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致橡樹》猶如春日里的一顆驚雷,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女權獨立意識,將女性從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了女性平等自由的第一步。本論文通過解讀《致橡樹》的核心理念,闡述了《致橡樹》中的完美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猛烈碰撞,并對其時代意義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致橡樹》;現(xiàn)實主義;完美愛情;時代意義
1977年3月27日,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舒婷首次在刊物《今天》上,發(fā)表了當代的第一首愛情詩《致橡樹》。它不僅是一首表達獨立愛情的代表作,更是“人性”大花園中一朵別致的奇葩,同時也意味著“舒婷時代”的到來。舒婷站在“解放女性”的高度,反思五千年華夏文化對女人的壓迫,這是一個沉重而又不得不面對的話題。時至今日,“舒婷時代”似乎已離我們遠去,但是它正以一種全新的思潮沖擊這當代文明。
一、《致橡樹》的本質核心
“木棉”作為全詩的主體,是女性的一種象征,揭示了獨立平等的價值觀。首先,《致橡樹》是一首愛情的禮贊詩,歌唱了無數(shù)青年人所向往的愛情?!拔胰绻麗勰恪^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詩人使用“絕不”肯定的字眼,代表了對男權主義最堅定的反抗,這種愛情超越了以“犧牲自我”為價值的傳統(tǒng)戀愛觀,它建立在“平等獨立、比肩而戰(zhàn)”的基礎上。其次,《致橡樹》宣告了女性獨立的開始,正式提出了“女性解放”的概念。“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痹诠爬系闹袊鐣砸恢北豢醋饔曷?、小草,只有依附于相當于“大樹”的男人才可以生活,而這里舒婷斬釘截鐵的拒絕了這種依附,并要求以“樹”的形象和男生共生存。其詩歌的本質就是代表女性發(fā)出強有力的獨立呼聲。
二、《致橡樹》與現(xiàn)實的碰撞
《致橡樹》獨立于當代和現(xiàn)代的價值觀之外,但是又引領了當代與現(xiàn)代的潮流,其原因在于她所堅持的真理在本質上是正確的,是能夠被社會大眾正確的價值觀所接受的。(1)《致橡樹》與當代現(xiàn)實的碰撞。1977年是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新民主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舊理論、舊道德即將土崩瓦解,但是舊思潮的毒害過于根深蒂固,人們依然受到“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觀念束縛,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女性解放,人們迫切的希望沖破黎明前的黑暗,需要光明和溫暖。舒婷曾說過:“我通過我自己深刻意識到,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溫暖。我愿意盡可能地利用我的詩來表現(xiàn)我對人的一種關切?!迸f傳統(tǒng)與新文化實現(xiàn)了第一次交鋒,舒婷以“女性”為立足點,以“詩歌”為武器,向舊傳統(tǒng)發(fā)起了最猛烈的沖擊,“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迸杂凶约邯毺氐奶攸c,這是男人所無法取代的,女性如果想獲得生命的價值和精神上的獨立,必須堅守自己的獨特性。當舒婷的完美愛情遇到新民主時期的舊道德時,必然會取得勝利,這是歷史發(fā)展的潮流。(2)《致橡樹》與現(xiàn)代現(xiàn)實的碰撞。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人們的價值觀開始發(fā)生改變,尤其是對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來說。唯一不同的是這次不是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而是女性自己丟失了獨立的精神?!鞍萁鹋薄昂篱T夢”層出不窮,為物質享受可以放棄自己忠貞的愛情,仿佛愛情是建立在金錢之上的,同樣,這種愛情也是不會長久的。問題的根源是蝸居在女性心理的依賴主義作祟,沒有經濟獨立、生活獨立、精神獨立的能力,就是不健全的人格。舒婷的詩直指當代的女性問題,“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敝挥泄部啵侥芡?,偉大的愛情必定是冷暖相依的,“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p>
三、《致橡樹》的時代意義
在新民主主義時期,《致橡樹》喚醒了女性的獨立意識,從蒙昧開始醒悟;在當代社會,《致橡樹》敲響了女性“本我”警鐘,警告女性歷史不可倒退,自由獨立的權利來之不易。在愛情中沒有“本我”是可悲的,“本我”在新時代下代表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女性地位。需要引人思考的兩個問題是“在與男性相處中我是什么”,“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舒婷再詩中一再強調女性的重要性,“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薄叭?、險峰、日光、春雨”這些都不夠,必須要以“人”的姿態(tài)站立。經濟獨立是基礎,精神獨立是根本,生活獨立是動力,在“女權獨立”的路上,女性將會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結束語: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女性獨立”在層層誘惑中,能否依然鮮活的生存?答案是肯定的,總會有一部分人在燈紅酒綠中堅持本真的自我。就像詩中曾說的“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边@就是新時代的女性,猶如一面旗幟,迎風飛舞在“解放人性”的社會里,旗上寫著“獨立”兩字。
參考文獻
[1]石雯. 理想與現(xiàn)實的一種平衡——《致橡樹》的文本意象與期待視野[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2:13.
[2]陶陶. 舒婷《致橡樹》意象場景建構的多級接受空間[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01:1-3.
[3]侯曉華,溫治鵬,楊瑞霞. 女性角色意識的覺醒——解讀《致橡樹》[J]. 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10:12.
作者簡介:
孫榮(1974-),女,羌族,四川省汶川縣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