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2》是國標本小學一年級第二冊的內(nèi)容。在教學《識字2》時,開始就在老師預設的奧運賽場的情境中,走進韻文內(nèi)容,孩子的思維在老師的預設中沸騰,與老師發(fā)生情感的碰撞。在一個簡單的組詞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看見學生們發(fā)亮的小眼睛,聆聽他們無法預約的回答……
(師出示帶拼音的“足”字)
師:會讀嗎?
生:我會讀“足”。
師:能組個詞嘛 ?
生:足球。
師:真好!
師:還會組別的詞嗎?
生:手足。
生:足夠。
生:滿足。
師:很好!
生:情同手足!
生:真棒!你不僅說對了,還說了四個字的詞,老師都為你高興!
生:手足無措!
師:好!你懂得真多!老師都要向你學習了!
生:足下生輝!
生:心滿意足!
生:畫蛇添足!
……
生:我還會用“畫蛇添足”說一句話呢?
(生爭先恐后地舉手)
只是一個組詞卻讓孩子思維展開翅膀!
生成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需要,它讓教師、學生更深層次理解了教材,煥發(fā)出了文本的生命活力。生成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難點,課堂放開了、多種預設外的生成,給教師帶來了挑戰(zhàn),不過正是這無法預設的生成,才讓學生從有序到無序,再由無序到有序的教學過程。
第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權(quán)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人人參與課堂教學,在課上平等對待;學生獨立思考、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自由表達;可以提出疑問、質(zhì)疑教師或教材觀點;即使自己的見解有些片面,也要尊重學生的敢思敢問,教師應該理解學生的錯誤,正因為質(zhì)疑,才會有點撥、引導、解惑,才會有教育的敏感、機智和智慧,才會有對學生樂觀的期待,以及真正的愛護。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暴露各種閱讀過程中的障礙的過程,又是學生獨立思考,形成獨特個性與創(chuàng)新成果的過程。為此,教師不僅要學會激勵學生,更應學會欣賞學生,捕捉學生的智慧,和學生共同學習,或者向?qū)W生學習。
第二,教師要轉(zhuǎn)變角色和教學行為。教師要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重組者,不斷地捕捉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涌現(xiàn)出來的信息,把有價值的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教師經(jīng)過重新組合這些知識點,成為教學的生成,成為學生智慧的火種;對價值不大的問題,就要求教師要及時有效處理,使課堂教學回到預設和有效的軌道上來,以保證教學的正確方向。這就要求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要全面,教師要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及時更改、充實、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方案,使教學活動成為生成教學智慧和增強實踐能力的過程??傊?,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不斷討論、不斷質(zhì)疑、不斷更新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師生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
第三,明確教學目標,強調(diào)精心的預設。課前盡可能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減少低水平和預知的“生成”,激發(fā)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教師課前一定是有備而來,在圍繞預設,而順勢而導,才能有真正的“生成”。這種“預設”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成效。沒有高質(zhì)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教師要以生成的隨機性為主導方向,提高預設的靈活性。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教師確立了生成的意識,就要深入思考課堂教學的大方向、大環(huán)節(jié)和關鍵性內(nèi)容,把握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和目標指向,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必要的時間。為此,預設要有彈性和開放性,教學中強調(diào)生成的動態(tài)性,就意味著上課不是執(zhí)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課上要關注學生的每一次回答和質(zhì)疑,要圍繞課堂主線來有的放矢學習,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并與學生積極互動上。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能拘泥于課前的預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對設計做出有把握的調(diào)整和變更。
生成與預設是課堂教學無法預約的精彩,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在平等互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潛能,這樣的課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