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字》作為17世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主要描繪的是17世紀波士頓人的精神面貌。1850年,《紅字》的作者霍桑因為這本書名聲大振,在美國無人不知。到了今天的21世紀,這本書的影響范圍仍然在擴大,中文版本一直在出版。大家都知道,故事情節(jié)是源自現(xiàn)實生活的,但是也不完全和現(xiàn)實生活等同,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描述,作者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來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戚濤在《霍桑對愛默生超驗主義的解構(gòu)》中就曾說過:作者聲明自己的書是一種傳奇,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小說,小說需要符合生活的實際,但是傳奇卻不需要。
書中的女主角是已嫁做人婦的海絲特,她和身為牧師的丁梅斯代爾發(fā)生了不正當?shù)膽偾?,因此被處罰——這一生都要在前胸佩戴寫有“A”字的紅布,以警告后來人。讀者一般都有一個疑問,這本書描述的究竟是17世紀的故事,還是作者存在的19世紀呢?大部分研究者傾向于前者。所以,有關(guān)《紅字》的評析都涉及清教主義。大部分讀者認為,霍桑所要揭露的就是宗教帶給人們的壓迫。這種猜測的根據(jù)主要是這本書的自傳部分曾經(jīng)說明故事情節(jié)主要是源自在某類檔案當中發(fā)現(xiàn)的帶字的紅布。但是,通過對小說中人物以及作者本人的考察可以看出,《紅字》其實是作者在表達自己內(nèi)心與社會疏離的孤寂之情。
一 、內(nèi)心疏離
(一)《紅字》中人物性格分析
《紅字》的基本格調(diào)是比較憂傷的,幾乎每個角色都在陰暗中探求愛以及理解,顯得無奈而頹廢。奇靈渥斯很有學識,求知若渴,行為做事一向很謹慎,向往一種永恒的真理。但是很可惜,奇靈渥斯在外表上有缺陷,他的悲哀完全是婚姻造成的。在他看來,依靠自己的學識以及財富是可以得到海絲特的賞識的,幻想著兩個人可以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互相取暖。但是現(xiàn)實卻是無情的,結(jié)婚之前兩個人之間是沒有感情基礎(chǔ)的,結(jié)婚之后還是如此。兩個人沒有積極努力地培養(yǎng)感情,奇靈渥斯把海絲特送到了遙遠偏僻的新英格蘭。在分開的幾年里,海絲特和丁梅斯代爾相愛并且生育了一個女兒。這樣的事實讓奇靈渥斯大受打擊,失去了往日的理智,開始尋求報復(fù),而這種仇恨心理也讓他變得冷血、殘酷。奇靈渥斯從來沒得到過愛,也沒得到過關(guān)懷,他的內(nèi)心是陰暗的,也是孤獨的。對于別人來說,他只是一個影子,不僅外表有缺陷,最后連思維也畸形了。
海絲特外表出眾,很有魅力,在人群中總會成為矚目的焦點。她性格很倔強,愿意為愛付出一切,但是她的一生卻無法擺脫凄涼的境地。她認為的真愛,在當時的清教社會看來就是奸情,當權(quán)者為了懲罰她,在她的前胸佩戴A字,警告其他人。不準她繼續(xù)生活在原住地,把她像病毒一樣驅(qū)趕出小鎮(zhèn)。為了生存,她只能依靠做粗活養(yǎng)活自己和女兒珠兒,她的生活充斥的也是孤寂和無奈。而為了保護丁梅斯代爾,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兩個人裝作互不認識,甚至幾個月也不見一面。就算偶然遇見,也不敢輕易表露感情,只能擦肩而過。但是,即便是這樣,她還是寧愿堅守,為了這份所謂的真愛承受一切的不公平待遇。她的內(nèi)心是孤寂的,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
