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曠世鋼琴協(xié)奏曲,跌宕著征服音樂峰巔的悲壯搏擊,回旋出長情大愛的質(zhì)樸真諦,也交織起人與音樂水乳交融的和諧美妙。澳大利亞音樂家傳記故事片《閃亮的風采》通過一個天才少年成長、成功、挫折和救贖的故事,講述了愛與音樂在鋼琴黑白鍵盤間的破滅與重生,從父愛情愛、音樂教育、心智成長、社會關懷等諸多層面為觀眾帶來深深的思考。
因音樂失去父愛
天才琴童戴維很小就展露出音樂天賦。在各種鋼琴表演比賽的角逐中,他在黑白鍵盤上揮灑自如,出類拔萃,甚至贏得了國外著名音樂院校發(fā)出的入學深造邀請函。
然而,昂揚的青春旋律卻遭到了偏執(zhí)父親的粗暴“休止”。
原本也曾有過音樂之夢的父親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兒子。他一遍遍把自己童年時夢想破碎的經(jīng)歷講給孩子,對其中用全部積蓄購買的小提琴被不許學音樂的父親踩碎的細節(jié),故意用發(fā)問的方式讓戴維敘述出,最后還讓他用這樣的感慨為故事收尾:“我是幸運的孩子”。他讓兒子戴維用音樂圓夢,而圓的卻是他自己的夢。他并沒有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去想,而是規(guī)定孩子只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生活甚至去思維。
盡管經(jīng)常擁抱著戴維說,“世界上只有我最疼愛你”,父親還是不能容忍他要去國外深造,把美國音樂學院的入學邀請函扔進爐灶,讓熊熊火焰將那五彩斑斕的夢想一點點吞噬掉。因為“家在這里,你要和親人在一起!”對于孩子的不滿,這位經(jīng)常笑容可掬的慈祥父親竟然眼露兇光,不惜施暴。
終于,忍無可忍的戴維不顧“只要出去,就別想回這個家”的威脅,義無返顧地遠渡重洋,奔赴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
好多年之后,當父親再一次回憶自己兒時經(jīng)歷,問詢小提琴被踩碎的細節(jié)時,戴維目光茫然地說,“我記不清了”。
本應該豁達溫情的父子情感紐帶,竟然在“父愛”和“呵護”中無情斷裂。窗前,戴維面無表情地目送著父親離開,那背影悲涼有加落寞無限。
竭力沖擊“拉三”,導致精神崩潰,戴維“越活越小”,說話語無倫次,生活無法自理,成了行為上的孩子。
面對這個貌似弱智,內(nèi)心卻充溢著才情靈性的鋼琴王子,女醫(yī)生吉麗安怦然心動。純凈的心湖泛起漣漪,兩顆彼此傾慕的心兒漸漸融合,最終結為伴侶。
沒有世俗,沒有功利。
對于生活無法自理,時時弄出狀況的戴維,吉麗安無微不至張開了愛的懷抱。維瓦爾弟的《榮耀經(jīng)》有如天籟,滿懷圣潔情懷的叩問和愛戀的美好憧憬,從靈魂深處翩然而起,悠然回蕩在天際心宇。
在溫情的浸潤下,一切悄然改變。再度端坐在鋼琴前,戴維的雙手已然不似往昔那般沉重。所有的音符都插上了翅膀,在音樂廳里輕盈飛翔。一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終了,全體觀眾起立致敬,歡呼聲、掌聲如潮似涌……臺上,激動的戴維淚流滿面。
有如上天安排,父愛失去情愛回歸,戴維的情感愛戀歷經(jīng)大落大起,終于從破滅走向重生。
征服“拉三”
戴維第一次聽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是從家中的老式唱機里。
父親示意大家安靜,伴隨著黑色膠木唱片的轉動,那昂揚激越的旋律有如層層疊疊的海潮奔涌而來……戴維印刻下這個關乎自己一生的俄羅斯作曲家和他的不朽作品,也記住了這是父親最喜愛的音樂作品。
從那之后,“拉三”成了橫亙在戴維心頭的一座大山。
這段鋼琴與樂隊的經(jīng)典對話不僅承載著父親的光榮與夢想,融入了自己坎坷崎嶇的心路歷程,更凝聚著音樂攀登者所向往的無限風光。
不顧自己年幼稚嫩、心智單薄、閱歷膚淺,戴維開始在黑白鍵盤上對這座鋼琴協(xié)奏曲的“險峰”發(fā)起沖擊。
然而,“拉三”畢竟是“拉三”。
由于尚未掌握演奏它所需要的高難技巧,缺少其中蘊含的人生情感體驗,滿帶理想色彩的嘗試一次次止步于那些狂熱奔放的旋律前。
一位曾在拉氏面前成功演奏其《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的老人、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來到了戴維身邊。在他的指導下,這個一直為“拉三”撩撥、困擾著的鋼琴少年鼓足勇氣,開始了自己新一輪的宿命沖擊。
老人囑咐戴維,“拉三”是一匹狂烈的奔馬,必須勒緊韁繩才能馴服它。只要成功駕御,“這首鋼琴協(xié)奏曲就是你的了!”
