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中藥痛瀉要方加味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療效。方法 采用痛瀉要方加味治療本病例,7d為1個療程,連服10個療程。結(jié)果 總有效率88.9%。結(jié)論 痛瀉要方加味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
關(guān)鍵詞:腸易激綜合征;腹瀉;痛瀉要方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以腹痛和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yōu)樘卣鞯墓δ苄阅c?。‵BD),缺乏形態(tài)學和生化學改變的生物學標志[1]。本病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卻尚不明確。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祖國醫(yī)學中痛瀉要方加味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有較好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所選36例均系門診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22歲~69歲,其中年齡在30~40歲的23例,占63.08%;病程3個月~7年。診斷標準36例西醫(yī)診斷參照2000年最新羅馬標準II[2],中醫(yī)辨證參照周仲英版《中醫(yī)內(nèi)科學》中關(guān)于久瀉的分型標準[3]。并排除腸道器質(zhì)性病變及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
1.2方法 本組病例均選用痛瀉要方加味治療,主方為:白術(shù)12g,陳皮12g,白芍20g,防風12g,茯苓15g,炒蒼術(shù)12g。脅脹甚者加柴胡;腹脹甚加木香、厚樸;煩躁易怒者,加丹皮、梔子;脾虛甚者加黨參、扁豆;滑泄不止加山藥;腹痛甚加白及、甘草。1劑/d,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口服。7d為1療程,連服10個療程。
1.3 療效觀察
1.3.1觀察指標 臨床癥狀于治療前、治療后每7d觀察、記錄1次。量化標準為:腹痛、腹瀉、排便不盡感分為4級,0級(0分):無癥狀;1級(1分):稍加注意感到癥狀;2級(2分);自覺癥狀不影響工作;3級(3分):癥狀嚴重影響工作;計算治療前后的癥狀總記分,統(tǒng)計分析療效,把各癥狀的分級數(shù)進行治療前后比較,統(tǒng)計分析每個癥狀的治療有效率情況[4]。
1.3.2療效評定標準 ①痊愈:主要臨床癥狀消失,腹瀉,腹痛癥狀消失,療效指數(shù)為100%。②顯效: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腹瀉癥狀消失,腹痛癥狀偶發(fā),療效指數(shù)大于75%。③有效:臨床癥狀好轉(zhuǎn),腹瀉癥狀好轉(zhuǎn),腹痛癥狀明顯減輕,療效指數(shù)大于30%小于75%。④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療效指數(shù)小于30%。
2 結(jié)果
痊愈16例,顯效9例,好轉(zhuǎn)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8.9%。療程最短14d。
3病案舉例
吳某,女,45歲,因2年前出現(xiàn)腹痛、腹瀉,同時伴有上腹部氣滿,加重1w就診??咕委煙o效。外院實驗室檢查:纖維結(jié)腸鏡未發(fā)現(xiàn)器質(zhì)病變。大便常規(guī)為陰性,確診為腸易激綜合征。查患者煩躁,1w前因惱怒至腹痛,腹瀉加重。大便時溏時干,便后有墜脹感,食納減少,夜寐不佳,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予痛瀉要方加味治療:陳皮12g,白芍20g,防風12g,炒蒼術(shù)12g,茯苓15g,厚樸12g,牡丹皮12g,白及12g,梔子12g,木香15g,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口服。服藥14劑后,患者腹痛、腹瀉、上腹部氣滿等癥減輕,上方再進7劑,諸癥消失。予心理疏導,囑暢情志,積極配合藥物治療,清淡飲食。隨訪6個月,未見復發(fā)。
張某,男,35歲,因反復腹痛、腹瀉、腹脹1年就診。外院實驗室檢查:纖維結(jié)腸鏡見黏膜輕度充血,未發(fā)現(xiàn)器質(zhì)病變,大便常規(guī)、隱血實驗均為陰性,確診為腸易激綜合征。查患者情緒抑郁,腹痛,腹瀉,排便不盡,3~4次/d,情志不暢時情況加重,神疲納呆,舌淡紅,苔薄白,脈弦。予痛瀉要方加味治療:陳皮12g,白芍20g,防風12g,炒蒼術(shù)12g,茯苓15g,柴胡12g,黨參15g,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口服。7劑后癥狀減輕,連服14劑后,癥狀全部消失,予心理疏導,積極心態(tài)。隨訪6個月,未見復發(fā)。
4 討論
腸易激綜合征是十分常見的臨床消化系統(tǒng)疾病。腹瀉性腸易激綜合征在中醫(yī)學中多以\"泄瀉\"\"腹痛\"論治。本病多因稟賦不足,飲食所傷,致脾胃受損虛弱,復加情志失調(diào)以致肝氣郁結(jié),木郁不達,土虛木乘,脾失健運,肝脾失調(diào),運化失司。因此中醫(yī)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多從肝脾論治[5]。痛瀉要方出自《景岳全書》,以白術(shù)、白芍、防風、陳皮四味藥組成,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本方以白術(shù)健脾燥濕,益氣利水;白芍柔肝緩急,養(yǎng)血酸收;防風散風勝濕,專入脾陽,升清止瀉;加用炒蒼術(shù),茯苓取其健脾滲濕之功,諸藥合用,扶土抑木,調(diào)暢氣機是治療腹瀉性腸易激綜合征的理想處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不僅需要藥物治療,在心理及飲食上也需多加留意,綜合治療,以達到最好療效。
參考文獻:
[1]王偉岸,潘國宗.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J].新醫(yī)學,2002,3(33):308.
[2]Talley N J.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In:Drossrnan D A,Corazziari E,eds.RomeⅡ: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M].2nd ed.USA:Allen Press,2000:659.
[3]周仲英.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249-253.
[4]蔡茜虹,陳培瓊.中醫(yī)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2,18(8):898.
[5]吳成勝,蘇良.從肝脾論治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探微[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4,28(1):25.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