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LCT、RI特征及其診斷價值,以減少對該病的誤診。方法回顧性分析8例經(jīng)手術(shù)或穿刺活檢證實的HAL的CT、RI表現(xiàn)。8例均行RI或CT檢查。結(jié)果男2例,女6例。發(fā)病年齡26-60歲(平均43歲。臨床上6例無癥狀,而是影像學(xué)檢查偶然發(fā)現(xiàn)。肝左葉1例,右葉7例。結(jié)論HAL易與其它肝病誤診,對部分少脂肪或和缺乏典型強化特征的HAL要注意與其它肝臟病變相鑒別。CT和R動態(tài)增強多期掃描可充分反映HAL的強化特征,有助于提高HAL的診斷準確性。
【關(guān)鍵詞】肝腫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磁共振成像;計算機斷層掃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28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253-01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筆者搜集經(jīng)手術(shù)或穿刺病理證實的8例HAL,其中男2例,女6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41.5歲。2例因上腹部不適,行CT檢查發(fā)現(xiàn)。余6例均為體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病灶位于肝左葉1例,肝右葉7例。
1.2檢查方法8例術(shù)前均經(jīng)螺旋CT或RI平掃+動態(tài)增強檢查。CT采用GE Light Speed16層螺旋CT機,掃描層厚3-5mm,間隔3-5mm,螺距1。CT增強常規(guī)肘靜脈高壓注射器以3mls速度注入優(yōu)維顯70-100ml進行掃描。RI采用Siemens1.5T Avanto磁共振儀,體部相控陣線圈。掃描層厚6mm,層間距1.2mm,常規(guī)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序列橫斷位掃描(1例加掃同相位及反相位。RI增強經(jīng)靜脈注入0.1mmolkg體重的釓噴酸葡胺(Gd一TPA,行軸位T1SE、T1FLAIR掃描。
2結(jié)果
2.1腫塊位于肝左葉1例,肝右葉7例,均為單發(fā)病灶腫塊最大徑由18mm-50mm大小不等,平均34mm。
呈類圓形6例,邊界較清晰;發(fā)現(xiàn)假包膜2例;不規(guī)則形狀2例,邊界不清。
2.2平掃CT平掃呈低稍低密度2例,混雜低密度4例,內(nèi)見明顯脂肪密度(CT<-10Hu2例,呈斑點、弧線狀,主要位于病灶周邊。RI平掃呈長T1稍長T2信號4例,2例T1WI呈短T1信號。1例同相位呈等信號,反相位呈明顯低信號。
2.3增強掃描動脈期-不均勻明顯強化6例,均勻明顯強化2例;門脈期-持續(xù)強化7例,呈等稍高密度或信號,1例(RI門脈期即變?yōu)榈托盘?,病灶中心見點狀強化血管影;另1例CT于門脈期病灶內(nèi)見明顯強化的點、線狀血管影。門脈期見包膜強化2例,呈線狀高密度影;延遲期-延遲3min掃描為稍高密度信號5例,等密度2例,低信號1例。延遲6min掃描所有病灶呈略低密度信號,病灶內(nèi)脂肪顯示更加清楚。
圖③-④為同一病例。③T1WI,示肝右后葉類圓形長T1信號,邊界清。④增強掃描門脈期,病灶呈輕-中度延遲強化,內(nèi)見一點狀血管狀明顯強化影。
3討論
3.1臨床及病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是一種來源于間葉組織的良性腫瘤,由成熟的脂肪細胞、平滑肌細胞和血管按照不同比例組成[1]。多發(fā)生于腎臟,發(fā)生在肝臟及其他臟器者罕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L由Ishak[2]于1976年首次報道。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不清,過去曾被認為是錯構(gòu)瘤。近年來分子生物學(xué)研究顯示,其在克隆發(fā)生、免疫組化和超微結(jié)構(gòu)等方面具有組織同源性,也支持其為單一細胞類型起源,提示本病為真性腫瘤,來自血管周圍上皮樣細胞。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見于女性,男女之比為1∶4,大部分為單發(fā)。腫瘤較小時多無臨床癥狀,多為體檢時被發(fā)現(xiàn);腫瘤較大時可有腹脹、腹部包塊等癥狀。
