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華
(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蘇 常熟 215500)
“聽課”既是教師學習提高的主要方式,又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教學研究的有效手段。當歷史教研員以來,筆者聽課不下萬節(jié),課聽得多了,對聽課的目的、內(nèi)容、位置、方法也便多了一份更深的思考。
“為什么聽課?”“聽課為了什么?”這些問題時??M繞在筆者的耳旁。聽課不是為了鑒定教師(即檢查教師、整教師、挑問題),而是以全面提高學科教學質(zhì)量、促進師生(含聽課的學生、教師和被聽課教師)共同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盡管聽課的形式有多種多樣,但作為教師的聽課形式主要有了解認識型聽課(對象多為新教師或剛調(diào)入的教師,目的是了解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實驗研究型聽課(教改某方面的實踐或有爭議的課,課前了解教師的意圖或問題所在)、總結推廣型聽課(目的是總結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或推廣某一教改成果或是優(yōu)秀教師給其他教師示范)、指導幫助型聽課(對象是不成熟的教師或有明顯缺陷的教師),聽課不是目的,聽課只是手段,是途徑。
筆者以為聽課最重要的是提高聽課者自身的教學水平,聽他人的課應該知道別人的長與短,然后才能吸取別人的長,補自己的短,明別人之短,警誡自己重蹈別人之短,自己才能有長進,有提高。對被聽者而言,通過同行的聽課,可以督促自己加強研究,提升課堂教學研究的水平和質(zhì)量,不斷改進和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教學,然后惠及全體學生,從而全面提高學科教學質(zhì)量,實現(xiàn)教學相長。
諾貝爾獎獲得者勞厄說過,“教育無非是一切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的東西!”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的最終成效取決于學生學習有效性的達成度。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聽課要下移關注重心,即由關注教師個體轉向關注學生全體(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更多地關注學生“學”而非教師“教”(自己學到的,才是終身受益的);更多地關注學的任務落實而不是教的任務落實;更多的關注學好和會學,而不是教好和會教;更多地關注學生能力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和學習批判性的增強。即由只聽教師的教到聽教看學合一,要由關注一堂課的短期效果,轉向關注一堂課的長期效應上來,以確保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奠基。
課前看教師怎樣把學生從課間的興奮狀態(tài)集中到課堂上來;課中聽教師的教學理念、方法是否符合新課程的要求;聽教師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否合理有效,包括導入、過渡、小結、重難點處理等;聽教師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輔助手段的運用與板書設計、練習設計與知識拓展。看教師能否根據(jù)課堂教學進展情況與出現(xiàn)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調(diào)整教學環(huán)節(jié),保證課堂教學任務順利完成。聽教師在教學中生成出來的教學機智與特色亮點,如觀察教師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學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能力,是否能靈活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果斷處理課堂突發(fā)事件,調(diào)整教學計劃,重組教學結構,激活課堂教學。
在聽課中我們要特別關注教師的四種能力:設計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教學設計能力,包括課型設計、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nèi)容設計、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教學策略設計、評價設計(看教師能否依據(jù)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具有彈性、開放性、實踐性的練習題,達到鞏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等的能力;組織能力,包括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調(diào)控能力,即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評價、反饋、調(diào)節(jié)和控制的能力,具體化為教師根據(jù)課堂上的各種信息靈活地調(diào)控課堂教學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環(huán)節(jié)、節(jié)奏、氛圍、時間等一切因素,使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行為;教學機智能力,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不斷變化的教學情景,能敏捷快速而又準確地捕捉教學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能力(看教師是否能靈活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果斷處理課堂偶發(fā)事件,激活課堂教學)。
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過去,聽課教師往往更多地關注教師“教了什么”“教師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卻很少關注“學生學了多少”“學生反應如何”,至于教學過程是否科學合理、學生的發(fā)展狀態(tài)是否良性高效,則常被忽略。其后果是: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被掩埋;思辨批判精神被打擊;自尊自主意識被扼殺。從短期看,不利于學生學習質(zhì)量的提高;從長遠看,不利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聽課時不僅要認真聽老師的教,更要仔細地看學生的學。
在聽課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學習中的五種狀態(tài):一是情緒狀態(tài)??磳W生的學習興趣是不是很濃厚,學習熱情是不是很高漲,學習情緒是不是很飽滿。二是參與狀態(tài)??磳W生是否自始至終地參與教學過程,是否每個學生都參與,參與的面有多大、是否全身心地參與,即不僅認知參與,還有情感參與、心理參與和身體參與。三是交往狀態(tài)。看課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聯(lián)系與反饋,學生的活動時間是否充足,人際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圍,交往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的方式、合作的態(tài)度、合作的成果)怎樣。四是思維狀態(tài)。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廣度,是否有創(chuàng)造性思考和個性化的見解。五是生成狀態(tài)??磳W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是否有實實在在的收獲、提升,不僅是認知的、思維的,而且是情感的。另外,還要特別關注學生自學習慣、讀書習慣、書寫習慣是否養(yǎng)成。一句話,看學生主體作用發(fā)揮得如何。
筆者當教研員十四年,習以為常了,要聽課就搬了凳子坐到教室的最后?!坝肋h坐在最后排”是我不變的選擇,從沒想過這種聽課位置的選擇有什么不妥或不合理。前段時間偶然讀到《廣東教育》(綜合版2011年第10期)上朱葉丹的文章——《讓聽課也精彩》,文中姜老師的“今天我不是來聽老師上課,而是來看學生上課的。我聽課喜歡‘永遠坐在最前排’,這樣我可以看到孩子們上課興奮的小臉、思索的眼神、困惑的表情、高舉的小手,這才是課堂最精彩的瞬間……”這一番話對我啟發(fā)頗大,是啊,為什么我們對習以為常的教學或教研行為不作一個深入的追問,這樣的聽課效果好嗎?有沒有更好的聽課位置?
