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目標,其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文化建設目標的兩大主要內容和中心環(huán)節(jié)?!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等職業(yè)院校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高等職業(yè)院校擔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素質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還必須具有過硬的思想品德和職業(yè)道德。本文通過探討整合德育課程資源,以更高效地實現高職院校德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
一、目前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現狀
德育課程實施的效果如果,關鍵是看德育課程實施的效果,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人們總是把德育局限于政治教育,甚至把兩者等同起來。德育內容研習政治教材的陳舊空洞點,往往以一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式的方法簡單地灌輸。德育評價幾乎沒有實效,只看重學生成績,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核,而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思想成長缺乏長期有效地關注和指導。
德育應是一個比政治教育更為豐富的以育人為背景的廣闊范疇,應該包括引導受教育者該怎么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教育過程,以及影響或滲透受教育者作為人的應有的思想、態(tài)度、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等。因此,德育課程不是單單的政治課程,要包含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綜合能力、高素質和高技能的所有課程。因此,單純依賴“兩課”為主的政治教育課程的開設來完成德育工作顯然是不夠的,而實際上也是收效甚微。因此,高職德育課程改革有必要在整合德育課程資源、改革德育課程建設方法上進一步深化改革,以加強德育課程的實施效果。
二、德育課程的整合
(一)、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融合
根據我國高職院校的實際 , 德育課程主要是以下三類 : 一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構成的認知性 、顯性課程 , 這類課程有其預定的計劃 、目的 、內容和作用 。我們可稱之為“知識性德育課程 。二是由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 如輔導員、班主任等)組織實施的德育實踐活動 , 我們稱之 為“活動性德育課程。 三是由各學科中的德育滲透 、校園文化建設、班集體建設等方面因素形成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 我們稱之 為“隱性德育課程。因此,在德育課程整合中應該更多地重視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資源融合,著重注意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在德育課程實施中應該把加強學生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學校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的建設落實到顯性德育課程中。而顯性的正規(guī)專業(yè)課程又包含著大量的隱性德育信息,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隱性德育課程主要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是由課程設計者有意滲透到正規(guī)課程之中的,在正規(guī)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滲透著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蘊涵大量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精神。我們的正規(guī)教學內容不單教會學生專業(yè)性的知識,還是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個載體,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
2.教學方法的科學有序。良好的教學方法也會傳遞給學生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的信息,如活潑有序的課程活動、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思想認識等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意識,把更多的認識性的德育課程內容轉化為實踐性德育課程。
3.教師良好精神面貌和行為規(guī)范的展現。教師的人格和行為在教學過程嚴重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言傳有時還不如身教的效果好,如果教師只注重教學,為了教學而教學,沒有育人的內容,只能是一個教書匠。只有做到言傳身教合二為一,才能真正實現人師和經師的合一,教師的世界觀、價值觀,教師的品行和生活態(tài)度無一不影響著成長中的學生。也可以這樣說,優(yōu)秀教師永遠是學生模仿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的榜樣和道德形象。教師對工作的敬業(yè)和熱愛、教師無私的奉獻精神及忘我的工作態(tài)度、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學風、高度的責任心等無不對學生具有直接和強大的感染作用。對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情操的形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二) 德育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
校園文化是高職德育的重要教育資源,也是學校德育系統(tǒng)中的基本載體。
高職校園文化與學校德育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滲透,其在對學生品德及個性的培養(yǎng)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校園文化是一種必要的德育因素,其德育功能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補充,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物質文化的感染作用。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層表現,包括教學科研設施、工作生活場所以及校園綠化環(huán)境等,體現著大學理想和人文精神。富有文化底蘊、格調雅潔的大學校園對人格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空洞的說教和僵化的訓斥。其次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深層內核,其核心是校園精神,它是一種獨立的精神存在,一所高校的歷史傳統(tǒng)、精神氛圍、理想追求、人文氣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該校最具特色的標志。它最深刻地、穩(wěn)定地體現了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理想、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學生心靈上刻上印痕,讓學生有種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再次文化氛圍的潛移默化作用。校園文化以格調輕松高雅,形式豐富多樣,教育目標明確,使學生積極地組織和參與最適合自己的文化活動,學生既是參與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創(chuàng)造者和教育者。實踐證明,德育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能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獲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三)加強實踐性德育教學
豐富的校園生活可以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更為廣闊的社會天地也同樣可以給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以巨大的影響。實踐性德育課程范圍應包括 : 生產實習 、畢業(yè)實習 、教學實習 、畢業(yè)論文與畢業(yè)設計等 , 社會考察與社會調查 、公益勞動與社會服務 、軍事訓練與勤工助學等 。此外如實驗 、練習 、作業(yè) 、音體文娛活動等等也對學生品德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對專業(yè)學習來說是必要的 , 而且對學生思想 、政治與道德方面的素質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德育工作既是永恒又是常講常新的工作 , 我們應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根據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整合德育課程資源, 構建高職德育新體系 , 以真正實現德育育人的功效。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精神學習讀本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編寫組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2 P111-112
【2】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200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