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WBC在診斷小兒哮喘合并感染,以及判斷感染類別中的作用。方法對符合診斷標準的60例小兒哮喘合并感染患兒和60例單純小兒哮喘患兒進行CRP、WBC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小兒哮喘合并細菌感染、肺炎支原體感染、衣原體感染組與單純小兒哮喘組比較,CRA、WBC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CRP值明顯升高。結論CRP、WBC檢測在臨床上可幫助鑒別小兒哮喘是否合并感染,同時可以判斷感染病原的類別,可作為療效觀察指標,這兩項檢查值得在臨床聯(lián)合應用。
【關鍵詞】小兒哮喘;感染;白細胞;C-反應蛋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045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595-01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共同參與的,一種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如不及時治療往往會發(fā)展為成人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甚至會導致死亡。哮喘是否合并感染,以及判斷感染病原體是臨床醫(yī)生非常關心的問題。為此快速、正確的判斷哮喘是否合并感染、感染病原體的性質,從而做到早診斷,有效的治療很重要。C-反應蛋白(CRP是常見的炎癥反應蛋白,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在細菌、病毒等感染的診斷及鑒別,我們通過聯(lián)合檢測患者CRP、白細胞(WBC等檢查,對結果進行分析,得到了在快速暫無微生物實驗確認的情況時,可應用CRP、WBC結果初步鑒定是否感染及感染類別。具體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之間我院兒科收治的符合研究標準的共120例小兒哮喘患兒,診斷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組制訂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中小兒哮喘的診斷標準;排除肝腎功能不全者、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異物、呼吸衰竭、其他器官系統(tǒng)慢性病等。將患者根據(jù)是否合并感染,分成兩組,各60例。單純哮喘患兒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5-12歲,平均(8.7±2.1歲;哮喘合并感染患兒中男28例,女32例;年齡5-13歲(7.9±2.5歲,其中哮喘合并細菌感染29例(患兒住院期間經(jīng)過X線、細菌培養(yǎng)、以及臨床抗炎治療有效來判斷,哮喘合并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患兒23例(經(jīng)過住院期間進行相應的抗體檢測來判斷,哮喘合并病毒感染8例(經(jīng)過相關病毒抗體的測定來判斷,所有患兒通過臨床治療后痊愈出院。
1.2治療方法實驗室標本采集和方法:所有患兒首次入院后次日清晨抽出靜脈血立即檢驗。其中CRP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試劑為市場購買科華生物公司,通過使用美國魅力2000型全自動生化儀來測定,正常值范圍0-8mgL。WBC值是通過使用ABXmicros60型五分類血液分析儀測定,相關試劑購買于廣東貝立生物公司,正常值范圍(4-10*109L。
1.3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哮喘合并細菌感染、合并支原體感染、合并衣原體感染、合并病毒感染患兒組與單純哮喘患兒組比較,CRP值、WBC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0.0063討論
支氣管哮喘發(fā)病率較高,在我國發(fā)病率約為1%-2%[1]。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機制是氣道的慢性炎癥;病理基礎是氣道的高反應性。為此消除呼吸道炎癥,成為了哮喘治療的重點。判斷是否合并感染及判斷感染原,在臨床上非常重要。由于微生物培養(yǎng)需要時間,陽性率低,亂用抗菌藥,對病毒感染及非細菌感染無效,同時可增加副作用,所以CRP檢測,WBC檢測能快速、簡單、準確、敏感的反應小兒哮喘是否合并感染及感染的類型。WBC是大家公認的機體抵抗病原體等異物入侵的主要防線。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價值,但是WBC容易受到藥物,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為此有一定的誤診率。CRP是正性急性時相蛋白,確診炎癥反應中,速度快而靈敏。是區(qū)別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指標[2]。為此CRP可作為抗菌藥物療效指標[3]。在本組檢查結果中顯示,單純哮喘患兒的CRP,WBC值在正常范圍內,而合并細菌,肺炎衣原體,肺炎支原體,病毒感染的患者人的CRP,WBC值不同程度的升高,故根據(jù)患者聯(lián)合檢測CRP,WBC,并聯(lián)合分析升高的程度可以預測及判斷小兒哮喘是否合并感染及感染病原體的類別,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醫(yī)生進行治療,故聯(lián)合檢測兩項指標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梓粱.實用臨床兒科學.廣州:廣州出版社,1998:936.
[2]孫劍玥,何淑,張群智,等.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C-反應蛋白、前白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遠檢測臨床評價[J]. 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2001,16(2:85.
[3]鄧茂熊,凡瞿明,郭曉蘭,等.兒童感染性疾病患者C反應蛋白和前白蛋白含量變化及意義[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3,16(12:1394-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