從“永遠坐在最后排”到“永遠坐在最前排”,僅僅是聽課位置的變化,但可以這么說,“位置”挪動的一小步,觀念改進了一大步!從此以后,我也嘗試著改變聽課的位置,以往坐后排時我能看到的只是學生的背影,至于他們的學習習慣、學習情緒、學習方式、學習效果等則不能對其作全方位的考察。而坐前排后筆者就可以仔細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和心理活動情況,認真了解學生的學史習慣,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聽課是聽課者憑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關的輔助工具(記錄本、調(diào)查表、錄音錄像等),直接地(也有間接地)從課堂情景中獲取相關的信息資料,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學習、評價及研究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往我們很多教師真的只是在“聽課”,至于聽課前和聽課后要做什么一概不聞不問,聽課效果可想而知。為此,筆者以為應對聽課方法進行重新設計,讓聽課工作由課中延伸到課前和課后,以提高聽課的實效。
1.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首先要認真研讀課標,充分把握教材,精心預設教學基本框架。聽課者只有研究課標才能弄清教學目的與任務、教學建議、規(guī)定的知識體系、限定的知識范圍與深度,避免只靠經(jīng)驗聽課。聽課者還要掌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掌握課后訓練的目的和要求,能夠靈活地觀察教師如何組織和選擇教法,有針對性地看出上課教師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優(yōu)、缺點。
2.做好了解學情和師情的準備。即聽課者要對聽課班級的學生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如學生的學習基礎、智力水平和班級的管理情況等;對上課教師也要有所了解,如上課教師的學識水平、工作態(tài)度及教學經(jīng)歷等,這些情況的掌握有利于聽課者獲取經(jīng)驗,還可作為評課的依據(jù)。
3.做好聽課的角色準備。應從三個角色介入:一要進入“教師”的角色。要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自己來上這節(jié)課,該怎樣上。將執(zhí)教者的教法與自己的構思進行比較,這樣即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長處,不理解執(zhí)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無原則的同情式理解,看不到不足與缺點。二要進入“學生”的角色。要使自己處于“學”的情境中,從學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師怎樣教或怎樣處理教學內(nèi)容、怎樣引導、如何組織,學生才能聽得懂、能探究、能應用、會掌握。三要進入“學習者”的角色。在聽課中更多地去發(fā)現(xiàn)執(zhí)教者的長處,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的閃光點,以及對自己有啟迪的東西,做到取長補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四要做好充分的物質(zhì)準備。聽課者要準備好聽課用品和材料,如記錄用的筆、筆記本、教科書和參考書,調(diào)查表、錄音錄像等。
教師聽課時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抱著虛心學習的態(tài)度全身心地投入。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聽,還要看,要邊觀察思考邊記錄。既要看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二者兼顧,做到聽、看、記、思有機結合。記錄內(nèi)容包括:科目、年級、上課教師、課題名稱、聽課時間、聽課地點、教學流程、課堂評價。尤其是教學流程,應包括:一復習;二導入,板書課題;三新授;四鞏固練習;五小結;六作業(yè)布置;七板書設計等環(huán)節(jié)。除記錄過程外,重點的師生交流語言、教學手段、媒體運用等都要記清。在聽課過程中,聽課教師往往會因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發(fā)事件而產(chǎn)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時去捕捉并記錄下來,就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
聽課后的反思和整理必不可少,這也是聽課后達到目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俗話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師聽完課后不能一聽了之。應對課堂實況過幾遍“電影”,應進行反復的琢磨。思考的辦法有很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聽聽課堂錄音,或與執(zhí)教者交流對話,或?qū)坠?jié)“互相關聯(lián)”的課作番比較,或?qū)懸黄奥犝n一得”,或干脆將他人執(zhí)教的內(nèi)容拿到自己班上試試等。在分析總結他人課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
整理執(zhí)教者亮點即成功之處,比如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一個巧妙的教學設計、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對某一問題的獨特的處理技巧、一個意外事件的巧妙處理、一個巧妙的引入過渡承轉、獨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實用的話、一個貼切的詞語。整理執(zhí)教者瑕點即不足之處,整理學生的困惑,記錄學生的獨特見解和發(fā)現(xiàn),整理自己聽課中閃現(xiàn)的靈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