丁梅斯代爾屬于雙重人格,因為本身的學識以及所受的教育讓他成為被人敬仰的牧師,他對待宗教一直很虔誠,但是因為人的本能,他違法了宗教教義,和海絲特保持著不正當?shù)年P(guān)系。在審判時,他既渴望海絲特能說出真相,讓自己也受到懲罰,又渴望海絲特可以掩護自己,保存自己的名聲。在這種矛盾心理的作用之下,他惶惶不可終日,害怕事情暴露會讓他名聲不保,他又因為自己的懦弱而自責。兩種心理對他來說是一種煎熬,內(nèi)心得不到平靜。他無法傾訴,也不能傾訴,只能借助布道卑微地認罪。但是,這卻讓更多人更加敬重他,把他看成圣人。丁梅斯代爾作為牧師,得到了眾多的贊譽,但是卻無法消除他內(nèi)心的煎熬?;羯9P下的三個主人公的內(nèi)心都是孤寂的,是與社會疏離的。
(二)霍桑的童年和大學
霍桑于1804年出生,于1864年死亡,出生地是美國的馬薩諸塞州薩姆鎮(zhèn),父親是船長。在4歲那年,父親因為生病去世了。因為這一變故,母親郁郁寡歡,一直待在自己的房間里,不再出來?;羯:妥约旱慕憬愫茈y再看見母親,實質(zhì)上就是喪失了母愛?;羯]有機會和母親交流,和姐妹們也開始疏遠,而且也厭倦出門,開始和外面的世界隔離,他的童年可以說是孤寂、凄涼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在童年失去父母的愛護,心理方面一定會有陰影,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會比較孤僻,不擅長和外面的世界溝通。霍桑在書中對珠兒的童年描寫得比較真實,其實也是在影射自己的童年。
成年以后,霍桑來到保丁大學進修,這是他首次遠離家鄉(xiāng)。大學期間,他比較沉默,不習慣和同學溝通,雖然也曾經(jīng)參加少數(shù)的宴會,大部分時間也是一個人坐著,觀察旁人。所以,他并沒有廣泛的社交領(lǐng)域,只有兩個相處得來的同學——林·皮埃斯和亨力·沃滋華斯·朗費羅。離開大學之后,霍桑又一次回到故鄉(xiāng),像隱士一樣過著平淡的日子。與塵世隔離的霍桑開始大量看書,同時嘗試寫作,將自己的所感所悟體現(xiàn)在作品當中,這也是一種與社會交流的方式,彌補了霍桑這種性格上的缺陷。
二、 積極融入社會
(一)《紅字》中人物行為分析
積極入世的理念在《紅字》的世俗生活中有很好的反映,殖民地的清教徒都非常注重人的道德、責任、紀律,崇拜禁欲主義,虔誠于上帝,身心向善,積極工作。在《紅字》中,犯了大罪的海絲特并沒有離開這個讓其受到折磨、使其傷心的地方,而是選擇繼續(xù)留在殖民地,承受清教徒的孤立與嘲笑,積極地融入當時的清教社會。 “此處是海絲特犯下罪孽的地方,因此,這個地方也應(yīng)該是海絲特接受人世懲罰的地點,由此海絲特每天受辱的折磨到最后能夠?qū)⑵潇`魂清洗的純潔,重新塑造一個她已經(jīng)失去的純潔之軀,并且因為海絲特甘受苦難,修成正果?!盵2]海絲特不斷行善,逆來順受,將自己全部剩余錢財用來施舍給侮辱她的人。她想盡一切辦法化身為受難者和慈善者來對自己的罪惡進行自我的洗刷,通過努力最終贏得社會的尊敬和接納。
海絲特的情人——丁梅斯代爾牧師同樣生活在內(nèi)心孤寂和積極入世的矛盾中,丁梅斯代爾認為善良的行為能夠給自己的精神和肉體帶來雙重的積極發(fā)展,能夠使自身的靈魂和肉體變得更加純潔,更加高尚。他經(jīng)常實行齋戒和守夜,就像僧侶一樣禁欲獨身,而且用一根血淋淋的鞭子狠狠地抽打自己,在自己的胸口等位置私自烙下火紅的A字。同時,丁梅斯代爾作為非常受教民愛戴的一名牧師,人們把他看做是上帝派來的神圣的人,甚至認為連他的腳踏過的地方都是神圣的,少女愿為他保貞潔,老人渴慕死后葬在他身邊。他地位高貴,享有盛譽,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善者。
(二)霍桑的社會生活
