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3)12-0199-02
【摘要】目的 觀察茵梔黃口服液、思連康輔助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方法 將90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予人工喂養(yǎng)、藍光光療、靜滴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等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加服茵梔黃口服液及思連康,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jié)果 24h后兩組膽紅素值下降無明顯差異,48h、96h后治療組黃疸值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組黃疸消退時間明顯快于對照組。結(jié)論 茵梔黃口服液、思連康輔助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關(guān)鍵詞】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茵梔黃口服液;思連康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問題之一。由于出生后紅細胞破壞增多,肝臟清除膽紅素能力不足,導致生理性黃疸。但某些條件下,若膽紅素濃度上升過高,可使膽紅素沉積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導致神經(jīng)功能障礙,甚至造成死亡。為防止高膽紅素血癥導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必須積極治療。本院兒科2012年3月~2013年7月采用口服茵桅黃口服液、思連康輔助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9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均于2012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兒科住院治療,診斷符合《兒科學》第七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1]。排除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膽管阻塞等情況。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6例,男27例,女19例,日齡(8.0±1.6)天,出生體重(3400±140)g,血清總膽紅素(296.65±49.52)μmol/L。對照組44例,男23例,女21例,日齡(7.9±2.1)天,出生體重(3200±230)g,血清總膽紅素(289.02±55.13)μmol/L。兩組在性別、日齡、體重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人工喂養(yǎng)。
對照組:靜滴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根據(jù)病因酌情使用抗生素、肝酶誘導劑、堿化血液、靜脈滴注白蛋白、“ABO”系統(tǒng)溶血病者早期給予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符合光療指征者給予單面藍光間斷照射治療[2]。
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茵梔黃口服液口服,每日3 次,每次3ml。思連康每日3次,每次0.25g。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每天利用經(jīng)皮黃疸儀(南京理工大學科技咨詢開發(fā)公司,JH20-1B型)監(jiān)測患兒的經(jīng)皮膽紅素值,通過測額頭、面頰、胸骨前3個部位取平均值,然后計算每日膽紅素下降的平均值,并記錄膽紅素降至102.6μmol/L(6mg/dl)所需要的住院天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見表1。
3.討論
茵梔黃口服液主要成分是茵陳、梔子、黃芩甙及金銀花。其作用為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提高肝葡萄糖醛酸轉(zhuǎn)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膽紅素含量,減少肝損害,促進膽汁分泌及排泄;促進腸蠕動,有利于膽汁的排泄并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huán)[3-4]。
思連康(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由雙歧桿菌、嗜乳酸桿菌、糞腸球菌、蠟樣芽孢桿菌組成,能促進腸道菌群生長,后者能使腸道內(nèi)的結(jié)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及其氧化產(chǎn)物而隨糞便排出體外,從而減少了膽紅素的腸肝循環(huán)。且益生菌能促進胃排空,同時能降低糞便黏度,刺激腸蠕動,有利于腸道中膽紅素排出[5]。
茵梔黃口服液與思連康連用可更大程度減少腸肝循環(huán),加速膽紅素分解和排泄,從而提高療效,且服用方便,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沈曉明,王衛(wèi)平.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14-115
[2]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小兒內(nèi)科分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59-60
[3]馬曉路.茵梔黃口服液治療足月新生兒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 中華兒科雜志,2011,49(9):663-668.
[4]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中華兒科學雜志,2001,39(3):185-187.
[5]Indrio F,Riezzo G.Raminondi F,et al.Prebiotics improve gastric motility and gastric electrical activity in preterm newborns[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9,49(2):25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