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爽
(通化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吉林 通化 134002)
受傳統(tǒng)教育觀的影響,我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重視間接知識的獲得,忽視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和素質的養(yǎng)成。成人化的、機械式的教學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了樂趣,使本來對知識有著渴求和探索欲望的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游戲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活動,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不論成人還是兒童都需要游戲。[1]因此,游戲化的教學不僅對于幼兒園的兒童身心發(fā)展起積極作用,在思想不夠成熟的小學生身上也同樣適用,也應該繼續(xù)延續(xù)。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游戲的方式把兒童意識或潛意識中的東西自然地表達出來,治愈已存在的問題,并可以逐漸發(fā)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干預發(fā)展的目的。
最早將游戲引入對兒童個別心理輔導的是霍爾莫斯。而后,安娜·弗洛伊德將弗洛伊德傳統(tǒng)的精神分析理論應用于兒童治療,將兒童游戲作為觀察、分析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手段。羅杰斯將“來訪者中心治療”研究擴展到心理治療領域之外,逐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他的學生芝娜·愛絲琳則把“以學生為中心”具體應用于心理輔導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游戲治療。將游戲輔導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游戲輔導模式涉及的游戲并不是簡單意義的游戲。游戲輔導模式是利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采取游戲的形式,探查學生內心的需要、沖突、情緒,并通過游戲降低防衛(wèi),促進表達、內省,同時利用游戲的操練功能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成長或練習成長,實現非娛樂性目標的一種輔導形式。游戲輔導可應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很多內容中,如協(xié)助交往的游戲、增強團隊凝聚力的游戲、促進學習效果的游戲、增強耐挫力的游戲、增強自我意識的游戲等。[2]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所遇到的共性問題和個別問題,采用不同的游戲形式,有針對性地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比形式化的活動教學模式更有效地滿足兒童的特殊需要。雖然小學生的日?;顒佑捎螒驗橹髯?yōu)閷W習為主,但游戲輔導形式卻能有效地讓小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品質。
在游戲理論中,游戲具有深刻而復雜的重要意義,從認知角度來看,游戲可通過與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相協(xié)調,促進兒童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體現“最近發(fā)展區(qū)”;從情緒角度來看,游戲可滿足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愿望,修復創(chuàng)傷性體驗,促進兒童個性和情緒的健康發(fā)展。在動物界,智慧越高的動物,玩游戲的時間越長。人類對自身和世界的了解,都是通過主動的探索和實踐來進行的,現在專家學者越來越反對機械式的知識教育,提倡還給兒童更多游戲的時間和權利,其實質是為了使兒童擁有更多的學習時間。游戲對兒童的意義是任何教育無法替代的,游戲既能幫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幫助他們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還能幫助他們從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來。[3]游戲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戲的內容實質,即利用游戲作為載體,將游戲的精神實質與心理學理論相結合運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游戲最本質的特點是自由的、主動的,人在現實世界中,對很多外在的因素和力量無法掌控,游戲充滿想象,可以讓人擺脫現實的束縛。赫伊津哈也說過,游戲是自主的,實際上是自由的。只有當“心靈”的巨流沖破宇宙的絕對專制時,游戲才變得可能。[4]游戲可以使游戲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積極參與,只有心理具有內在動機,游戲才有意義。游戲的自由靈活性可以使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根據兒童的表現和反應,及時地調整游戲的內容和形式,使兒童施展自己的能力,發(fā)現自己的潛力。但自由并不代表肆意妄為,游戲者在游戲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自控游戲的進程,認真扮演特定的角色,教師可以根據兒童游戲的具體情況,自然而然地結束游戲。
游戲是依據兒童自己的想象,以虛構的形式,超越時空的限制來體現現實生活,滿足自身愿望。雖然游戲是虛構的,但游戲者在游戲中獲得的體驗卻是真實而具體的。兒童進行游戲所反映的或是現實生活的情形,或是潛意識被壓抑的本真,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不被滿足的愿望或被剝奪的合理需要。這些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得到滿足、接受的欲望,可以通過游戲使兒童盡情地獲得種種體驗、感受,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成長發(fā)育歷程中必定或可能面臨的問題,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和有效地處理。在體驗的過程中,游戲實質上包含了強烈的情緒色彩。在游戲的過程中,兒童擺脫外在壓力,物我兩忘,身心放松,完全沉浸在游戲中,釋放著自己的情緒,實現自己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愿望,獲得滿足感和自豪感,樂此不疲。
游戲是一種通過游戲的力量促進個體本我與自我協(xié)調發(fā)展的活動,是生理、心理、社會性等身心要素健康整合的活動,是滿足人安全、平等、情感、尊重、自我實現等發(fā)展需求的活動。游戲使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了和諧。通過游戲,兒童能夠認識自我,調節(jié)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不僅可以讓他們在輕松的玩樂中得到完全的釋放,發(fā)泄現實中無法排解的情緒、壓力,而且可以讓他們認識自我,挖掘和開發(fā)潛能,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
游戲輔導模式一方面針對存在心理問題和行為、情感障礙的兒童,有效地將不易發(fā)覺的潛意識內容,提升到意識層面,從而解決其心理問題。另一方面促進了兒童多方面的發(fā)展:游戲具有想象力,在教育和心理學領域公認游戲可以開發(fā)兒童的潛能、創(chuàng)造力;游戲允許兒童去體驗那些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的情況,如不安全的因素、高昂的成本、過多的時間消耗,讓壓抑的情感得以釋放;游戲可以幫助兒童應付生活中麻煩的情況,在模擬的情境中增長社會適應的能力。
