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明確了課堂教學的要求,提升課堂有效性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廣大教師應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多的知識,培養(yǎng)最佳的思維品質,得到最優(yōu)的發(fā)展。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實施課堂有效教學的方法、途徑不一,本文就此作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課程標準;有效教學;目標課堂;提高效益
新的課程標準給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課堂有效教學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那么,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呢?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針對學生的層次,結合課程標準,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標是方向,只有方向正確才能保證有的放矢,教學目標應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思考,高、多、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yōu)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設計課前一定要熟悉文本,掘內在的思想意義,正確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時目標的設置要恰當。不僅對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把握,還要對學生的現(xiàn)狀也有準確的把握,設置的目標不僅要難易適中,還要有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
二、注重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
1.生動而有效的學習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思考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應與時俱進,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學生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fā)展。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聯(lián)系時事和熱點話題以及生動鮮明的生活實例,并且結合教材,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從而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zhàn)的問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實施分層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能忽視,而“一刀切”。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長、稟賦特點因材施教。教學中我嘗試較多的是分層教學,尤其是分層達標用的更多。早晨的背誦,課后練習的布置,均有分層。對各個層面的學生的要求不同,學生們都能達到目標,也就都有了收獲、都有了成功的感覺,也就還有信心繼續(xù)后面的學習。為了防止一部分同學思想懈怠,過一段時間給他們提一些較高的要求或是對其寄予厚望、或是給他們一些明確的追趕目標,激勵學生的學習。
3.開展豐富而開放的課堂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主要途徑。
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上要有所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不再拘泥于教師講授,學生記錄的模式。我們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例如:開展小組討論,問題搶答,實驗探究、角色模仿等,盡可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習效率。
生產(chǎn)和生活實際是學習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tài)”教學變成生活的“動態(tài)”教學。要讓學生覺得學習不是空洞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讓課堂與生活緊密相連,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讓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了解生活的窗口。既利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跳出教材,走進現(xiàn)實,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和搭建寬闊的平臺。
5.通過有效的練習進行鞏固。
練習貴在精而不在量多。我們應避免大搞題海戰(zhàn),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反復的抄寫上,而思維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學情,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練習,讓學生在訓練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所學的知識,應用所學的知識。
三、克服無效、低效的教學
課堂上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應避免設置無明確目標和訓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凡這種沒有明確目的性的環(huán)節(jié),一定不能讓它占取我們的課堂時間。所以,每一節(jié)課,我們一定要結合目標抓住一個切入點,由這個切入點展開具體的學習,這樣,既能使課堂簡潔,也能使課堂更有效。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問題設置上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問題的設置應具有一點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應避免隨意性。即使這個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但這樣會偏離教學目標,減緩課堂效率。2、問題的設置應有一定的層次??紤]到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應設置一些不同類型和難度的問題。對于學困生我們應以鼓勵為主,問題設置應注重鞏固基礎。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問題的設置既要有挑戰(zhàn)性,要能夠起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難易適中。3、問題的設置要靈活。問題的設置應通俗易懂,有些問題,換一種問法,達到的目的是一樣,但學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樣了。
其次,教師應注重自身語言的有效性??v觀那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課,無一例外都是教師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擠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時一節(jié)課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但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卻大打折扣,這就是過分注重表面化,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的語言引導一定要緊扣教學目標,避免無謂的時間浪費。就拿鼓勵學生來說吧,對學生精彩的發(fā)言,對學生突出的表現(xiàn),只需要送上老師真誠的贊美、或肯定的眼神、或會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學們發(fā)自內心的掌聲就足夠了
四、重學生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水平直接影響著課堂效率,而課堂效率的調高又決定著課堂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并努力提高自己“導”的藝術,從而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去啟發(fā)、點撥、設疑、解惑。平時也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余地、多一點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我們會驚喜的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越來越輕松,課堂教學也越來越有效。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有效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應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多的知識、培養(yǎng)最佳的思維品質,使的學生最優(yōu)發(fā)展。同時,教育又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課堂教學不只是實現(xiàn)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而 更應該是師生生命共同經(jīng)歷的成長過程。我們不應該過分強調教學的科學性特征,而應該重視教學中人的地位,體現(xiàn)人性和生命的意義。事實上也只有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才能得到有效落實,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如何在新課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中國教師報》——陳國平
2、“什么是有效教學”《解讀教與學得意義》—劉良華,余文森、吳剛平、劉良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