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熒光定量PCR技術檢測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關性。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8月本院消化科肝癌68例,肝硬化102例住院患者的PCR檢測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結果。結果68例肝癌患者中HCV-RNA陽性21例,檢出率為30.88%,102例肝硬化患者中HCV-RNA陽性18例,檢出率為17.65%,肝癌肝硬化患者中總檢出率22.94%(39170。結論肝癌肝硬化患者中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采用熒光定量PCR檢測技術更為直接、準確、樣本檢測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有利于準確分析肝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
【關鍵詞】肝癌;肝硬化;血清丙型肝炎病毒;PCR檢測
丙型肝炎病毒(HCV呈RNA-RNA復制病毒,是一種嗜肝性慢性病毒,具有全球人類傳染性,給人類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據(jù)統(tǒng)計,丙型肝炎患者中約60%轉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20%的病人轉為肝硬化或肝細胞癌[1]。肝硬化是一種或多種因素導致肝臟慢性及進行性的肝細胞壞死,肝正常結構紊亂,肝內(nèi)結締組織再生,出現(xiàn)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質(zhì)地變硬的彌漫性改變。肝癌是原發(fā)性肝癌的簡稱,是由肝細胞或肝內(nèi)膽管上皮細胞發(fā)生的惡性腫瘤。我國是世界上肝癌高發(fā)國家之一,發(fā)病率在1010萬左右[2]。因此,準確檢測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對人類預防HCV傳染具有中的意義。本文就PCR檢測肝癌肝硬化患者中血清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性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資料選自2008年2月至2012年8月本院消化科肝癌68例,肝硬化102例住院患者病例資料中PCR檢測血清丙型肝炎病毒結果。68例肝癌病例中男41例,女27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2.2±3.6歲;102歲肝硬化病例中男62例,女40例,年齡46-69歲,平均年齡(52.6±5.2歲。所有病例診斷符合《腫瘤學》相關診斷標準[3]。
1.2試劑與方法
1.2.1試劑采用上??迫A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法(PCR檢測HCV-RNA熒光定量檢測試劑盒,實驗操作步驟嚴格按說明書進行。儀器選用美國ABI7500型PCR檢測分析系統(tǒng)進行定量統(tǒng)計分析。
1.2.2方法170例患者均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液2-3ml,4000rmin,離心10min,吸取血清100ml,HCV-RNA模板采用核酸提取柱法提?。粺晒庖锛安粚ΨQ擴增參與的擴增物均HCV-RNA熒光定量檢測試劑盒操作步驟進行;最后通過ABI7500型熒光檢測儀檢測每例血清反應體系的熒光強度,在試驗中均設定陰性對照、陽性對照、室內(nèi)質(zhì)控品及4個不同量的HCV-RNA陽性標準對照的熒光強度變化值,通過微機定量統(tǒng)計軟件計算出待檢標本中HCV-RNA定量,HCV-RNA定量參考值:<1.0×103IUml。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熒光定量PCR技術檢測170例標本血清中HCV-RNA,其中68例肝癌患者中HCV-RNA陽性21例,檢出率為30.88%,102例肝硬化患者中HCV-RNA陽性18例,檢出率為17.65%,肝癌肝硬化患者中總檢出率22.94%(39170,肝癌組與肝硬化組中HCV-RNA陽性率對比分析(X2=12.68,P<0.05顯示肝癌組與肝硬化組具有可比性,見表1。
3討論
病毒性肝炎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其中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可以引起以肝臟損害為臨床表現(xiàn)的全身性傳染病之一。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組結構類似黃病毒屬和瘟病毒屬,1991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其歸為黃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屬于單股正鏈RNA[4]。由于HCV-RNA含多聚蛋白相對較小、病毒復制指數(shù)較快及高突變率均有利于病毒遺產(chǎn)生傳異質(zhì)性,并能逃避宿主的免疫監(jiān)測,從而導致大多數(shù)患者發(fā)生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HCV或HCV-RNA陽性患者在臨床常表現(xiàn)為全身無力,肝區(qū)不適。有學者報道[5]臨床患有丙型肝炎病人50%可發(fā)展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會導致肝硬化及肝細胞癌。有報道丙肝患者的20%-30%最后發(fā)展成肝硬化,而且肝硬化患者若不及時得到合理地治療,約有10%-30%可發(fā)展為肝硬化,進而又會有3%-10%演變?yōu)楦伟?sup>[6]。與本組研究資料顯示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經(jīng)PCR檢測肝硬化陽性18例,HCV-RNA陽性率17.65%相接近,肝癌組中PCR檢測68例肝癌患者中HCV-RNA陽性率30.88%。
