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3)12-0117-01
【摘要】目的:探討液基細胞學(ThinPrep Cytology Test, TCT)在篩查宮頸病變中的意義。方法:對2011年~2012年在我院體檢中心普查的婦女進行TCT篩查,并對部分細胞學異常的患者進行陰道鏡檢查并取活檢,以病理學檢查為金標準,評價TCT篩查子宮頸病變的臨床意義。結果:296例細胞學異常的患者中,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213例,非典型鱗狀細胞,不除外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ASC-H)10例,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 )40例,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 )31例,宮頸癌(CC)2例,病理學診斷為炎癥147例,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Ⅰ85例,CINⅡ~Ⅲ 59例,CC 5例,TCT與病理診斷符合率:ASC為39.01%,LSIL為80.00%,HSIL為90.33%,CC為100.00%。結論:TCT能提高宮頸病變細胞的檢出率,是適合宮頸篩查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液基細胞學;宮頸病變;篩查
子宮頸癌是女性生殖道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我國宮頸癌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占世界的1/3。有報道稱[1]:宮頸浸潤癌5年生存率為67%,早期癌為90%,原位癌及CINⅢ為100%。因此,篩查宮頸病變,及早發(fā)現(xiàn)癌前病變和早期宮頸癌,是預防和控制宮頸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早期診治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大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 收集2011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體檢中心普查的婦女18528例,其中TCT檢查結果為ASC及以上者共663例,年齡21~82歲,平均 42.3 歲。其中296例行陰道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
1.2 方法 患者取截石位,暴露宮頸,拭去宮頸口及其周邊分泌物,將“細胞刷”置于宮頸管內,同一方向旋轉5~8周,刷取宮頸外口和宮頸管的脫落細胞,將刷頭置入保存液中,經(jīng)ThinPrep2000系統(tǒng)程序化處理制片,95%酒精固定,巴氏法染色,有2名病理科專職人員閱片,診斷標準采用2001年國際癌癥協(xié)會TBS診斷系統(tǒng)[2]:①正常范圍(WNL);②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③非典型鱗狀細胞,不除外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ASC-H);④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⑤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⑥鱗狀細胞癌(SCC)。
2 結果
296例宮頸細胞學涂片異常的患者中,ASC 223例(其中ASC-H 10例),LSIL 40例,HSIL 31例,宮頸癌2例,病理學診斷為炎癥147例,CINⅠ85例,CINⅡ~Ⅲ 59例,宮頸癌5例。
223例ASC患者中,病理診斷為炎癥136例,CINⅠ~Ⅲ為87例,病理診斷符合率為39.01%;其中在10例ASC-H患者中,病理診斷為炎癥5例,CINⅠ~Ⅲ 5例,診斷符合率為50.00%;在40例LSIL患者中,病理診斷為炎癥8例,CINⅠ~Ⅲ 32例,診斷符合率為80.00%;在31例HSIL患者中,病理診斷炎癥為3例,CIN及宮頸癌28例,診斷符合率為90.33%;在2例CC患者中,病理診斷符合率為100.00%。見表1.
3 討論
CIN是宮頸癌的癌前病變,其發(fā)展為宮頸癌大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3],因此,子宮頸癌是一種可預防、可治愈的疾病。重視并積極開展宮頸癌篩查可以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最終達到降低子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宮頸細胞學檢查是宮頸癌普查的主要手段。傳統(tǒng)的巴氏涂片敏感性不高,且受取材、涂片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4]。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一種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細胞學檢查技術,與傳統(tǒng)的巴氏涂片相比陽性診斷率大大提高[5]。
本研究顯示,隨著宮頸病變程度由ASC到宮頸癌的逐漸加重,細胞學與病理診斷符合率亦逐漸升高,與文獻報道一致[6],因此TCT技術能明顯提高異常細胞的檢出率。
宮頸癌篩查的重點是宮頸高度病變。多數(shù)宮頸低度病變患者可轉歸為正常,據(jù)報道[7],CINⅠ的進展率只有1%~11%;CINⅡ中則有約22%進展為CINⅢ;對于ASC,雖然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較低,僅為39.01%,但仍有CINⅡ~Ⅲ的存在,文獻報道,5.3%~11.0%的ASC-US為高度癌前病變,約0.1%存在宮頸癌[8]。所以對此類患者仍應高度重視,尤其是ASC-H,該研究中有10例,其中CINⅡ~Ⅲ 3例,因此對此類患者應積極進行陰道鏡下宮頸活檢、HPV等檢查,以免漏診。
WHO建議年齡在25~65歲的有過性生活的女性都應該接受宮頸癌篩查[9]。宮頸陰道細胞學檢查既方便又有效,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應用于宮頸病變篩查,能提高陽性檢出率,減少漏診率,具有重要臨床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Murphy GP,Lawrene W, Lenhard R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text-books of clinical oncology 〔M〕.2nd ed. Atlanta: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1995:1~2
[2]劉樹范.淺析巴氏五級分類法與TBS描述性診斷報告方式〔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3,19(3):135
[3]郎景和.子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1,36(5):261
[4]Zhu J,Norman I, Elfgren K et al. A comparison of liquid-base cytology and pap smear as screening method for cervical cancer. Oncol Rep,2007,18(1):157
[5]盤秦鏡,李 玲,喬友林 et al.液基細胞學篩查宮頸癌的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1,23(4):309
[6]Frable WJ,Austin RM,Collins RJ et al.Medicolegal affairs:IAC task force summary〔J〕.Acta Cytol,1998,42(1):76
[7]朱福梅.宮頸薄層液基細胞學技術在宮頸癌篩查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5):780
[8]Morinc,Bairatil,Bouchard C et al.Cytologic predictors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n in women with an ASCUS Papsmear〔J〕.Acta Cytol,2000,44(4):576
[9]WHO.Cervical cancer control: a guideline to essential practice〔M〕.Switzerlandn: Word Heath Organization,20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