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哲學隸屬于教育學,它是教育哲學與音樂學的交叉學科。它器樂音樂教育專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指導性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哲學 器樂音樂教育 指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200-01
1 音樂教育哲學學科發(fā)展概況
音樂教育哲學隸屬于教育學,它是教育哲學與音樂學的交叉學科。它的存在不僅進一步豐富了教育學的內容,并對音樂教育的,特別是器樂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指導性的作用。
當前,在音樂教育哲學學科領域中,影響力較大的音樂教育哲學觀主要分為五種,其主要內容包括:
(1)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該觀點由美國音樂教育家Bennett Reimer提出。他認為:音樂藝術的本質和價值對于音樂教育的基本價值起到了決定作用。
(2)以實踐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該觀點由美國音樂教育家David J.Elliott提出。其主要內容是:音樂學科是一門強調實踐性的藝術科學,其發(fā)展關鍵在于實踐。
(3)以音樂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該觀點由我國的王耀華先生提出。他主張,音樂學科發(fā)展的核心動力在于音樂工作者的“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新意識。
(4)以社會/功能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該項觀點由美國學者保羅·哈克提出。他承認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并指出,音樂,是學校音樂教育的基礎學科。
(5)以文化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該觀點由音樂人類學家內特爾所提出的:音樂教育哲學是多學科的、綜合的與文化整合的哲學。
這五種音樂教育哲學觀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器樂音樂教育工作的發(fā)展。
2 音樂教育哲學對器樂音樂教育工作的指導性作用
(1)器樂音樂教育應注重加強實踐性功能。
器樂音樂教育的實踐性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藝術表演的實踐活動;二是藝術教育的實踐活動。因此,在器樂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僅需要重視與表演相關的舞臺實踐活動,也應重視與教育相關的課堂實踐活動。
當前不少藝術院校的教學工作和教育評估體系往往將舞臺實踐活動作為藝術教學的重點,卻忽略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能力,這導致不少學生在初為人師的階段無法迅速進入角色。因此,筆者認為器樂專業(y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當認真了解實踐性音樂教育哲學理論,充分認識到這一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性作用。其次,器樂專業(yè)教師也應當設法為學生提供“舞臺”和“講臺”,以提高其表演和教學能力。
(2)器樂音樂教育應注重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一直以來被視為音樂教育中重要的教育任務,因此,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理念影響著器樂教師的教育行為。
器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審美鑒賞標準,讓學生在藝術表演的過程中體驗美感,使其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實現音樂教育的目的。如鋼琴獨琴曲《牧童短笛》,其標題讓人想到牧童手拿短笛,坐在牛背上,怡然自得的情境。該曲按五聲調式特點編寫的音符起落有致,清新自然,這使得畫面上手握短笛的牧童形象逼真可人,出色地完成了作品所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師授課時可準備好相關圖片,在學生邊聆聽作品邊欣賞畫面,使其能直觀地體驗作品意境。
(3)器樂音樂教育應注重功能性。
器樂音樂教育的功能性主要體現是:第一,器樂音樂教育是傳播音樂內涵和音響的有效手段和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器樂演奏法,能夠親身體驗樂器的聲效特質,通過學習器樂作品,能夠深刻理解到其中的內涵與外延。第二,器樂音樂教育隸屬于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器樂音樂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進音樂教育工作的發(fā)展。
(4)器樂音樂教育應注重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是音樂教育中的又一重要內容。器樂教師應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教學理念貫穿于器樂教學始終。具體而言,教師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教師啟發(fā)學生對器樂演奏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器樂的演奏形式包括獨奏、重奏和合奏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原作品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和聲、織體、調性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豐富演奏形式;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改良器樂教學方法。由于很多器樂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之后都將承擔一定的器樂教學工作,因此,教師應組織學生對器樂教學工作的教學形式、課程計劃、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討論,啟發(fā)其對現階段器樂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
(5)器樂音樂教育應注重文化性。
文化性在器樂音樂教育中無處不在。其原因在于:第一,器樂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源頭均具有文化性??傆[當前所有的中外器樂音樂作品,無論是其音樂創(chuàng)作元素,還是音樂寫作方式,其內涵外延均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了器樂音樂中所蘊藏的文化性特點。第二,不同的地域、歷史、風俗決定器樂音樂作品中存在文化差異性。而這些差異性恰恰是不同器樂音樂作品獨具特色的根本原因。第三,器樂音樂課程具有文化性。就器樂音樂的課程價值而言,“人性至上”和“以人為本”的原則是毋庸置疑的。音樂的審美屬性和文化屬性在器樂音樂教育過程中是并存的。
作為一名器樂教師,在傳到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應首先認識器樂音樂教育中所存在的文化性特點,并同時提升自身的音樂文化修養(yǎng)?,F在不少教師都熱衷于演出、比賽,而忽略了對文化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教師是停留于“吃老本”的狀態(tài)中,無心學習和品讀與音樂文化相關的研究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器樂教育進一步發(fā)展。
綜上所述,器樂教育是一門以傳授器樂演奏技巧為主的學科,其實踐性較強,而音樂教育哲學則是一門以研究教學規(guī)律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其理論性較強。眾所周知,理論研究源于實踐,指導實踐。脫離了理論指導的實踐工作缺乏理論基礎的支撐,便難以在更高層次上繼續(xù)發(fā)展,因此,在器樂音樂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教師不僅應當學習和了解已有的音樂教育哲學成果,也應該重視如何借助這些成果指導器樂教學工作,以此推動該項工作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美)雷默,著.音樂教育的哲學—— 推進愿景[M].熊蕾,譯.3版.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8):8,101.
[2](美)戴維·埃里奧特,著.關注音樂實踐— 新音樂教育哲學[M].齊雪,賴達富,譯.謝嘉幸,李小瑩,校.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2):22,66.
[3]覃江梅.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 審美與實踐之維[M].遼寧教育出版社,2012(8):15.
[4]王耀華.音樂創(chuàng)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J].中國音樂教育,2007(7):7.
[5]崔學榮.兼容的音樂教育哲學觀[J].中國音樂,2008(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