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特征進行分析。方法 對我院2011年4月~2012年8月的7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結(jié)果 消化性潰瘍(34.28%)、急性胃粘膜病變(24.29%)、胃食管惡性腫瘤(18.57%)是造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結(jié)論 嘔血、黑便及周圍循環(huán)衰竭征象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特征,病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決定病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
關(guān)鍵詞: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潰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韌帶以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以及膽管、胰管病變所致。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嘔血和黑便[1]。對我院2011年4月~2012年8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7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臨床特征和防治措施。
1臨床資料
7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男41例,女29例,年齡為21~76歲,平均年齡為(51.2±3.1)歲。嘔血、黑便和頭暈、面色蒼白、心率增快、血壓下降等周圍循環(huán)衰竭為主要表現(xiàn)。
2結(jié)果
見表1。
資料顯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是由消化性潰瘍(34.28%)、急性胃粘膜病變(24.29%)以及胃食管惡性腫瘤(18.57%)。賁門黏膜撕裂以及出血性胃炎也占一定比例。
3討論
急性上消化出血為臨床常見急癥,診斷的確立依據(jù)嘔血、黑便癥狀和頭暈、面色蒼白、心率增快、血壓下降等循序衰竭征象。病情允許者,急診胃鏡檢查既能明確病因又不失一有效治療措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控制將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生命威脅,甚至可能造成患者死亡[2]。本資料結(jié)果顯示,其發(fā)病原因包括消化性潰瘍、胃食管惡性腫瘤、賁門黏膜撕裂、出血性胃炎、急性胃粘膜病變等,而消化性潰瘍、急性胃粘膜病變以及胃食管惡性腫瘤是造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3]。應激、抑郁等致胃腸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失調(diào);非甾體抗炎藥和激素的合理使用,飲食以及寒冷刺激是上消化出血的誘因。
消化性潰瘍?yōu)榕R床常見、多發(fā)疾病。保護因子減弱和損害因子的增強導致胃、十二指腸粘膜屏障的破壞,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等長期、持續(xù)作用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生。典型病例出血前數(shù)日上腹疼痛加劇,出血后減輕或緩解,此征象利于早期發(fā)現(xiàn)、有效防治和防止病情加劇,然部分病例并無此特征予臨床診治造成一定的困難,應提高警惕。
急性胃粘膜病變包括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應激性潰瘍。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有其臨床特點:有酗酒、非甾體抗炎藥和激素用藥史,胃鏡表現(xiàn)為表淺的、多發(fā)性點、片狀糜爛或出血。應激性潰瘍常發(fā)生于燒傷、外傷或大手術(shù)、休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常發(fā)生在起病兩周內(nèi),出血量大且難以控制、并已有嚴重的原發(fā)病,預后不良。
胃癌多為慢性、少量出血,當癌組織侵蝕周圍血管時引起大出血。臨床特點:患者年齡通常>45歲,出血前多有食欲不振、消瘦,貧血與出血程度不一致,且出血后上腹疼痛非旦不減有時反加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為臨床急癥,需快速、準確完成病情評估,積極處理。首先,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診斷,先考慮常見病如消化性潰瘍、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胃癌,胃鏡檢查既是診斷措施又是治療方法,條件允許者可使用。其次,根據(jù)嘔血和黑便量、周圍循環(huán)狀況、血液檢查結(jié)果判斷出血量,快速液體復蘇保證重要器官灌注,同時進行有效止血治療。最后,嚴密監(jiān)護、正確判斷出血是否停止,防止再次出血。對內(nèi)科治療無效者急診手術(shù)了以挽救生命。本組行急診胃鏡32例,急診手術(shù)治療7例。
參考文獻:
[1]崔傳耀.消化性潰瘍臨床研究進展[J]首都醫(yī)藥.2012(20):112-114.
[2]何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20例診斷和治療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27):117-118.
[3]彭粉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及臨床治療探討[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2(11):168-169.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