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婧 趙金霞
(阜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對輕中度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影響
馬 婧 趙金霞
(阜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輕中度高血壓;頸動脈
2013年5月17日“世界高血壓日”前夕,世界高血壓聯(lián)盟主席、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劉力生教授在媒體溝通會上說,我國高血壓患者人數(shù)已突破3.3億,每3名成人中有1人患高血壓。高血壓與動脈硬化發(fā)病的炎癥學說密切相關[1]。早期檢測和發(fā)現(xiàn)靶器官動脈硬化,對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是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最早期指標,與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本文通過比較馬來酸依那普利片與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對血壓及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影響,評價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的安全性及其降壓藥物以外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門診初診為輕、中度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并經(jīng)超聲檢測有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的患者共160例,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肝腎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及結(jié)締組織病、伴有嚴重心力衰竭、有服用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禁忌證和不良反應的患者。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為馬來酸依那普利片(10 mg,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治療組,B組為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10 mg/0.8 mg,深圳奧薩制藥有限公司)治療組,兩組各80例。
1.2 記錄指標
所有患者于開始治療前記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數(shù)據(jù)取不同日、同一時間(上午8:00~10:00)標準測量3次的平均值;記錄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IMT)值:患者取平臥位,超聲探頭縱橫掃查雙側(cè)頸動脈,并觀察頸總動脈、頸內(nèi)動脈及頸外動脈,在右頸總動脈分叉部近心端約1.5 cm處后壁測量內(nèi)膜-中層厚度,(內(nèi)膜-中層厚度≥0.9 mm定義為增厚)[2],治療并隨訪1年后復查上述指標。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組80例患者中有61例(76.25%)完成實驗,B組80例患者中有65例(81.25%)完成實驗。分析兩組患者超重、合并血脂異常、糖尿病、吸煙等因素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前SBP:A組(155.4±10.0)mm Hg,B組(153.5±10.9)mm Hg;DBP:A組(92.2±7.7)mm Hg,B組(93.1±8.2);CIMT:A組 (1.05 ±0.18)mm,B組(1.06±0.17)mm,3個指標兩組比較,P值均>0.05,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3 治療1年后復查,SBP:A組(139.4±8.3)mm Hg,B組(125.6± 7.9)mm Hg;DBP:A組(90.2±7.4)mm Hg,B組(82.1±5.6);兩組比較P值<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IMT:A組(0.78±0.12)mm,B組(0.94±0.17)mm,兩組比較P值<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 兩組患者治療1年后,復查血尿常規(guī)、血糖、血脂、肝腎功等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咳嗽、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等藥物反應亦無差異。
安全而高效的降壓、抗動脈粥樣硬化治療,最大限度的降低并發(fā)癥是國內(nèi)外尤其是我國這樣一個高血壓大國的重要任務。在中國,高血壓患者中約75%伴有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其中女性達60%,男性達91%[3],Graham等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和高血漿Hcy水平在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危險性增加方面存在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對于伴有高血漿Hcy的高血壓患者,需同時考慮降低血壓和血漿Hcy,來爭取臨床獲益。以往的研究已經(jīng)證實依葉片可以更全面控制輕中度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和Hcy狀況,顯著優(yōu)于單用依那普利,安全性上與相同劑量的依那普利類似。從本研究也可以看出,馬來酸依那普利片與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都能有效的控制輕中度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使血壓達標,但后者較前者降壓效果更明顯,而對患者理化檢查指標無顯著影響,不良反應無明顯增加,說明其同樣安全而更有效。
本研究欠缺的是沒有測定血漿Hcy的值與CIMT做相關性分析,缺乏Hcy對CIMT影響的直接證據(jù),因此有待于進一步大樣本的研究來明確。
[1] Sen U,Mishra PK,Tyagi N,et al.Tyagi Homocysteine to Hydrogen Sulfide or Hypertension[J]. Cell Biochem Biophys,2010,57(2/3): 49-58.
[2] Butt MU,Zakaria M.Association of common carotid intimal medial thickness(CCA-IMT) with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 Pak Med Assoc, 2009,59(9):590-593.
[3] 趙鋒,李建平,王淑玉,等.高血壓人群基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依那普利葉酸片降壓及降同型半胱氨酸療效的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8,88(42):2957-2961.
R544.1
B
1671-8194(2014)17-02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