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樂園》是彌爾頓最成功的史詩作品,它主要借用圣經(jīng)故事,選用史詩的語言描述形式表現(xiàn)了人類最初的演變以及人類歷史上反復出現(xiàn)的變革斗爭。全書共12卷,講述撒旦反抗上帝,在戰(zhàn)敗后如何偷偷進入上帝創(chuàng)造的伊甸園設計復仇,通過引誘夏娃偷食禁果,導致人類始祖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并開始沉淪的故事。詩篇運用了大量的圣經(jīng)人物形象,將撒旦和亞當、夏娃刻畫得栩栩如生,從而將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對于撒旦這個形象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中國的大部分讀者也將撒旦看做是反抗強權的英雄,主要是由于我國文化政治傾向所致。另一方面,西方浪漫派詩人對于撒旦的英雄形象也是推崇備至。撒旦的形象是充滿矛盾的,但是他在彌爾頓的筆下依然是魔鬼的化身,他引誘人類犯罪,是人類遭驅逐的元兇。
一、撒旦的英雄開始
撒旦一直以魔鬼的形象記錄在前人的作品中,而在《失樂園》中,彌爾頓卻一改前人的做法,賦予了撒旦前所未有的輝煌地位,使一直擁有負面形象的撒旦具有了積極的意義。這與彌爾頓所處的社會背景和宗教政治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實撒旦就是彌爾頓本人的代言,撒旦的英雄形象也就是彌爾頓反抗暴政、挑戰(zhàn)權威和不公平的具體體現(xiàn)。這一形象挑戰(zhàn)了當時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道德、宗教以及人們的權威信仰。同時,彌爾頓又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作為一位虔誠的清教徒,他始終認為上帝是公平、正義、仁愛的,他決不容許自己對上帝有不敬的行為。同時,17世紀的英國人由于長期受基督教文化的耳濡目染,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他們對褻瀆上帝的行為是難以接受的。這自然也會無形中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影響。如果上帝在詩人的筆下成為一個最大的獨裁者、專制暴政的代名詞,而將撒旦作為一個反對暴政、反抗專制和獨裁的英雄代表,那對于虔誠信仰上帝的彌爾頓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對于基督教傳統(tǒng)下的英國人民也是難以接受的。因此他從根本上不贊同反對上帝,對于反抗上帝的撒旦,他其實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史詩的后面展現(xiàn)了撒旦惡的一面。這就形成了撒旦矛盾突出、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對于基督教義,人們往往認為基督是無條件地忍受。其實在《圣經(jīng)》里有一個沾凈神殿的故事,是說耶穌走近自己的神殿卻發(fā)現(xiàn)人們都在那里買賣東西,兌換銀幣,耶穌非常憤怒,便把這些人都轟出神殿,而且還說:“我的神殿是祈禱的神殿,怎么能讓你們這些人來做生意?”由此可見,耶穌并不是對所有的事情都能忍受,而且在《舊約》中,耶穌也是一個嫉惡如仇、威力無比甚至很殘酷的形象。基督教很早就被確立為西方的權威宗教,一直統(tǒng)治著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體系,是道德領域的主宰。而像撒旦一樣的人物往往挑戰(zhàn)了基督教的權威,威脅了基督教的支配統(tǒng)治地位,想要通過反叛來保護弱者的權利和意志,對基督教在社會、道德方面的統(tǒng)治有一定的撼動。因此,如果僅從彌爾頓的革命性思想來推斷他抨擊撒旦的反叛精神是不全面的。
