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3)12-0063-01
【摘要】目的:為了降低靜脈留置針引起的血管炎性病變發(fā)生率,探討其成因與護理干預措施。方法:應用分析醫(yī)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324例留置針患者進行的觀察與護理,并對發(fā)生血管炎性病變概率綜合統(tǒng)計分析。結果:324例患者發(fā)生血管炎性病變靜脈炎86例,發(fā)生率為26.5%。下肢部位高于上臂部,留置針留置時間越長,血管炎性病變發(fā)生幾率也就越大。結論:在護理干預過程中采用具有針對性的靜脈防護工作,提高穿刺技術,選擇合適的靜脈,熟悉留置針留置血管的時間,以及病患輸入液體的性質等措施,有助于減少血管炎性病變的發(fā)生,且效果顯著。
【關鍵詞】靜脈留置針;血管炎性病變成因及其癥狀;護理干預措施;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在20世紀60年代在歐美國家普及應用,作為一種先進的新型輸液器材[1],在我國的醫(yī)學臨床應用中不斷擴大,涉及到了家庭及社區(qū)[2]。它具有減少血管穿刺次數(shù),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減少護士工作量,從而減少患者痛苦等優(yōu)點[3]深受護患歡迎。然而靜脈留置針在臨床應用效果和負面作用,受到患者的合作程度,疾病和血管的因素,護士的操作與護理因素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其誘發(fā)的病變原因一直存在著爭議,國內相關的文獻報道說法不一,本文從靜脈留置針引發(fā)病變的影響因素以及護理干預措施等方面進行綜述?,F(xiàn)述如下:
1.成因研究
1.1 據(jù)資料: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江蘇省蘇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324例患兒進行靜脈留置針患者治療分析。男性212例女性112例年齡8個月—7歲,留置時間1天—7天,靜脈穿刺部位:頭部118例,手臂部82例,下肢部124例[4]。
1.2 病變形成靜脈炎判斷標準按照1990年美國注射護理協(xié)會的分級標準。0度穿刺點無疼痛。紅和(或)腫靜脈無條索改變和未觸及硬結;度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但靜脈無條索改變和未觸及硬結;2度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有靜脈條索狀改變,但未觸及硬結;3度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靜脈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在觀察對象中其應用部位凡達到1度標準者都劃入靜脈炎范圍[5]。
1.3 統(tǒng)計學處理對所采集的數(shù)據(jù)使用SPSS20.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4 結果:324例病例進行靜脈留置針分析,引發(fā)靜脈炎86例,發(fā)生率為26.5%。其中手臂部18例,下肢68例,1度48例,2度34例,3度4例。引發(fā)病變出現(xiàn)靜脈炎的時間,留置時間3天以內24例,3天以上(含3天)62例,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越長引發(fā)病變出現(xiàn)靜脈炎的幾率也就越大。此外還會伴有皮下血腫,靜脈血栓的形成。
2.護理干預
2.1 皮下血腫
原因:穿刺血管選擇不當,穿刺及置管技術不熟練,動作不穩(wěn)等往往使留置針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腫。
護理干預:護士在操作前選擇血管彈性好,走向直避開關節(jié),韌帶,接近神經的靜脈,熟練掌握穿刺技術動作,輕,穩(wěn),準,依據(jù)不同的血管情況,把握好進針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2靜脈血栓形成
原因:靜脈血栓多見于血流緩慢靜脈內,久病臥床,肢體制動以及反復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針穿刺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6]。
護理干預:穿刺時盡量選用上肢粗靜脈,并注意保護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引起感染病變。長期臥床病人,盡量避免在肢體遠端使用靜脈留置針。
2.3靜脈炎
原因:穿刺部位選擇不當,留置針選擇不當,輸注高滲液體,操作流程不規(guī)范,同一留置針反復穿刺,留置時間等均是靜脈炎的依法因素。
護理干預: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嚴格技術操作,包括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選擇合適的靜脈穿刺部位,掌握液體的滴速以及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在進行穿刺操作時,選擇較粗的血管,避免靠近神經韌帶,關節(jié)等無感染部位。嚴格按照流程進行操作時刻掌握無菌觀念,在穿刺完畢后調整液體滴速。在留置期間,控制留置時間,一般以3—5天為宜,經常進行常規(guī)皮膚消毒,禁止用手觸摸后置部位。
第二避免同一留置針反復穿刺。在臨床實際操作中有時會遇到首次穿刺失敗的情況,將留置針又推回到套管內重復使用,這樣做極易將病原菌帶入穿刺點或血管內,所以一定要避免同一留置針反復穿刺。
第三改進封管方法。如果封管速度過快,使血管內部壓力突然增大,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蓪е戮植垦苎仔圆∽?,而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因此,在進行封管時將針頭斜面進入留置針內并均勻推注封管液,則可避免負壓封管,先在延長管根部夾閉小開關,再拔出針頭可保持管內正壓,不容易導致回血。此外,對輸注的液體要有所了解,在輸入高滲液,刺激性藥物后應靜脈滴注生理水20ml左右,再進行肝素鹽水2.5ml封管,這樣有效的避免靜脈炎的發(fā)生。
小結:綜上所述在日常的臨床護理中,對由于靜脈留置針引發(fā)的血管炎性病變的成因應以充分詳實的掌握,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防治措施。護士自身平時不僅要多鍛煉穿刺基本功,掌握穿刺的部位和穿刺要領,此外還應特別對用藥性質,留置時間清晰明確。與患者及家屬及時溝通,幫助和指導患者正確評估疼痛,應用各種方式以最大限度緩解患者所承受的病痛。
參考文獻
[1]計惠民 靜脈留置針的臨床及護理 《實用護理雜志》 2003 19 (11)75—76
[2]田春梅 靳麗華 安全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及相關因素研究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 21(94)7
[3]尚玉芝 靜脈留置時間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護理研究》 2006 20(11)2878-2879
[4]王燕 靜脈留置針引發(fā)靜脈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下旬刊)2013 33 (5)
[5]王慧 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與所致靜脈炎的臨床護理研究 (J) 《醫(yī)學信息》2012 25 (4) 197—198
[6]劉笑月 應用靜脈留置針病人發(fā)生靜脈炎的原因分析與預防 (J) 《護理研究》 2003 17 (12B)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