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一些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不得當而成了“學困生”。分析其成因,實施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是提高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大事。為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思想教育,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解決學生學習英語困難的問題。
關鍵詞:職業(yè)英語;學習英語困難;因素;策略
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使我發(fā)現(xiàn),英語學習處于一種“金字塔”的狀況,越學人越少,塔尖的人越學越精,而被甩的人也會越來越多。而大部分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就是被甩掉的那部分學生,那么面對著班里大部分學生對英語產生厭倦情緒,或者很痛苦地學習,或者已經徹底放棄,我們英語老師有責任積極地去思考,積極地行動起來,真正地做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尤其是對待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為什么我們的學生付出那么多,老師付出了那么多,家長付出了那么多,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呢?經過對我校學生的初步調查,現(xiàn)分析原因如下:
1.學科因素:現(xiàn)代英語教學理論已經充分證明,語言雖然可以學得,但更主要是習得的。語言習得理論給外語教學的啟示是:對于已掌握了某一語言的基本詞匯和基本語法結構的外語學習者來說,其外語詞匯和語義結構的學習必然會受到母語和語義知識的影響;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交際方式和話語結構,母語中已有的這方面的知識必然會以種種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新的交際方式和話語結構的習得。 英語與漢語之間在發(fā)音、語調、語法、詞匯、表達方式等方面差異很大。比如英語是表音文字,而漢語是表意文字;英語的動詞有時態(tài)的變化,而漢語的動詞則沒有時態(tài)變化等等。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學習者不得不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和思維模式之間轉換,因而增加了英語學習的難度。如果沒有及時查漏補缺、溫故知新,就容易形成學習困難。
2.教師因素:
教學方法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備課當成“抄教案”,將上課當成“演教案”,將學生當成灌輸?shù)摹叭萜鳌薄@蠋熤v,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再加上機械重復的抄抄寫寫,以及為應付考試而做的大量練習,忽視了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的培養(yǎng),使課堂缺乏活力,教學效果欠佳。
教師對英語學習困難的學生不恰當?shù)膽B(tài)度,是他們學習進步慢的重要原因。有些教師缺乏整體觀念,沒有“補差”意識,也會加劇兩極分化。教師把精力過多地放在少數(shù)尖子生身上,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偏高,忽視了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缺乏信心,少有耐心,聽之任之,加劇了兩極分化。
3.學生因素:
3.1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習意志薄弱
英語學習困難的學生對學習英語知識普遍缺乏興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特別對于詞匯的記憶更是難上加難。有些學困生,一遇到較難單元就產生畏難情緒,缺乏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我的堅韌意志和信心,使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喪失突破障礙的毅力與勇氣。有些學困生自控能力弱,平時貪玩,經不起誘惑,不能控制自己把學習堅持下去,成績一旦滑坡就產生自暴自棄的念頭。
3.2 知識遷移過程中造成的斷鏈與破網(wǎng)
學生學習英語困難形成原因主要不是他們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知識遷移過程中日積月累造成的斷鏈與破網(wǎng)。學生基礎知識對現(xiàn)有學業(yè)成績影響最為顯著,相比小學英語而言,職業(yè)英語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職業(yè)性更強。表現(xiàn)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后邊學習的基礎,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guī)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就造成了連續(xù)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學困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基礎知識掌握不好,更沒有查漏補缺,及時銜接,導致新舊知識的斷鏈,形成學生在“空中樓閣”的基礎上學英語,長此以往,知識形不成完整的網(wǎng)絡,造成基礎知識的破網(wǎng),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
3.3 有些學生沒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注重單詞的記憶,輕視記憶的方法和手段。重視課堂學習效果,輕視課外復習質量。重視上課聽講,輕視主動參與和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書面作業(yè),輕視口頭作業(yè)。重視語法學習,輕視實際應用。重視個別自學,輕視團體互助。重視精讀質量,輕視泛讀數(shù)量。
面對以上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作為處于教學第一線的英語教師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采取相應的措施是當務之急。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處著手。
1.培養(yǎng)興趣。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沒有一定的認識,再奇特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面前,也會熟視無睹,毫無興趣,即使有瞬間的興奮,也會因知識的貧乏而稍縱即逝。在職業(y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興趣?我認為教師首先要重視Free Talk,談話形式要多樣,教師可預先布置談話主題,讓學生有所準備,活躍課堂氣氛。如播放英文歌曲、角色表演、復述課文等。學生有了初步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注意因材施教,平等對待每個學生。適時肯定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其產生學好英語的欲望。經過持久的學習,將極大地增強了學生開口的勇氣和口語能力。
2.加強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是一種情感活動過程,教師要發(fā)揮傳授知識,建立師生感情的雙重作用。教師的教學水平固然重要,得到學生的認可也是擺在任課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要處理好教與學的矛盾,首先要抓住學生較強的親師心理特點。如果學生對任課教師有好感。在課堂上就有好的課感,出色地表現(xiàn)自己。反之,就會要出現(xiàn)“厭師”的逆反心理,導致厭學。為此,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掌握教育心理學,要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思想,關心學生生活,為學生解決困難。要講究批評藝術,要維護學生的個人尊嚴,要特別注意遵循“表揚”+“幫助”的原則。心平氣和委婉的語言。即抓住要點,指明方向,使學生心情舒暢,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學生切實體會到老師的真摯關愛.感覺到老師時刻都在關注自己。“親其師.信其道”,在師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對英語課就會產生強烈的興趣,由厭學轉化為好學、愛學、苦學。
3.英語教師的素質和水平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證
英語教師應該以教學活動為總體研究對象,結合外語教學理論,在教材、教法等方面開展有實證性的研究 。對新教法、新教材成功與否,不是只憑感覺,而要用事實和數(shù)據(jù)證明。要在教學實踐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在實踐中驗證別人的發(fā)現(xiàn),形成自己的理念。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質。因為英語課,是一種面向世界的語言,是特殊學科,它要求英語教師,不但要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政治素質 ,還必須要扎實的基本功,要掌握聽、說、讀、寫、演、唱、畫等多種技能。這些技能的掌握,必將極大地豐富外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現(xiàn)在很多研究者都贊同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者自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當學習者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了強烈的“我要學”的念頭,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才會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抓住機遇,克服困難,按照自身的需要去主動尋求知識。因此,激發(fā)學習動機是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法,克服不良學習習慣。1. 掌握自主學習方法,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自主學習的核心內容就是學習者自主把握自己的學習。自主學習要以學習者之間的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為前提,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控制學習內容和過程。自主學習的主要障礙是不良的學習習慣,改變習慣應從“學會”轉到“會學”,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創(chuàng)造力。2.幫助學生掌握記憶的規(guī)律,提高記憶的效率。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和學科,學習一天也不能中斷,要精神愉快,滿懷信心,相信自己能學好。同時也要讓他們集中注意力邊學邊思,積極思維,尋竅門,找規(guī)律。
總之,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師的全面素質和教學業(yè)務水平,恰當運用合作教學模式教學,才能使學生被吸引在學校中興致勃勃地學習,使他們“樂于學—學得好—更樂于學”,形成合作掌握的良性循環(huán)。英語教師更要多下功夫,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使學生學以致用,把英語作為一種工具來使用,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改革的需要,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