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闡述一種新的聲樂教學法—可視性聲樂教學法,它的特點以及在聲樂教學中起到的作用,特別是對初學者如何更快更好的掌握聲樂入門技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可視性聲樂教學法;聲樂教學;聲樂改革
中圖分類號: J6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1何為可視性聲樂教學法
可視性聲樂教學法顧名思義有可看見性,它運用了透視、解剖學原理將人體的發(fā)聲器官的歌唱運動狀態(tài)用三維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把聲樂教學的抽象感知化轉化為直觀可視化,能使學生較快的掌握科學的歌唱發(fā)聲技巧,增強音準和節(jié)奏感、對準確的詮釋聲樂作品的豐富內涵,提高處理作品的表現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等方面,有著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法不可替代的功效。
聲樂教學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它是一門抽象、復雜又非常感性得藝術,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具備直觀性,歌者既要從生理解剖學的角度了解各個發(fā)聲器官的構造及作用,又要用意念和充分的想象力去創(chuàng)造悅耳動聽、光芒四射的聲音。所以,有的人說在音樂學科中最難教和最難學的科目當屬聲樂。這是因為,人體各個發(fā)聲器官在歌唱時的運動狀態(tài)和它們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主要是依靠老師把自己歌唱發(fā)聲的感受以及處理歌曲的經驗和方法,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種傳統(tǒng)的“一對一”聲樂教學模式,幾乎全靠經驗和感覺。而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文化修養(yǎng)、專業(yè)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在學習中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又有所不同,相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感覺去經歷、去體驗,教學中,學生只能憑天賦、悟性感知,難以掌握技術要領,也不容易按老師的要求找到正確的方法和感覺。如果學生不理解教師的意圖,教學則不能正常進行,教與學的雙方常常要負出較大的體力和時間的代價,也會經歷許多次失敗,走一些彎路。針對傳統(tǒng)聲樂教學的這一弊端,我們提出了可視性聲樂教學法研究來解決該問題,它為聲樂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以其形象化、直觀化、可視化和動態(tài)化的特點,對突破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語言表達方式的難點,解決語言交流中經驗和感覺的局限、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教師可以借助可視性聲樂教學法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學生則可以通過這種現代科學技術直觀地了解到 “自身歌唱樂器”的活動情況,加深學生對歌唱的發(fā)聲基礎和技巧的理解掌握能力,大大提高聲樂的教學效果。并且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節(jié)約了教學資源。它對于深化聲樂教學改革,實現聲樂教學的現代化,使聲樂教學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fā)展,改變聲樂教學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提高我國聲樂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對我國聲樂教學的研究和發(fā)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可視性聲樂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1)運用可視性聲樂教學法能優(yōu)化歌唱發(fā)聲訓練,在歌唱當中,歌唱者的身體就是歌唱的“樂器”,這件特殊的樂器包含了發(fā)聲器官和共鳴腔體。把歌唱時口腔的結構和氣息運動狀態(tài);共鳴腔體的結構劃分;腹腔和胸腔不同氣壓感受力;橫膈膜的力量;聲音內、外聽覺自我判斷和審美;歌唱咬字發(fā)音生理部位要求等,模擬動作做成三維動畫,在做發(fā)聲練習時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有了這種直觀的感覺,學生掌握要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能優(yōu)化聲樂作品的學習。將啟發(fā)式教學轉換為情景式教學。在聲樂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是啟發(fā)式的感知教學方法。所謂感知教學,就是將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對唱歌有幫助的動作和感覺用于歌唱的訓練之中,通過這些感覺,體會科學的發(fā)聲狀態(tài),達到聲音訓練的效果。由于每個人的發(fā)聲器官構造各不相同,歌唱狀態(tài)也各異,所以在教學方法上也應該有區(qū)別。為了避免用一種方法和感覺,去生搬硬套所有的學生,要因人而異,有的放矢。我們的教師面對天賦欠佳的學生時將啟發(fā)式教學轉換為情景式教學,通過FLASH動畫讓學生置身于歌詞所描繪的情景當中,并把鋼琴伴奏通過Nuendo軟件做成MIDI伴奏,這樣學生就能由感而發(fā)了。在演唱這首作品時就能明顯體會歌詞描繪的景象,并代有情感的投入,增強了歌唱者的心靈感知度,把握聲音的審美邏輯,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嘗試演唱藝術的三度創(chuàng)作。
3)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能優(yōu)化聲樂教學的“延續(xù)性”。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瞬間記憶力格外重要,因為聲樂是一門時間的藝術,聲樂會隨著時間而消失。雖然我們的歌唱過程是不可能用紙筆完全的記錄下來,但在現代高科技產品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將“歌唱瞬間”成為“永恒”。 利用多媒體的伴奏功能和錄像功能,我們在一些聲樂課上,給學生搭建一個與歌曲表現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表現能力,促使他們富有感情的歌唱,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攝像鏡頭把實際情況記錄下來后,學生一起來觀看和總結,對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對不足之處及時做出改正。由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親眼目睹自己實際的演唱情況,對自己的不足之處也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可以有針對性的去改正自身存在的問題。課后的教、學延續(xù)性至關重要,可視性的聲樂教學也可以讓聲樂教學做到“溫故而知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和舞臺表演的狀態(tài)。
3推廣可視性聲樂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可視性聲樂教學法是一種綜合化極強的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廣泛綜合了聲音、圖像、視頻等處理技術以及三維動畫技術,可以說是集聲音、圖像、文字和動畫等現代媒體于一身的綜合化科技手段。以聲樂教學中的三大重點為中心(即科學發(fā)聲與演唱技巧、演唱藝術的表現與三度創(chuàng)作、聲樂課堂“教”和“學”的延續(xù)),將聲樂教學系統(tǒng)的、全面的從生理學、歌唱心理學、聲樂美學、藝術學和物理學等方面進行運用和形象直觀的表現出來。用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段向學生展示了歌唱器官(胸腔、肺腔、鼻腔、口腔等)歌唱時的運動技巧,用直觀的視覺形象展示出來,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與科學發(fā)聲過程的認知和理解,使學生對自己本身的歌唱器官有一個形象、直觀的了解,大大提高了聲樂教學的效率。它的推廣應用,改變了聲樂教學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對于深化聲樂教學改革,實現聲樂教學的現代化,彌補傳統(tǒng)聲樂教學的缺陷和不足,使聲樂教學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fā)展,提高我國聲樂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對我國聲樂教學的研究和發(fā)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更益于我們培養(yǎng)出更多、更好的復合型、應用型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徐玉蘭.聲樂教學中歌唱的生理與心理及其相互關系[D]. 湖南師范大學.2006.
[2] 曲玉柱.論情緒在聲樂教學中的功能[D]. 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