在《失樂園》中的人物形象中,撒旦是最受贊美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一個人物形象。其中,許多浪漫主義詩人都對撒旦身上的英雄氣概贊美不斷。布萊克認為撒旦是人類富于想象的靈魂,彌爾頓之所以在描寫上帝和天使時縮手縮腳,而在描寫惡魔和地獄時卻酣暢淋漓,是因為彌爾頓本身就站在魔鬼這一邊。由于史詩后面的內(nèi)容中撒旦形象越來越渺小,許多人并不贊同布萊克的觀點。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撒旦的反叛英雄氣概并不是彌爾頓的獨創(chuàng),在《凱德蒙的圣詩》中,作者就塑造了一個不肯為上帝折腰的撒旦。盡管如此,彌爾頓的撒旦仍然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藝術形象。撒旦被趕出天堂扔進地獄的火海時,仍舊不屈不撓地抗爭著,從他慷慨激昂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戰(zhàn)斗者的叛逆和決心以及不怕困難去實現(xiàn)自己計劃的意志。撒旦是意志自由的體現(xiàn),在他看來,不需要去服從絕對的真理、權威、宗教、思想價值,為了自身的價值和欲望,他可以不擇手段,冷酷無情。很多人給撒旦貼上邪惡的標簽,但是從他挑戰(zhàn)權威、追求自由的角度來說,他并不是邪惡的。雖然后面撒旦的形象變得猥瑣可憎,但他不屈的自由意志精神一直都沒發(fā)生改變,正是這種不屈的意志引發(fā)了浪漫主義詩人和彌爾頓心中的共鳴。
二、撒旦變?yōu)楸氨傻膼耗?/p>
但是,當史詩的中心從地獄轉到伊甸園,轉到亞當和夏娃身上的時候,撒旦身上的崇高美便不復存在了。表面上,他從天使的統(tǒng)帥將領變成了一個卑鄙的窺視者,最后變成一條令人厭惡的蛇在火海里嚼著苦灰,實際上,他已經(jīng)從一個挑戰(zhàn)上帝的叛逆英雄慢慢墮落成為不敢去找上帝復仇而是將仇恨施加于兩個從未傷害過他的弱小生靈上的懦夫。他本質上的墮落體現(xiàn)在外表的變化上。表面上看,撒旦之所以墮落是因為他不肯當上帝的奴仆,實際上,他墮落的真正原因是他引誘人類犯罪并使人類毀滅。撒旦即使被逐出天堂并趕進地獄也依然一副大英雄氣概,只是在后來毀滅人類計劃成功之后才變得丑惡,這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彌爾頓的中心思想:自由意志既導致了真正的忠誠,也導致了真正的墮落。
在《失樂園》的人物形象中,撒旦的形象是最為突出的,也是最成功的,這也是詩歌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原因之一。撒旦在這里代表著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力量,追求自由和民主,反抗強權,是一個叛逆的革命英雄。詩歌中,彌爾頓對于撒旦的描寫是充滿感情的,他身材高大,身穿金甲,手持長矛,背負巨盾,不畏強權,不懼失敗,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和不可戰(zhàn)勝的信心、信念。不僅如此,他還聰敏機智,足智多謀,他的形象是高大偉岸的。在與上帝的抗爭中,因為戰(zhàn)敗,撒旦隨同他的戰(zhàn)士被上帝逐出天堂,趕進了地獄。在地獄中,撒旦受盡了各種的折磨和痛苦,這樣的環(huán)境非但沒有磨滅他的反抗情緒,更激起了他的復仇決心。撒旦身上的這種反叛精神實際上就是作者自己內(nèi)心的革命思想。撒旦對于上帝的抗爭代表著資產(chǎn)階級對于封建勢力的抗衡,撒旦的失敗也代表著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失敗。正如撒旦沒有放棄反抗一樣,資產(chǎn)階級也會堅定地反抗下去,不斷去尋找復仇機會。
有些人認為撒旦誘惑人類犯罪,導致人類失去樂園,是一切災難的根源。作為魔鬼,撒旦不是頭腦簡單、不堪一擊的,為此耶穌也受盡了各種考驗。對付人類,撒旦想了許多辦法,一計不成再來一計。即使在謀反失敗被打入地獄的時候,撒旦還在謀劃下一次的造反,向上帝發(fā)起永不妥協(xié)的進攻。撒旦的演說是慷慨激昂的,也是振奮人心的。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作品中的上帝才是一個殘暴、專制無比的施暴者,上帝就是這樣一個施暴者的化身。作者通過撒旦和上帝的較量,隱藏了對革命勢力的悲哀以及對專制勢力的嘲笑和諷刺。詩歌中,作者以撒旦作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代言人,贊頌了這種反抗強權、專制勢力的革命精神,最終,撒旦在與上帝的對抗中失敗,從而失去了樂園,這也喻示著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失敗和舊勢力的復辟,這是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一個隱喻。
