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華
記者:從事兒童慈善事業(yè)的初衷是什么?
陸曉輝:成為父母是人生的一大轉變,同時也給了自身一個學習和發(fā)現人生價值的機會,關于教育和養(yǎng)育兒童的一切事物和話題更是成了生活中的學習重點,對于各種兒童慈善事業(yè)都自然地想去了解和關心。
記者:當初,為什么選擇放棄主流社會認為的所謂事業(yè),去書伴我行基金會任職?
陸曉輝:在我生了第二個女兒后,開始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兩個孩子,不想錯過她們的每一個成長的關鍵時刻。2009年,當她們即將到7歲和2歲時,我能觀察到她們的身體、智力和社交等各方面都是在一個飛速發(fā)展的階段。雖然當時在事業(yè)上處在一個向上的關鍵階段,但是工作和家庭的時間分配越來越難平衡,這也是困擾每個工作的母親的難題,恰好有朋友向我介紹基金會,并希望我接手管理基金會的特殊項目“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進一步在大中華區(qū)組織這個項目的推廣和宣傳活動。這份工作時間上很靈活,可以自行安排工作時間,有時甚至可以在家處理工作,可謂十分的理想。
記者:近年為何將兒童閱讀和寫作培訓當作個人志業(yè)?
陸曉輝:我一向認同兒童早期閱讀的重要性:母親在我小的時候就給我大量購買小人書閱讀,也會給我讀故事。我和我的母親在我大女兒出世后,1歲左右就開始輪流每晚給她睡前講故事。雖然當時并不了解這樣的親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但這就是我們家的傳統(tǒng),這個習慣一直保留著,到現在我還會和已經11歲的大女兒輪流大聲讀書,當然跟6歲的女兒在睡前和平時都有大量親子閱讀。這一習慣帶來的明顯特征是兩個孩子對看故事書,對自己編故事配圖有無限的喜愛。閱讀對于她們來說是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2009年秋到現在的4年多時間里,雖然工作的重點和機構有變化,但是主要涉及的范圍沒有變化,都是關于兒童閱讀重要性和發(fā)展兒童創(chuàng)造力。對于慈善事業(yè)的熱愛是與日俱增,這也會是終生的事業(yè)吧。早期兒童閱讀如大聲朗讀,親子互動閱讀等是兒童讀寫發(fā)展的第一步,能造就一個終生受益的閱讀習慣。閱讀積累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會自然地發(fā)展到下一步,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作自己的故事。在鼓勵他們創(chuàng)作的同時,要將故事流利地表達出來是需要學習一點技巧來組織故事的,也就是寫作培訓了。我是一個非常熱愛講故事和喜歡編故事寫作的人,我常常去女兒學校志愿給低年級的學生講故事;去書店參加童協基金會的小作者們的簽名售書活動,現場講故事。我和另一位童協基金會的同事今年已合作編寫并出版了英文版的 “創(chuàng)作故事指導手冊”,就是為了給希望自己創(chuàng)作故事,或參加“為善寫作“比賽的孩子們一個明確易懂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方法指導,中文版還在準備中,將來在網上可以下載。
記者:如前所述,推廣豐子愷童書獎的經歷,讓你覺得本土原創(chuàng)童書的創(chuàng)作和閱讀的重要性在哪里?與引進版的國外童書比較,它的不同點在哪里?為什么今年豐子愷童書獎的評選,內地作者會“全軍覆沒”?
陸曉輝:雖然在圖畫書的世界里有一些內容和主題是可以沒有國界、文化差異不明顯的,比如對愛、友誼、善良助人等良好品格的描述和傳達等,但是也有一些主題會帶有明顯的民族和文化特色,表現當地的生活習慣,比如幾代人耳熟能詳的傳說和民間故事。對于后者來說,本土原創(chuàng)童書就會自然而然地肩負起傳承本土文化、體現當地民俗和生活習慣的責任。引進的童書是要經過翻譯的,不同國家、民族的表達方式、思維方式、文化傳統(tǒng)不同,有些翻譯得很精確傳神的童書,讀來有時仍然明顯感覺到洋氣十足,與自己國家的文化、生活習慣或思維方式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很明顯地,在某些內容和主題上,本土創(chuàng)作更能帶給讀者共鳴,貼近讀者的內心世界。
由于我在2011年底以后沒有再參與豐子愷童書獎的工作,因此無法加以中立地評論。然而創(chuàng)作一本文字圖畫皆優(yōu)秀的、精制的圖畫書要花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很多甚至要花三年或更長的時間,因此可能只是由于創(chuàng)作時間所需而導致的巧合。
記者:在中國有可能出現類似日本當年取經英國book start活動發(fā)起全國性的“閱讀起步走”運動嗎?目前看來開展這一運動的主要癥結和困難何在?
