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學生消費狀況體現了大學生的消費觀和價值觀。通過對五年制高職院校學生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及消費習慣等諸多方面的調查分析發(fā)現,高職學生只有堅持量入為出、經濟適用以及角色定位的原則,采取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拓寬消費經費來源以及優(yōu)化消費結構等措施,才能夠逐步養(yǎng)成健康消費習慣,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高職院校 消費特點 調查分析
一、前言
本研究在收集高職院校學生消費資料基礎上,采用了問卷調查和個案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問卷調查以江蘇省司法警官高等職業(yè)學校在校五年制高職學生為總體,采取多段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調查對象,實際發(fā)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38份.有效回收率95.2%。在被調查的238名高職校學生中,男生156名,女生82名;城市籍學生80名,城鎮(zhèn)籍學生103名,農村籍學生54名;一年級學生40名,二年級學生46名,三年級學生94名,四年級學生58名。個案的被調查者是數十名在校高職院校學生。
本次調查,學生月消費支出不包含學習期間學費和住宿費這兩塊高額消費部分。把學生消費折合成年消費與江蘇省城鎮(zhèn)居民消費支出做以比較發(fā)現,學生人均月消費支出1028.57元,折合成年消費再加上每年的學費和住宿費,人均年消費支出為15948.9元。根據江蘇省統(tǒng)計局報告:2012年,江蘇省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到18825元。可見,學生人均消費水平略低于江蘇省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水平,但此消費未包括家長平時花在學生身上的投入。
二、結果與分析
(一)消費水平
高職院校學生的經濟主要由家庭供給。97.5%的學生收入來源于家庭,由勤工助學、校內外兼職、助學金等方式提供部分經濟來源的學生一共占10.9%。這也說明了雖然學校不斷為學生拓寬勤工助學崗位,但是這一速度跟不上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及對勤工助學崗位的大量需求,突出了“僧多粥少”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學校雖然加大了對獎學金、助學金、減免學費等發(fā)放力度,但很難起到對學生生活費的來源補充。
大部分學生個人月開支與家庭月收入相當,加上每學年的繳費,家長供應子女上學的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大學生月開支400元以下的占7.1%;400-800元的占12.6%;800-1200元的占51.3%;1200-1600元的占24.0%;,1600元以上的占5.0%。比較學生家庭月收入和學生月開支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月消費與家庭人均月收入相當。有部分大學生月消費在400元以下,這部分學生可以說是在維持基本生活線上堅持學業(yè),但與其形成巨大發(fā)差的是,還有部分學生月消費水平達1600元以上,除去部分生活、學習及交往必須品費用之外,其中不乏超前消費和奢侈消費的學生,。
(二)消費結構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消費主要涉及生活消費、學習消費、享樂消費和交際消費等方面。
享樂消費指高職院校學生滿足享受的娛樂、消遣等的消費。不少高職學生花錢大手大腳,而且存在炫富的現象,周末花錢數量驚人,電影院、書店等已不是學生的消費場所,取而代之的是網吧、酒吧、KTV等等不健康的娛樂場所。
交際消費指學生在校用于與人交往的請客、聯絡、戀愛等方面的消費。調查發(fā)現,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消費有一定的增加。請客的理由名目繁多:獲獎、評先進、當班干部、交朋友、識老鄉(xiāng)、戀愛等也是一筆不菲的花費,談戀愛顯魅力、擺闊氣、講排場。8.0%的大學生每學期在請客等面子消費方面在700元以上,86.1%的大學生屬單身狀態(tài),而有4.2%的大學生在每月戀愛浪漫氣氛“制造費”在400元以上。
(三)消費習慣
由于消費習慣通過消費行為中體現,因此本文在分析消費習慣的特征時,同時對消費行為進行了考察。結果發(fā)現,正值青年期的高職院校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充滿激情、不考慮自身消費能力、易沖動,伴有隨意消費,但也有理性的一面,消費過程也會思前顧后,在消費行為中往往遇到情感與理智的碰撞[1]。
調查發(fā)現,高職院校學生的消費觀念同時受到傳統(tǒng)價值觀和現代價值觀的影響,具有雙重性[4]。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的消費觀念具有很高的認同度,這主要表現為肯定勤儉節(jié)約的價值觀、提倡消費應該量入為出以及講求實用性。同時,現代的西方的消費觀念也慢慢被學生所接受。表現在,57.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現在每月的消費情況剛剛好;54.6%的大學生在談到消費顧慮時,認為是心疼父母的血汗錢;72.7%的大學生所花的父母的錢,希望以后能有所償還。但是還是有些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毫不在乎肆意揮霍,受社會奢侈消費觀的影響,消費過程中僅擔心的是錢不夠用,想要買樣東西時,總是想著找父母要。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結果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
(一)高職院校學生消費水平適中,總體上現實合理,但個體差異存在較大;
(二)高職院校學生消費結構呈現多樣化,但在學習消費和高雅文化消費方面比重偏低;
(三)高職院校學生在消費習慣上情感與理智并重,消費計劃性普遍不強,超前消費和非理性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個體差異較為明顯;
(四)高職院校學生消費觀念具有雙重性,對中國傳統(tǒng)消費觀念具有很高的認同度,對現代消費理念也不乏理解和接受。
參考文獻:
[1]董常亮,王自豪. 高職院校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分析[J]. 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10(20).
[2]宋剛. 成都地區(qū)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與分析[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1).
[3]黃發(fā)友,陳沙麥. 對當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 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03(9).
[4]吳琪. 大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研究[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