目前,隨著免疫檢驗技術的發(fā)展,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檢測方法多樣,抗-HCV的檢測仍是丙型肝炎病毒的初篩查方法。另外抗-HCV檢測丙型病毒性肝炎雖然具有較好的特異性和靈敏性,但其檢測結果尚不能作為確診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依據(jù),尤其是酶聯(lián)免疫法抗-HCV不能檢測出所有HCV攜帶者。由于HCV含有6個基因型及多個亞型,變異率高,各型及亞型之間無交叉免疫,而且丙型肝炎臨床癥狀不明顯,所以隨著病毒檢測由細胞水平發(fā)展到分子水平后只有測定HCV-RNA是HCV診斷的“金標準”,HCV-RNA更能直接反映患者血清中HCV的存在及HCV-RNA特異免疫應答[7]。因此,常用的熒光PCR定量檢測得到迅速發(fā)展。PCR檢測HCV-RNA靈敏度高,準確性及標本重復性好,尤其是在人體感染HCV1-2周后血清中即可檢測到HCV-RNA,可以較快地反映病毒在人體內(nèi)的復制快慢與傳染性強弱。據(jù)報道全世界近1.7億人被慢性丙肝病毒所感染,不同的臨床體征及表現(xiàn)最終導致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肝炎癥狀和肝纖維化。其中一部分患者經(jīng)過幾十年發(fā)展為肝硬化或終末期肝癌等不同的肝病并發(fā)癥。本組68例肝癌病例及102例肝硬化病例中PCR定量檢測HCV-RNA陽性分別為30.88%與17.65%,遠低于文獻報道[8]HCV-RNA的檢出率以肝硬化中高達48.36%,其中慢性丙肝肝癌組HCV-RNA水平(139.00±36.64×105明顯高于丙肝肝硬化組(14.00±48.66×105,并且具有差異性(P<0.05,另外HCV攜帶者與肝小細胞癌的發(fā)生具有密切聯(lián)系因素[9]。尤其從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到肝小細胞癌的發(fā)生通常要通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階段,導致肝細胞進一步破壞最終轉變?yōu)楦伟?/p>
4小結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傳播呈現(xiàn)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人類身心健康。而且丙型肝炎病毒又具有嗜肝性。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在不斷破壞肝細胞,進而導致肝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本組PCR檢測肝癌及肝硬化病例證實HCV-RNA病毒數(shù)量較高。因此,證實聚合酶聯(lián)免反應(PCR檢測技術對檢測HCV-RNA具有直接性,準確性高,樣本檢測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對提高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檢出率及預防其傳染性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耀宗.正視我國丙型肝炎的嚴重性[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3,21(1:211-213.
[2]葉任高.內(nèi)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09.
[3]曾益新.腫瘤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628.
[4]楊大利,孟祥偉.丙肝病毒基因分型方法學研究進展[J].吉林醫(yī)學,2006,27(3:227-229.
[5]譚德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轉歸與抗病毒治療[J].新醫(yī)學,2006,37(4:215-216.
[6]鄧永林,臧運金.慢性丙肝肝硬化患者肝移植術前后抗病毒治療研究進展[J].山東醫(yī)藥,2006,46(24:95-96.
[7]王宇明,胡仁琦.新發(fā)感染病.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527-541.
[8]陳靜,羅生強.失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療[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5,8(5:12-13.
[9]Keyur Patel,Andrew J uir,John G cHutchison.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診斷和治療[J].英國醫(yī)學雜志中文版,2006,9(4:2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