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現代高效文化建設中也是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是人們行動和思想的標尺,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洗禮著人們的思想,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校園文化的根本和源泉。本文主要介紹了儒家思想對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兩方面的影響,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儒家思想 校園文化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103-01
1 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指的是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它包括完善的設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場所。
完善的校園設施將為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員工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將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將有助于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將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將激發(fā)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將約束校園人的不良風氣和行為,將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人可以改造自然,打造出完美的校園,使師生在這里可以修身養(yǎng)性,提高自身素質??墒窃谶M行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1 節(jié)約資源和土地,做到自然和人的和諧相處
任何物質都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在對校園進行建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節(jié)約使用各種物質資源。同時校園的規(guī)模也不是可以隨意擴大的,當校園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在能夠滿足教學、住宿、餐飲各方面的要求,可以為師生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要合理布局,做到少占地,合理的利用資源。這正是天、地、人的和諧統(tǒng)一,也是儒家思想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人要對自然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1.2 環(huán)保一是要增強,共同愛護校園這個“大家庭”
和諧美麗的校園是師生共同的家,所以大家要共同維護“家”的美麗和清潔,用愛心去關心這個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環(huán)保意識,保持我們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不隨意破壞,不隨意亂劃,更不能亂扔垃圾,這看似小事卻是影響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頭等大事。
2 儒家思想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tǒng)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并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它關系到校園中每個人的積極心態(tài),在無形中促進人們成長。
2.1 以人為本,追求和諧,打造和諧校園
校園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所以教師要努力的把進入學校的學子都培養(yǎng)成為人才,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都有一技之長,孔子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有教無異”,打破了教育被貴族壟斷的,讓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就是說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一視同仁,認真的教育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同時還要“因材施教”。畢竟人與人是有差異的,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生都教成一樣的。這也適應了高校要劃分不同的專業(yè),社會要有不同的工作崗位的需要。所以有些學校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理念,這正是儒家思想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
2.2 律己思齊,自省修身,促進自身發(fā)展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當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不要退縮和害怕,而是要“克己內省”,完善自己,不斷為自己修身,讓自己的行為可以在不斷地自省中得到提升。修身也就是有修養(yǎng),孔子認為學生應該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是孔子尤為重視的。他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同時認為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還要有廣博的學識,仁愛的心理和勇敢無畏的精神,使自己變成一個完美的人,追求“盡善盡美”。
2.3 和而不同,平等包容,促進人的個性發(fā)展
世界正是因為由多種顏色構成而變得色彩斑斕,吸引人的眼球;同樣,校園也正是因為有形形色色的人而變得豐富多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都不可以取代其他人,也不可以被其他人所取代。盡管人們之間有一些不同和差異,這也是可以通過交流和協調來協調的,讓校園變成一個和諧的大家庭,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這里平等的生活,快樂的學習。“有容乃大”人們要有一個獨立的生活空間,以展現個人的個性。
2.4 自強致用,立志踐行,成就人生鑄就輝煌
“以天下為已任,憂國憂民”這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在校園中的每一位師生都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一個明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目標,當目標明確后,也就有了學習額工作的動力,有了前進的方向。同時,每一個人都應該自強不息,有一個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氣餒和妥協,而是心中懷著崇高的理想,不斷地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和奮斗。
2.5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提高自身素質
學生和教師是校園的主體,這里是學子們孜孜不倦地學習,為達到自己修養(yǎng)的高深,內涵的深刻,素質的提高,而不斷地用文化知識來武裝自己,是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要想掌握現代化的科學和技術,以及最前沿的知識,就需要學生有堅持坐“冷板凳”的決心?!皩W而不厭”了解我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達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古今,了解國內外。其實這也是教育學生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真不愧是一句智理名言。時代在發(fā)展,科學在進步,所以學習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新事物,并不斷學習,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這一方面需要學生的自學;另一方面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要不壓其煩地給學生指導,有時可能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會有很多學生來問,教師就要說上幾十遍,甚至幾百遍。但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誨人不厭”,直到學生明白為止。
總之,校園文化是辦學理念的體現,是滋生教師專業(yè)成長和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深厚土壤,是學校特色的重要表征。儒家思想的精髓早已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并以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影響著人們,深入到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傳統(tǒng)的經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把它與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最美、最人本、最和諧,又有個性的校園文化,使學校能夠蒸蒸日上,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學子。
參考文獻
[1]譚志明.淺談校園文化建設[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12):8,10.
[2]梁其軍.文化環(huán)境與校園文化本質的回歸[J].湖北社會科學,2011(9):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