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英語學習中,學習者往往會以自己的母語思維去揣度理解英語的含義,然而由于各自語言發(fā)展形成過程不同及各國語言文化習俗方面的差異,使得很多我們以漢語去理解的英語含義與其本身含義大相庭徑,甚至背道而馳。本文從英語詞匯、英語語法、英語文化習俗三個方面對英語語言交流中與漢語的差異性進行了歸納介紹。
關鍵詞:英語交流;漢語;差異性
一、引言
一位女生在看一部英文電影,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曲折動人。影片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場景,主角女孩問其男友:“You don’t love me?”,男孩非??隙ǖ攸c了點頭“Yes, I do”。見此情景,看電影的女生非常難過,不禁為主角女孩流下了眼淚。然而讓其驚呀的是,影片中的女孩竟然高興得笑了起來,原來,看電影的女生是按中國人的理解,以為影片中男孩的點頭回答是表示不愛女孩了,然而實際上從英語表達的角度來說,男孩所表示的是肯定愛女孩。這種英語語言的表達與漢語表達含義完全不同的情況對英語學習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實際生活中閱讀英語以及用英語進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下面將從英語詞語、英語語法、英語文化習俗三個方面對這種英漢語言的差異性進行分析介紹。
二、英語詞匯與漢語含義上的差異
學習一種語言很忌諱的一點就是望文生義,在英語學習中同樣如此,因為英語中的很多詞語是不能根據(jù)其單詞來理解其含義的,請看下面的一些例子。
詞語“Confidence man”,雖然“Confidence”是表示相信、信任,但“Confidence man”所表示是卻不是“信得過的人”,而是表示“騙子”的意思。
“Dead president”,這一詞語如果按其字面義來理解會以為是指“死了的總統(tǒng)”,然而在英語中“Dead president”的含義是指“美鈔”。
“Sweet water”,英語學習者一看到“sweet”這個詞,馬上想到的是“甜”、“糖”,因而會將該詞理解為“糖水”或“甜水”,然而英語中“Sweet water”所表示的是“淡水”,而不是“糖水”或“甜水”。
當我們看到“Blind date”這樣一個英語詞時,第一時間反應的其含義可能是“盲目的約會”或“瞎約會”,但其實際上是用于表示由第三者安排的“男女初次見面”,而不是“盲目的約會”。如果能聯(lián)想到男女雙方互相不認識,第一次約會見面之前都是在未知對方,也即對對方“盲目”的情況之下,也就不難理解“Blind date”應為“男女初次見面”之義了。
下面給出其他一些英語學習者會比較常見但其字面含義與漢語完全不同的英語詞語。
“Lover”,指“情人”,不是指“愛人”;
“Rest room”,指“廁所”,不是指“休息室”;
“Dressing room”,是指“化妝室”,而不是“試衣間”或者“更衣室”;
“Sporting house”,指“妓院”,而不是“體育室”;
“Busboy”,指“餐館勤雜工”,不是“公汽售票員”;
“Busybody”,指“愛管閑事的人”,而不是“大忙人”;
“Eleventh hour”,含義為“最后時刻”,不是“十一點”;
“Criminal lawyer”,是指“刑事律師”,而不是“犯罪的律師”;
“Black tea”,是指“紅茶”的意思,不存在有“黑茶”一說;
“White man”,“忠實可靠的人”,而不是“皮膚白色的人”或“白人”;
“Yellow book”,是指“黃皮書”,多為國家政府報告書,以黃紙為封,不是“黃色書籍”;
“English disease”,指“軟骨病”,不是“英國病”;
“Greek gift”,“害人的禮品”,不是“希臘的禮物”;
“In ones birthday suit”,指“赤身裸體”,不是“穿著生日禮服”;
“Bring down the house”,“博得滿堂喝彩”,不是指“推倒房子”。
再比如這樣的一個句子,“I love flowers, especially American Beauty”,不能理解為“我愛花,尤其是美國美女”。其中詞語“American Beauty”是指一種“四季開花的紅薔薇”,也叫“月月紅”,因此該英文句的中文含義為“我愛花,尤其是月月紅”。這類國名或民族名與其他名詞(大多是普通名詞)相結合的花名或植物名稱還有:[1]
“China aster”,翠菊;“China orange”,橙;“Chinese watermelon”,冬瓜;“Russian olive”沙棗;“Spanish bayonet”,絲蘭屬植物,也叫條千手蘭。
三、英語語法規(guī)則要求導致與漢語含義上的差異
Alex是在中國留學的美國人,一次他和中國同學約定好集合地點周末一起去游玩,Alex由于有些事情稍微晚了一點,他的中國同學打電話問“You don’t want to go?”也即你不想去了嗎?Alex說“Yes, Yes”。他的中國同學就認為他不想去了,因而沒有再等他,毫不留情地甩下他了。而實際上Alex表達的意思是“是的,我想去”。本文引言中一中國女生看電影誤解的例子也屬于此種類型,也即英語語法規(guī)則要求導致與漢語含義上的完全不同。
上述類型的句子類似于反意問句(disjunctive questions),例如“This is your car, isn’t it?”,“這是你的車,對吧?”這種問句的前后(兩)部分用語及時態(tài)要一致。[2]如果前面部分是肯定句,后面的簡短問句一般要用否定形式。反之,如果前面部分為否定式,則后面的簡短問句要用肯定式。而在回答這類問題時,如果是肯定回答要用“yes”,否則用“No”。
