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許武芳 鄭偉琴 宋乃忠 宗 軼
(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肛腸科,廣東 深圳 518103)
11例骶尾部藏毛竇的診療分析
陳 華 許武芳 鄭偉琴 宋乃忠 宗 軼
(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肛腸科,廣東 深圳 518103)
目的研究骶尾部藏毛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1例骶尾部藏毛竇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方法:6例采用藏毛竇切除一期褥式縫合術,5例藏毛竇切除切口敞開加二期減張縫合術。兩種術式均使用電刀以減少滲血,并完整切除全部感染組織,一期縫合術采用褥式縫合,盡量消滅死腔;切口敞開二期減張縫合術切口上寬下淺呈“V”形,每日以0.5%碘伏紗條濕敷換藥,5~7 d傷口肉芽新鮮后給予二期減張縫合。結果全組11例患者中,1例術后隨訪半年后復發(fā),給予切口敞開二期減張縫合術治愈,其他10例經(jīng)一次手術治愈。全組隨訪1年及以上無復發(fā)。結論提高對本病的認識,認真查體,選擇適當?shù)臋z查手段以明確診斷,術前仔細評估手術范圍,選擇適當?shù)氖中g方法,可保障手術取得成功。
藏毛竇;骶尾部;診斷;手術治療
藏毛竇是指皮膚上含有毛發(fā)的竇道疾病。這類竇道多見于肛門后方骶尾部,稱骶尾部藏毛竇。臨床上比較少見,男性占絕大部分,女性極少,多起病于青春期后20~30歲,肥胖和毛發(fā)濃密者容易發(fā)病[1]。該病以瘺道內(nèi)藏有毛發(fā)為特征,反復出現(xiàn)骶尾部腫痛、溢膿等不適,在急性期可伴有畏寒、發(fā)熱、周身不適等。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骶尾部藏毛竇患者11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例患者均為男性,無女性病例;年齡18~32歲,平均23歲;均為肥胖和(或)多毛者。病程5 d~6年,平均2.5年。3例急性期患者表現(xiàn)為骶尾部腫脹、疼痛明顯,坐立或行走時加重,其中1例伴有畏寒、發(fā)熱及全身乏力等不適;8例慢性期患者表現(xiàn)為反復骶尾部包塊腫痛、破潰流膿,經(jīng)久不愈,其中有2例曾誤診為骶尾部癤腫及皮脂腺囊腫,在外院多次手術治療未愈。病變竇口均位于骶尾部后正中即臀溝處或偏正中線2 cm以內(nèi),竇口1個或多個。有手術史的2例患者可見手術瘢痕,急性期的3例患者可見竇口排出膿性分泌物,僅2例患者在竇口內(nèi)發(fā)現(xiàn)毛發(fā),用探針探查竇道向枕部或尾部走行,但與肛門不通,直腸指診均未觸及條索狀硬結及腫塊。骶尾部B超和(或)CT提示:軟組織塊狀影或膿腔改變,骶骨未見骨質破壞;肛周及直腸腔內(nèi)彩超提示:未見明顯異常。
1.2 手術方法
術前備皮,刮凈毛發(fā)。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患者取俯臥位,采用寬膠帶粘貼皮膚及手術床兩側使雙臀向外側牽開,以充分暴露臀溝。麻醉生效后:①用亞甲藍雙氧水混合液取美蘭造影針經(jīng)竇口注射,以使竇道染色。②采取縱向梭形切口,完整切除竇道以及竇道周圍病灶組織,向下切除范圍至 骶 尾 筋 膜。③6例慢性期患者,因病灶較局限,切除范圍小,采用切口一期褥式縫合,橡皮條引流。3例急性期患者及2例他院術后復發(fā)患者,因切除范圍較廣,切口張力大,為了保證充分引流而采用切口敞開油紗覆蓋創(chuàng)面碘伏紗條填塞引流,術后每日以0.5%碘伏紗條濕敷換藥,5~7 d傷口肉芽新鮮后給予二期減張縫合術。④4例患者術中見有竇道內(nèi)少量毛發(fā)。⑤術后予抗感染治療7 d,一期縫合患者術后48 h拔引流條,切口縫合7~12 d拆線;二期縫合者術后10~14 d拆線。
全組11例患者中,1例術后隨訪半年后復發(fā),給予切口敞開二期減張縫合術治愈,其他10例經(jīng)一次手術治愈。全組隨訪1年及以上無復發(fā)。術后病理檢查提示:炎性肉芽組織部分纖維化玻璃樣病變,符合藏毛竇改變。
目前對于藏毛竇的發(fā)病機制看法仍不同。先天性學說認為由于髓管殘留或骶尾縫發(fā)育畸形導致皮膚的包涵物。但與嬰兒的中線位肛后淺凹部位很少找到藏毛疾病的前驅病變,而在成年人確多見。1946年Patey[2]等報道1例理發(fā)師手指上發(fā)現(xiàn)藏毛竇,先天性學說受到了懷疑。Bearley認為由外部進入的毛發(fā)是主要病因。臀間裂有負吸引作用,可使脫落的毛發(fā)向皮下穿透。裂內(nèi)毛發(fā)過多過長,毛發(fā)頂部穿入皮膚,形成短道,以后加深成竇,毛根脫落后因患者在行走或長期坐車顛簸時臀部的扭動和摩擦使毛發(fā)吸入到竇道內(nèi)聚集,一旦感染即形成膿腫或慢性瘺道。但只有少部分病例術中可發(fā)現(xiàn)毛發(fā),考慮毛發(fā)在急性期感染形成膿腫后膿腫破潰溢膿將毛發(fā)排除可能。此病多見于多毛、臀間裂過深和臀部常受傷的人群。二戰(zhàn)時數(shù)以千計的英美士兵患上此病,并均有長期乘坐吉普車行軍經(jīng)歷,故稱其為“吉普車病”[3]。由于長期坐車行軍時,骶尾部與座椅的反向撞擊、摩擦,使臀中裂之間的毛發(fā)刺入附近的皮膚而形成。Karydakis[4]提出病因三要素為:松動的毛發(fā);導致毛發(fā)進入的吸力;皮膚的損傷。