戴維太想贏,太想讓父親驕傲,太想證明自己的生命價值了。從小到大,自己一直是這曲子的奴隸,如今要徹底打敗它,征服它!
一次血與火的洗禮。
聚光燈下,戴維全神貫注,奏響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的第一個和弦。
在樂隊的呼應下,他完全沉浸在音樂世界里,時而縱身而入,與旋律激情狂舞,時而屏息悄然,聆聽旋律的有力律動。演奏到極致,物我兩忘的他甚至已經(jīng)完全聽不見自己彈奏出的恢弘樂句,冥冥間只見自己的手指在黑白鍵盤上機械游走……
歡呼四起,掌聲如雷。一個天才琴童奮力登上了仰視多年的音樂巔峰,完成了自己的生命超越。然而,就在這一驚心動魄的時刻來臨之際,悲劇發(fā)生了——由于耗盡了全部心力,大汗淋漓的戴維一頭栽倒在鋼琴旁,人事不省。
那根雖然勇敢卻很脆弱的神經(jīng)之弦不堪重負,終于繃斷了……
經(jīng)過一段漫長的療養(yǎng)生活,戴維的心情和生活趨向平靜。雖然生活不能自理,但不必再去完成那些父親的“意志功課”,也沒有了比試競賽的“血淋淋游戲”,更沒有學院禮堂同學矚目的“拉三”“駕御”沖擊,飽受壓抑痛苦折磨的他終于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生活中。
就在戴維于寧靜中躑躅街頭的時候,那神奇的感覺悄然回歸。
咖啡館里,歪叼著煙卷的戴維一曲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技驚四座。伴隨著雙手在黑白鍵盤上靈巧移動,串串音符飄散開來,將所有客人帶入歡快活潑剛柔交錯的樂境中。
藍天下,戴維戴著耳機,在蹦床上跳躍戲耍。貝多芬《歡樂頌》的樂聲中,赤裸的他有如逃離了樊籠的鳥兒,一次次飛向藍天。
一樣的音樂,情境不同,狀態(tài)不同,心情不同,竟然完全變了樣子,從破滅中重生!
用音樂擁抱生命
黑白交錯的鋼琴鍵盤見證了一個天才少年愛和音樂的破滅和重生。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音樂難以負載其重,演就了戴維刻骨銘心的悲欣交匯,也為人們帶來深深的思索。
父親想擁有戴維,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卻因此失去了兒子。
戴維想擁有拉三,為了跨越演奏的巔峰,卻因此失去了自己。
愛,是全身心無私呵護,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條件。
熱愛音樂就要與它融合、神通,而不是對抗、征服,更不能為其添加各種負載。應該用心靈去擁抱音樂、用情感去觸摸音樂,讓精神、靈魂與音樂美妙契合。只有這樣,才能如臻化境,感悟并享受音樂與生命之間那種難以言表的和諧。
影片結尾,戴維在妻子的陪同下來到父親的墓地。他面對墓碑嘮嘮叨叨,留下了自己磨難過后的悟徹:“或許都是我的錯……都怪我……生活不是陽臺,我們不能放棄……每當閃亮的土星飛過,都會為我們帶來驚喜……萬物都有它的季節(jié),總會有一個季節(jié)的……生活得繼續(xù)下去,永遠不能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