三、撒旦形象的寓意
撒旦的失敗和受到的懲罰喻示著資產(chǎn)階級革命所遭受的封建權勢的壓迫,作者也對此表達了同情。但是彌爾頓本身又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這就使得他不會從根本上贊同撒旦反抗上帝的這樣一種行為,從而造就了撒旦形象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丑惡的一面。史詩的前兩部主要表現(xiàn)了撒旦的英雄氣概,但基于作者的宗教信仰,撒旦最終的命運必然不是如史詩前面所述,永遠都是一個英雄。作者是信奉基督教的,所有違抗上帝旨意的都將會受到懲罰,這同樣適用于人類。亞當和夏娃在偷食禁果之后也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只是人類和魔鬼撒旦所受的懲罰是不一樣的,由于人類走出伊甸園時是帶著深深的悔恨的,甚至告訴人類,只要人類能夠誠心懺悔,上帝是會原諒人類的,即使人類走出伊甸園走入另一個世界,他們也是帶有希望的。而撒旦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感到后悔,他為了報復,運用卑劣的手段引誘人類,在人類受到上帝的懲罰時歡呼雀躍,正在他高興之時,他跟他的眾教徒卻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令人厭惡的蛇。由此我們可以看清撒旦的真面目,他仍舊是個魔鬼,這是撒旦在《失樂園》中的最終命運。
也有些人認為撒旦只是墮落的魔鬼,撒旦從最開始的反叛英雄到后面墮落為丑惡的蛇,從沒改變的是他追求自由的意志和精神。在彌爾頓的《失樂園》中,上帝最開始已經(jīng)預見了撒旦的反叛和亞當、夏娃的墮落,但他都沒有進行阻止。按照基督教的教義,上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他代表真理、無私和大愛。遇到這種情況上帝不去阻止,只等著情況發(fā)生了去懲罰相應的人,這也表現(xiàn)了上帝自私、無情的一面。面對這樣的強權統(tǒng)治者,撒旦在幾次反叛失敗之后只能選擇去引誘亞當和夏娃,以達到報復上帝的目的。表面上,撒旦由之前的英雄墮落為丑惡的蛇,實際上這是他追求自由、反叛專制統(tǒng)治的一種選擇。
四、結 語
由于撒旦這一反叛形象,彌爾頓被恩格斯稱為“第一個為弒君辯護的人”。撒旦的形象矛盾突出,個性鮮明,深入每個讀者的內(nèi)心,很難用好或者壞去評價撒旦這一人物形象,他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性和作者所賦予的內(nèi)涵意義使他一直飽受爭議,也成為《失樂園》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參考文獻]
[1] Lois Potter.彌爾頓導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郭群英.英國文學新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 陳嘉.英國文學史(第一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 王守仁.英國文學選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于長敏.荒山之戀失樂園——情感與傳統(tǒng)道德的沖突[J].文藝爭鳴,2006(05).
[6] 黃輝.《失樂園》中的愛與死[J].文學教育(下),2009(05).
[7] 陳蓓琴.評渡邊淳一的小說《失樂園》[J]. 當代外國文學,2002(02)
[8] 田鷹.捆綁、鞭笞的奇情異欲[J].電影文學,2009(11).
[9] 張文池.“情天孽海”以至“逼上梁山”后的“化蝶”——渡邊淳一《失樂園》主人公意象之芻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8).
[作者簡介]
王珺(1979— ),女,河南鶴壁人,碩士研究生,河北省秦皇島燕山大學外語學院公外二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