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農林院校無機化學傳統的期末一次性考試模式在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把傳統的讓學生學一學期考兩小時變成天天考、周周考、月月考,即進行N級考核方式,包括課程學術論文或學術報告、隨堂小節(jié)測驗、課后作業(yè)、每章專題討論和課堂質疑五部分,這樣的考試改革,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提高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考試改革 無機化學 農林院校 N級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32-02
無機化學課程是高等農林院?;じ鲗I(yè)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它是培養(yǎng)化工類本科各專業(yè)技術人才的整體知識結構及能力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后續(xù)課程的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課程,也是一門實驗科學。本課程是研究無機化學基本原理以及以無機化學基本原理為指導研究元素的學科。因此,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與特點。同時,本課程是化工類各專業(yè)的第一門主要基礎課程,起著銜接中學化學教學內容與為后繼大學化學課程打基礎的“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教學方法和考試手段的改革是多年來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標,考試是現代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質量測定和檢查方式,是整個教學工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1],是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最直接的評價和檢測方式。然而傳統的期末一次性考試模式在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第一,由于平時考核次數少,平時學習沒有壓力,很多學生不能主動學習,臨到期末考試前,為了考試及格,臨時“抱佛腳”,加班加點“開夜車”,如此被動的學習,只能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不能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學習效果必然很差;第二,期末考試所占比重過大,因而導致“一考定音”的現象;再者是考試形式比較單一,一般采用卷面成績(一般占總成績的80%)加平時作業(yè)(一般占總成績的20%)的考核方式,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使學生知識面得不到較好的擴展,不能對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以及個性發(fā)展進行有效的鍛煉,因此,就無法全面地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達不到以考促學的效果。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周遠清在東北林業(yè)大學做報告時提出知識、能力和素質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三要素。為了全面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針對無機化學課程的特點,為此,我們準備對高等農林院?;じ鲗I(yè)無機化學這門課程的考試方式進行改革探索,即進行N級考核方式。進行N級考核方式,也就是把傳統的讓學生學一學期考兩小時變成天天考、周周考、月月考,這樣“考”出來的學生,就認為“考”其實就是學,就學得最扎實,也就不會怕考,那么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等都會在平時的“考”中逐步顯現出來[2]。但考試方式的改革需要各高等農林院校的教務部門的大力支持。
N級考核方法,包括課程學術論文或學術報告、隨堂小節(jié)測驗、課后作業(yè)、每章專題討論和課堂質疑五部分,具體實施如下。
1 課程學術論文或學術報告
無機化學這門課程,大一的學生在高中的時候都有所接觸,很多學生自認為學好無機化學應該沒有問題,再加上一開始無機化學是高中和大學的一個銜接,知識點比較簡單,調查顯示很多的學生不會把很多精力放到這門課程上來,只是在上課的時候來聽一下,課外時間也不進行預習和復習,最后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改變學生高中固有的學習方式。在上課的初期,可給學生擬定多個有關化學發(fā)展前沿和研究熱點的論文題目,如“無機納米功能材料、綠色無機化學、納米無機材料、無機化學合成新技術”以及“無機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等。學生可以從中選取一個題目,也可以自己選擇更感興趣的與無機化學有關的其他題目,在老師的指導下上網或去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撰寫課程學術論文。開課之初給出題目,在學習無機化學課程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可有計劃地介紹些有關前沿話題,在課程結束時收這個報告。教師根據論文綜合質量給出相應的分值,其項在考核總成績里占10%。
完成論文重要的前提是學生必須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特別是老師推薦的文章。這種讓學生撰寫課程學術論文的形式可以促使學生主動閱讀大量課外讀物,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及時了解無機化學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前沿熱門話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善于總結的能力,同時,也為進入大二的創(chuàng)新實驗以及高年級設計實驗階段的文獻調研及論文撰寫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可鼓勵學生將小論文制作成PPT進行學術報告,這樣可鍛煉學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面更好地得到擴展和延伸。
2 隨堂小節(jié)測驗
教學是一個雙邊互動的教學過程,而隨堂小節(jié)測驗正是體現和適應這一要求的最好措施之一。如果任課教師按照教學進程,大約每上完一節(jié)內容后設置一個隨堂小測驗,測驗內容大都與課堂講解內容有關,其題型任課教師可靈活掌握,同時結合一些典型的習題,內容可涉及到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計算等方面,隨時拿出一張紙利用最后幾分鐘即可,不能占用太多課堂時間。隨堂小節(jié)測驗短小靈活,它不同于單元檢測,也不同于期中、期末檢測。它是針對教學中的某一知識點或其一問題的內容而進行,它既省時又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
