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3)12-0002-01
【摘要】靜脈穿刺無痛技術不但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利于患者接受治療;還能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醫(yī)患糾紛。本文重點從選擇穿刺部位、進針方式、固定方式、拔針方式、提高成功穿刺率、減少靜脈輸液的并發(fā)癥、導管最佳留置時間等方面,綜合介紹了靜脈穿刺無痛技術的臨床應用進展情況,以供參考。
【關鍵詞】靜脈穿刺;無痛技術;
1 靜脈穿刺疼痛的原因
1.1患者的心理因素
穿刺疼痛既受主觀因素影響,又受注意力、情緒、精神狀態(tài)等影響[1]。何衛(wèi)英認為緊張多見于初次接受靜脈穿刺的患者或痛覺敏感、靜脈顯現(xiàn)不明顯的患者[2]。
1.2穿刺的方法
呂美玲等通過對手背遠端逆向穿刺研究后提出[3]:當患者握拳后,手背的遠端靜脈因掌指關節(jié)突出,皮膚緊張,使其處于兩骨縫間的皮下深處,不容易看清血管,可降低穿刺成功率。
1.3部位的選擇
在實際工作中常采用四肢遠端淺靜脈,以上肢遠端淺靜脈如手背為主要穿刺部位。張萍報道由于前臂掌側(cè)面“中下段”手背近掌側(cè)面及足背處的皮膚神經(jīng)末梢分布較多,故痛閾較低,對疼痛刺激的敏感度高[4]。陳嘉妍也認為皮膚疼痛神經(jīng)纖維及觸覺感受器分布于表皮層[5],其痛覺感受器呈點狀分布,在手背有觸點25個,痛點有100~200個,所以表皮疼痛特別敏感,而穿刺部位的血管在皮下組織或真皮層,針頭必須通過表皮才能進入血管。
1.4靜脈穿刺的角度和速度
有學者指出當靜脈穿刺時皮膚與針頭之間的進針角度<30°時,針頭與皮膚表面的觸點面積變大,進針壓力減小,痛覺就明顯[6]。同時針頭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大,表皮受損范圍大,痛覺也明顯。林會英認為穿刺疼痛與穿刺速度有關[7],因真皮層內(nèi)分布有豐富的神經(jīng)末梢,進針速度減慢,穿刺針在皮下潛行找血管,針頭刺激皮膚的時間延長,痛覺增加。
2減輕靜脈穿刺疼痛的方法研究
2.1心理支持
蓋秀芹認為護士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及行為語言[8],扎實的業(yè)務理論知識、較強的溝通能力,能消除靜脈穿刺時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使患者能積極配合護士進行靜脈穿刺,進而減輕患者靜脈穿刺時的疼痛。在周圍靜脈穿刺的同時,讓患者看電視、聽音樂,與患者交談,進行健康宣教,能提高患者疼痛閾值,增加對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對疼痛的感受程度。
2.2穿刺方法
2.2.1備齊物品,選擇血管,用手輕輕摩擦皮膚約1min,常規(guī)消毒皮膚[9],在操作過程中,有效的給患者做好心理護理,取得患者的信任,采取非握拳穿刺法[10]:被穿刺手自然放置,護士用左手將患者的手固定呈背隆掌空的握杯狀,可有效克服緊握拳時指掌關節(jié)防礙進針的缺點,使靜脈充分顯露、放松,經(jīng)萬余例實踐,穿刺成功率達98%以上,有效減輕疼痛。
2.2.2陳英等總結(jié)出[11]對長期輸液且靜脈血管條件差的患者,在輸液前可局部涂1%的硝酸甘油或2%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同時輔以熱敷,以迅速擴張小血管,使其充盈,以提高成功穿刺率,避免反復穿刺引起的疼痛。選擇型號合適的針頭也可減少穿刺時的疼痛。
2.2.3選擇型號合適的針頭也可減少穿刺時的疼痛。合理選擇靜脈穿刺工具,進行程序化操作,不僅可以減少穿刺次數(shù),減輕患者痛苦,減少穿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還可使患者得到安全醫(yī)療。
2.3穿刺部位的選擇
避免神經(jīng)密集的地方,這樣有利于減輕靜脈穿刺帶來的疼痛。手背靜脈穿刺中,部位不同,疼痛程度也不同。通過臨床實踐證明,橈骨莖突、尺骨莖突及第三掌骨頭所形成的三角區(qū)域內(nèi),神經(jīng)分布稀疏,該區(qū)域皮膚神經(jīng)分布相對較少,屬于 “乏神經(jīng)區(qū)”痛閾高且血管較粗大、固定,是靜脈穿刺時疼痛較少的部位。
2.4進針角度和拔針
2.4.1進針角度 宋曉波等[12]的研究表明,35°~40°角進針,具有穿刺后回血快、成功率高、損傷程度輕的優(yōu)點。有研究顯示:增大進針角度,可減輕靜脈穿刺時的疼痛,陳翠華[13]對430例靜脈穿刺進針角度進行了觀察,得出了60°角進針時,針頭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小,進針壓強大、速度快,表皮受損面積小,無痛、微痛者占94.5%。穿刺后逆時針翻轉(zhuǎn)針頭180°至對側(cè)固定,不但解決了輸入刺激性藥物所致疼痛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因針頭斜面緊貼血管壁出現(xiàn)液體點滴不暢的問題。
2.4.2拔針 采用先慢后快拔針法,[14]即右手持針柄將針頭縱軸與血管縱軸平行,慢慢向外拔針,當針頭即將出血管壁時再快速拔出體外,待針頭拔出后再用棉簽按壓穿刺點,棉簽縱軸與血管縱軸平行。此法可以減少針頭與血管和皮膚間切割力或摩擦力,減少拔針后血管穿刺點未有效按壓導致皮下淤血,減輕患者疼痛。按壓時間為2~5分鐘,告知患者勿邊按壓邊揉搓。
