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京和這個名字對于發(fā)燒友來說有著特別的感召力。其一,她是最早獲得世界級聲譽的亞裔小提琴家。其二,在弦樂大師里,她作為一名少有的女性,不但享有獨特的風格,而且唱片成績卓越,從上世紀70年代起成為中生代的佼佼者之一。其三,隨著改革開放,國內(nèi)的樂迷較快地接觸到了她的唱片和現(xiàn)場音樂會。2006年,鄭京和手指受傷暫別舞臺,2011年復出后引起很大關注。這些都成為了10月18日國家大劇院鄭京和獨奏音樂會的吸引力所在。
不過我對鄭京和的印象還是停留在她那些著名的協(xié)奏曲錄音里,當初剛喜歡上古典音樂就愛不釋手她與迪圖瓦合作的門德爾松、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xié)奏曲。本場演出曲目包括貝多芬“春天”和格里格、莫扎特、弗朗克的奏鳴曲,風格各異,可以說很有挑戰(zhàn)性。這些需要極高注意力和細膩詮釋的作品對誰都不是件輕松的任務。
經(jīng)過第一個樂句的失誤,鄭京和很快重新進入了角色,帶來了一支旺盛、活躍的“春天”奏鳴曲,鄭氏大刀闊斧的風格咄咄逼人。由于我坐在舞臺左側,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提琴家的背肌發(fā)力。顯然,鄭京和的體能頗為強健,樂句的轉(zhuǎn)換極具爆發(fā)性。在第一樂章結束時,片段掌聲響起。對此,鄭京和做出了裁判一般強烈迅速的阻止手勢。相對而言,第二樂章是她表現(xiàn)最好的部分,速度終于慢下來,發(fā)音也比較有層次,不是一味地沖鋒。到第三樂章,鄭京和又恢復了強有力的特征,小提琴的回旋與鋼琴更加“搶”。雖然這并不違背貝多芬慣有的性格,但是聽起來有點簡單粗糙,很難令人回味。貝多芬作品的格局是豪爽的,但如果忽視了細節(jié),只能是二流作品。
格里格的奏鳴曲本身有一定的粗獷,曲式也簡單,所以鄭京和與鋼琴家的配合還算靠譜。在這首交響詩風格的音樂中,小提琴具有樂隊的氣勢,常常在轉(zhuǎn)折中令人想起協(xié)奏曲里獨奏聲部的高亢。鄭京和始終沒有松懈,繃著一股狂想的勁道,聽著很過癮。依此表現(xiàn),鄭京和的音樂會選曲真應該安排炫技性為主,比如拉威爾的《茨岡》、薩拉薩蒂的《卡門幻想曲》之類,即使技術上不盡完美,也會比當場的總體效果好過不少。特別是這首奏鳴曲的第三樂章,頗有吉卜賽的野性韻味,鄭京和的弓法利落,仿佛回到了盛年時期。
下半場兩支曲目的演繹我最不滿意。莫扎特的奏鳴曲風格是非常統(tǒng)一的,包括伴奏,都宜可愛、輕薄。如果不是熟悉的裝飾音常常出現(xiàn),我?guī)缀鯚o法認為這是在演奏莫扎特。鄭京和完全沒有原作風格的取向,聲音笨拙、滯澀,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迷失了方向。只能說,她很不擅長駕馭莫扎特的曲目,既有技術上的原因,也有理解上的差異。據(jù)說她即將錄制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實在讓我有些懷疑其質(zhì)量。
鄭京和早年錄制過弗朗克的小提琴奏鳴曲,也是上榜名片。從現(xiàn)場看,她以往的成功經(jīng)驗有所保留,比如開始的惆悵樂句非常婉轉(zhuǎn),但色彩感已不足了。這首奏鳴曲對我來說是一道晚霞,它的燦爛和消退都是漸變的寫意。鄭京和的發(fā)音比較宏大,后勁不足,這非體力問題,而是分配不好。在第一樂章的高潮、第二樂章的變奏體現(xiàn)得都比較明顯?;蛟S小提琴家在音樂中希望表達出復雜的情緒,所以才這么重心不穩(wěn),與我期待的平實感距離較遠。這就像某些特殊時刻錄制的唱片,盡管音樂的感覺異乎尋常,但收藏性要大于可聽性。
我還是很佩服鄭京和的勇氣,這樣一套曲目是挑戰(zhàn)自我的剖白。即使不算成功,不夠韜略,也能讓人領會很多藝術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