通過每部分的隨堂小節(jié)測驗,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生近期的學習狀況,從而能及時地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及時給學生解惑以促進他們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學知識。通過隨堂小節(jié)測驗,也可以促進學生課后及時復習,不至于像傳統考試模式那樣,學生臨時在期末突擊復習,導致死記硬背,效果很差,不能靈活運用知識的結果。隨堂小節(jié)測驗能促進教師不斷的提高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可將學生從死記硬背的“枷鎖”中解脫出來,訓練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項考核可在總評成績中占10%。
3 課后作業(yè)
課后作業(yè)的方式雖較傳統,卻是學生鞏固、提升所學知識的一個有力手段,因此,課后作業(yè)也是考核中的一項,如果方法得當、措施有力,它仍不失為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好方法[2]??稍O置幾次讓學生之間互相批改作業(yè),讓他們自己從作業(yè)中發(fā)現問題,找出差距。也可設計成六人小組作業(yè),學生完成作業(yè)后,小組成員輪流批改作業(yè),然后共同討論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這個過程不僅讓學生互相交流各自的觀點,還能很好的幫助學生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在實施“N級”考核方案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課后作業(yè)這個措施,提高其合理性、公平性,根據學生人數多、作業(yè)量大的實際情況,也可為任課教師配備研究生助教,幫助批改作業(yè),并對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同時進行課外答疑。其項可在考核總成績里占10%。
4 每章專題討論
面向高等院校的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課題。教學要標新立異,改變觀念,注重能力培養(yǎng)。為了讓學生及時復習所學內容,學生在每章結束后進行每章專題討論。形式可多種多樣,可以是自問自答形式總結一章的重難點,也可以提綱形式表現,還可以是縱貫全章作出一個總結性的報告,也可以框架式或圖表形式來簡潔的呈現一章的精髓。由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以學生對每章內容歸納的合理性、全面性和重點難點是否突出進行評分,此項在考核總成績里占10%,然后再根據各章節(jié)的重要性來設置各章的權重。通過每章專題討論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課后認真看書,主動思考。學生對每章所學內容進行一次整體回顧,有利于認真聽課、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整理、類比、歸納、總結所學知識,并概括出各知識點的內在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
5 課堂質疑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美國的教育家布魯巴克指出:“教學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此可見,質疑是一種意識,質疑是一種能力,質疑是開啟創(chuàng)新之門的鑰匙。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有意識地把學生引入一個多思、多問、多變的廣闊思維空間,從而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的火花,以達到師生和諧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培養(yǎng)應從“學”轉到“問”和“做”,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寬松的質疑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他們在質疑、爭辯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
課堂質疑環(huán)節(jié)是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習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生主動求知、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石。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才能促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習慣,在質疑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解疑中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能力,感受學習的樂趣。教師要當好學生質疑、解疑的引導者,給學生質疑的機會給學生質疑的信心[3],以質疑的合理性和對問題的掌控給予學生加分,加分最多者為該項考核的最高分,該項占總成績的10%,其他同學的積分換算就可。
綜上,平時的“N級”考核方式占整個成績的50%,最后的期末考試試卷占整個成績的50%,雖然在該考試方案中,任課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如此分級考試可以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變成主動的追求知識,不但注重教師課堂上的講授內容,更加注重課外知識的涉獵和補充,任課教師應提高責任心,真正地關心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癗級”考核的實施可為學生個性發(fā)展提供一個平臺,可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施的過程中授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適時補充N級考核中的內容,修改N級考核中分值的權重。該考試方法中對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和職業(yè)技能,并不斷地與學生溝通交流,徹底轉變傳統考試中的觀念,實現考試的科學化與規(guī)范化,努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同時,無機化學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考試成績較好且確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申請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參加課題并且有成果的學生可享受加分,可作為各種推優(yōu)的參考。
(致謝:感謝東北林業(yè)大學無機化學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對本文的資助。)
參考文獻
[1]楊雪,付蘭迪.考試改革的幾點建議[J].吉林化工學報,2011,28(4):16-17.
[2]張霞,姚李,楊本宏.注重過程考查的無機化學課程考試模式[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11(57):32-33.
[3]夏娟苗.學生課堂質疑談[J].現代閱讀,2012(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