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然而,對于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村學生而言,寫作文是他們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其中關鍵的原因是對世界對自我的認識度不夠,缺乏表達的欲望,也就是胸中缺少可以表達的寫作素材,這就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就會做成什么文字。” 其實,學生的生活并不是不充實,只是他們沒有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沒能從生活中汲取到有效的寫作素材。
生活的充實,一是表現(xiàn)為閱歷豐富、見多識廣,是自我對外界事物的接受程度上,二是自我內(nèi)心的反省、觀照、感悟。寫作是一種自我表達,表達的豐富與否與生活的積累與體驗有關。既然生活與作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那么,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做“有心人”,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享受生活,讓生活這片沃土滋潤學生作文的生命。
一、學會觀察,積累素材
寫作素材是作文的筋骨。高爾基說過的:“教學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在生活中無處不見,無處不有。在學生缺乏觀察思考的過程中,好的素材將從身邊悄悄地消失,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痹鯓硬拍軒椭鷮W生留住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呢?這就要從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開始。積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生活猶如一個萬花筒,五花八門的消息,形形色色的事件,蕩氣回腸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著,這些都是作文的源泉。那學生為什么還會腹中空空呢?其主要原因是不會觀察,不能從司空見慣的生活事例中提取到有用的事例。這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實際,結合自己的愛好去觀察,最好帶著目的、帶著問題、帶著重點去觀察,從身邊的人、事、物入手,由簡單到復雜,由淺顯到深邃,逐層遞進,循循善誘。
觀察生活也有一定的方法,光是讓學生觀察人、事、物,卻沒有具體方法的指導那也等于是紙上談兵。教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注意觀察方法的指導,先是觀察順序的問題,不論是時間順序,還是空間順序,或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在平時的閱讀實踐中應明確作者的寫作順序,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有章可循。接著指導學生觀察人、事、物的特點,可以從形狀、顏色、質感、變化等,找出與其他事物的區(qū)別,表達出獨特的見解。眼中有物,心中有法,觀察才實至名歸。
在會觀察的同時,教者還要指導學生去整理、提煉收集到的材料。每一次的材料收集,都會為以后的寫作打下來堅實的基礎,“厚積而薄發(fā)”是有一定的道理,日積月累,素材多了,可供選擇的寫作內(nèi)容俯拾皆是,信手拈來,再也不需抓耳撓腮、挖空心思胡編亂造了。長此以往,生活成了學生作文的沃土,他們的作文才能永久地煥發(fā)生命力了。
二、體驗生活,豐富感受
情感是作文的血肉。最動人的習作往往蘊含著最質樸、最深沉的情感。如果說觀察生活是從外部擷取寫作素材的浪花,那么體驗生活就是從內(nèi)心豐富作文的情感。沒有生活的體驗,難以寫出打動人心的作文來。體驗生活,就要參與到生活中,在生活的大舞臺上吹拉彈唱,無所不能,激動時慷慨陳詞,驚訝時嘖嘖贊嘆,充分發(fā)揮自身器官的各項功能。
心有多廣,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大。學生對生活的體驗需要教師的引導,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觸動他們的感悟。在這里,教師的指導尤顯得至關重要。學生身邊的事件層出不窮,有學校、少先隊等集體組織的活動,如“六一”文藝匯演、運動會等,有發(fā)生在自己家里的生活趣事,有自己感興趣的游戲、參與的好玩的事等,自己的一言一行、思想的變化等都是來自生活的體驗。
生活的舞臺是廣大的,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是各不相同的?!耙磺€讀者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敝匾晫W生敏感的心靈,更要尊重他們對生活敏銳的發(fā)現(xiàn),呵護他們?nèi)彳浀男?。學生感受的豐富性不能風過無痕,應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感受付諸筆端,或喜或悲,或失望或希望,有什么寫什么,不要過分拘泥于某一種情緒,也不分對或錯,任其隨心所欲,暢所欲言,學生的人生觀的穩(wěn)定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漸漸形成的,在這里過分毋須強調(diào)思想的正統(tǒng)教育。
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學生就會有豐富的寫作材料,才能使作文變成一種簡單而又有趣的對生活的描述。只有體驗的,才是真實的,只有體驗了,才會有真情。無論我們怎樣組織和設計活動,都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體驗自然的神奇,體驗人性的真善美,體驗科學的奇妙,體驗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痛苦等,“情動則辭發(fā)”,體驗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一種“我要作文”的強烈愿望。
三、拓寬視野,借鑒寫法
閱讀是作文的基石。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可見閱讀與作文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個人生活的天地是狹小的,人生的舞臺不能局限于自己的耳聞目染,更應吸取他人豐富的經(jīng)驗,閱讀便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推薦自己所喜愛的書,介紹書的內(nèi)容,評價書中的人物、事件、可以體會到如何譴詞造句才更加妥帖,更重要的是可以豐富學生的內(nèi)涵,使他們對世界、生活、生命、友情產(chǎn)生間接體驗,必然會提高小學生的洞察力,使他們擁有一顆明亮的眼睛,一顆敏銳的心。廣泛閱讀,從中提取各種信息,為自己所用,也會為自己的作文擴大素材,提升作文內(nèi)容的深度和廣度。
學生閱讀量的增加,閱讀面的廣闊,有助于拓寬他們看待問題的視野,對問題思考的角度也會多元化。然而,閱讀落到實處,在平時要養(yǎng)成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昂糜浶圆蝗鐮€筆頭”,隨時摘抄優(yōu)美語句,隨時記下讀書感悟,揣摩文章寫法,“博觀而約取”,書中的事例、語法修辭、人生哲理在自己的作文中將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
宋代詩人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若讓生活滋潤習作的生命,首先就要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使他們被各種各樣新奇的有趣的人、事、景物深深地吸引著,再讓他們把這些有趣的事,帶著生活露水的事寫下來,清楚明白,曲折有致,豈不是趣上加趣?
生活是習作的土壤,生活更是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積累作文素材,就是引導學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也許他們的想法還不太成熟,但他們在思考。通過倡導生活作文,學生積累的生活場景多了,生活體驗豐富了,學生不再把寫作當作應付的任務,而是因為胸中有了大量的積蓄,非傾吐不可,才能情動而辭發(fā),寫出好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