將游戲輔導模式應用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認識到心理健康課程具有課程的特殊性,摒棄知識上特定目標完成的觀念,取消統(tǒng)一的標準化測驗,在傳授一些心理的基本知識和調節(jié)技巧的同時,更注重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調控情緒能力,適應環(huán)境,承受挫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的傾向,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按部就班的思維方式來洞察課程的本質,用新的理念對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加以引導。
以往受活動教學模式特定程序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按照固定的活動步驟“設置問題—活動—討論—總結”進行。看似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學過程,重視學習的主動性和自由性,但教師在學生活動之外強加外在力量,重視對活動過程的指導,過多引導問題的答案和重視情境的設計,將學生一步步引向教師滿意的答案。教師如果過度監(jiān)控學生的活動過程,雖然是游戲的形式,但游戲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學生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步驟進行,成了被操控的機器,這種步步設疑的活動模式失去了活動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不是真正地關注小學生活動過程的獨立性、主動性和自由性,對于他們在生活中和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和問題并沒有給予關注、加以解決。游戲輔導模式則體現了游戲的精神實質,不關注預先設定的程序以及引導學生所得出的答案,而是按照學生游戲過程中的實際狀況、表現情況靈活調整,挖掘深層次的內涵,雖有一定規(guī)則,但更強調自由性、主動性。在自由前提下,游戲使小學生在不設防的狀態(tài)下主動參與,消除了他們對內心世界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流于形式的回答問題。但這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兒童在寬松和自由的情境中的表現來發(fā)現他們在生活中的問題以及內在的需要,滿足個體間需要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雖然游戲強調自由性和主動性,但并不是單純的放松,游戲是為課程的目標服務的。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既定的內容引導學生形成一致的情感體會,強調課堂活動時的體驗感悟和收獲,缺少教師與學生心靈的交流,缺乏學生內心深處的深層次情感挖掘,忽視了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正所謂“三分教,七分等”,心理健康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過程,由于小學生言語表達和認知發(fā)展上發(fā)育不成熟以及潛意識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一些改變、體會,或者情緒的表達是他們自身意識不到或者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小學生雖無法像成年人那樣充分地表達或者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但他們有自己的應對方式。游戲與兒童發(fā)展的關系是多方面的,游戲的力量遠比游戲本身內涵更豐富,以游戲為輔助促進主題深入和目的實現。對兒童情緒發(fā)展的研究指出:游戲時,兒童正負面情緒都會出現,就像在真實生活中所經歷的一樣。[5]兒童主要是透過游戲來將內在的焦慮外顯化,通過游戲的各種形式,可以消除小學生的心理防衛(wèi),幫助小學生發(fā)泄以往陳積的情緒,表達沖突的情緒,減少焦慮的情緒。教師可以通過游戲了解學生在適應上的困難、在情緒上的障礙,讓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自然地流露思想情感,促進學生心理循序漸進地向積極、健康方向發(fā)展。透過游戲來協(xié)助小學生去表達他們的感受和發(fā)泄負面情緒,如恐懼、嫉妒、孤單、挫敗和自責,這在以往的活動教學中是無法滿足的。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結構化游戲將游戲的機制引入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但它并非游戲與教學的簡單相加,而是將游戲形式與心理健康發(fā)展內容有機結合,將游戲與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統(tǒng)一起來。以往的活動模式,強調學生間的互動以及師生的互動,但有行為問題或情緒困擾的學生,通常是無法在團體活動中被認同的,以往的互動活動模式不但不會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嚴重。而在游戲系統(tǒng)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或者不同問題的學生類型,將小學生分成集體、小組,個別指導不同類型組。有交往問題的小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一些治療型游戲幫助其學習,在不影響他人需求情況下,滿足自身需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充分利用游戲手段,不僅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游戲幫助兒童發(fā)展出應對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的能力,并且將這些解決問題的能力泛化到未來生活中,協(xié)助學生在其自身和環(huán)境許可范圍內達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jié)撃艿玫介_發(fā),人格或個性日趨完美。[6]因此,游戲輔導模式不僅潛移默化地使小學生遠離心理健康問題,更重要的是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了積極心理品質的發(fā)展。
同時教師必須明確,在小學生健康心理的教育、輔導過程中,所依據的一切理論、觀點,所選擇的一切內容和形式,所遵循的一切原則和采取的一切方法措施,歸根結底,全在于促進小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fā)展。[7]游戲體現兒童的生命力,游戲應用于心理障礙兒童的治療越來越受到心理咨詢師的肯定,而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積極的發(fā)展也必將發(fā)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游戲輔導的教學模式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是最適合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其有效性能滿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p>
[1]鄭名.學前游戲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75.
[2]何元慶,姚本先,馮娟.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基礎教育參考,2013(7):18-21.
[3]勞倫斯 ·科恩.游戲力[M].李巖,譯.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11:7.
[4]雷湘竹.學前兒童游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8.
[5]卡杜森,雪芙爾.游戲治療101[M].陳志鵬,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1.
[6]李林英,鄒昕,王春梅.嚴肅游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51-156.
[7]殷炳江.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