霍桑習慣一個人生活,不習慣與人溝通,主要是他孤寂的童年造成的,此外,也有一些社會原因。霍桑生存的年代正是資本主義飛速發(fā)展的時期,到處呈現(xiàn)繁榮的景象,物質(zhì)條件非常優(yōu)越。但是,內(nèi)在的矛盾也暴露了出來:貧窮與富有差距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nèi)酥g的關(guān)系越來越冷漠,失去了以往的關(guān)懷和友善,讓每個人的內(nèi)心開始感覺到孤單,人們開始在心理筑起一道圍墻。雖然外在仍舊是無比繁華,可是卻改變不了內(nèi)心的浮躁?;羯:苊舾械夭煊X到這些,他的內(nèi)心是向往和社會相適應(yīng)的。他把脫離社會的行為描述成一種罪過。他想讓讀者知道,不要如奇靈渥斯一樣帶有強烈的報復(fù)心,也不要如丁梅斯代爾那樣被復(fù)雜的內(nèi)心所煎熬。他更加贊賞海絲特,可以主動地融入社會并且獲得尊敬和贊美,人與人之間是存在信任的關(guān)系的。
像隱士生活了30年之后,19世紀早期,霍桑來到了波士頓,在某雜志社任職,之后還到海關(guān)從事過相關(guān)工作。1841年,霍桑在布魯克農(nóng)場居住了一段時間,參與了比較出名的公社運動?;羯i_始主動地融入社會,擔任社會角色,同時還發(fā)表了一系列的作品,例如1850 年的《紅字》、1851 年的《七個尖角擱的房子》、1846 年的《古屋青苔》、1852 年的《福谷傳奇》以及1860 年的《玉石雕像》等,這些都是霍桑積極適應(yīng)社會的一種體現(xiàn),也造就了霍桑在美國文壇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使他開始引起大家的關(guān)注。但是,這些輝煌和霍桑30年的隱居生活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正是孤獨讓霍桑始終有一個清晰的思維,可以深刻地考察人的本性。
三、結(jié) 語
綜上所述,評析《紅字》可以看出,書中很多人物的性格都有霍桑的影子。雖然我們不能斷言書中的某一個人物就是霍桑的縮影,但是實際上,霍桑是把自己的想法寫入到作品當中的,對小說人物的描繪深刻地反映了霍桑思想意識上的矛盾。《紅字》這本書其實是影射霍桑本身既與社會疏離又融入社會的一種矛盾狀態(tài),號召大家更好地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 謝蘭偉.以沉默的方式——論《紅字》中海絲特·白蘭的女性主義意識[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6).
[2] 王秋愛.從性別視角試析《紅字》[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07).
[3] 王守賢.一朵凋落的帶刺玫瑰——試論《紅字》中的海絲特·白蘭[J].許昌學院學報,2007(04).
[4] 駱宇穎.獄門前爭妍競放的野玫瑰——從海絲特·白蘭身上看霍桑早期的女權(quán)意識[J].中國西部科技,2008(17).
[5] 方向真.生命的寓意——霍桑《紅字》象征手法解讀[J].順德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03).
[6] [英]克勞迪婭·約翰遜.《紅字》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7] [美]霍桑. 紅字[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8] 董小川.儒家文化與美國基督新教文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
[作者簡介]
林映春(1980— ),女,福建泉州人,碩士,福建省泉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