堂觀:關注課堂生態(tài)[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1-54.
[5]燕良軾,馬秋麗.論生命視野中的師生關系[J]教育科學研究,2006(1):50-54.
[6]張哲才.打造“生態(tài)課堂”提高教學效益[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2):146-148.
[7]施傳柱,代芳芳.淺議中學科學課程的生態(tài)課堂構建[J].教育探索,2011(1):57-59.
[8]鐘啟泉.從課堂失范走向課堂規(guī)范——兼評《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