HAL大體所見一般為界限清楚或有假包膜的實性腫塊。腫塊切面灰白、灰黃,可伴有出血及壞死。鏡下瘤組織主要由大的多邊形、圓形上皮樣細胞構(gòu)成,排列成不規(guī)則梁索狀結(jié)構(gòu),并由大小不等的豐富竇隙狀薄壁血管網(wǎng)分隔。腫瘤間質(zhì)中可見不等量散在的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炎細胞浸潤。
3.2分型HAL由成熟的脂肪細胞、平滑肌細胞和血管按照不同比例組成。Tsui[3]等根據(jù)瘤組織成分的特點將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為4型:①混合型;②肌瘤型;③脂肪瘤型;④血管瘤型,其中混合型最常見。
3.3影像特征HAL影像學(xué)改變雖表現(xiàn)各異,但仍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特征性表現(xiàn)有:①脂肪成分:瘤內(nèi)脂肪是HAL的特征之一,由于病灶內(nèi)脂肪含量不等,較少者CT和常規(guī)RI不易顯示。采用RI脂肪抑制技術(shù)或RI化學(xué)位移成像技術(shù)(同相位反相位后病灶內(nèi)信號強度明顯衰減,可提示脂肪組織的存在。②中心血管影[4]:T2WI序列中可呈特征性點、條狀流空信號,增強掃描呈點狀、扭曲的條狀高密度信號。③假包膜:平掃假包膜不易顯示,增強掃描于門脈期和延遲期部分病灶邊緣可見線狀強化的“假包膜”改變。④引流靜脈匯入肝靜脈征:目前絕大部分學(xué)者認為,除少數(shù)小肝癌外,絕大多數(shù)肝癌病灶的血流均匯入門靜脈,并常常引起門靜脈癌栓。⑤CT或R動態(tài)增強特征:增強掃描腫瘤動脈期明顯均勻不均勻強化,門脈期密度或信號略有減低,但仍高于同期肝實質(zhì),延遲期呈等稍高密度或信號。
3.4鑒別診斷
3.4.1肝細胞癌(HCC①多有乙肝病史及肝硬化背影;②化驗室檢查:AFP陽性;③增強掃描呈典型“快進快出”改變;④假包膜于T2WI呈低信號,而HAL呈高信號;⑤常常引起門靜脈癌栓。
3.4.2肝腺瘤少見,易出血,部分腫瘤可有脂肪及完整包膜,無中心血管影。
3.4.3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呈稍長T1明顯長T2信號,重T2WI序列信號極高-“燈泡征”。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周邊結(jié)節(jié)狀強化,門脈期及延遲期進一步填充,呈高(等密度信號。各期掃描病灶強化程度與同層動脈血管相似,較有特異性。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L的CT和RI影像學(xué)差異較大,主要取決于腫瘤內(nèi)脂肪、軟組織含量及異常血管所占的比例,但仍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R動態(tài)增強多期掃描可充分反映HAL的強化特征,有助于提高HAL的診斷準確性。
參考文獻
[1]Ishak KG,Anthony PP,Sobin LH.Nonepithelial tumors.In:Ishak KG,Anthony PP,Sobin LH,eds.Histological typing of tumors of the live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2nd ed,Berlin:Springer,1994:22-27.
[2]Ishak KG.esenchymal tumors of the liver.In:Okuda K,Peters RL,eds.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ew York:John Wiley medicial,1976:247.
[3]Tsui W,Colombari R,Portmann BC,et al.Hepatic angiomyolipoma,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30 cases and delineation of unusual morphologic variants[J].A J Surg Pathol,1999,23:34-48.
[4]嚴福華,曾蒙蘇,周康榮,等.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RI征象分析[J].中華放射學(xué)雜志,2001,35(11:82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