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危重患者院內檢查發(fā)生的不良事件及護理對策。方法 將2012年1月~10月收入ICU205例危重患者院檢查發(fā)生的不良事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34例發(fā)生不良事件。結論 檢查前選擇合適的醫(yī)護人員轉運;詳細病情評估;重視與清醒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完好患者、急救設備、急救藥品及物品準備;提前做好與相關科室的協(xié)調配合;途中嚴密的病情觀察;檢查后嚴格交接班;不斷加強急救理論知識和急救技能培訓,確保危重患者院內檢查安全。
關鍵詞:危重患者;檢查轉運;不良事件;對策
危重患者在病房內可以行B超、X線檢查,但為進一步診治,需要院內行CT、MRI或介入治療。雖然途中時間短暫,但由于病情危重及治療環(huán)境的變化,增加檢查的風險,影響呼吸、循環(huán)的穩(wěn)定,導致低血壓、低氧血癥、心跳呼吸驟停[1]。本文總結分析危重患者院內檢查的不良事件,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月~10月ICU院內檢查危重患者205例,男129例,女76例,年齡1~89歲。入ICU后根據(jù)APACHEⅡ標準進行動態(tài)評分[2]。其中呼吸機輔助通氣20例,氣管插管49例,氣管切開51例,面罩供氧38例,鼻導管供氧147例,胃及鼻空腸管197例,頭、頸、胸、腹腔引流管157例,中心靜脈置管45例,有創(chuàng)動脈置管5例,臨時及永久起搏器安裝者4例,2個通路以上輸液67例,發(fā)生不良事件34例。
1.2方法 對34例不良事件進行統(tǒng)計,其中,氣管導管移位5例,供氧不當例15例,呼吸困難或窒息2例,電池故障2例,氧氣耗盡2例,留置針滑脫4例,配合不協(xié)調4例。
2發(fā)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患者院內檢查常有低年資護士和機動醫(yī)師陪同,由于臨床經驗不足,急救技能及應急能力欠缺,病情發(fā)生變化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導致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主要有:①氣管導管移: 搬運前氣管導管未妥善固定,搬運過程中配合不協(xié)調,使氣管導管牽拉移位,導致導管過深或脫出。②供氧不當:由于患者使用氧氣枕供氧,氧氣枕的氧流量難以調節(jié),供氧多少不準確;顱腦損傷、腦出血患者躁動不安,易使鼻導管、面罩脫落,供氧中斷。③準備不充分:轉運前呼吸機、輸液泵電池的電量未認真檢查,導致電池故障。④引流管、留置針滑脫:由于搬運不當、患者躁動、固定欠妥當,導致引流管、留置針脫落。⑤配合不協(xié)調:和相關科室未做好充分溝通,接收時準備不充分,增加患者等待時間。
3護理對策
3.1選擇合適的醫(yī)護人員陪檢 危重患者院內檢查時,由特檢護士和主治醫(yī)師共同陪同。特檢護士是在ICU從事重癥護理5年,經科內??评碚摗?8項技術操作及院內急救技能比賽表現(xiàn)突出的優(yōu)秀護士,醫(yī)院頒發(fā)證書。主治醫(yī)師經過院級急救技能培訓,掌握心肺復蘇術、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及危重患者急救技術。醫(yī)護人員團結協(xié)作,密切配合確?;颊邫z查安全。
3.2詳細病情評估 檢查前由主任醫(yī)師、主治醫(yī)師、特檢護士、管床護士共同評估患者心率、心律、血壓、呼吸、氧飽和度、意識、血氣分析及應用呼吸機的患者呼吸模式、參數(shù)、有無自主呼吸觸發(fā)24 h的動態(tài)變化,必要時請相關專業(yè)科室會診綜合權衡。
3.3重視與清醒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 向清醒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詳細講解檢查的目的,途中注意事項,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配合,并讓其在患者授權委托書和外出檢查知情同意書上簽全名,以尊重其知情同意權,減少法律糾紛。
3.4儀器設備、急救藥品、物品準備 根據(jù)患者病情準備相關的儀器設備。如便攜式心電監(jiān)護儀及呼吸機、除顫儀、脈氧儀、簡易呼吸器、氣管插管、負壓吸引裝置、口(鼻)咽通氣道、氧氣瓶儲備至少30 min額外量的氧氣,微量輸液泵、注射泵。急救藥品有腎上腺素、多巴胺、阿托品、可拉明、洛貝林、抗心律失常藥及鎮(zhèn)靜藥。呼吸機、輸液泵電池的電量充足。轉運前再次檢查儀器、藥品、物品是否完好齊全,處備用狀態(tài)。
3.5患者準備 最好整床搬動,以減少管道滑脫。有人工氣道的患者觀察氣道是否通暢,檢查前進行徹底有效吸痰。查看氣管導管的松緊度是否適宜及各引流管連接是否完好,必有時加強固定。躁動患者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靜藥物,密切觀察用藥后效果。使用約束帶適當約束及床檔保護,確?;颊甙踩?。耳漏患者頭偏向患側,避免引起顱內感染?;杳哉哳^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骨折、頸髓損傷者要妥善固定并置于舒適臥位。清空尿袋,尿量記錄在特護記錄單上。
3.6做好與相關科室的協(xié)調配合 檢查前做好相關科室的溝通。包括患者診斷、疾病嚴重程度、檢查部位、需要準備的儀器設備、藥品、物品、檢查時間、到達時間、聯(lián)系應急電梯人員做好準備,啟用\"綠色通道\"。減少等待時間。
3.7途中觀察 檢查途中嚴密觀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血壓、氧飽和度、面色、末梢循環(huán)的變化。呼吸機輔助通氣患者注意氣道壓力及潮氣量,觀察有無痰堵及呼吸功能的情況。意識障礙患者觀察瞳孔變化。避免各引流管扭曲、擠壓,防止非計劃性拔管,將觀察內容做好記錄。
3.8檢查后交接班 患者安返病房后特檢護士與管床護士共同將患者安置舒適臥位,各管道及引流管妥善固定放置,詳細交待檢查途中病情變化及用藥情況并在特護記錄單中記錄回病房時間,特檢護士和管床護士簽名。特檢護士做好儀器設備、急救藥品、物品用后消毒、補充、整理并使其處完好備用狀態(tài)。
4討論
危重患者院內檢查不可避免,如何減少檢查時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已引起醫(yī)護人員廣泛關注,在此基礎上要定期進行急救理論知識及急救培訓,確保知識的更新和技能的跟進。在護理人員人力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可讓低年資護士(做輔助護士)和特檢護士一起陪檢,設身處地的進行臨床帶教,增加實踐機會,積累急救經驗,使其迅速成長為1名合格的ICU護士,減少危重患者院內檢查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Day D. Keeping patients safe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J].Crit Care Nurs , 2010 , 30 (4):18-30 .
[2]劉大為.實用重癥醫(yī)學 [M].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026-1028.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