例如:“Your wife isn’t in China now, is she?”回答時可以說“No, she’s in the States”來表示她不在中國。相應地如果是漢語中問到“你妻子現(xiàn)在不在中國了嗎?”如果地表示她不在中國,我們會說“是的,她不在中國”。也就是說,漢語中是回答是否同意問話者的觀點來表明事實,這一點與英語語法中的規(guī)定完全不同。
類似的例句還有如“I am not late, am I?”表示“我沒遲到,對吧?”,回答說“No, you not”是表示“是的,沒遲到”。
此外,英語與漢語語法還有一個不同之處是,英語常用非人稱主語,而漢語常用人稱主語。英語中用非人稱主語表達時,往往注重“什么事發(fā)生在什么人身上”,[3]而漢語則較常用人稱主語表達,往往注重“什么人怎么樣”。
例如“Words fail me!”,這句意思相當于“I can’t describe or answer that, esp. because of surprise or shock”,也即“我(驚得/嚇得)就是說不出話來!”。
又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聽見英美國家人會說的“Got it?”,就是問“你明白了嗎?”或“你懂了嗎?”,切不可理解為“得到了嗎?”。
英語中還有一些由于語法規(guī)則的要求,其表達方式與漢語有較大差異的例句如下所示。
“I haven’t slept better”,“我睡得很好”,不是“我從未睡好過”;
“You can’t be too careful in your work”,“你工作越仔細越好”,不是“你工作不能太仔細”;
“It has been 4 years since I smoked”,“我戒煙4年了”,不是“我抽煙4年了”;
“All his friends did not turn up”,“他的朋友沒全到”,不是“他的朋友全沒到”;
“People will be long forgetting her”,“人們在很長時間內(nèi)會記住她的”,不是“人們會永遠忘記她”。
三、英語與漢語文化習俗導致的兩者差異性
James在中國學習的時候,一次他的中國朋友邀請James去他們家里吃飯,朋友做了一桌非常豐盛的午餐,James在臨走的時候道了一聲謝,可是中國朋友的回答讓他很難堪,很奇怪,“No, no, it is just nothing, it’s just some simple dishes”。James百思不得其解,這么豐盛的一桌菜,為什么說是“很簡單的菜”呢?
這實際上是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而導致在語言理解上不同,中國人愛講客氣,請客吃飯時明明一大桌菜,卻會說“沒什么菜”,這在英美國家人看來難以理解,甚至認為中國人太虛偽。[4]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就應該注意這種差異,按照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美國人他們的回答習慣就是:“Glad you enjoy it, and thank you for coming”。
英語與漢語文化習俗上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這樣一些表達方式方面。[5]英美人在演講或演出結束時,觀眾鼓掌,演講者或演出者不鼓掌,否則被看成是不謙虛的表現(xiàn),而在中國,演講者和演出者同時鼓掌,是感謝和友好的表示。
當中美兩公司時行商務會談后,美方會問:“Oh, how is the project going?”,以及“Is the contract almost ready to be signed?”中方人員往往會回答:“Well it seems like everything’s okey”或者“I think everything will be okay”。然而中國文化中這種比較謹防的表達方式,會被美方誤認為是不愿意簽訂協(xié)議合作。
四、結語
通過上面三個方面以例詞、例句的分析介紹,不難看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很多詞匯與句子是不能完全用漢語的思維去理解、去解讀的,必須充分了解其語法結構上要求所表達出來的含義,以及英語國家文化習俗上所表達出來的含義,這種才能更好在理解這些英語與漢語的差異,從而真正理解與掌握英語。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最易誤入的英語陷阱/王福禎,周華文,焦同梅主編.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9 P8-P9
[2] 張道真英語語法/張道真編著. 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 6 P6-P7
[3] 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連淑能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 P105
[4] 跨文化交際/王催春,朱冬碧,呂政主編.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8 P5
[5] 跨文化交際/王催春,朱冬碧,呂政主編.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8 P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