2.5局部表面麻醉
藥物止痛目前仍然是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局部麻醉是一種讓感覺神經(jīng)的感覺作用失效,使患者感覺不到任何疼痛的方法。常用的局部麻醉藥物有恩納乳膏(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混合膏劑)、阿美索卡因凝膠等。李月英主張用恩納乳膏劑涂于靜脈穿刺部位后行靜脈穿刺[15],因其主要成分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各占25 mg/g,對皮膚、黏膜穿透力較強,能迅速達到淺表皮膚局部麻醉效果,僅需要2 min左右。
2.6其它因素
在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應該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療程、藥物性質(zhì)等合理選擇靜脈穿刺工具,以達到保護血管和避免反復穿刺的目的;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流程,正確進行沖封管和導管維護,作好相關健康指導,以確保各種導管的最佳留置時間和減少靜脈輸液相關并發(fā)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
3小結(jié)
目前,靜脈輸液治療護理是應用最多的一項實踐活動。據(jù)統(tǒng)計,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靜脈輸液治療。隨著醫(yī)學模式的不斷轉(zhuǎn)變,患者對醫(yī)療護理服務質(zhì)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專業(yè)化,有利于提高靜脈輸液治療護理質(zhì)量,規(guī)范靜脈輸液操作技術。靜療護士在執(zhí)行靜脈輸液時如果能夠充分的評估患者,實施靜脈輸液無痛穿刺技術,達到成功靜脈穿刺,不但可以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適感和滿意度;也有利于減少靜脈輸液并發(fā)癥,提升臨床醫(yī)療護理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沈麗萍,邊競杰.護理干預減輕住院患者靜脈穿刺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25):204.
[2]何衛(wèi)英.淺談輸液過程中易出現(xiàn)的問題及對策[J].生物磁學,2005,5(3):76.
[3]呂美玲.減輕周圍靜脈穿刺疼痛方法及技術的研究進展[J].家庭護士,2008,6(7):1941.
[4]張萍.減輕手背靜脈穿刺疼痛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J].南方護理學報,2000,7(3):18.
[5]陳嘉妍.減輕靜脈穿刺進針疼痛方法的探討[J].井岡山醫(yī)專學報,2005,12(4):86.
[6]梁鏑敏,卜淑娟.進針方式對靜脈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29(16):1930.
[7]林會英,閏麗娟.減輕靜脈穿刺疼痛的研究[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7,13(4):56.
[8]蓋秀芹,王佳榮.手背淺靜脈穿刺疼痛的相關因素及護理探討[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6,6(6):98.
[9]仲劍平.醫(y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guī),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254.
[10]萬淑芝,王英嫻.手部靜脈穿刺不宜握拳.中華護理雜志,1996,31,(2):72.
[11]陳英,于曉錦.淺靜脈輸液技術操作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1):853.
[12]寧曉波,楊寧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靜脈穿刺臨床實驗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00,15(6):407-408.
[13]陳翠華.靜脈穿刺進針角度的探討.中華護理雜志,1997,32(6)356-357.
[14]鄧雙鳳,兩種不同拔針方法的臨床觀察.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6,3(10):943-944.
[15]李月英,張銹梅,王玲鳳.利多卡因乳膏在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動脈穿刺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5):34.