陸曉輝:我覺得是有可能的,關鍵是要建立完整體系和固定的長期合作關系。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的主體體系,很多時候是民間的自發(fā)活動,形式多樣。要達到全國性的統(tǒng)一活動模式,一定牽涉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資助,或者至少有一個正式的專業(yè)機構/組織從宏觀上來總體安排和計劃。這可以是社區(qū)發(fā)展中兒童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可以跟免費注射疫苗或義務教育一樣成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因此一定涉及到政府在背后的推動和支持。即便政府給予資助,也還需要出版社的長期配合(如捐贈書籍),需要源源不斷地原創(chuàng)出版,需要培養(yǎng)家長的親子閱讀技巧和意識,需要穩(wěn)定的義工團隊協助建立社區(qū)的家庭閱讀氛圍和組織定期的閱讀活動,甚至需要醫(yī)護人員、圖書館專業(yè)人員、早教專家等等的參與,這些都發(fā)展起來了,才能建構全國性的兒童閱讀起步體系。中國目前有的只是某些城市自發(fā)形成的閱讀風氣。我覺得通過各社區(qū)來發(fā)展可能是一個起步點。
記者:書伴我行基金會在香港社區(qū)舉辦“兒童啟蒙老師訓練”的要點是什么,亦即親子閱讀該如何實現:比如怎樣選擇合適的童書、時間多少合適、采用什么樣的方法……
陸曉輝: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所以這是一個培訓父母如何進行學前親子閱讀的項目,內容從理解親子閱讀的重要性,到如何大聲朗讀、閱讀互動,到動手制作自己的小書等等。當然如何選擇合適的童書也有所涉及,基金會定期更新中英文書單提供給大眾。但是這些培訓不是給家長硬性的、必須遵守的規(guī)定,因為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不同,家長要靈活實踐。國內目前很多是雙職工家庭,我覺得只要每天堅持擠出10分鐘就行,一開始我們的理念就是10分鐘的大聲朗誦。
記者:歷年“為善寫作”活動中,迄今最成功的圖畫書有哪些?孩子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陸曉輝:如果以銷售業(yè)績來衡量成功,那么總有部分作品會比其他的“成功“,這跟主題、趣味性、圖畫吸引程度有關。這個寫作比賽出版的優(yōu)勝作品,已不能簡單地用銷售量這些標準來衡量其是否成功,它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競賽,重點是讓孩子們參與,發(fā)揮故事創(chuàng)作能力,回饋社會的這個過程。
記者:多年的兒童閱讀和寫作培訓經歷給你個人帶來的感悟和收獲?
陸曉輝:親子閱讀可以在任何地方發(fā)生,無論在旅途中,還是郊游時,孩子們可以隨時隨地聽故事。親子閱讀表達了父母對孩子的無限親近與愛。正確的閱讀方法能讓他們完全投入到故事情節(jié)中,專注的神情最難忘。他們小小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善良和正義,也有對生活不同尋常的感悟,故事創(chuàng)作讓他們表達內心世界,表達美好愿望,發(fā)揮無限想象空間。
記者:請推薦3本你最想介紹給孩子們的童書,為什么?
陸曉輝:第一本是《三只小狼和一只大壞豬》,這是本顛覆傳統(tǒng)、充滿幽默的書,孩子們大概都讀過傳統(tǒng)的版本,這讓他們的好奇心大增。其次,這本書中充滿暴力破壞性的內容情節(jié)將孩子的興奮點慢慢膨脹,卻在結尾處有一個出其不意的美好結局,如此大的反差讓他們完全理解到了美好和愛的強大力量。
這種幽默的文化在本土作品中不多見,可是孩子們完全心神領會。
第二本推薦宮西達也先生的書籍,我收集了他恐龍系列的所有書籍。他的作品內容生動感人,圖畫色彩明亮,易懂,很是吸引孩子們。在學校念他書的時候,孩子們都非常投入,隨故事情節(jié)的進展情緒變化很明顯。其中《你真好》(蒲蒲蘭譯)這個故事特別受孩子們歡迎,也許因為故事情節(jié)與特殊的友誼有關,對話的內容單純而真實,讓他們能完全體會到。
第三本是《團圓》,這是本土原創(chuàng)典范之一。關于這本書的評價有很多,從書本身得到國際認可,在海外出版,已經反映出它達到了一定專業(yè)水準。從孩子們的閱讀角度去看,我認為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孩子對這本書一定深有感觸,在國內分享閱讀時,我曾親身見證孩子們分享了父親因為工作不在身邊、錯過重要節(jié)日、活動時的感受。書中的過年氣氛,小女孩過節(jié)的開心與分離的失落,都是孩子們熟悉的,經歷過的種種,很容易投入到故事中,激發(fā)起讀者自己的情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