骶尾部藏毛竇起病一般緩慢且隱匿。在我國發(fā)病率低,較為少見,誤診率高,復發(fā)率亦高,診斷有一定難度。術前除了常規(guī)體檢及輔助檢查外,還可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特殊手段如:通過探針探查、B超、直腸腔內(nèi)彩超、竇道碘油造影、CT或MRI等檢查排除癤腫、皮脂腺囊腫、肛瘺、骶前畸胎瘤或骶前囊腫等疾病。骶尾部藏毛竇一旦確診,均主張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的選擇應根據(jù)病灶的范圍、是否有手術史以及目前疾病的感染期(急性期或慢性期)來決定。藏毛竇手術方法較多,包括:切除一期縫合術、切除傷口開放二期縫合術、切除部分縫合術、切除傷口敞開術、袋形縫合術等。本組病例中6例慢性感染期患者取切除一期褥式縫合術,2例他院術后復發(fā)患者及3例急性感染期患者取切除傷口敞開二期減張縫合術。
手術方式的選擇及術前、術中、術后注意事項:①竇道較小且單一、竇道口附近沒有形成廣泛的纖維化墊狀物并處慢性期的患者適于切除一期褥式縫合術。手術后復發(fā)或處急性期,將竇道或病灶侵犯區(qū)域整個切除,傷口大的患者適于切除傷口敞開二期減張縫合術。Perruchoud[5]分析比較以上兩種方法復發(fā)率均為0%~22%。②患者往往毛發(fā)多,為盡量減少手術的感染率以及避免術中術后毛發(fā)掉入切口中,術前應常規(guī)備皮。③取美蘭造影針經(jīng)竇口注入亞甲藍雙氧水混合液以確定竇道的走形、有無分支,同時也是術中切除范圍的標志。注入亞甲藍雙氧水混合液前,先將美蘭造影針頭探入竇口,再用大號皮針繞竇口縫扎封堵注入的瘺口以免注入液反流,使竇道充分染色,10 s左右應拆除縫線擠出多余的亞甲藍雙氧水混合液,防止多余亞甲藍雙氧水混合液留在竇腔里緩慢滲透導致染色范圍過大或在術中造成二次染色影響手術范圍。④取梭形切口,將竇道包括附近病灶組織完整切除,不留殘余以防復發(fā),同時也不能切除過多,以亞甲藍染色為界,向下切除范圍一般不應超過骶尾筋膜,因骶尾筋膜有防止感染向深部蔓延的作用。⑤術中止血應徹底,且盡量避免縫扎止血,殘留線結異物影響傷口愈合,故術中處理殘留腔隙時主張使用可吸收線縫合,術野不留死腔,傷口置橡皮條引流,防止?jié)B血或滲液,避免切口感染。⑥手術后復發(fā)或處急性期,竇道或病灶侵犯區(qū)域整個切除后傷口大,予傷口皮緣與骶尾筋膜縫合以縮小創(chuàng)面,術后每日以0.5%碘伏紗條濕敷換藥,碘伏不僅有殺菌作用,其本身有使組織脫水,促進創(chuàng)面干燥的作用,減少傷口局部滲血滲液,能夠減輕肉芽水腫,促進創(chuàng)面肉芽良性生長,5~7 d傷口肉芽新鮮后給予二期減張縫合術,骶尾部皮下脂肪少,皮膚張力大,可考慮全層縫合,必要時另行減張切口,為了保證充分引流,予距主切口約2~3 cm處做平行多個間斷副引流切口,既能減張又有利引流。⑦傷口一期縫合時為了確保皮緣對合整齊,應給予間斷垂直褥式縫合皮膚;傷口二期減張縫合時為了防止皮膚被線割傷,應給予外縫線段(與皮膚接觸段)間斷套上塑料管。拆線時間不宜過早,應在7~14 d,且主張分次拆除,以避免切口裂開而導致延期愈合。
[1] Hull TL,Wu J.Pilonidal disease[J].Surg Clin North Am,2002,82 (6):1169-1185.
[2] 喻德洪.現(xiàn)代肛腸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7:568.
[3] 張東銘,王玉成.盆底與肛門病學[M].貴州:貴州科技出版社, 2000:529.
[4] Kitchen PR.Pilonidal sinus:excision and primary closure with a lateralised wound - the Karydakis operation[J].Aust N Z J Surg, 1982,52(3):302-305.
[5] Perruchoud C,Vuilleumier H,Givel JC.Pilonidal sinus:how to choose between excision and open granulation versus ex-cision and primary closure? Study of a series of 141 patients operated on from 1991 to 1995[J].Swiss Surg,2002,8(6):255-258.
R752.9
B
1671-8194(2014)17-02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